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木已成舟
文/黄小平
一次,朋友问我:“一件你不情愿的事,假如已木已成舟,你该怎么办?”
是啊,一件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已经木已成舟了,难道还能让舟还原为木头吗?难道还能让事情回到原来吗?于是,我说:“只有自认倒霉呗。”
“为什么要自认倒霉呢?”朋友说,“为什么非得向后看,去纠结舟无法回到木头呢?既然木已成舟,为什么不可以向前看,驾着舟,去漂洋过海,把它作为我们人生的交通工具,不是更有利于我们去跨越人生之旅,抵达成功的彼岸吗?”
细细想想,朋友说得在理。假如木已成舟,就别再纠结于已逝的木,而是好好利用现有的舟,去展望未来,开创一片人生的新天地。(摘自《广州日报》2016年11月17日)
枫叶不是一长出来就是红的
文/黄小平
一位老人告诉我,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绿的,只是到了秋天,才慢慢变红,特别是进入深秋后,变得像火一样红。也就是说,枫叶并不是一长出来就是红的。
“枫叶为什么要到秋天才变红呢?”我问。
“是因为经历了秋天的霜打,枫叶有了烈焰般火红的色彩。”老人说。
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人生耀眼的光艳和璀璨的色彩,也是在经历失败挫折的“霜打”后获得的。(摘自《广州日报》2016年10月23日)
茧之外与壳之外
文/黄小平
蛹在茧里,在破茧之前,根本无法想象,茧之外的世界竟是那么大,大到任它翩翩起舞翩翩飞;小鸡在蛋壳里,在脱壳之前,也根本无法想象,壳之外的世界竟是那么广,广到任它来回行走自由奔跑。
但是,我们只有打破旧我,才能建立一个更强的新我;只有破除一个旧世界,才能创造一个更大的新世界。(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2月8日)
一片羽毛有多重
文/黄小平
一日,看一档“我最牛”电视节目。上台表演的是一位小伙子,他表演的节目是《一片羽毛的重量》。小伙子介绍说,他将表演的是一项平衡术,他要用15根棕榈枝一根一根搭连在一起,而保持平衡。
小伙子开始表演起来。只见他拿起一根棕榈枝,再把一片羽毛轻轻地放在棕榈枝的顶端,羽毛像有一股无形的吸力,静静地栖落在棕榈枝上。然后,小伙子再把另一根棕榈枝搭上去,保持平衡后,又搭上一根。就这样,一根连一根地搭上去,一直把第十五根棕榈枝搭上了支架。最后,小伙子用一根木棒支起整个棕榈支架,竖立在表演台上。小伙子一步步后退,让棕榈支架独自悬于空中,静静地维持着一种平衡。观众屏住呼吸,生怕棕榈支架在自己的呼吸中散落。足有半分钟后,小伙子走近棕榈支架,把附在棕榈枝上的那片羽毛刚一拿掉,只见整个棕榈支架瞬间打破平衡,散落一地。
表演结束后,小伙子举起那片羽毛,说,整个棕榈支架足有30多斤重,相对于棕榈支架,一片羽毛的重量微不足道,但就是这片微不足道的羽毛,打破了整个棕榈支架的平衡。
过去,当读到“一根稻草压死一匹骆驼”这句话时,并没有多大的感触。而小伙子的表演,让我亲眼看到了一片羽毛的重量,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片羽毛的力量,并时刻提醒自己,在人生的路上,千万别忽视了一片羽毛的重量,千万别忘了积蓄一片羽毛的力量。(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7月8日)
不易摔倒的人
文/黄小平
经验告诉我,在光滑泥泞的小道上,挑着担走的人比空着手走的人更不易滑倒。按说,应该是空着手走的人比挑着担走的人更不易滑倒才是。这个反常现象,经过我反复思考,悟出了两点道理。一是有压力的人不易摔倒。因为挑着担的人,身体多了一份重量,重量增加了,人对地面的压力也就加大了,压力一加大,脚面与路面的摩擦力也就加大了,正是这加大的摩擦力,才使人不易滑倒。看来,摩擦力、阻力、障碍这些看似阻碍人前行的东西,有时反而会让人走得更稳健、更成功。
二是有担当的人不易摔倒。因为挑着担的人,肩头多了一副担子,正是这副担子,这份责任,增强了他的责任心,让他时刻想到,如果自己摔倒了,摔倒的不只是自己,还有肩头的担子。于是,行走起来,也就格外谨慎,格外小心。正是这种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才使人不易摔倒。
看来,一个肯为别人担当的人,也是在为自己担当;一个不肯让别人摔倒的人,自己也就不易摔倒。要做一个不易摔倒的人,就要做一个敢于承担压力、敢于担当的人。(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3月1日)
一下子的成功
文/黄小平
减肥成功的人,体重一定是慢慢减下来的。一下子减肥成功的人,要么是减了体重,也减了体质,要么是一下子成功了,很快就是一下子失败,体重随时反弹。
一下子就治好病的药,副作用大,病看似一下子治好了,但可能埋下了祸根。
一下子就来的狂风暴雨,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下子的心血来潮,一下子的热情万丈,都是不能持久的,都不足以用来成就一件事。
慢工出细活,一下子出不了细活,出不了精品,只能出次品和赝品。
人生的成功,不是来自一下子,而是来自一辈子。一下子的成功,包括人生的成功,常有副作用。(摘自《广州日报》2018年3月25日)
一粒种子
文/黄小平
种子为什么埋进土里才会发芽?种子埋进土里,土壤就会给它水分,给它养料,给它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种子在土壤的“胎衣”里,享受着土壤的滋润和孕育,慢慢地发芽。一个人也是一粒种子,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生命才能健康地成长。
种子埋进土里,土壤将使它身处一片黑暗。这激起种子摆脱黑暗、追求光明的渴望。于是,种子努力地发芽,努力地去追求光明。一个人也是一粒种子,也有对黑暗的惧怕,也正是这份惧怕,才激起了人们去战胜黑暗、去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种子埋进土里,种子比谁都清楚,它只有拼命地发芽,拼命地生长,才能挣脱来自土壤的压力和阻力,才能享受到土壤外那自由的空气和阳光。
一个人也是一粒种子,生存的压力、坎坷和挫折,反而会激发起我们进取的动力。
其实,一粒种子的成长,也是一个人的成长。(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9月2日)
速成的东西也容易速朽
文/黄小平
他是一位雕刻艺术家。一次,我应邀参观他的创作室,参观完后,他带我来到他创作室的后园。后园里堆满了树根、木头等用来雕刻的各种原始材料。
这时,一根又大又直的木头映入我的眼帘,我认定,它一定是用来雕刻的上好材料。而雕刻艺术家说,这根木头不是用来雕刻的,是别人临时存放在这里的,因为这种树木生长速度太快,仅需几年时间,就能长到这么大。
长得太快的树木为什么不能用来雕刻呢?我问。雕刻艺术家说,因为长得太快的树木,木质疏松,经不起雕刻,容易脱落,再者,长得太快的树木,经不起岁月的风雨,容易腐朽,不易保存。也许,速成的东西,也容易速朽。
雕刻艺术家说速成的东西也容易速朽,我想,其意所指绝不仅仅是雕刻艺术。(摘自《广州日报》2017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