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黎在燃烧》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0-02-06 22:5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黎在燃烧》经典影评有感

  《巴黎在燃烧》是一部由Jennie Livingston执导,André Christian / Dorian Corey / Paris Dupré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在燃烧》精选点评

  ●开启“新酷儿浪潮”的泰迪纪录片,用舞厅文化展示少数族裔身份认同物质欲望还有想——真的是性向在燃烧啊!(两个13岁小朋友戳中我心窝了...)

  ●用舞厅文化展示性少数群体和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物质欲望以及梦想。在1990年前,这些并不为大众所知,Voguing也只能称得上是边缘文化。直到1990年麦娜发布了她的最著名作品之一“Vogue”,以及随后1991年纪录片《巴黎燃烧Paris is Burning》对外公映,这两个大事件,成为了Voguing文化被大众所接受契机特别是《巴黎燃烧Paris is Burning》,可以称之为是对于纽约地下舞会真实缩影记录了Voguing以及Ballroom文化的发展历程兴衰;也是当时LGBT电影中少见获得了多项国际主流奖项或是独立媒体正面评价的电影。在2016年,《巴黎燃烧》被美国国家电影局选定为国家影像遗产,被评为“在文化,历史以及视觉影响深厚的作品“。

  ●看完之后感慨良多。不知道纽约在三十年前就已经走到这么前面了,而且vogue完成了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噬,挺好。羡慕那些年轻drag queen拥有的梦想,钦佩几位年老的(pepper, dorian)drag queen的冷静与释然。真的,太神奇了。black, male and gay.

  ●1 drag is to embody real "straight man or straight woman", is to embody "whiteness", is to "go back to the closet" (Pepper LaBeija) 2 difference between "read" and "shade" 3 Venus Xtravaganza on marriage and prostitution

  ●感觉pose里面很多主角借鉴了这个纪录片的,还找了Rupaul里面很多台词诸如“You own everything ”。90年代初NY的同志文化仍然很地下,这近三十年的struggle真的不知道含了多少血泪。也难怪他们那么崇拜把drag ,voguing,queer 等边缘文化带到主流媒体中的麦姐和鲁皇。

  ●其实就是让鲁什《通灵仙师》的美国翻版。在《通灵仙师》中,西非民工通过降神附体,将自己变成他们在现实中崇拜的白人资产阶级。在《巴黎燃烧》中,纽约底层黑人通过易装表演达到相同目的。从人类学角度讲,这种行为可能真的是这些黑人同性恋的祖先从非洲老家带过来的传统

  ●the ultimate criterion is "blending in"?!

  ●黑哥哥们穿什么都好看✪ ω ✪在油管上也有很多纪录片导演跟拍RuPaul的视频,很怀旧,可以躺在床上看一整天。#IAmSoIntoVougueRN

  ●结尾那两个少年未来充满期待,很想知道他们现在过得还好吗?

  ●不错的queer电影 13岁的小正太忒可

  《巴黎在燃烧》影评(一):直人的匆匆一瞥

  2019年才看到这部片子,停留在历史里的唏嘘感慨继续在作祟着。人们对滥交感染艾滋死亡的恐惧瞬间就会转变成一种冒险的刺激

  跨性别女性与变装皇后的身份混淆在一起,出柜同性恋身份还会被父母赶出家门,那里是80年代末的纽约。

  不喜欢摄影师刻意镜头展现ta们的女性气质比如说话是手的动作,太明显暴露出来是一个直人在摄像了,一股子大惊小怪语言

  拍跨性别女性用群像方式,只会是浅尝辄止。

  《巴黎在燃烧》影评(二):《巴黎在燃烧》:This is (not) a film for everyone.

  在这部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纪录片里,在这些所谓的『边缘人群』身上,展示出来的却是种种主流眼光的反复倒置。

  在课上聊到了纪录片与真实的问题。纪录片的主旨本是展现真实,但真实在这里又被呈现为一种『表演』,Drag Queen的生活相比于日常生活经验显然是更『不真实』的。但在所有的采访、对话和舞会中,我们都清楚地感受到只有在这个看起来非常『不真实』的情境中,有着Black/Male/Gay(Transsexual)三重标签的他/她们才是最『真实/自在』的自己。『In a ball,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在这个意义上再去看巴特勒所说的性别操演(performativity)或许更有启发,原来依附于性别的身份塑造原本就不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

  法农在《黑皮肤,面具》里写『黑人想当白人,白人拼命实现人的等级地位』,用在这里也何其相似。Octavia和Venus对着镜头淡然地说,我也想过那种有钱女人的生活。于是又一重倒置,在这种亚文化里面生活的人,其实梦想着『回归』主流生活。

  《巴黎在燃烧》影评(三):“燃烧”的青春

  我很喜欢这部作品的名字,“巴黎”在燃烧。像是对欧洲主流文化的仰慕与效仿,来自纽约的变装表演者怀揣着一颗赤诚的,想要把自己定义的时尚展现给世界,同时也“燃烧”了自己的一生。

  其实在酷儿群体内部,身份认同也一直没有停止。甚至这种认同是建立在一种不平等的基础之上。我作为一个男同性恋者生活在酷儿群体之中,对于这种由身份认同带来的主观偏见深恶痛绝,可是这种倾向却并没有得到改善。我们可以想像生活在酷儿群体之中的变装爱好者要承受不仅仅是外界甚至是其他酷儿的偏见,这种遭遇是难以想象的。

  还好,他们有BALLS!BALLS改变了一切!

  舞会文化在欧洲的主流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从简·奥斯汀的作品中我们便可以略窥一二,贵族社会的名流们穿着华丽的服饰,随着典雅的音乐翩翩起舞,在这一幅巴洛克式的图画里,“头饰”“服装”“妆容”“舞蹈”以及“音乐”便是构成这幅图画的核心要素。颇为有趣的一点则是这样一副图景在传入美洲之后,就像被某位嬉皮士重新描摹过一般,画面中的一切都充满一股后结构主义的色彩,原有的庄重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亮丽色彩、青春活力的独属于美国纽约八十年代中期的“BALLS”气息!

  我喜欢纪录片捕捉到的那种现场感,好似自己也站在舞厅的一角,看着一场场精彩的走秀和无与伦比的斗舞,其中不断的穿插快速剪辑,就好像舞者不断扭动的双手与臀部。后来的九十年代主流音乐录像带无不借鉴了这种快速剪辑,把舞姿与音乐的节奏点巧妙的融在了一起。

  除了对舞会现场的展示,对于个人的采访贯穿了整部纪录片,我们随着人物的对话逐步的深入了解变装生态圈的全貌以及每个人完全不同的生活际遇。

  在此之前我对于美国文化的理解是片面的,还是主观的认为与欧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可是随着对于变装文化的了解逐步深入,一种完全不同于欧洲文化以及亚洲文化的“新价值观”在我大脑里开始清晰。这是一种建立在消费主义之上的价值观,尽管从多个维度都展现出了个体的异化,可是唯独在变装这个群体中,它更多展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魅力的个人拼搏精神。

  每一个受采访者都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对于金钱地位的渴望,渴望富裕、渴望成名、渴望主流白人群体的生活,可是他们的渴望不是病态的,而是一种一直处在社会边缘生活状态里的乐观精神,我们都知道美国在八十年代末处于全盛的时期,可同时也意味着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处于完全被忽视的时期,主流文化掩盖住了一切,而变装群体只能够在夹缝中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生活是完全透明的,除了酷儿群体中的一部分以外,主流大众是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的。

  因而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再去回顾他们的渴望,便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于个人身份的焦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这一部分变装者已经实现了初步的身份认同以及群体认同,可是在向主流文化融合的跨越中遇到难以逾越的鸿沟。

  放眼当下,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至少在美国,TRANS中选择进行变性手术的比例有大幅度的提升,我看了一系列的纪录片,许多作品都详细的展示了在手术后TRANS的身体变化以及在个人际遇上的重大改变。而回顾八十年代的纽约,纪录片中受采访的几位都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变性手术的不同看法,较为年长的受采访者并不希望通过手术来改变自己的性征,而只是希望通过药物进行短暂的改变,而较为年轻的受访者却描绘了一副自己在进行完手术之后的生活场景,语气中明显表露出向往与喜悦。我想这背后不仅仅是个人差异化的选择,更表露出在不同文化时期成长起来的人对于性别认同、对于全新科学技术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随着石墙运动的爆发,在六十年代末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于平权运动有一种狂热的态度,他们追求个人权利,释放自己的天性,大胆的展示自己的身体,可是对于彻底的性别改变却又采取了矛盾的态度,他们喜欢身体女性性征的凸显,可是却又在性别认同上不愿意自己是彻底的女性,这不同于东方语境中的“雌雄同体”,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大部分的TRANS是希望成为一名魅力十足的女性的。我想这背后既有主流价值的影响也有清教思想的熏陶。刚刚从战争的阴影下走出来的美国社会,迎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男性从战争前线逐步撤回,他们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女性在这其中完全充当了陪衬品,抑或是抚慰男性的工具;与此同时伴随着男性在商业方面的成功,女性更加被物化为衬托男性的附属存在。经历过石墙运动的酷儿群体们清楚的知道权利对于个体乃至群体的重要性,他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女性在权利领域的集体缺席,再加上清教思想中强调身体是上帝给予各人的礼物,并且不支持个人对于自己身体的任意“破坏”,因而在六十年代末成长起来的TRANS们会对变性手术采取谨慎、抗拒乃至否认的态度。

  八十年代是伴着迪斯科不断摇摆的年代,麦当娜穿着性感的服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她狂野而又独特的性格彻底征服了主流文化,各类的女权运动同时也热火朝天的发展了起来,女性与个人权益总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的好莱坞演员以及时尚圈的模特更多的在模仿琼·克劳馥式的霸气性格,在展现性感身姿的同时也在展现性格上的强势与张扬,而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酷儿群体,自然而然的也就更加的“好动”与张扬,他们对于强势而又美艳的女性有一种狂热的迷恋,同时也促成了TRANS群体对于彻底性别改变的向往,他们渴望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他们渴望获得像《异形》中的女主角“雷普利”那样的个人魅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他们的这种渴望变成了现实,所以有许多刚刚成年的TRANS们都热切的希望通过手术来改变自己。

  还记得片中反复出现的那两位可爱的男孩吧,他们稚气而又真诚的谈吐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灵。不仅仅在于他们对个人悲惨机遇的坦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加入酷儿群体的渴望,他们渴望生活在一个安全而又温馨的群体之中,他们渴望得到友谊与爱情。这是每一个人共同的渴望,可是因为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差异,他们的这种渴望却遭到了完全不同的眼光。从2018年的今日回顾过去的30年,酷儿群体对于个人权利的维护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纪录片中的BALLS文化早已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可是我却怀念纪录片中的酷儿群体时刻散发出的那种大胆与热烈,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那种时刻迸发的激情。这一切在当下好似显得尤为稀缺,伴随着群体生活中个人权益的增长,创新精神的迸发却好似走上了下坡路。不知道那两个孩子有没有活到当今,他们还会聚集在一起随着迪斯科狂欢吗?抑或是po上一张自拍,孤独的活在社交媒体背后,独自怀念着自己的青春时光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黎在燃烧》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