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夏之年》是一部由陈翠梅执导,Azman Hassan / Nam Ron / Mislina Mustaffa主演的一部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夏之年》影评(一):好片
在看片之前,我对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导演是不抱什么好感的。这一位,也不例外。我以为是一个傻愣青年的非娴熟YY,以前经常看到这样的作品,所以抱有偏见,你们也要理解一下撒,就像在看贾樟柯之前,在铺天盖地的赞扬声,我也同样抱怨,他是被大师了。
扯淡了,打住,讲电影。
额,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一个看起来混的不大好的歌星落寞地回到了他那海边的故乡……
明天继续。。。
《无夏之年》影评(二):短评放不下了
“走出去”,不管怎么去看待这个东西(一个野心?或是一个朴素的愿望?),“回来”总是带着某种对它的否定。相比于从未想过离开的阿里和从未能够离开的美娜,阿赞就是一个回来的人。阿里有他的安稳,美娜有她的憧憬,阿赞这个走出去的人却反而因为走出去失掉了这些。 那为什么还是要走出去?就像小镇青年的站台、都市天空的航班一样,电影似乎觉得从岛上望向大海另一边的时候,这就已经不是个问题了。相反,为什么走不出去,才是那个问题。于是在后半段,吉隆坡的理想与破败工厂的现实,美好的愿望与无力改变的现状,通过这样的对比,片子把之前的个人化表达泛化成了一个社会议题。这里,阿赞爸爸不停地离开又不得不回来的原因,通过在下一代身上的重现,被电影摆在了观众面前。 导演讲片子源于乡愁,也就是说还是关于回来更多一点。所以,除了迫不得已,归家对于游子来说,可能还有着比旁人眼里更多的一厢情愿。“死也要死在这里”,阿赞大概是这么想的吧。 无锡,书本放映,2019.06.29。
歌手回到乡下,在海边和旧年好友遇见,遂与妻子一道,约着夜里出海捕鱼。三个人,一叶舟,月光下的大海,满满的海浪声,手上捕着鱼,嘴里交换着海底王宫和烂柯人的神话。海边,歌手和他的好友忽然不服气起来,孩子气的要比划比划,顽笑了两下又收手了,什么事又都没有发生。
朋友说自己的妻子有特异功能,能潜在海底三分钟,怂恿着她下去了。和《丹绒马林有棵树》一样,我们在外面等待,时间里头有满满的心思。妻子上来,歌手说自己也想试试,下去了,依旧等上半天不见,朋友便潜下去寻找。此时我们才跟着他进入海中,海底比海上更加明亮,生锈的钢索向远方伸展。
原以为下半段的剧情会是歌手终于从海底出来,像他们刚刚谈论的神话那样,发现村子里的朋友早已老去(因为下半段开头是一个老妇人在窗前的镜头,从头到此处四五十分钟,一点气也没泄)。没想到故事回到了他们的童年,叙述反倒开始有了现实感,年幼的歌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心要攒钱离开村子,忙着收拾木材打小工。和好友趁着落潮,去小岛入山洞寻宝,山洞外头,浑然不觉地,躺着传说中鱼身人腿的美人鱼,以及漂浮在海上的螃蟹,在木板上以奇怪的声响爬行(音效师说用的是工地的声音),一步一步挪动,终于落入海中。寻宝未果,天晚了,两人互相责怪着,商量着回家去。然后记得影片最后,是朋友最后一次见到歌手父亲的那次山猪捕猎,海边的长长奔袭,迅猛辽阔。
总是那么阳光旺盛,草木充沛,满目都是热带的蛮荒气息。人才刚刚有了知觉,身上尽是力气,莽撞着去看去听去嗅,还来不及逻辑与思考。
上半段的气息一直伏着,人物口中不过是一些道听途说的神话或家常事,但每一个动作神情都庄严。船一首一尾的歌手和朋友说着闲话,焦点却在中间的妻子身上。三人各自坐着,没有那么相干,也并不是漠然,也并不是安详,只是微妙的情绪在。三个演员都好看,烛色的光打着像雕塑,却又是鲜活的,与周遭的海啊月啊浪声无隔的。
后半段树林里的阳光美极,镜头生猛,亮烈的阳光把满嘴胡渣的爷爷照得非常好看,可惜精神不够了,记不清太多,刚要眯一会儿却结束了,还没瞧够。
《无夏之年》影评(四):陈翠梅的"无夏之年"
在《爱情征服一切》拍摄完成后,大概有四年的时间陈翠梅一直没有拍新的作品,而在前段时间她推出了她的新作《无夏之年》。
“我一直不知道拍电影要拍什么,然后这部片子的状况也还是这个样子。我觉得这部片子会比上一部难,甚至在叙述方面我都觉得没有意识。上一部长片,拍摄、写剧本都是非常理智的,很清楚知道整个故事、结构是怎样的,都有经过计算,一部分一部分的。”陈翠梅认真地说“这一部叙事上看起来真的是有点乱、散漫、没有方向的那种感觉。没有很清楚的交代内容,甚至只是就是给你一个想法或一个问题,它根本没有故事。整个故事就只是那个螃蟹的故事。所以现在你看到的跟我的剧本也有很大差别,在剪辑的时候还有重排,又丢掉了很多东西。”
片子的结构以时间分为童年和现在,也好像是两个世界,就好像在陆地或者是在海底,就是通过时空塑造出来的两个世界。“电影的主题其实就是这个人不断地寻找快乐,他其实一直在脱离现在的那个时间,他是一直在寻找另外一个世界。所以他的不快乐其实就是在这种寻找,你以为他在缅怀他的童年的时候,以为他以前是快乐的。他不是,他以前一直就想去外面,然后去外面他要回来,那个也是一个不快乐的故事。”
影片的取景地就是陈翠梅的家乡,一个马来西亚关丹的一个叫蛇河村的地方。“开始也是因为我想在我家乡拍东西,很久以前就一直这么想。我第一次有想要拍电影念头是因为我姐姐。她忽然间有一天说‘不如我们拍一个电影就在我们家乡拍。’那个时候我才十四岁,我姐姐她十七十八岁,当时她还兴奋地形容了第一场该怎么怎么拍。所以要在我家拍电影的想法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我一直拍不好。我之前的短片《南国以南》也是在我家乡拍,我还是觉得拍得不好,所以我还是重新写了。无可避免,有很多东西是我个人的童年回忆,或者是我对那里的感情。所以有一些画面就真的只是想给你看这个地方,给你感受一下这个海,这个月亮。”
……
影片的镜头
……
影片的声音
……
最后,关于“无夏之年”
如果你感兴趣就来这里 http://burl.cc/b5Zn 因为是影视工业网独家专访稿。
《无夏之年》影评(五):专访|陈翠梅:马来西亚没有新浪潮,只有小涟漪
马来西亚新锐导演,在马来西亚独立电影界非常活跃,是近年来势头强劲的马来西亚电影新浪潮的骨干。她的长片处女作《爱情征服一切》参加了数十个电影节,于第11届釜山电影节上获新浪潮奖。担任FIRST创投会提案评委。
在6.29号“他/她乡呢喃”主题展映上,放映完陈翠梅导演的四部短片及一部长篇后,书本针对于电影与陈翠梅导演的创作历程进行了专访,之后邀请拉华加导演一起针对各自特别的文化和成长环境进行了对谈。
今天我们就在美丽的古运河河畔,这样一个有着历史特色的丝博馆,见证陈翠梅导演和拉华加两位导演的相遇。陈翠梅导演的作品这次也在上海电影节亚洲传说与现实单元进行展映,我们现在跟陈导做一个对话交流。陈导,你之前也做过记者和老师,那你是怎样踏上电影导演这样的一条路?
A
陈:关于记者,我其实没正式做过正式记者,学生时代的时候做过学生记者。我当时是马来西亚第一届电脑动画毕业的,大学毕业之后,学校请我回去做助教,所以是当了三年的电脑动画的导师。其实当年学电脑动画,大学专业写的是电影与动画,我其实是想学电影。中学的时候就有拍电影的梦想,去到大学才发现其实那是一个电脑动画系。但在整个学电脑动画的过程中,也学会了电影里的一些东西,交到很多后来一起拍电影的朋友,不是一个很突然的过程,是从中学的时候开始的一个梦想。
刚好毕业的时候遇上马来西亚独立电影刚刚起步的时候,就2000年左右,我毕业的时候是2001年,那时候2000年一个律师出了第一部自己拍的独立电影。我第一次参与独立电影制作,就是给他当摄影师,后来也当剪辑师,也当过演员,做过美术,我们那个时期可能大家都没有学过电影,然后就互相帮忙。拍短片的过程中,学会了拍电影,然后2006年才拍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拍第一部长篇之前可能已经拍过5、6部短片吧。第一部长片之后,陆续还拍了十多部短片。
这有点像台湾新浪潮里面导演之间的互相帮助。后面的创作我们了解到,很多都是贾樟柯导演担任制片人。编剧中还有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你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这方面的情况吗?
A
陈:我2010年搬到北京,在那段期间我每天写一个微小说,从2010年11月开始,一直写到2012、2013年,我刚刚写才几天,突然间新浪有个微小说比赛,请了张大春做评审。他那时候给最高分的是我的作品。那篇叫《悲伤在流行》,后来我就去找他谈了,开始聊到说一起写剧本,之后开始慢慢合作。
所以您就不仅是导演,还是作家。那你是怎么看待文字创作和影像创作之间的联系或者一些区别?
A
陈:我本身其实是比较想做文字创作的,它带给我的满足感跟愉悦感也比较强。我就算是写了一个才140多个字的微小说,可能自己看了又看,非常喜欢,它给我很大的创作的满足感。
但是我拍电影一直觉得我拍东西烂透了,完全不想给人看。几乎每一个短篇也好长篇也好,我都会进入这个过程,觉得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当然它也因为电影本身就不是一个个人创作。剧组有摄影,有演员,有时候他们可以给你你想要的,有时候他们会代入自己东西,我是很久之后,尤其是拍《无夏之年》的时候,才开始放开让其他人的东西进来。
我之前的时候比如说演员的表演,他的台词是一个字都不能改,我就必须照我编写的一个字一个字来。但我觉得电影有更大的可能性的。很多人说,读文字的时候你运用的想象比较多,然后电影是比较直接东西。我觉得相反,电影反而应该是更开放的。
您的《无夏之年》,里面有一段月光之下,人在船上在回忆童年往事,特别让人感动。这个是你自己的一个个人经历,还是也是来源于自己的文字创作?
A
陈:我早期想拍电影,我二姐算是我最早的启发者。她是我家里的一个说故事的人,我们家是在海边,厕所是在200米外。我二姐是特别胆小的,她要上厕所的时候总要别人陪她。她让别人陪她的方式就是她会说一个故事。
到她16岁的时候,我12岁,她就提到侯孝贤《童年往事》里有一些景象,跟我们的生活很像,突然说跟我们来一起拍片,然后就开始描绘她想象中的这个电影的开场,后来上大学选电影与动画,也因为我一直想要拍我们成长的地方,它是促进我创作一个的东西。我老觉得没办法把家乡拍得好,它是一个不太可能被重复的东西。记忆里面特别美好的东西,没办法在现实里面重新找到。
你的创作很多是多导演的一个组合,你们是本身这样存在,再去找制片,投资方还是制片找到你们,进行这样的创作。你觉得你被邀请到这样的组合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A
陈:我觉得我们那个时候跟这边的环境不一样,马来西亚其实没有电影学院。刚开始2000年的时候很多我们这一届朋友,有一些是学法律或者工程师,我还算比较接近电影,我们的一个带头人经常说,虽然我们没有钱,至少有朋友。你帮我我帮你,大家组成团队,这次你帮我做剪辑,下次我帮你做摄影。它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电影的一个方式,但我觉得这种形式在国内可能不需要。我觉得现在国内对新人导演的提拔和的创投,这不是当时我们可以想象的机会。只是因为当时的我们的机遇和情况需要这么做。
刚刚我们了解了马来西亚的一些故事,马来西亚电影它有一个新浪潮,能否就一些主要作品,还有作者,大家作一下基本的普及?
A
陈:其实马来西亚新浪潮不知道是哪里开始说起来的,它不像法国新浪潮德国新浪潮台湾新浪潮,有形成对后面的人的很大的影响。马来西亚我觉得是起了一点点涟漪,然后就没有了。就像我们这些新的导演很多,可能都知道一些,但是没有什么被影响的。我觉得它不是一个新浪潮,但的确是在十多年间的力量。2005年到2010年之间出现了很多马来西亚新电影,有一批人,每年可能在各大电影节大家都会看到至少两三部马来西亚电影,2010年之后就没有了。包括现在的马来西亚年轻人,是很少有受新浪潮的影响的。
我们这个时代有各种形式的创新,各种媒体的产生,使电影的边界有很大的拓展,你如何看待未来电影它们还会有哪些的突破?
A
陈:其实电影历史很短,就一百多年,然后每隔十年就会有一次呐喊:“最好的电影已经过去了,现在都是烂电影!”尤其是法国人。大家都会觉得以前的电影比较好,或者是他少年时期看的电影比较好,现在的电影都很烂。其实电影一直有在突破,我不知道未来的突破会是什么,但是我觉得我们更需要的不是形式上的。因为有了3D电影,我们不一定会说我就要看3D的。另外一个我发现很多新电影里问题是电影手法很好,但是他们没有特别想要说的东西,没有特别新的看法。你会看见新导演作品,就是在模仿他喜欢的导演,或者是在重复说同样的东西。
我想要的突破不是技术和形式方面,我想创新是有没有一些新的看法和可以让我有所改变。
我们今天还有一位导演是藏族导演拉华加,他全程非常认真地看完这五部电影,从他的作品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共同的一种记忆,同时也有少数民族的一些特色。本身陈翠梅导演祖籍是金门的,但她从小是在马来西亚长大,她拍的是马来西亚的故事,这个是“他乡呢喃”中“他乡”的意思。下面是两位导演的主题论坛,从各自的呢喃细语中发生碰撞。
藏语人群在中国的版图上只是一块,马来西亚也是跟中国相比可能要小很多,它们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您二位从这样的两个地区出发会不会有一种文化使命感,作品中想把对家乡的独特感知传播给更多的人?
A
陈: 我有一部作品叫做《丹绒马林有棵树》,它完全讲述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女孩子,我那时候就想象没有任何外国人会明白的,可能就只有马来西亚会听华语的华人才看得懂。到后来第一次放映,是一个从荷兰鹿特丹来的选片人。他非常喜欢短片。我当时其实挺惊讶的,就想他看得懂吗?后来从鹿特丹开始先是在欧洲放映,那是我觉得可能是最遥远观众吧,而且他们可能也不能区分马来西亚华人跟中国本土人。其实作品中我讲的就是自己的处境,这个东西本是有文化上的共同性,开始我只是在讲自己的一个想法,也不是太故意的讲马来西亚文化。当然在欧洲上的时候,比如说背景里面听得到的回教徒的祈祷声,和在路边吃饭的行为,都是异国风味。
A
拉: 我觉得一个很细腻的东西,表现出来就是带有文化性的。电影里总有很多东西是来自自己身边的琐碎的事情。所以这个细节上很重要。像宗教信仰这种生活习俗,这些都是没有自己亲身经历就可能不太会把握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所以对很多导演,故事放在自己的家乡。
平时会看一些同辈的作品,如何评价?
A
陈:我会看很多年轻同辈的电影,我非常相信可以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比较有启发性的东西。所以我这几年积极地做评审。其实我因为经常拍戏,通常电影节邀请我做评委,我都会去。因为那是我唯一有机会可以好好看电影的时候,不然我要看小孩要什么的。
我也比较关注就自己国家的文学作品。我还是喜欢看书,写小说,都不是为了拍电影,我更倾向于文字的表达。后来转向电影,因为拍电影不孤独,可以跟一群朋友特别容易混日子,就算你不工作也不太看得出来。我觉得如果我选择文字,可能我会一直很孤独,我喜欢一群朋友一起做事情。
A
拉:会关注自己喜欢的导演和作家,很多都出彩,有的时候看小说是为了找某一个题材的故事。
谢谢两位导演~明天我们会有《旺扎的雨靴》的放映,也恭喜拉华加导演的《旺扎的雨靴》定档7月19号,大家可以在影院见到它啦!
豆瓣/微博/大鱼号:@刘小黛
合作微信号:paokaishubenxbb
搜狐号/一直播:@抛开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