《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是一部由吴晓波执导,吴晓波 / 柳传志 / 刘强东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丁磊那期吴老师可能因为赶火车,明显心不在焉。。强推江南春、梁建章、曹国伟几期,选择的都是极有人文素养的文科企业家,火花四溅。借吴晓波老师一句话,江南春绝对是被低估的企业家,人格魅力感人
●选题和拍摄带来了舒适的观感 吴老师用心了 不过30分钟的篇幅确实有些浮光略影 希望看到更深入的讨论
●如果一个人真的那么热爱创造,一个人真的有东西想要表达,那么,无论他身在哪里,他总是会做点什么东西出来。哪怕是在一个凋敝破败的小镇,他也依然能够看到诗歌在其下流淌,听到人们在无声吟诵所有的时光和方向,并且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表现出来。人生的小路或许因为某个选择而出现分岔,但是最后所有的河流都会相遇。
●吴晓波已经不是记者,没有自己最专精的领域,也许是有更看重的事吧,感觉他对行业的了解不比一个爱好者更多。想看采访学采访的话,就还是人文看十三邀、商业看小晚,再有人物杂志。
●因为晓波而对专访产生兴趣,有醍醐灌顶的精华也有糟粕。糟粕在于对话的内容更像是采访者和受访者争相抢话分享自己的想法,关稿件里的故事翻来覆去又说了一遍。
●请的嘉宾都不错,有看头的。「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
●虽然没有那么多大卡,但还是可以看的。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一):随笔
不过我可能是太没出息依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虽然中间有几集都是倍速看完全程无感。但曹德旺、江南春、程维每一个都是循环过3遍以上,曹德旺那集应该已经有5遍了。
每一次看都会觉得内心被感动。从特征鲜明的老中青三代人可以看到中国商业的变迁和企业家的变化。
“真正的中国企业家”曹德旺,让我想起了以前某制造业上市国企的老领导。可能是制造业的人都有这种特性:脚踏实地,关注大势,每一分钱都算的很细,勤勤恳恳的打磨自己的产品。看完片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曹老清晰、透彻的思维。以及那句“福耀的利润是管出来的”。
“被低估的企业家”江南春,是他让我重新理解和关注市场营销,以至于现在在超市、户外、电梯间看到每一则广告海报都要思考半天想要表达的内容,选择的路线以及好与坏。通过江南春开始月底“定位”类的书籍,开始喜欢市场影响。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就像先锋诗歌,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就组成了新的东西”。
对定位和市场营销感兴趣的可以叠加《怪诞行为学》一起食用,效果更加。
“一个熟读兵法的80后企业家”程维,看完程维这期节目才发现原来兵法可以和企业结合的这么紧密,才知道这个80后年轻人思维如此清晰。无论是ofo、还是“顺风车”事件,也就能理解他的做法了。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关于uber和lyft的那一段”。
三个任务,代表了自己喜欢的三个阶段,年轻时聪明睿智敢杀敢拼,中年时低调富足,老年时通透豁达。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二):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野蛮生长的四十年。
冯仑提出的泼妇理论一直奏效,道德水准越是低下,竞争手段越是丰富多样,赢得市场的机率越大,整个市场存在诸多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我们没有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法律法规。改革开放的后二十年,我们制订了法律法规,却没有法律意识,也没有懂法、执法的司法机关,直到今天,各种司法乱象俯首可见。2006年南京“彭宇案”是万千案例中最突出的一个,法官王浩的一句” 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 “,彻底撕裂了本已脆弱不堪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有媒体称这次判决让中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
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时代转向市场时代,但官本位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并无多大变化,政府机关和官员一直将市场和企业家当下级,用会议和文件管理市场,政策短期化、执法随机化,企业经营面临充满不确定性的政策风险。当前,中国经济正是内外交困之际,外部民粹主义复燃,中美贸易战已经开启,新冷战一触即发;内部房价高企、杠杆过重、人口老化、社会公共事件频发,政府公信力正一步步滑向”塔西佗陷阱”。日前,远东集团蒋锡培在国务院会议上建言献策,“当前经济、金融、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信心问题,最大的成本是制度成本,政府必须下决心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大幅度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同时避免盲目投资,避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巨额投入和劳民伤财”。此时,应该是开启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时机。
计划经济的遗毒更多影响的是早一代企业家,身处新经济的年轻企业家好像很少忧虑这些问题。360周鸿祎 、商汤徐立都提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增多,由于管理半径有限、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必然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在此过程中,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防范道德风险,需要事无巨细地制定规则和考核指标,但是并不存在完备的人事契约和绩效分配方案,等级森严的组织架构和层层审批的业务流程反而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在这之间能够取得平衡的唯有企业文化,用企业的核心文化选人用人,将拥有共同价值观念的人才组织在一起,共同实现企业愿景,能够在最少激励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解决代理问题和激励问题。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三):丁磊:彷徨中的网易
之前看过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略带主观感情色彩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商业历史,缺乏对背后商业逻辑和历史缘由的深入探索,读来浮于表面不够畅快。
《十年二十人》系列从第一期看到现在,吴晓波算不上优秀的访谈人,经常打断受访者的讲话,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博学与睿智,或是没有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与许知远的《十三邀》比起来,问题缺乏深度,泛泛而谈达不到嗨点。
网易丁磊这一期,吴晓波谈到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是流量和资本,阿里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商和大数据,那网易的呢?丁磊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将网易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于企业文化——稳打稳打,专注,锲而不舍。不可否认,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根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层级增多,委托代理问题越发突出,内部交易成本高企,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决定了企业规模的边界。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内部制度建设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能力的变现、制度的执行都建立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根基上。
丁磊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回答中规中矩,但总给人一种彷徨不安的感觉,好像丁磊和网易也还没有找到可以具象化的核心竞争力。这几年,网易堪称互联网行业的异类,风口骤起时静默如山,各方厮杀局势初定时,网易凭借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在风口领域开辟出独树一帜的细分市场,网易新闻、云音乐、考拉海购、严选、云课堂皆是如此。阿里和腾讯通过股权投资,全力搭建能够实现流量闭环的互联网生态,在网易土壤生长出的一个个爆款产品,却互不搭界,没有形成协同效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网易却像一条龙,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2008年,iPhone 3G发布、3G网络开始大规模商用,互联网服务出现了移动化倾向,一个又一个风口接踵而至,美团、滴滴、头条、摩拜等新模式、新物种、新巨头应运而生。起初,滴滴和快的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开启了带着资本血气的补贴大战,最终以滴滴并购快的告终。就在滴滴认为后方已稳,筹备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时,美团却从团购和外卖领域杀入打车行业,又一轮资本大战就要开启。ofo和摩拜的共享单车大战更具戏剧性,双方大汗淋漓、血花四溅之际,哈罗单车背靠蚂蚁金服,避其锋芒从三四线城市切入共享市场,完美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阶段性胜利,马上就要反扑一线了。再早之前,阿里、腾讯、京东三家在电商领域势同水火,誓要一争高下,最后结束于腾讯电商业务并入京东,从三方“斗地主”变成了两方“争上游”。现在再看电商行业,又出现了小红书、拼多多、严选等玩家,以性价比著称的小米也推出了小米有品,切入新零售领域,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
有些风口错过也就错过了。商业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拼到最后还是要看企业的管理能力、运营水平和技术储备,后发先至,跨界超车,殊途同归,一切皆有可能。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四):谈谈我对每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写这篇文章只是想单纯记录我通过这部访谈所感受到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或者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从专业角度来看,吴晓波这部纪录片似乎并不完美,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谈话者的觥筹交错中捕捉一二。
1.刘强东:总的感觉是刘是一个蛮老实、蛮厚道的人,除却商业上的感官之外,他骨子里面是一个士人,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但是也有着他们身上的软肋。
2.董明珠:这部纪录片推翻了我对她之前的看法,建立了足够的好感。专注、勤恳、自信是我对她的新的看法。虽然她的只言片语中也透露出些许的矛盾,但是她依然是一个优秀的职员和企业家。
3.柳传志:名副其实的中国商界“教父”。他的崛起之路映衬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沉浮,四十多岁白手起家,把联想打造成今天这个样子。我很难想象站在1998年,55岁的他是怎么敏锐的进入投资领域,创建君联资本。与此同时,他身上有着那一代人身上独特的长者之风,他对政治、对时局的关注似乎超越了其他所有人,这恰恰是很多年轻人所缺乏的。
4.曹德旺:之前对他了解不多,但是现在觉得他的特点是“境界很高”。他对企业家有四个自信——政治自信、文化自信、行为自信和准则自信。同时,他对慈善的阐述十分透彻,可以说参透了很多东西。
5.周鸿祎:和前几位比起来,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身边人,境界没有那么高,但是却更踏实。
6.曹国伟:非常有好感,给我的感觉是有阅历、成熟有历炼,谈话的过程非常坦率和踏实,对过去十年有想法。这段对话我也会反复看。
7.车建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但是总的状态依旧停留在传统商人。
8.沈南鹏:聪明,敏锐,充满精力但也十分狡猾?
9.程维:对他之前没有了解,不敢说他是战略家,但肯定是战术家。这篇访谈中感受到他的格局很大,思考问题可以由大到小,同时他具有很强的历史观感、自我勉励机制和情怀。最后关于创业的回忆可以让人看到热泪盈眶。
10.丁磊:就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创业者应该有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进取心。
11.冯仑:世俗里的通透。
12:胡玮炜:率真,坦诚,自由又坚定。但是总体感觉层次不如之间的几位。
13.江南春:我很喜欢这个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丰满的人的成长过程,也看到了一个人对一个行业的耕耘。他对广告行业的思考值得好好看。
14:李东生:有大浪淘沙经历沉浮的魄力,发展到今天的确很不容易了。
15.李书福:官腔很重,看不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觉得有点危险。
16.梁建章:是我比较欣赏的工作状态和发展路径。踏实,睿智,富有社会责任感。
17.潘石屹:我觉得他很可爱,坦率又直接,没有太多的包袱。他对社会、行业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关注着这个世界的不断变化。
18.吴国平:一个传统思维模式架构下追求现代文化呈现形式的有追求的商人。
19.徐立:很聪明,内功深厚,对金庸小说的解读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对一些由点到面的学习方式值得学习。
20.徐小平:很可爱,汪洋恣肆,大气写意,对创业者“学历,经历,魅力”的要求足以奉为圭臬。
21.张维功:具有体制内出身人士的很多优点——妥帖、责任、宏观;同时兼备了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拼搏和创新。他的个人履历实在让人佩服。
22.周斌:这一段看起来很有意思,对过去十年的投资理财市场和当前中国投资业现状做了分析。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五):一个后辈这十年
今天看到滴滴的程维,是第二十个人,但从预告里看的话,应该还没有完,也久没有提笔,看到现在似有冲动去奋笔疾书一番,固有此文。
我有意识的去寻找财经方向的一些视频,让我遇到了《十年二十人》,近三年来,我看遍了国内优秀剧,《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宅门》、《汉武大帝》、《贞观之治》、《大明王朝1566》等等吧,暂时忘记了很多,好像只有隋朝没有看,也重温过《天道》《士兵突击》这种,知名美剧当然不是补就是追,就连《人民的名义》、《欢乐颂》一类的也没放过,最近两年的口碑片子在收藏之列未曾染指但慢慢来吧,除了电视剧,《晓松奇谈》、《奇葩说》、《逻辑思维》等自媒体综艺也保持进度,最近两年看的纪录片也多了起来,记录片的评分普遍很高,9.5分以上的应该都差不多看了一遍,中间夹杂了一些没有名但是感兴趣的《一战史》《沸腾都市》一类的杂片;看书什么的完全比看各类视频替代了,这还不包含2014一年记录在案的,每部都认真写影评的363部电影,14年之前每年50部电影一定是有的,但都没有完善统计,这么一看,我看的东西还不算少,平时看电视的时间其实也是很多的,什么节目都看,广告都能看完,而今年呢,突然发现自己缺少专业财经一类的补充,补充就补充吧,吴晓波的《十年二十人》真的这么值得去码这么多字?意义于我个人来讲并不简单。
这十年来的变化着实很大,08年我还在大一的下半学期,那个时候《赢在中国》比较火,《杨澜访谈录》也是经常看,各种企业传记一本本的还做了很多笔记,一个学生看这些东西完全是出于对于商业社会的兴趣,随着后来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再对这些财经类公司类方向的节目有所涉猎,说是工作的时间把自己有兴趣的东西都撇在一边,可能有点强行解释,但实际上确实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会把自己所有精力的放在自己专业的领域里去,剩下的时间,被扑面而来的互联网信息与智能手机浪潮占用了大多数,我们从能够仔细的看一本书做一本笔记,变成了完全是碎片化的攫取那么一些只言片语,回想起来,微博带来的信息最多,收获最大,知乎后来居上,得到最终成为放松眼睛为难耳朵的信息渠道,后来我把手机上的APP一个个的卸掉,留下一些周末去刷一刷,大部分时间,诺,就是看了那么多视频。
记得也大概是将近十年前的某一天吧,可能情绪上有些问题,在晚上静静的看了部忘记了名字的电影,但是,那一次让我从此每周都要固定看一两部电影,就相当于有时音乐给了你灵感一样,电影也会产生一些东西在你的内心流淌,有那么多潜移默化的东西也逐渐形成了自己那逐渐建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前说起来三观总感觉很空洞,但是现在想想,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认为什么是重要,人生的自我状态保持什么样子,的的确确初步形成;有了这些前因,就有了这么多部影片积累的结果。原来敲键盘能敲出来这么多的废话,我就不扯淡主要谈谈《十年二十人》的一些观后感吧。
今天看吴晓波采访程维差点看哭了,他说滴滴刚建立的时候,每天要拜访很多的司机让他去装APP,但是没有钱去推广用户,司机都觉得滴滴是个和运营商合作骗流量费的骗子公司,因为一个月都接不到一个单子,而创业初期没钱,分众更是投不起,只能去发一些小广告让客户知道可以用这个软件打车,但效果并不大,一直没人用,程维说滴滴在这样下去马上就倒闭了,然后,北京突然下了一场特大的雪,这场雪,让滴滴当天有了1000个单子,大家终于在下大雪的打不到车的时候,终于想起来有啥玩意软件好像能打车……于是滴滴活了下来,现在每天有三千万的订单;背后还有很多故事,比如和优步几乎毫无胜算的战斗,这个美国公司的技术、资本包括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在当时的滴滴看来与他竞争,几乎可能全军覆没,然而结果大家现在都知道了,滴滴收购的优步中国。那到底是什么触动了我的泪点,我想是绝望中的希望吧,我想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真的开了一扇窗吧。
印象深的还有采访柳传志的时候,这位身经百战商业教父却感觉到畏畏缩缩,很多话不敢去讲,但是他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倾向于先政治后经济,很多东西还真的不好去讲了,其实很多企业家都有类似的一种表达,不知道提到这些东西会不会和谐,那就是企业家已经知道主动的去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还希望政府在监管或者是市场的调控与法治方向有更加的进步吧。
每个人看这十年来的历程,多数企业家认为是时代给予了他们机会,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创富的大浪,自己在这条大河中也变成了一条大鱼,也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大水横冲直撞,大鱼无远弗届。而同时,时代处于更加快速与深刻的变革当中,企业家焦虑自己会被创新的东西革掉性命,被更加快速发展的公司取而代之,被不断的迭代而淘汰;同时他们主动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在帮助整个企业界变得更加有竞争力,这些也是我们这些后辈,拥有那么些良好的环境,公平的机遇的一些大背景吧。
最后: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遍地英雄皆凡人,诸神黄昏已来临,大水横冲直撞,大鱼无远弗届,它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充满希望,又令人疑惑;玲珑初开,百子待落,这个让人心动不已的时代,无一幸免;只要时间还在行走,它就未尝完成,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