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一个3分钟的小视频,主演张娜拉把日常妈妈们独自带娃的一地鸡毛,栩栩如生的搬到了荧幕中,相信很多妈妈都深有感触:
上厕所时,孩子在外面哭闹,无奈只能放孩子进来,一边蹲马桶,一边强颜欢笑哄孩子。
想趁着孩子睡着吃口饭,孩子突然醒了,只能匆忙放下勺子,去卧室抱孩子出来,边喂孩子边胡乱吃一点。
孩子生病难受,丈夫在外应酬不归家,急的不知所措后,只能独自带孩子去医院。
精疲力竭回到家后,却收到丈夫不回家的短信,她努力积压的情绪终于破涌而出,崩溃大哭...
心理学家,曾提出“父母倦怠”的概念,指的是“长期处于为人父母的压力下,产生严重耗竭的状况”。
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如果以上能引起你的强烈共鸣,那你面临的可能不是普通的劳累与情绪不稳,而是“父母倦怠。”
为什么会出现父母倦怠?
育儿过程中出现倦怠并不罕见,先前研究表明,大约有8-36%的父母会出现父母倦怠的症状。
会出现倦怠症状的父母,往往心里有一个信念——“我要成为满分妈妈,不然孩子就可能会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他们对自己是非常苛刻,那么这样的父母,就会在孩子每一次受挫的时候,内疚自责,为人父母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接连不断的挫败和疲惫。
他们之所以会有“满分父母”的信念,一方面是误解了挫折对于孩子的意义,挫折不只是绊脚石,也是推动孩子成长的风帆。
我们说,小婴儿是没有自理能力的,在这个时期,父母需要去感知他们的需求,并做到及时回应,这样孩子就能形成健康的依恋。之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心理上也能感到安全。
那么再大一些,孩子可以爬、走、说话,这个时期孩子需要通过自行探索世界发展出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保护太过,“这边不能去,那个不能碰”,孩子自己的意志不被允许, 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主感受损。
“妈妈是超人”、“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把妈妈的责任加重,能力夸大、把妈妈的付出与辛苦视为理所应当。
不仅如此,外界还区分出“好妈妈与坏妈妈”的标准:“怀孕就要吃胖一点”、“不给喂孩子母乳的妈妈很自私”、“妈妈就应该为了孩子付出一切”...
初为父母,认同并内化了这些要求和标准,承受着人们难以撼动的刻板印象——女人天生就会带孩子,并逼迫自己尽力达到完美。
孩子不小心摔跤、感冒发烧时,就会被责怪说“没有做好妈妈”。甚至孩子生病时发出的哭声,你都会认为是孩子对你的埋怨与控诉,从而省思“我怎么这么没用,我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好”,孩子但凡发生一点小事儿,都会让你陷入自责与挫败感中。
可你承受的压力还远不止这些。
你缺乏与其他妈妈的交流,认为只有自己是糟糕的;你还会焦虑该如何平衡育儿和工作;焦虑如何管理孩子的身心成长;焦虑留不出时间来自我成长。
久而久之,你越来越精神紧绷、缺乏活力;你感受到满满的绝望,身体被掏空的耗竭。
“这个时代对女人是不公平的,它将女人推向了舞台的中心,却忘了将男人拽回家庭。”
日剧里面的女主里沙子,她的丈夫忙于工作,为了晚上不被孩子吵,住到酒店,还抱怨说 “要是我妈,肯定不会让她哭的。”
无论白天黑夜,都是她独自带娃,孤立无援。老公只会对她说 “所有的妈妈都是这样过来的,你没理由做不到。"
孩子一旦哭闹,出现麻烦,他们只会大吼女主,而不是去帮忙照顾,即使这样还会被抱怨说没按他们说的去做。
这些自我的苛求,社会、家庭的施压,不被肯定与关怀,种种的压力与情绪,只能自己内化消受从而导致妈妈们从疲劳、无助到崩溃,愈发严重的身心变化。
“父母倦怠”和普通疲惫不同
每个人都会疲惫,为人父母自然也会,多数情况下休息一下就好了。
“有时候,我不想爱孩子了”
“我好像越来越厌恶孩子了”
“要是我死了,或者孩子死了就解脱了”
就像在日剧《坡道上的家》中,一位母亲疑似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而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
没有母乳、孩子晚上哭的厉害,丈夫借工作忙不回家。育儿不顺,精疲力竭,产生抑郁,最后她积怨于8个月大的女儿,将其溺死在浴缸。
剧情触目惊心,甚至让人难以相信,父母那么爱孩子,怎么可能亲手杀了她?
这位母亲已经不是普通的疲惫状态了。
“父母倦怠”一个很主要的表现是与孩子的依恋受损,产生情感上的疏离。
有一项研究表明,当妈妈处于高压之下的时候,她感受孩子情感状态的能力会受损。
什么叫感受孩子情感状态的能力呢?
我举个例子,我们常说,父母和孩子血脉相连、心有灵犀。很多时候,孩子没有用语言说出来,但是父母是能感受到的。
再比如说,小婴儿不会说话,但是妈妈可以分别它不同的哭声所代表的意义,是饿了还是害怕还是弄疼了?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
但是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妈妈,做不到。
那长期处于倦怠的状态中,会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疏离,也就是不再"爱”孩子了。
处于倦怠的父母可能不只是简单地逃避做父母的角色,还会引发对孩子的忽视、甚至是暴力行为——语言侮辱、肢体暴力(打耳光、打屁股)等等。
尽管过后他们可能会自责愧疚,但还是控制不住。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感到茫然无助,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处于父母倦怠中,不仅孩子会受到伤害,亲密关系也会出现破裂的迹象。有一项国外研究:
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内,2/3的夫妻婚姻关系质量明显下降,主要是妈妈的婚姻满意度下降。为此提出离婚的女性也要多于男性。
而这一切现象、数据的背后,是妈妈的,不被看见与重视的,疲惫与痛苦啊。
父母倦怠如何缓解?
如果你正处于倦怠中,或者你想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做60分的妈妈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妈妈,只要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如果你还抱有“要做满分妈妈”的心态,不如审视下自己,这种信念从何而来,是过去的经验还是外在的影响?
你要意识到:没有人能做到完美的妈妈,也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好的养育;孩子没有那么脆弱,他们有自在的生命力;你不可能控制一切,你的能量有限。
孩子需要的不是妈妈全年无休的陪伴,学会暂时的放手,明确的向他人提出需求。
让父母帮忙带一段时间,或者试着让爸爸参与育儿,从帮忙拿尿布、洗屁屁、喂饭、陪玩等等,一步步教导他进入奶爸的角色。在这期间,让自己休息调整,去做自己喜欢放松的事情。
《每日人物》采访里有一位妈妈汪晓青,刚怀上孩子时,在英国念博士。有一天她看到一群打扮精致的妈妈,在公园里喝着啤酒聊着天,小孩在旁边肆意玩耍,妈妈聊尽兴了,孩子玩累了,她们便开心自在地回家了。这样的场景使她感触颇深。
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将个人生活与育儿融合,不试着边带孩子,边做自己喜欢的事呢?
不喜欢去动物园,那带孩子去看自己喜欢的花展;没时间运动养肤,那在家里也可以一边看孩子,一边练瑜伽;不想怠慢职业发展,你可以在家里一边工作,让孩子在一旁玩玩具画画...
自我照顾就是儿童照顾。如果你连“自我”都失去了,你也无法给予孩子依恋、爱与养育。
你是妈妈,是妻子,更是你自己。独立于外界的审判;办不到的时候可以求助,不要逞强;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哭,可以发泄情绪。你是妈妈,也需要像“妈妈”那样的人来疼。
也希望妈妈们别忘了爱自己,取悦自己。努力做到——让孩子长成为他自己,而你还能是你自己。
- THE END -
父母倦怠很普遍,但却又最不为人知。如果妈妈长期处于压力与焦虑状态下,会无形中给自己、给育儿带来严重的身心负面影响。健康育儿,唤醒妈妈的幸福感,从减压开始。
天猫搜索“春节我太南了”获取解压锦囊,给你/你的她,多一些呵护与关爱
【重视“父母倦怠”;理解、关怀妈妈
从“在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