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大门》是一部由路易斯·卢米埃尔执导,纪录片 / 短片主演的一部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厂大门》影评(一):Pour le film
但放在整个电影史来看,还是能让人感动,所以才会隔段时间又会翻出来看看。
更多还是一种精神吧,每次看完之后,总觉得不真诚对待电影、不认真去做电影、浪费自己的生命于一些投机取巧的事,是一种罪恶。
也许除了导演自己意识到这是人类这个轮回阶段第一部电影,那么,确实让自己和任何事物都为之振奋。影片就是三段不同时间的工厂下班后的情景。期间有一次一架马车出来,另外就是第一次的狗子。没有声音,没有色调。但是难道不是导演拍得好,想拍什么都可以吗?虽然导演也许并没有这种意识,但是自觉性是充分的,从这种克制的激情就可以看出来了吧,像是写了一首诗,提起来就完美了。
左边的白墙虽然有一扇门,也有人从门内走出。但仍然显得比较平。相对于左边,右边是敞开式向里凹陷的空间,使画面即使是五五分切割,也不至于太平,具结构与增添层次。有种对边分却不对称的视觉,右上方由多个三角形的几何图形更使得整个画面不至于太单一。
画面的构图整体比较规则,与拍摄内容调调吻合。(工厂的结构化与流水线工作的严谨。)
今天终于见证了我如此热爱的电影第一次的诞生,时隔一百多年,电影史的变迁和成长如此的迅速,除了科技的发展快速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像我们这样热爱浪漫并漫无边际的crazy guys!我们为这种艺术形式深切的着迷与无私的付出!感谢电影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呈现出一部有一部经典之作.激励着曾经迷茫的人,苦恼的人,乏味的人,幸福的人.甚至有口臭的人.所有精神世界意识以外的所有人!也感谢所有热爱电影的忠实影迷,也感谢“电影”让我知道我如此深爱你,你的存在是多么的美好!
《工厂大门》影评(五):C'est la vie,C'est le film.
随着人类进入技术社会,“人”在心智上的特殊之处——语言和美感,随之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瑰宝——艺术,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这第一个先锋,就是电影。
我很好奇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样子。
第一部电影淡定地拍摄了一座工厂下班时熙熙攘攘的情景——工人们或慌乱或有序走出工厂大门,中间还不乏有些毛头小伙闹出来的小插曲;最后,工厂主坐着马车潇洒的进入大门。
很多人分析这电影时,分析道画面的黄金分割——此片的朴素和其中之魅力让人震撼。当然我看不到这些,我看到,人们使用摄像机这一能记录永恒的机器,选择了工作结束,生活开始的那一刻开始拍摄。
神从地面飞到天上,历史通过传说记录,通过文字记录,通过胶片记录。不管艺术到底有多缥缈多虚幻,它始终源于生活。
是什么让Chuck Berry从一名爵士乐手变成了摇滚宗师?因为他唱到:这是年轻人的婚礼,老人们共同祝贺。他们说: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第一部电影忠实记录了生活,而且记录了一系列的生活。艺术又一次被验证,它来源于生活,不管在什么时代;人嘛,不总是一动脑子就先惦记着自己那点破事吗...
C'est le film,C'est la vie。
《工厂大门》影评(六):用电影记录生活
这是刚刚开始时的电影,这里几乎不具备电影的一切因素:明星演员、剧情,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将工厂的生活记录下来,同时是黑白片,而且没有声音。卢米埃尔兄弟想要拿电影来记录一种动态的生活。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是害怕自己的生活被无端的流逝,希望历史能够记住,但电影到了我们现在的这个阶段,更加注重的是其虚构性。于是电影变成了另外一种事物:具备疯狂的明星演员、商业化的动作、画面的奇幻性、情节的震撼性(甚至连体育运动也变成了如此)。
电影接下来又开始与小说接轨,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名著改编。此时电影注重内容的情节性、戏剧性,电影提供了一个大的舞台,使得很多人可能共享同一种情节经验,而这是之前的小说所不具备的,小说总是私人性的阅读。《天堂电影院》与《戏梦巴黎》中的人都对电影有着执着的追求,我相信那个时代的影迷是狂热的,因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展示世界的窗口,电影中的世界要远远美于现实中的世界。在现实中只有工作,但电影却带来了一切,电影带来了爱情、带来了现代化、带来了想象,电影影响到了人们的价值观,很多人处理感情的方式越来越像电影中的人。一个没有看过电影的人处理感情的方式与看过电影的人的处理方式并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是电影提供的机会。但是,现代人大概什么也见过了,电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人家里有了汽车、很多人座过飞机,也就没有了对于“远方”的怀想,没有了惊奇感,也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了追求。
我们生活在视觉的时代,故事已经被人讲得差不多了,而且很少有哪个故事让人感到震惊。大多数人在追求着娱乐的精神,电影与网络上的视频相类似,真真假假,电影变得不那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