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发现一只死鸟》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1-27 23:0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发现一只死鸟》读后感100字

  《我发现一只死鸟》是一本由[加]简·桑希尔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元,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发现一只死鸟》读后感(一):我发现一只死鸟:从生到死,旅途过程包含的意义

  那年,我十二岁。

  第一次真正感受死亡是奶奶去世。放学到家,她就躺在堂屋门板上,穿着寿衣安详,一动不动。我木然,不知道该怎么办表达。小我7岁的妹妹,在边上哭得嘶声力竭。妹妹边哭边说,奶奶,刚收回来的稻谷,您还没吃呢,怎么吃的完呢?

  哀歌一向悲伤,而我只知道,从此是再也见不到奶奶了。

  那几日,吹喇叭的,打鼓的,亲戚道士,来来往往。在一个凌晨,他们哭嚎着,埋葬奶奶的一生

  死亡,就是消失不见。

  突然有一天,5岁的儿子问我:妈妈会不会死?我尴尬,只能说你长大了,妈妈就会老的。他竟然大哭,我不要妈妈死。甚至半夜里喊着梦话,我不要妈妈老。从生到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带着对世间探索,一步一步走向终结

  孩子还小,却隐约感受到死的害怕。晚知事的我,拙劣语言不能安抚孩子的情绪,只能用《我发现一只死鸟》这本书来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生命是如何演变

  一、生命的周期

  什么样的叫生命?生命就是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

  什么是生命?植物动物都是生命。小到路边的一棵杂草,大到动物园大象随处可见的生命。他们会疼,他们也会从生到死。

  我们把生命的持续模式称为生命周期。所有生命的长短不一,有的生命时间长,有的很快就死亡。奇怪龙虾海底大龙虾之类的,很多生物没有衰老迹象,他们只会越长越大,而某些生物可以活很久很久。

世界寿命最长的生物可能是“玛土撒拉”,差不多4800岁,比金字塔还要古老。寿命最长的也可能是一种更低极的生命体。近来科学家们从深埋于新墨西哥洞穴的盐晶中发现了生长了2.5亿年的细菌孢子,并成功的将他们培养成了细菌。

  第一章形象介绍了各种生物的周期,丰富多彩千奇百怪,配图形象,孩子看到第一页的人体脚板便入迷了。他脱掉袜子对照自己的脚,从出生到骨架的脚,清晰认知到生命的走向。

  二、事实是:世间生物终将死亡

  生物都会走向死亡。比如蝇,如果所有的幼虫都能存活,然后繁殖,只需4个月,整个亚马逊雨林便会淹没在齐腰深的家蝇大军中,想想都觉得全身发麻。

  那一只苍蝇会有哪种死法呢?可能被咖啡淹死,可能被苍蝇拍拍死,可能眼盲被撞死,可能还会被小鸟吃掉。

  活着,就得吃。谁吃谁?就形成食物链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阳光,食草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吃动物,杂食动物啥都吃,纵观食物链,还是人类厉害。吃吃吃的过程,也是一种死亡的进行时。

  还有极端天气变化,偶尔的意外,也会造成死亡。死亡的多样性无处不在

  三、生物死后

  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尸体开始腐烂分解变软松散或者液化。所有生物时候都会回归尘土。这一过程可快可快,可快可慢,但最后都都会发生,而且对生命循环来说必不可少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实在,从动物和植物死亡后,怎么分解到消失不见。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是“时间困局”。被困在琥珀里的虫子,被自然风干的蜥蜴,被冻结的食物,被石化的生物遗体等等,在大自然的天然环境保存下来的生命遗体,如此有趣

  四、人们死时

  人类死亡,会有仪式集体悲痛哀伤葬礼,一系列人文礼节

  小时候最害怕鬼故事,那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来世呢?大多的理论是人活着的生命历程注定灵魂的走向,或者还有来世轮回说法估计个人都有过类似疑问,死后到底会去到哪里?

  现实是死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有些人死了,可能还活着,思想论的遗传。有些人活着,可能已经死了,意义的重复生命的形式,却又是组成人类大集体的一份子

  灵魂存在与否,大家最能接受的是和声有关。在月夜风高的晚上,做了亏心事的人,内不安,听到的生意,看到的幻境。大多数人是没有真正见过啥鬼怪的。始终是一种传说

  对于孩子来说,生是看得见的,活泼的,死是一种消失,带有再也见不到的恐慌。这本书里详细介绍到死亡的过程和存在的有趣之处,原来人的死亡也并不是消亡,还会留下很多思想。

  作者是从发现一只死鸟开始,联想到生命的起始到终结,过程漫长且曲折,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生命启蒙书,生动形象,让孩子认知到更广阔的万千世界。

  《我发现一只死鸟》读后感(二):大象会哭吗?牛是怎么消化食物的?你了解孩子的逻辑思维敏感期吗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碰到很多小朋友,因为本身就比较喜欢小孩子,很快,我就会和他们打成一片。那长时间接触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小朋友就是一个天生的“话唠”。为什么那么说呢?因为他们好像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我怀孕的时候,他们会问我“阿姨,你肚子是有宝宝了吗?”“宝宝是怎么来的呢?”“他以后会不会很哭?”原本他们在沙发上很安静地看着故事书,因为看到了一头牛在吃草,他们又会问“牛怎么是吃草的?它们不吃饭吗?”“牛吃那么多草怎么消化的,我们也可以吃吗?”万一让他们看到了《动物世界》,那可不得了了,一直到节目结束嘴巴都是喋喋不休的“大象会不会哭?”“为什么小象一出生就会走路了?”

  年轻家长朋友们一提到这个的时候,马上就会翻白眼,自己有时候还会在想:我生出来的是孩子还是十万个为什么呀?还有的家长索性就不给他们看一些关于自然科普的节目和书籍。那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爱问为什么是因为孩子正处于“逻辑敏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只要我们更加耐心地帮助孩子们思考分析世界,这对他增长见识和养成发散性思维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01 什么是“逻辑思维敏感期”

  众所周知,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因此,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旦出现了“逻辑思维敏感期”,只要我们父母在这培养和引导方面加以注意,这对孩子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逻辑思维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3-4岁这个阶段,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期是幼儿思维的发展时期,也是孩子好奇心最大的时候。他们老爱跟在父母后面问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为什么,通过这样不停地提问去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02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逻辑思维敏感期”

  除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耐心地给孩子解释他们好奇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丰富孩子的知识

  只有孩子的知识越丰富,他们的思维才会越活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逻辑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因此,父母可以多给孩子准备一些科普读物等,并与孩子一讨论,以活跃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积极性。只有见识多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发感性认识基础上有所提升

  加拿大著名儿童自然科普作家和插画家简•桑希尔在自己家的车库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蜂鸟后,突然萌发了一个想要给孩子写一本生命启蒙书的念头。在他认为,从小引领孩子观察生命的全过程,去体味生命的多彩,是一件有意义且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我逻辑思维的事。

  在《我发现一只死鸟》中,他分别从四个角度去阐述了生物一生的全过程,并在其中插入了许多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配图,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去了解生命探索历程。

  家长们可以在和孩子读这类书的同时,和他们一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并和孩子一起讨论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疑惑,用自己的积极性去影响孩子的思维提高。

  要坚,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时机,借以科普书、动画书等工具进行有目的练习,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03 在帮助孩子度过“逻辑思维敏感期”时,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

  第一、性别不同教育方式也会不一样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通常被分为两个半球普通人的脑容量脑部结构大抵都是一样的。但因为男女性别的不同,其中也会出现一些细微差异,比如:

  ①前连合大小存在差异。前连合主要由连接皮质神经纤维构成所谓旧皮质,指的是那些在进化上发育更早的皮质,它与人的本能行为和情绪波动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女孩子的这个部位要比男孩子包含的神经纤维多,所以,女孩子在情感反应方面会比男孩更敏感,情绪活动波动更大。

  所以,我们在进行逻辑思维培养时,对待女孩应该要更加温柔并且更有耐心一些。

  ②胼胝体的形状不一样。胼胝体是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新皮质纤维,它负责左右脑的信息交流。女孩的胼胝体后部比男孩的大且呈球状,男孩的较小且呈管状。胼胝体后部是用于观察细节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女孩子要比男孩子细腻原因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培养男孩的逻辑思维时,要更注重他细节方面的培养。

  ③颞平面的大小差异。颞平面位于大脑左右半球的颞叶里面,左半球的这个区域是和言语感知机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女孩子的这个部分明显大于男孩子,而且其差异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女孩为什么会比男孩能说的原因。

  那在培养逻辑思维时,我们应对男孩的表达给予更多的鼓励

  第二、不要错过儿童学习黄金时机

  上面我们提到过孩子的“逻辑敏感期”出现在3-4岁这个阶段,那其实,在孩子的13岁之前,都是大脑发育的顶峰时期。

  这一时期内,只要是通过学习引起的思考,都会促使孩子的神经突触快速形成。也就是说,13岁之前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打造孩子大脑的过程。

  当孩子们怀抱着好奇的心态,向我们提问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时,父母们都应该重视起来,这就是孩子给我们发起的——他的大脑需要得到发育的信号。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个信号。

  只有科学了解孩子的学习的最佳时间,合理培养孩子,才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第三、避免“过度早教

  相信许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在我的朋友之间,就有一位在孩子才六个月的时候,就给他购入许多英语早教课程,还有益智类玩具。要知道,过量的早教只会弊大于利,甚至会损伤孩子的大脑,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

  东德女子大学儿童的学科就儿童接受英语教育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对没有接受过正式英语教育的4岁和7岁儿童进行实验,对他们分别进行了每天8遍、每遍30分钟的各种形式的英语教育。

  实验结果发现:7岁的孩子通过歌曲动作就能够很快地理解歌曲的意思;相反,4岁的孩子虽然能够跟随着歌曲一起做动作,但是理解不了歌曲的意思。从中我们发现,4岁的儿童在接受启蒙的时候其实并没有7岁的儿童反应能力好。

  这也就告诉我们,并不是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就会比别的孩子学到的更多。相反地,过度早教会容易形成压力,从而损伤大脑,而且还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

  所以,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逻辑思维敏感期”出现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科学地引导和培养。但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性别不同、个体不同,父母采取的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做适当调整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切忌对孩子进行过度的脑力训练。只有在合适的阶段对孩子进行认知、情绪和身体等促进大脑发展的教育,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我发现一只死鸟》读后感(三):《我发现一只死鸟》:一本给孩子的生命教育启蒙书

  当简·桑希尔回到家时,她一眼就看见了车库玻璃窗旁的一只死鸟。

  那是一只雄性红喉北蜂鸟,它体型娇小,几乎就和一条虫子差不多大,喉部那一抹本该鲜艳动人红色现在却暗沉无光。

  桑希尔先看看了周围,然后推测出这只蜂鸟应该是不小心飞进了车库,它透过窗户看见了室外的鲜花树木,于是盘旋在玻璃窗周围想要飞出去,但是不管怎么努力也逃不出这扇玻璃窗。

  夏日炎炎,没有食物和水,这只可怜的蜂鸟为了保持盘旋的状态消耗了所有的能量,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掉到了窗台上,饿死在那儿。

  空气炎热干燥,小蜂鸟的尸体还没来得及正常分解,就迅速变干了,当简·桑希尔看到它时,它已经变成了一具完美木乃伊

  虽然知道死亡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不可避免,但是当看到这具小小的尸体时,桑希尔心中还是泛起阵阵悲伤,于此同时,更多的疑问和思考从她脑海源源不断的冒出:这只鸟为什么会死?它是怎么死的?它死后又会怎么样?

  作为加拿大著名的儿童科普作家,简·桑希尔没有让问题停留在心中,她将问题一一落笔成书,以她最擅长的儿童视角去探索关于生命的答案、观察生命的全过程。

  2007年,《我发现一只死鸟》荣获加拿大诺玛弗莱克奖,而桑希尔本人也在2015年荣获加拿大作家信托基金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我发现一只死鸟》是桑希尔送给孩子们的生命启蒙书,她用一贯的幽默和趣味将生死难题解释得生动易懂,用一幅幅真实细腻的图片构建出多彩的生命图像。比起告诉孩子们要珍惜生命、爱护动物,桑希尔更愿意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1. 看到生命的各种形态,为自然界的多样性而喝彩

  如果你的孩子问:“生命是什么?”你会怎样回答?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答案亦各不相同,作为儿童科普作家,桑希尔的回答简单干脆:“生命就是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

  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生物呢?小草是生物吗?大树是生物吗?易拉罐是生物吗?火腿肠是生物吗?

  桑希尔提供了4个衡量的标准:

1.生物会汲取能量,排放废物,2.生物会成长和进化,3.生物会复制出成千上万个自己,4.生物会对周遭环境作出反应。

  套用这个标准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出哪些属于生物,哪些属于物品。当我们学会了辨别生命,就会发现原来生命的形态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几吨重的非洲象,也可以是指甲大小的西瓜虫;可以是只能存活一两个小时的细菌,也可以是莫哈维沙漠中活了4800岁的狐尾松。

  据统计,和我们人类共同分享地球的生物高达3000万种,而在统计之外成千上万的昆虫、真菌以及数百万种微生物,仍然等着我们去发现。不同的生命形态就像一部交响乐中不同的声部,当所有的生命都在自然中绽放,才能够合奏出一部最美的生命交响曲。

  有这样一部公益短片:一位发的老爷爷带着金发大眼的小男孩,走进一间静谧无声的博物馆。博物馆中陈列着所有已经灭绝物种的原比例模型。金发男孩随着老人从一座座模型中间走过,褐色的眸子闪烁不定。一个声音缓缓的说:“告诉你的孩子们吧,世界上曾经存在过许多他们未曾见过的却已经灭绝的物种,它们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却在仅仅几十年间就灭绝了,正是因为人类的漠不关心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些生命。”

  保护其他生命的前提是能看到生命,尊重每一种生命形态,而不是以人类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著名绘本《狮子和老鼠》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老鼠为了躲避猫头鹰的袭击,意外爬上了狮子的脊背,被狮子一把抓住,正当老鼠命悬一线时,狮子却松开利爪,放走了它。过了几天,大狮子意外陷入了猎人设下的陷阱,被一张巨大的猎网套住,悬在半空,正当绝望的时候,小老鼠来了,它咬断了网绳,最终帮助狮子逃离了陷阱。故事的最后,狮子和老鼠成为了草原上最好的朋友。

  生命无所谓大小,百兽之王和无名鼠辈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也是为我们自己留一条后路。

2. 积极的生命观,来源于广阔的视野和格局

  从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桑希尔说:“地球上的生命总是生生不息,生物死去后,他的遗体会腐烂,逐渐分解成分子。分子是什么?分子就是构成世界上万千生物的基本要素,新生命诞生于旧生命。我们将生命的这种持续模式称为生命周期。”

  在随书附赠的一张知识导图中,可以清晰的看见生命的完整周期。任何生物体从生长到死亡都要经历8个主要环节,死亡绝不是最终结局,而是投入其他生命的生存基础。

  比如说,植物消耗的能量来自太阳,食草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吃动物,杂食动物几乎什么都吃,寄生虫啃食活的动植物,食腐动物啃食,而尸体最后变成养料又重新滋养了植物。在生生不息的循环中,生命以接力的方式一棒一棒的向下传递。

  “地球上的每个生物的生命都有始有终,然而地球上的生命却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困在个体的生长消亡中就会觉得无限悲哀,当跳出个体生命的局限,将视野扩大到地球生命的延续,你就会发现,生命周期正是大自然最完美的设计。在这一套生命机制中,没有个体能够成为永远的主宰,只有众多个体共同构建的种族能够长存。了解了这一点,也许能缓解我们对个体消亡的一点悲哀。

  这些话说给孩子听,他们也许还不能理解,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要传递的是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在他们对生和死建立最初的概念时,能给让他们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到更远的风景,于潜移默化中建立积极的生命观。

  《我发现一只死鸟》读后感(四):关于生命教育,那些不得不说的话

  虽然我们都不愿意跟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但就算我们避讳,还是有被迫面对的时候。

  宸哥之前有段时间对“死亡”这个话题非常好奇,他说不想长大,因为他长大后,我们就会变老,每次只要想到有朝一日我和宸爸都会死,他总是特别伤心和害怕。但有时候又会在生气的时候,故意说气话让我伤心。


  有次在我和他回顾一次受批评时,他告诉我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我当时很想从阳台上跳下去。”我不记得当时为什么批评他,也不知道他这句话有几分真几分假,但一直让我后怕。


  一直觉得很有必要和他谈谈“死亡”这个终极话题,但说重了,怕他有恐惧心理;不说又怕他不知轻重,觉得“死”是件很轻的事,甚至一时糊涂,做出让我们都追悔莫及的事。我们希望他能正视生命,能活的有意义。

  于是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他讨论,我们一起看过《鸟儿在歌唱》、《爷爷变成了幽灵》、《小伤疤》、《一片树叶落下来》……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绘本,故事有一点淡淡的悲伤,但所有的悲伤都会愈合,就像那道“小伤疤”。


发现一只死鸟

  前几天,听朋友介绍,新入了一本《我发现一只死鸟》。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震撼到了,和这本书相比,之前看的那些绘本都太唯美,太小儿科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让你不得不正视生命教育的科普书。

  作者简·桑希尔,加拿大儿童科普作家、插画家,多项国际大奖得主,2015年获得加拿大作家信托基金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她创作的这本《我发现一只死鸟》,获得过加拿大少年非虚构类大奖。


  这本书的创作,源自作者在车库里发现了一只蜂鸟的尸体,虽然难过,但她知道死亡也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同时,她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问题想了解,比如这只鸟为什么会死?它是怎么死的?它死后又会怎么样?当这些问题一一被解释之后,就诞生了这本书。

知死而后生

  作者说讨论“死亡”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又有必要先了解什么叫“活着”,为什么有的生物命长,有的却命短。


  国人向来忌讳谈论“死亡”这个话题,《论语》里有一段: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季路问孔子怎么去侍奉鬼神,孔子说:“我还没活够,活着的道理都没弄明白,怎么会知道死了之后的事?”

  你看,圣人都不想谈论死,常人就更不知从何谈起了。

  那大家都避而不谈可以吗?


  孩子生性喜欢模仿,新闻里不时有孩子模仿动画片受伤的报道:


  2013年4月,10岁孩子把7岁和4岁的兄弟俩绑在树上,点燃树叶模仿《喜洋洋与灰太狼》,还原“绑架烤羊”片段,致使两名孩子烧成重伤。

照片源自网络

  2016年3月,陕西汉中,10岁姐姐模仿《光头强》,用电锯向5岁妹妹脸上锯了过去,导致妹妹鼻翼和右脸造成难以愈合的伤疤。

  2018年4月,深圳龙岗,两名十多岁的学生,在间隔1.3米两栋18层楼的天台上玩现实版“跳一跳”……

照片源自网络照片源自网络

  当记者问这些孩子原因时,他们说不知道真的会受伤,因为动画片和游戏里这么演也没事。

  你可能会说他们还小,大了就懂事了,真的吗?10岁了,不应该是什么都还不懂的年龄。再说,这些孩子长大后就能自然而然的懂了吗?


  曾经有一篇名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的文章引发过热议。

  作者徐凯文,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和总督导,他说:“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


  能考上北大的孩子,基本都是人中龙凤,天之骄子,国家未来的希望。但就是这么一群精英,都迷茫着,我们怎么能什么都不做,指望他们突然之间就自己懂事了?


  和孔子态度一样,《发现一只死鸟》告诉我们,如果想要知道什么是“死”,首先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活”。和孔子不一样的是,作者不仅嘴巴上说说,还真做了相关研究。

  作者说:“我们一谈到,甚至是一想到死亡就觉得恐怖,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担心会失去自己所爱的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对死亡避而不谈只会徒增我们的恐惧……地球上的生命总是生生不息。生物死去后,它的遗体会腐烂,逐渐分解成分子……新生命诞生于旧生命。我们将生命的这种持续模式成为‘生命周期’”。

  《一片树叶落下来》里,树叶弗雷迪问丹尼尔:“既然我们都要飘零落下,干吗还要生长在这里呢?”丹尼尔这样回答:“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是为了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生命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精彩,虽然终将陨落,但尽力将每个阶段活得精彩,不辜负每处风景,这不就是我们对孩子全部的期待吗?

真实面貌

  这不是一本让你能一口气读到底的书,我拿到手上好几天都没有翻完。每次翻几页,然后止步不前,一直犹豫着要不要给宸哥看,不过他没给我多少纠结的时间。

  有天晚上,我和宸爸临时出去有点事,嘱咐他自己在家写作业。一个小时后回来时,他很坦白地跟我说:“妈妈,我刚刚开小差了,没写作业,我把那本《我发现一只死鸟》看完了。”


  我问他这本书怎么样,他说:“我没想到它写了那么多东西,我一开始以为就是一本绘本,里面有很多知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说死了。”

  《我发现一只死鸟》和前面讲的那些绘本都不一样,它是一本非虚构类的科普书,它不说故事,不美化也不丑化死亡,只客观理性地解释生命。在这些解释当中,孩子更能了解世间万物的真实面貌。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为什么有的生物寿命长,有的生物寿命短?当生物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


  孩子天生喜欢猎奇,尤其对大人不愿意谈论的话题更是好奇。这本书没有把孩子当成是幼儿,它只是客观、科学地向成长中的孩子解释上面这些问题。


  也许对孩子最大对尊重,就是把他当成一个独立个体来平等对待。


  书中告诉我们所有生物年龄长短不一,但哺乳类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却比较接近,都是大约10亿次心跳。有些动物心跳速度比较慢,比如大象一分钟心跳30次,所以就比较长寿,预期寿命有70多岁;但有些动物心跳速度快,比如老鼠一分钟心跳600次,所以老鼠的预期寿命只有三年……


  在“谁吃谁?”一页中,通过动物们吃“晚餐”这个话题,引出食物链。阳光滋养万物,植物成为食草动物的晚餐,小型动物成为肉食动物的晚餐,肉食动物成为食物链顶端物种的晚餐。

生命教育的百科书

  全书分为四大块:生命和生命周期、生物的死法、生物死后和人们死时。

  这个分类让人看了有种不敢直视的感觉,但实际上内容还比较温和,没有第一眼看到这些小标题时那种触目惊心。


  作者更像是一位领路人,带着孩子一起了解生命历程和生命科学。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讨论生命这个话题,只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少,不知道该跟孩子说什么。但《发现一只死鸟》告诉你关于生命,我们可以有很多能和孩子一起讨论的东西。


  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好奇的阶段,不如借助一只死鸟,顺其自然地告诉他生命的奥秘。只有当我们了解,并心存感恩和敬畏,才能更好拥抱现在的拥有,推荐给10岁以上的孩子一起共读。

  《我发现一只死鸟》读后感(五):《我发现一只死鸟》:让孩子了解真实的自然,理解生命的意义

  2018年3月14日,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逝世,引发了全球各界的悼念。

  同年10月,中国内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当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相继逝世,不少人在网上发贴表示怀念。

  2019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阅兵过程中,有一辆特殊的花车,车上坐着的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兵,以及他们手中举着的那些黑白照片,瞬间就将我们的记忆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令无数网友泪奔。

  死亡,就是这样一个我们都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成年人想要做到平静地面对死亡,尚且有很大的难度,那当年幼的孩子问你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助你。

  《我发现一只死鸟》是由加拿大作家简·桑希尔专门为儿童所写的,介绍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知识以及它们的生命周期的科普图书,曾获加拿大诺玛弗莱克奖。

  简·桑希尔是加拿大著名儿童科普作家插画家,多项国际大奖获得者,在这本书中,她将带你发现世间万物的生命规律,引领孩子观察生命的全过程。

01、每个生物的生命都有始有终

  小的时候,我们不理解死,对死亡只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长大后,经历的事情多了,对死亡可能也已有了切身体会。

  此时的我们,了解死亡,并恐惧死亡,常常会想,这世上为什么要有死亡呢?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不死吗?

  很遗憾,答案是不行。

  因为在我们身边,有多达3000万种的生物与我们共同分享着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而其中许多生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所有生物都不会死,地球不但不会更美,反而会变得比现在恐怖几百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苍蝇。

  如果苍蝇不会死,它的所有后代都能够生存下来并继续繁衍。那么,只需要四个月,整个亚马孙林那么大的区域就会淹没在齐腰深的苍蝇大军中。

  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会自然死亡,那最终的结果就是地球上的每一块区域都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生物。资源迅速耗尽,所有生物互相残杀,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或者大家一起饿死。

  而生物的死亡,一方面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另一方面,死亡后的生物体还会成为其他既有或者新生事物的必须材料。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死亡对于生态系统的运作,其实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它是自然流通链中的一个环节,是世界变化中的必然。

  一种生物的死亡是其他生物的生存基础。每个生命有始有终,大自然却一直生生不息。

02、为什么有些生物命长,有些生物命短?

  虽然所有生物最终的归宿都是走向死亡,但每种生物的寿命却有着天壤之别。

  说到长寿,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马上就会想到龟?

  没错,龟的寿命非常长,巨型陆龟作为寿命最长的陆生动物,平均寿命有100年,目前年纪最大的象龟已有160岁。

  那人的寿命一般有多长呢?

  古时候,因为受到科技及医疗方面的限制,人的寿命普遍偏短,活到三、四十岁就已经算高寿了,活到七十岁的就更少了,所以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而到了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活到七十早已经是平常事,就算百岁老人,也不算什么稀奇事了。

  目前已知的是寿命最长的人类是法国的珍妮·卡尔蒙,死于1997年,享年122岁。

  珍妮·卡尔蒙122岁的寿命,对我们来说或许难以企及,但跟自然界中那些长寿的生物一比,可就太小儿科了。

  比如说巨杉树,巨杉树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生物,平均寿命为2000多年,有的巨杉树甚至能活3500多年。

  再比如这棵名叫“玛土撒拉”的狐尾松,已经有差不多4800岁了,比金字塔还要古老。

  可是当它遇上近年来科学家们从深埋于新墨西哥洞穴的盐晶中发现的细菌孢子时,也只能乖乖被按在地板上摩擦,因为这些细菌孢子已经生长了2.5亿年啦,那它是地球上活得最久的生物吗?没人能够确定。或许在某些我们还没探索到的角落,有比这些细菌孢子寿命更长的生物。

03、预期寿命≠实际寿命

  前不久看了一则新闻,有一名群众试图跳楼自杀,在坠楼的过程中,砸死了正巧从楼下经过的两名高三学生。

  作为一名母亲,看到这样的新闻,真的是太痛心了。

  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要花费无数的心血,还要时时刻刻为孩子担心,生怕孩子出点意外。

  的确,在我们周围,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发生。因此,虽然有些生物的预期寿命很长,但具体到每一个个体时,并不代表每个个体的实际寿命也能有这么长。

  美国的生物学家雷蒙·普尔在1928年,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做出了一个统计曲线,这就是我们高中生物课上会学到的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一般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

  存活曲线可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

  A型表示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 ,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型表示生物在各年龄期的存活率基本相似,如水螅、小型哺乳动物,以及许多鸟类;

  C型表示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幼体死亡率高,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大多数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鱼类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一般都是在水中产卵,产出的卵缺少保护,很容易就会成为其他水生动物的盘中餐。因此它们只能通过大量产卵的方式,希望能有一定量的后代存活下来。

  而人类以及一些大型哺乳动物,一般都是胎生,小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出生后头几年也一般会在父母或者种群的保护下生活,因此,大部分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寿命。

  还有一小部分个体,则可能会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各种意外,而不幸死亡。

  比如闪电、台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干旱、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疾病、车祸等意外事件,以及人类破坏。

  事实上,对于自然界中的生物来说,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不可小觑。

  比如欧洲最著名的物种之一大海雀,数量曾经多达数百万只,却因为遭到人类的屠杀而在1844年灭绝。

  再比如苏门答腊犀。这是一种在19世纪还很常见的动物,但随着东南亚森林的砍伐,苏门答腊犀的栖息地不断缩小并碎片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苏门答腊犀的数量锐减到了几百头。1984年,当人们试图搞出一个策略来拯救苏门答腊犀时,这种动物似乎已经不可阻挡的走向了灭绝。

  如果说大海雀以及苏门答腊犀的消失,属于生物物种小范围的灭绝,那人类历史上的五次大灭绝,就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地球上生存者的各种生物的灭顶之灾了。

  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又叫生物绝种。在这个过程中,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存留下来。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大灭绝分别是奥陶纪末期大灭绝、泥盆纪晚期大灭绝、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三叠纪末期大灭绝、白垩纪末期大灭绝。

  目前认为奥陶纪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似乎也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白垩纪末期大灭绝是由于撞击引起的尘埃,但是这五次大灭绝没有共同的原因,人类也可以导致大灭绝。

  事实上人类正在这样做,人类在许多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改变了大气组成,重新安排了地球上的动植物分布,由人类引起的第六次大灭绝正在发生。

04、了解生命,正视死亡

  我身边的父母,包括我自己,总是希望能在孩子幼年时,让他多领略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不愿意让他接触疾病、死亡等生活中不那么美好的一方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

  《我发现一只死鸟》以作者自己发现了一只死鸟为起因,以儿童的视角提出三个问题:这只鸟为什么会死?它是怎么死的?它死后会怎么样?

  并用真实而直观的照片,富有童趣的文字回答了这些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介绍了生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介绍生命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认识生命的意义。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也是美好的,与其让孩子一直生活在童话故事里,长大后被迫面对生活的残酷,倒不如从小就让他了解生活真实的一面,长大后能更坦然地面对生活。

  《我发现一只死鸟》,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让孩子认识真实世界的科普童书,让孩子了解真实而残酷的大自然,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让孩子了解生命,体味生命的多彩,正视死亡,理解生命的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发现一只死鸟》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