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昆虫志》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2-01 23:5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昆虫志》读后感精选

  《昆虫志》是一本由休•莱佛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6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昆虫志》读后感(一):《昆虫志》是一本令人震惊的书

  肯定动摇思想:你永远不会以同样的方式看待昆虫。不仅如此,你永远不会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你在宇宙中的位置

  美国「人文人类学学会特别奖、美国「猎户星座图书奖」4大奖项

  享誉全球人类学家休·莱佛士,游走东西方,以游吟诗人的方式,记述亲身经历观察,从A-Z讲述了26则有关虫虫故事万物皆与彼此同在,一扇小小的窄门,将开启整个大千世界

  除了人类形态之外,在其他动物身上也可以找到人类赖以生存行为道德情感基础

  打破常规讲解昆虫的方式,涵盖历史艺术哲学生物生理学、昆虫学、流行病学、性恋……

  杂糅文学记录、艺术描绘、历史文献科学报告,不时加入田野采访作者纵横古今、游走东西方,描绘出人类与昆虫最亲密真切交流时刻

  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始于昆虫,也靠昆虫画上句点。每种生命都有各自的方式感知周遭环境,昆虫的小小世界颠覆你的想象

  在最微小事物中可窥见整体,用尊崇的态度面对未知世界。

  《昆虫志》读后感(二):欣赏自然 欣赏生命

  小的时候,对昆虫是一种讨厌,甚至是厌恶,但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学会了欣赏自然,欣赏生命,欣赏这个世界灵动的美。

  《昆虫志》的装帧十分精美,书很厚,但却并不枯燥知识性趣味性十足,可读性很强。

  昆虫是生生不息自然界重要的一员,昆虫本身就蕴藏了穷的奥秘。昆虫与环境的适应关系是亿万年来长期进化的结果同时多数“害虫”却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人类的不适活动只能增加人类的悲剧我们生活的周围生活着无数的昆虫,人类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清楚的不多,多数还处在无知状态,有的只仅道它们的名字而已。理解昆虫,探索昆虫,并与昆虫共存,这样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满生机

  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昆虫常识和生活习性: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歌唱五个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具有才能,人类用三角尺和圆规也未必能画出那么出那么准确的网;螳螂善于用“战术制服敌人,是对方惊慌失措……种种奇妙的现象都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奇妙。

  昆虫的世界里并不都是守株待兔,更多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也构成了一幅热闹的景象。在这个世界里,大都干着自己的活儿。蚂蚁在修建新的巢穴、蜻蜓敏捷地吃掉蚊子和苍蝇、蚊子准备到动物身上吸血、蜘蛛修复着它的蜘蛛网,蛐蛐唱着好听而又动人的歌……一切看起来生机勃勃,但又潜伏着些危险。

  《昆虫志》让那些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让我感到了他们的存在。在这之前,昆虫的世界几乎是我想象的,因为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想象着他们十分和睦美好,不会有争吵或是斗殴,但是自从看了《昆虫志》,昆虫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颠覆了,原来昆虫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生与死,有劳动与掠夺等许多活动,这都与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跟我们人类一样,又善良的食草性昆虫,又残酷的食肉性昆虫,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好像他们就在我眼前进行着一切活动,把我带到了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

  昆虫世界可不像我们人类的世界那么太平,那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在哪儿,是那么的神奇又是那么的残酷。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展示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我喜欢昆虫的世界,因为我觉得在那儿可以让我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

  《昆虫志》读后感(三):并非是我们之前对昆虫了解的太少,而是我们去了解它们的方式有所偏差

  从小我对于昆虫这种东西就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是还有些恐惧。上小学时曾经有个坏小子拎着一串死蚂蚱追得我满楼到处跑,害的我大哭了一场,由此可见我对于昆虫的厌弃程度有多深。所以像春天捉蝴蝶,入夏抓知了猴,秋天逮蚂蚱这些与昆虫有关的活动我是决不会参加的。虽然成年以后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害怕昆虫了,可我还是不愿意去直接触碰这些让我看起来心里毛毛的东西。

  其实我也知道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离不开昆虫的。这些小东西先于我们生存在这个星球上,曾经有科学研究说即便是人类灭亡了,蟑螂这种生物也会生存在地球上,而蟑螂也是昆虫的一种。由此可见这些长着三对足、两对翅膀、一对触角的小生命比人类更加适应各种环境。

  为了了解昆虫我曾经去翻看过法布尔的《昆虫记》,想要去从中了解一些有关于昆虫的各种知识,但是终究还是觉得还能够完全接受这些小东西而没有耐心把书读完。或许我真的是无法被它们所吸引吧。

  《昆虫志》这本书虽然与《昆虫记》这本书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内容和表述的方式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他并非是一本单纯讲述昆虫类别特点以及生活习性的科普类书籍,而是一部参杂着文学、艺术、历史、人文、科学等多重元素的与昆虫有关的书籍。作者对于章节的分类也很有意思,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认为的那些按照科目类别的章节区分。作者采用的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章节的。从字母“A”到字母“Z”一共二十六个章节,二十六个关键词,为我们讲述二十六个昆虫与人之间的故事。在此书中你会发现,这些恼人的小东西其实无处不在,我们看待它们的方式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而它们存在于人类的所创造、所依赖的方方面面,所赋予我们东西的远远要比之前想象的多得多,与我们之间的联系也要亲密的多。

  在这些人与昆虫之间的交集故事之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昆虫不再是科普画报书籍中那些单纯的生命形态,了解到的也不再只是与之有关的那些习性特点之类的科学记录。在这本书中我们所看到的昆虫让人感到更加容易接近认同,甚至还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出一种亲近之感。

  这是一本不单单是有趣的昆虫科普书籍,更是一本有着人情味、烟火气的书籍。翻看过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原来的并非是我们之前对昆虫了解的太少,而是我们去了解他们的方式有所偏差。换一个方式与角度来看待这些小东西,或许在心中就会产生出不一样的感觉。更何况这本书中观看虫虫的方式足足有二十六种呢?

  单是想想就觉得甚是吸引人啊!

  《昆虫志》读后感(四):知识性、故事情和趣味性集一身的好书

  万物皆与彼此同在,一扇小小的窄门,将开启整个大千世界。

  这本书没有可爱的猫咪,也没有通人性的小狗。这里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昆虫,有被我们讨厌的苍蝇和蟑螂,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和会跳舞摇摆的蜜蜂。

  千万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吓到《昆虫志》,这本书不会告诉你昆虫属于直翅目还是双翅目,也不会讲述昆虫是水中生长还是地下生长的方式。当然,更不要被这本书的厚度所吓到,当你看完书中的内容,你会怪作者写得太少了。

  告诉你,这是一本既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的书。

  作者休•莱佛士,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人类学系。他致力探索人、动物和无生物之间的关系。他游走东西方,通过游吟诗人般的语言写就26段各自独立且内容丰富的篇章。

  我翻开的第一个篇章是字母U---眼不见为净,我知道房里有蟑螂,但看不见。

  在我长到二十四岁之前,我都不知道世上有蟑螂这样的物种存在,但自从我知道它的存在之后。我对它就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一种挫败感。因为你永远打不死它,永远杀不绝它。它常常出没在黑暗的夜里,你把灯一开,它像个逃兵一样,嗖~的一下就钻到缝隙里。你如果刚好拍到它,你又不能撵死它,它的尸体还会有无数的子孙后代生长出来,而且在地上遗留下来的液体,让你感觉那里会一瞬间爬出无数个小黑点。

  对付它唯一的办法,只能实施以火刑。

  以上是我对蟑螂的描写,作者的文字更加形象与细腻。

我注意到那是一只很大的母蟑螂,我们双方都按兵不动,直到它轻巧地爬上毛巾架,停在我眼前,与我的脸相距仅仅几厘米,它那漂亮睿智的脸像哲学家一样挑眉,它的头上下动着,像在打量我,看来如此好笑滑稽。

  是不是没有想到这样的书,会出现这么精彩的有意思的描写?

  如果上面这段内容也许并不能引起你对这本书的兴趣,就让我们看看其他的内容。况且,这本书怎么可能只局限在描写与昆虫的对视上。

  好吧,26个字母你更喜欢哪个?不如我们来读一读字母C这篇讲述了什么?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昆虫代为解答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柯内莉亚是个插画师,而她的工作是给昆虫画画。昆虫很小,她需要在双倍显为镜下把昆虫放大到80倍,她要精确的把那些小虫身上的所有细节画出来。她不是画家,却让每只小昆虫呈现出自我的特色,她为每一只昆虫画肖像画。她不是科学家,但是大学教授利用她的收集成果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研究当地居民白血病病例群聚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工作,让她发现昆虫因为环境而引起的畸形变化。同时提醒人们核辐射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

  她是一位科学艺术家。

  昆虫和人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同一个环境下生存。昆虫到底如何与我们相处,并如何影响我们,也或者是如何为我们来解释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书告诉我们,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昆虫比人类早几亿年出现在地球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与我们人类的关系,能够反映出这个世界真实的状态。

  这本书最让我大开眼界的事情——在动物之间存在着同性恋行为。

  千言万语,我只想说,这是一本有意思不枯燥的书。

  《昆虫志》读后感(五):别做一概而论的那个人

  说起昆虫,每个人都各持己见,大抵是因为对于它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吧!

  我们常人似乎都很难去了解昆虫究竟是怎样的,仅仅凭着简单的见识以及认知就成功的将它们分成了两个种类:喜欢的、不喜欢的。

  喜欢不过是因为从小接受的信息便是它们对生活有益且它们的存在才使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不喜欢却是因为这些虫子外表看起来都极度丑陋且没人说它们对生活有什么帮忙之处罢了。

  大概就是这样!

  不知为何,我想到了四个字:“以人为本。”

  对于昆虫的印象是我们人类给予且加固的,关于昆虫的好坏也是我们人类是区分的,法布尔曾说:我们所谓的美丑、脏静,在大自然那里都是没有意义的。其实这些远远比人类生活时间更长的昆虫究竟是如何呢?

朝生暮死亦美如初

  爱美之心是人之常情,不管是人、事、物,此番观点也是判断是非对错的一个小点,且不容被忽视的,毕竟被美所迷惑的事例,自古以来也不在少数。

  在昆虫之中就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蝴蝶。

  在生活之中,总是听了太多关于蝴蝶的故事,从而对它也是抱有无限的喜爱。

  有那么一种说法,蝴蝶是朝生暮死的。是啊,它的“一生”就是在为了蜕变了蜕变,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终成虫,挥展翅膀直至绽放出属于它的美丽。

  这或许就是——朝生暮死亦美如初,不管它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给我们所留下的印象就是美的,且让人喜爱的。

所了解即所不知

  关于昆虫,除了最初的印象,似乎再无其他,如果真要说起来,只能用一个“孤陋寡闻”来形容对昆虫的理解了。

  据已知统计 ,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昆虫种类约为一百多万种,并且还在不断的寻找及探索之中,昆虫的种类及分布实在是过于广泛,直至目前,我们所知的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罢了。

  既有所知,必有其不知。

  最近的新年档有一部电影的热播,也让昆虫重新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目光,那就是——地球上的昆虫正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减少,若是以此速度减少下去,不到一个世纪,这个地球之上可能再无昆虫一词。

  可能对于大部分人(甚至是包括不了解的我)看来,昆虫的灭绝,仅仅只是,一个生物的消失,会有另一个生物来代替;又或者在没有这个生物的生活之下,我们会生活不好,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地球上的生存是有一个食物链的存在,不管是大小,又或是生物种类的不同,昆虫在这个食物链之中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食物链是众所周知的,当食物链的一方被彻底消灭或自然消亡之时,就会有另一方不受控制,从而导致食物链失衡,渐渐的这个食物链将不复存在,且造成一方称霸,那时的生态平衡将是不可控制的。

  从而,不管是我们自身对于昆虫的外形及生活方式有多么的不喜爱,我们都不应有彻底消灭他们的想法,我们孤注一掷且孤陋寡闻的想法,是在对我们自己的生活造成一点一点的伤害,累积起来则是不可估量。

  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是有它的好处很坏处,不能因为坏处否定了它的好,也不能因为它的好而将它一概而论,人或是动物、昆虫及其他生物都应如此。

做一个主动了解它的人

  如果你也不曾了解昆虫,如果你依旧觉得昆虫是可恶的,希望你能够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去了解它,其实它也并非那么不好。

我们忙碌,可我们却没有真的去了解那些自己精挑细选留下的内容。我们花时间收集,却忘了最重要的其实是花时间去消化。

  《昆虫志》读后感(六):探寻昆虫的秘密

  昆虫出现于距今约四亿年前的地球上,也就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昆虫。在我们身边一个个大千世界里,昆虫无处不在。它们分布在空中、陆地、河流等区域,特别是热带的原始丛林、气候温暖的森林、山野等地区。昆虫的种类众多,到目前为止人类能确认的昆虫种类约有150万种。 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常见的昆虫也很多,比如蜜蜂、蚊子、蟑螂、蝴蝶、壁虎、蟋蟀等。在南方的家里,蚊子、蟑螂、壁虎一年四季都有,我最讨厌的是蟑螂,南方的蟑螂个头大,每次与它对峙,都是比谁手脚快!一个拖鞋拍下去,粉身碎骨,好恶心!仿佛生来就与它有着天大的“仇恨”似的。小时候在北方的家,小个头的蟑螂一窝窝的,妈妈会用农药消灭它们,满家的味道,蟑螂灭了一茬又一茬。 记得小时候,总喜欢到户外田野、公园抓昆虫,抓到好大一只草蜢,用细绳把它的腿绑上,任它蹦哒;肥肥的老虎虫,我喜欢把它放进笔盒里玩,每次爸爸见到,就将它丢弃;采花的时候,不小心被蜜蜂蛰到了手指,它的“毒针”让它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小时候,我们可以亲近大自然,到水塘抓蝌蚪、捕蜻蜓、观察屎壳郎滚粪球,现在想想童年回忆真心美好。 长大后再也没有机会了解昆虫的世界,自从拿到这本《昆虫志》,让我可以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探寻未知的科学。我朋友看到我读这本书,有些惊讶!说这样的书你也看?一看书名就知道是很专业的科普书,书中为数不多的黑白照片,不像那种全彩图的书吸引眼球,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对昆虫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的认知可以说是只知皮表,或者有些认知根本不正确。 昆虫在不断变小的过程中也进化成各种各样符合流体力学的躯体,在我们看不到的高空,它们数量庞大的群体,不断移动、迁徙,人类也无法阻止它们前进的脚步。 人类通过研究昆虫,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大学动物学研究所科学插画师的柯内莉亚,17年来专注于研究盲蝽、果蝇等昆虫,将采集到的昆虫标本置于显微镜下,把观察到的昆虫实样通过画笔呈现出来,从很多画作中,我们看到一些昆虫身体发生变异、畸形,它们来自于受辐射影响地区,她的画作引发的争议,迫使人们认识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命运,一样都见证着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同时也都是受害者。 书中有很多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像法布尔观察到的黄蜂寄生行为;冯·弗里希对蜜蜂的观察实验,原来只知道蜜蜂有分工合作,但是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沟通的?如何传递信息?蜜蜂的两种“舞步”代表什么意思?把蜂巢比喻成女性主义理想国很形象,蜜蜂是一种守本分的社会动物,它们进行高度整合性的任务,因为合作而相互依赖,单独行动难成活。整个蜂巢里雄蜂是最没有地位的,除了用来交配外,当食物紧缺时,雄蜂被赶出蜂巢,任由它们饿死,不服从的话,也是被螫死,可悲啊! 本书作者休·莱佛士是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博士,致力于探索人、动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整本书虽然很厚,但阅读起来并不费力,当然我会自动“省略”掉一些专业文献资料(也是看不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缤纷多彩的昆虫世界,有些昆虫话题还涉及到国家政治层面,透过小小的昆虫世界,让读者的视野更开阔,也让我受益良多。 人类与昆虫同处一个世界,我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获得有利于人类的信息和资源。用一句老套的话结尾: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昆虫志》读后感(七):原来,我们并不了解昆虫

  作为地球上最特别的生命——昆虫,是大自然赠予的礼物。它们与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甚至可以说是亲密相处。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见到它们,无论是家里、天空、树上、草丛或者是大马路上。我们能叫得出名字的昆虫十分的少,而不认识的昆虫却有无数种。对于昆虫,大多数人是厌恶、害怕的,还有人把它们当作玩具,我们很少去把昆虫当作朋友,更多的是直接杀死。

  这一切的原由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们,也从未想过要去了解昆虫。你是否尝试过去了解它们的世界呢?或许,昆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恶和乏味,它们的世界就如同我们人类世界一样丰富多彩。

  这本《昆虫志》讲述了人类学家观察昆虫的26种方式。它最大的优点是在于将科学家们做实验或观察昆虫的过程详细的描述出来,以及科学家们对于昆虫方面的探讨。让读者深入了解昆虫的生命变化历程,而不是直接用简短的几页文字来表述最后得出的结论,以干货的形式强行植入知识点。书里概括了很多有趣的昆虫实验,在读时也能很好的感受到昆虫的奇妙世界,十分有趣的书。不仅能学到许多昆虫方面的知识,也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

你知道黄蜂是怎么捕食幼虫的吗?

  毛刺沙泥峰在捕食幼虫时,将蜂针戳进幼虫的身体,每一节都要戳一个洞,且戳在幼虫身上某一节的特定部位,前后有序。这是为了把幼虫的神经节废掉,让它无法动弹。但不会伤其头部,否则幼虫会立即死亡。接着黄蜂会咬啮幼虫的头部,使其麻痹,进入昏睡状态。最后把它拖回蜂巢,在幼虫的虫蝮上产卵,而幼虫就成为新生命的食物,直到全部啃食完才会死。

  在这一过程中,幼虫会十分的痛苦。因为它在不能动弹且有意识的情况下,目睹自己一点一点地被吃掉。一旦幼虫落入到黄蜂的手里,那便是生不如死。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即残酷又奇妙的。

你知道毛虫破茧成蝶的几率是多少吗?

  众所周知,毛虫在变成蝴蝶之前,都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蜕变与成长的。它们会从幼虫长到成虫,而每一次的蜕变期都会让它们脱一次皮,过程十分的艰辛。当它们变成虫蛹后,就会在体内逐渐孵化,然后破茧成蝶,再一次重生。在这整个生命循环的过程中,能存活下来并且成功成蝶的少之又少。经过科学调查,只有不到1%的毛虫能成功蜕变成蝴蝶。

  是的,几率太小了,并不像我们之前所认为的大概率事件。从毛虫长大并存活到成虫的阶段,就已经是少之又少了,而顺利破蛹化蝶几率就更加小。

  蝴蝶美丽,总让人想捕捉。殊不知,它是经历过重重生死攸关之际,才能成为漂亮的蝴蝶。而从爬行的毛虫变成会飞的蝴蝶,不仅是样貌上截然不同,甚至是生活习性也大不相同,它相当于一次重生,不得不逼迫原来的毛虫从头开始。

你知道蜜蜂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吗?

  卡尔•冯•弗里希经过多次的科学实验表明:蜜蜂之间根据经验与记忆来互相传达信息给同伴。

  舞步交流法:弗里希认为蜜蜂有两种舞步,一种是环绕舞,另一种是八字摇摆舞。当蜜蜂发现花蜜的来源时,它们会跳环绕舞来提示同伴;而当蜜蜂找到花粉时,则会跳八字摇摆舞来传递食物信息。

  亲密接触法:蜜蜂彼此之间常有肢体接触,他们以头部与触角互碰,闻一闻彼此身上的味道,压缩过后的花粉在他们之间传来传去,分享与交换彼此肚子里的含糖物质,感应彼此的身体振动。

  当然,蜜蜂之间的交流决不仅仅只有这两种方式,它们之间还有很多的“暗号”。这两种是比较常见的蜜蜂之间的表达形式,而在蜜蜂的国度里,还隐藏着许多的蜜蜂的语言。

  书中还记载着许多热爱昆虫的人类学家,对于昆虫的喜爱表达方式。柯内莉亚•黑塞-霍内格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和盲蝽,画出昆虫们身上的细节;让-亨利•法布尔将一生献给昆虫,建立昆虫研究所“荒石园”;卡尔•冯•弗里希研究蜜蜂的世界;大卫•邓恩收集各种昆虫的声音;神经解剖学家养老孟司与医院放射师川崎三矢,对于锹型虫的观察;玛利亚•西比拉•梅里安绘制昆虫绘画……

昆虫爱好者会从昆虫的视角,从昆虫的内心世界,还有从昆虫所属的微小世界来看待我们的世界。他们所探求的是生命,而非死亡。

  这些热爱昆虫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记录着大自然的生命之美。对于这小小的生命都如此珍惜,对于世界也带着一份敬畏心。最可爱的生命,有着一群最执着的人来探索。他们热爱昆虫,也热爱自己的生命。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我们并不了解昆虫。昆虫的世界多姿多彩,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精神与乐趣。如果你对昆虫的国度感兴趣,不妨试着去了解它们。或许,你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小朋友们”。

  《昆虫志》读后感(八):昆虫的世界,迷人的世界

  (1)

  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有昆虫的存在。

  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蚂蚁、蜜蜂陆陆续续开始出现了。

  夏天的时候,温度适宜,蝉、苍蝇、蚊子、蝴蝶、蜻蜓、金龟子,基本上所有的昆虫都开始活跃。

  秋天的时候,经过一个夏天的活跃,大部分种类的成虫产完卵,完成了一生的使命,开始为下一代的成长做准备。

  冬天的时候,昆虫的卵或是在地下,或是在水中,新的生命在慢慢孕育,一待时机成熟,一个生机勃勃的昆虫世界就又出现了。

  在钢筋丛林的世界里,你们观察过昆虫的成长吗?

  你们知道哪些昆虫是害虫,哪些昆虫是益虫吗?

  你们知道昆虫的求偶与繁衍是什么样子的吗?

  你们知道昆虫的复眼当中,世界是什么样子吗?

  在《昆虫志》中,介绍给你一个昆虫的世界,同时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在这里,你能够充分感受到人与生命在自然中和谐共处的一种平衡之美。

  (2)

  《昆虫志》这本书的编排十分新颖,按照A~Z的顺序,一共提炼了26章,讲述了关于昆虫的二十六个方面。从内容上来说十分用心。

  在每一章中,都有一个主题,按照这个主题进行展开,内容详尽,考证严谨,在每个章节后面都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充分显示了这本《昆虫志》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书中不仅仅是讲述昆虫,还将作者对于人生、对于环境、对于哲学的思考融入文字当中,让读者仿佛是在穿越历史长河,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书中有对西方科学家对于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也有神秘东方自古以来对于斗蟋蟀这种行为活动的热衷与痴迷;不仅有身边昆虫所组成的大千世界,也有关于禅宗与沉睡的哲学。

  这样一本杂学的书,知识与趣味共存,科学与艺术交汇,让我们在昆虫的世界中遨游。每天睡觉前翻上一翻,能够感觉到心静如水,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都会不一样。

  (3)

  自从核技术发明以来,核危险就像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悬在人类的头上。

  远的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经历了这么多年,切尔诺贝利周围还是一片生命的荒漠。近的有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虽然政府声明核辐射已经不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但是民众对于泄漏的危害一直是心有余悸。

  人作为哺乳动物,生物链的顶端,对于核辐射都有这么多的顾忌,那么昆虫呢?他们如果收到核辐射的危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昆虫学家柯内莉亚在核反应堆爆炸事故之前,已经发现有一些异常:她发现花园里面的盲蝽越来越少了;她发现畸形的果蝇越来越多。她的内心极度不安,开始探寻核辐射对于周围昆虫的影响。

  她利用影像技术,开始对显微镜下的昆虫进行画像,本来外貌应该是非常周正的盲蝽,开始大量出现不同的畸形状态。

  而且不光是在发生爆炸的核电站周围,在正常运行,按理说绝对安全的核电站周围,果蝇等昆虫依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畸形与变异。

  这些发现让大家非常不安,同时也引起了核物理科学家的质疑。

  争论依然还在继续,但是对于环境的保护,对于我们美好家园的呵护,应当是每个人都要考虑并且去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去的。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就是给我们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4)

  以前小时候读过《促织》,也看过《济公斗蟋蟀》的动画片,对于斗蛐蛐这种非常传统的中国古代娱乐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

  小学时候住在平房,周围经常能够听见蟋蟀在叫,有时候闲得无聊就会去抓几只蟋蟀回来,让它们在一个盒子里面斗。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从那时候起,已经学会了分辨什么样子的是母蟋蟀,什么样子的是公蟋蟀。

  G康概招待(欢乐时光)这一章节中,对于上海滩上所进行的斗蟋蟀活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以前听说过贾似道,知道是一个大大的贪官,但是通过《昆虫志》才知道,他原来对于斗蟋蟀还有这非常深入的研究。《促织经》就是贾似道编写的,被后世的无数蟋蟀玩家誉为经典。《促织经》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现在上海滩讲究的还有什么“三反、八畏、五不选、七忌、五德”等等。这些说法,其实也是表现了一种人与昆虫共享的存在方式,通过这些理论,让我们有办法与其他动物建立关系,接受它们与我们既相似又不同的事实,从深层次来了解这个世界。

  (5)

  书中还介绍了非常有意思的昆虫趣事。

  比如说T诱惑,舞虻通过送礼物换取交配权。

  在舞虻的世界中,有一个神奇的规律。在交配的季节,为了得到青睐,公舞虻是要准备礼物的。母舞虻看到谁准备的礼物丰盛,那么就会收下礼物,为爱鼓掌。

  非常奇特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公舞虻开始精于算计,准备的礼物有时候会以次充好。比如说用一团棉花,包裹得闪闪亮,来冒充丰盛礼物;有时候会准备一只营养多汁的虫子,但是在送出之前,它会把虫子吸干,母舞虻受到礼物后,任何好处都得不到;甚至有的时候,会拿一点作用都没有的礼物来欺骗母舞虻,而可怜的母舞虻没有一点分辨能力,收下礼物后可能会很久之后才会发现被骗了。

  感觉非常不公平,为什么同样的进化历程,公舞虻可以这么精明,用最小的代价、最廉价的礼物来换取鼓掌权,而母舞虻只能是傻夫夫地被骗呢?

  相信用不了多久,母舞虻也会进化得非常精明吧。

  (6)

《新科学家》说:“生动而迷人。”这本书将挑战你对昆虫的看法,让你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奇妙的生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休莱佛士的昆虫世界,一起探索我们身边这个迷人的世界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昆虫志》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