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终局》是一本由[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终局》读后感(一):死亡终局
刚看完,我还真没猜到谁是凶手,感觉大哥都中毒了,应该不是的,后来女主怀疑二嫂,我也跟着怀疑了一下,妈妈说这很危险,原来是那个意思,这样对待大哥会很危险,怕潜藏在大哥内心深处的邪恶会爆发,一直强调大哥是温顺的人我也就相信着,谁知最温顺的人,因为常年累月的压迫与不信任,造成他心里的扭曲,原来他一直很介意一直压抑着自已,有看下去的动力,想一探究竟,像是一气呵成,这是我最近看到书中,最过瘾的一本了,女主的感情有点模糊,毕竟是侦探小说,本来是爱着卡梅尼,想和他过着平静快乐的日子,但是和霍里可能是未知的,有困难险阻的,女主不想再像之前那样子了,每个人都要往前看,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霍里没有死亡在女主心里是永恒的,这个是自已喜欢的哦,霍里的爱是那么的深沉,那么的永恒,而卡的是热烈的。卡能带他在尼罗河上泛舟,逃离死亡,享受平静与快乐,但是霍里让它看到事情的真相,看到死亡,感受到痛苦,或许这才是真的生活。
《死亡终局》读后感(二):从人性来推理出凶手是行不通的,只能由凶手来推理人性
我认为看侦探小说最享受的就是随着情节去猜测谁是凶手,当最后真相浮出水平时,可以是是“呵呵,我就知道是这样”,亦或者是“原来是这样啊”。 《死亡终局》不是一部根据线索推理出真相的小说,对杀人动机表述的很清楚,不过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杀人动机,而对案发时间和不在场证明的表述则很少,读者很难根据情节去排除谁。 更多的是在探讨人性,人们会造出一道假门来欺瞒伪装,如果她感到软弱、无能,就会造出一道威风凛凛、虚张声势,具有压倒性权威的大门,久而久之她会认为这是她的本性,直到遇上假大门不能承受的冲击力时,她内里的软弱、无能都会显露出来,譬如说莎蒂彼。 也有人内心很强大,但对不重视的东西会无限制的退让妥协,久而久之人们就认为她很笨很软弱,直到触犯到她誓死捍卫的东西时,她会有你意想不到的转变,譬如说凯特。 每个人都是演员,你不能判断他是不是表里如一,不能判断他何时在演,何时不在演。凶手最后被作者引出来,并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没有逻辑漏洞但读者没有参与到推理的乐趣。 只能说喜欢本格派推理小说的我对此本书不是很喜欢。
宿命论可信不可信 虽然这部死亡终局的发生地作者给设定在了古代埃及,但是你看下去会发现作者最终还是用这个新瓶子装了她最擅长的英国乡村生活模式的旧酒。 作者努力让自己的语言拥有古埃及韵味,其实作者选择埃及的原因可以猜想一二,那个时代貌似英国人度假热衷于去埃及,作者对于这个地方的了解应该是相对比较多的,然后就是古代埃及毕竟在英国人眼中也是神秘的,对于宿命论的元素可以说比较合适。 至于整个故事,由于有神论的存在,所有角色的行为看起来都由内心中的神灵所掌控,但是,如果真的那样,世界上哪里来的那么多的争权夺势和爱恨情仇呢,人,毕竟是会有七情六欲的,越是被束缚,挣脱束缚后越是疯狂。 阿加莎在这部作品中做出了一些尝试,不过个人觉得只是一些浅显的尝试,而且作品后期作者索性回归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总的来说,这本死亡终局,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语言风格作者在开始时候都想有所突破,可是中间的时候又回归了英国田园乡村式场景下的爱恨情仇,而且作者最终决定就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里面的女性角色个人觉得都是带有悲情色彩的,虽然死掉的大多数是男性,不过睿智的老太太,娇媚的新太太,娴静优雅的小女儿,飞扬跋扈却又色厉内荏的二媳妇,忠厚老实却又暗藏玄机的大媳妇,存在感不强却又洞察一切的帮厨大妈,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个人评分8.2分,推荐指数三星半。
故事架构于公园前两千年的尼罗河古埃及,除了死亡时对尸体进行木乃伊式的处理,尸身储存于金字塔式的墓室,被反复提及的尼罗河风景之外,故事和古埃及本质上并无任何联系。
看似风平浪静的大家族,被父亲伊姆霍特普年轻貌美的小妾诺芙瑞搅的到处鸡犬不宁。诺芙瑞很聪明,她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她自己争取想要的东西,家人欺负她,她就利用伤口博取伊姆霍特普的同情,让真正有话语权的人为其站台,威胁欺负她的人。她知道怎样向宅子里的人宣战,如何挑拨他们与伊姆霍特普的关系,她的高傲让她忘了自己的弱势,她是形单影只的来到这所大宅子,伊姆霍特普是她唯一强有力的靠山。没有保护伞的贴身陪同,诺芙瑞的生命就像一只随时可被捏碎的蚂蚁。她的风光还没开始,就被人推下了断崖。
诺芙瑞的死亡成了宅子里的隐藏炸药包,人们开始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各种始料未及的出格举动。在阿加莎的笔下,一个个鲜明的角色跃然于纸,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不断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深谙世事的奶奶老伊莎因为百密一疏而提前离世;骄傲自大的伊彼被按在水中窒息而亡;洞悉一切的老佣人赫妮害人害己……
上述提及的小聪明角色,最终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拥有大智慧的霍里,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置身事外,隐藏对女主的爱慕之心,暗中观察又不动声色,有条不紊的获取每个人的信任,从不干涉他人的利益,也不表明自己的立场。最后保护了爱人,揪出了凶手,抱得美人归。
这个故事的心理描写十分精彩,以每个人的心理情绪变化不断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故事紧凑不拖沓,当之无愧的佳作。
埃及背景下,人名太复杂,我总记不住。写下来,边看边参考。记不住名字可是会丢线索的。
依莎(Esa)——家族的老祖母,应贺特的母亲,思路清晰、阴郁无比的老太太
赫妮(Henet)——家族的女管家,雷妮森兄妹(姐弟)四人亡母的小女仆,心存怨毒的笑面虎
霍里(Hori)——英贺特长期的事业经理人,雷妮森的倾慕者,沉稳干练
英贺特(Imhotep)——雷妮森的父亲,时常云游四方的祭祀师,臃肿但威严的一家之主
伊比(Ipy)——雷妮森的弟弟,家族的第三子,被宠坏的美少年
卡梅尼(Kameni)——英贺特的新任书记,花花公子,外貌酷似雷妮森的亡夫
诺芙瑞(Nofret)——英贺特的新任年轻妻子,家族的继母,毒如蛇蝎的聪颖美少女
雷妮森(Renisenb)——回到娘家的年轻寡妇,家族的女儿,丧夫后神情恍惚的善良美女
索贝克(Sobek)——雷妮森的哥哥,家族次子,夸夸其谈,有情趣,急性子
亚莫斯(Yahmose)——雷妮森的哥哥,唯唯诺诺、怕老婆的家族长子
其他次要人物
莫苏(Divine Father Mersu)——附近的医师兼大祭司
作证的牧童
亚莫士和莎蒂彼的两个男孩
家族的女仆、奴隶若干
《死亡终局》读后感(六):生活与自由
阿婆唯一以古埃及为背景的小说。老公是考古学家了不起吗?嗯就是了不起,可以随时跟老公请教背景知识嘛……
推理线十分简单,扣了个古埃及的壳,转换到其他任何背景下依然成立,推理小说的老粉估计很难猜错真凶。但这次令我感到惊艳的是阿婆对于生活和自由的思考。
对比在于女主雷妮森和二儿媳凯特。
二儿媳是个内敛平静的人,看上去精明,却眼界狭窄,她生活的全部就只是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她紧守在自己狭隘的围墙之内,除了她的家庭,这个世界对她来说并不存在。她既看不到儿女之外的广阔世界,对这个世界也毫无兴趣。这正是如今许多底层人民,亦或许多家庭妇女的写照。
同为女性和母亲,女主则是个会思考生活真谛的人。她的优柔和天真在于她从未停止思考生命,有限的环境和学识令她一度感到迷茫,她有时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有时又觉得孩子和自己是完全独立的存在,一方面她希望生活和家人永远安宁不变,另一方面她又对尼罗河外的世界感到好奇。
女主的两个追求者,霍利和卡梅尼,正代表了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前者能带她踏足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将有的难以预料也难以理解的困难令她心生畏惧,但换来的会是更加广阔的世界和自由;后者代表了她固有的生活,快乐且安稳,但墨守成规,狭小又狭隘,是拒绝进步的表现。
生活到底是什么呢?眼前的儿女就是一个女人的一切吗?是和卡梅尼在她早已熟悉的尼罗河上快活泛舟,还是和霍里去未知的世界艰难探险?
“你的心思,雷妮森,不是那种沉溺于自我,总想紧守在自己狭隘的围墙之内的心思。你的思想和我的很像,能够越过尼罗河,发现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新思想的世界,发现一个对有勇气和远见的人来说,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
万幸女主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女主的选择,大抵也代表了阿婆的选择,这也是阿婆之所以能成为阿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