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是一本由周濂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7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开》读后感(一):打开哲学
哲学不是学结论,而是学方法。这部书打开的不是哲学知识,而是学习哲学和应对哲学的方法。不能用现代的科技眼光去看待过去的哲学知识,但是他们结论背后的思考值得学习,不变和变,对与错,都是值得去学习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很值得去读,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流感觉,周老师厉害。休闲休闲休闲休闲休闲谢谢谢谢现在学
《打开》读后感(二):“保持对生活抽象的思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能力。
读周濂《打开:100堂西方哲学课》,讲康德占了8堂课,共55页,可以独成一小册康德导读了。
过去读哲学书,总想搞清这个哲学家究竟有什么观点并记住它。现在读哲学书,不记任何知识,也不确定自己一定理解正确,只是让头脑进入一段思辩时刻。
人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时刻呢,记得一句话:“保持对生活抽象的思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能力。”这种生活能力或许可以具象一点,就是仅凭思考就能获得愉悦的能力。
现象与物自身
人和金鱼虽然看到同样的事物,却呈现不同的现象;物自身是指虽然有不同的现象,但却指向同一事物。换句话说,自然呈现的样子是我们决定的。也即,人为自然立法。
观看世界的所得,依赖于某种特定的模型(人和金鱼的模型就不一样),是“对象符合认识”,而不是“认识符合对象”。
时间和空间是人认知世界先天的要素,也即人观看世界所依赖的特定模型。它们是先于经验的,比如,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任何事物的空空的空间,但无法想象没有空间的事物。
理解上述两对词组的意义是,了解我们理性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为知识划清边界,也为信仰和道德留下地盘。“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必定存在“物自身”不可知的部分。人必须严格遵守在“对象符合认识”的框架中、自己建立的自然法则之上,只能在这个领域实践理性,超越这个边界(也可以说是知识的边界)即为幻象。知识领域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上帝是否存在,都归入信仰的领地。
道德判断基于动机,而不是效果。康德所指的善良意志,是做对的事情,而不是考虑它能否带来好处。即使这个意志最终一无所获,它自身便会煜煜发光。
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假言命令是“如果我如何如何,就会怎么怎么样”,即使目的向善,也属动机不纯。
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
自然法则是“不得不”服从的法则,是以“是”为系词的判断句,比如地球是圆的;道德法则是由“应该”联结起来的命令式,是人“应该”服从但却不一定服从的法则,比如你应该分类垃圾。人在自然法则下没有任何自由,人在道德法则下,有选择的空间。因此,人的自由意志,只能在道德法则中实践,也正因为有了自由意志,才有道德上的对错可言。而绝对命令中的道德自律,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是绝对的自由,这便是“自律给我自由”的逻辑。
绝对命令反对任何形式上的借口,拒绝迂回的谋略,而恰恰因为动机的不可见性,道德常常被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道德”成了谎言的外衣,包括自我安慰的善意的谎言,比如”为了什么什么,牺牲一点点什么什么,也是值得的”的算计。人性被污染被捆绑,变得不纯粹,逐渐失去心灵的自由。
说到这里不免会有疑问,康德的道德法则要求实在太过苛刻,谁能完全的实践呢?这种自由也许从来没有过,也超越了人认知自己的边界。康德自己也意识在人类理性束手无策的时候,也要重回信仰的领地。绕了一圈发现,这个宿命难道不是“不得不”服从的自然法则么?
科学去追问那些推翻自己的东西,哲学去思考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康德的哲学也不提供答案,只是帮助我们思考人的目的。
现在再读康德的这句话,也许就更容易理解了吧:“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之畏之,日省日甚,外乎者如璀璨星穹,内在者犹道德律令。”
《打开》读后感(三):哲学始于惊奇
因为好的哲学书里,经常会提供,你从未想过的思考角度。让你惊呼“居然还可以这样想” ,让你拓展自己的认知疆界。
我最近读到的《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对我就有这样的疗效。作者是人大哲学院教授周濂。那句“你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就出自他笔下。
“这让我想起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一个说法,他说:普通人常常会认为哥白尼证明托勒密是错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不比托勒密的地心说更接近事实。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型。人类既可以假定地球静止,也可以假定太阳静止,不管是哪种假定,都可以用来解释天体运行。
那为什么哥白尼系统最终取代了托勒密系统呢?霍金认为,哥白尼系统的真正优势在于,假定太阳处于静止位置的时候,由此推导出来的运动方程要简单得多。”
周濂在书中全面介绍了2500年西方哲学思想流变过程,从古希腊、中世纪哲学,到近现代哲学,行文时常联系当下现实、社会热点,以促使读者思考。
你也会发现,很多文艺作品中震撼你的世界观设定,其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哲学中去。
用前言中的话说:“通过这部书,我们会发现原来《黑客帝国》的思想火花早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就已出现,普特南的‘钵中之脑’与《盗梦空间》有着类似的结构,而刘慈欣在《三体》中描绘的黑暗森林法则霍布斯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讨论过了。”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收录了百篇文章,每篇都可以独立来看。书中介绍的哲学家、哲学思想甚多,不一定都是你感兴趣的。
我推荐的阅读方式是,你先看目录,对哪个标题有好奇、有问题,就去读哪篇。如果读到看不进、不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跳过去。我个人比较偏爱书中写斯多亚学派、尼采、罗尔斯这几个章节。
我一直觉得,你得心中有困惑,甚至是有创伤、痛苦,想要找启发求解答,这时候,你带着问题去读书才是最有效的。完全没有问题的话,读的书很难入心。
1. 就像尼采所说的:“从不中止对异乎寻常之事去经验,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这个人就是哲学家。”
2. 如果你把所有对你不利的事情都看成是“世界在与你为敌”的证据,那你就要好好地读读所多亚学派哲学家塞涅卡的这句话了,他说你之所以“总是预料要受辱,其背后实际上是担心自己有理由受到嘲弄”。
那么怎么摆脱这样的困境呢?塞涅卡给予我们的劝诫是,要学会成为“我自己的朋友”。只有成为我自已的朋友,才会成为全人类的朋友,只有首先与自己和解,才能与世界和解。
3. 你我特别认同日本学者内田树的说法:对于一个论点,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对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一个人应该能够讲述出自己形成这个判断的经过。只有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才可能和他进行谈判、交涉。
4. 哲学可以帮助你澄清问题,厘清观念,但却无法帮助你提升勇气,让你果敢行动。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我们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我们”。
5. 也许有人会问“可是我怎么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呢?”这难道不正是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吗?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哲学家不能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为什么要来上你的哲学课?
关于这些问题,爱比克泰德的回答最为爽快,他说:“这是你考虑的问题,不是我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你了解你自己,了解你在自己的眼里到底有什么价值,了解出卖你自己需要多少价钱一一因为不同的人出卖自己的价钱是不一样的。”
6. 茨威格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历史从来都不赏识温和派,不赏识有人情味的人。历史看中的是狂热派,是极端无度的人,是思想和行动领域中的冒险家。
在一个非此即彼、高度分裂的世界里,任何自由人、有独立思想的人、不肯介入的人,都无法得到宽容,因为整个世界在进行激烈的斗争,人们习惯于非敌即友的思维方式:“谁不支持我们便是反对我们”。所以当伊拉斯漠决心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试图促使水火相容,调和一种狂热派与另一种狂热派的对立时,他不仅无法得到双方的理解,反而会被双方唾弃。
7. 有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名叫马克斯·舍勒,按照他的观点,怨恨的出发点是“报复冲动”。什么是报复冲动?当别人扇了你一记耳光,你二话不说就扇了回去,这不是报复,而是反击与防卫。
报复冲动的本质特征在于时间上的滞后与延宕,别人扇了你一记耳光,你内心汹涌澎湃,但却硬生生地把一触即发的对抗情绪给遏制住,自我安慰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在经过如此这般的心理过程后,怨恨就在你的心里扎下了根。为什么会在冲突的当下关头选择隐忍而不是爆发?舍勒说,这是因为担心直接反抗会导致更大的失败,更多的羞辱。显然,这种担心与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软弱”是有关系的。多数人会在隐忍和沉默中灭亡,少数人则会选择爆发。我们读社会新闻,常常会看到一些看似没有任何来由的报复社会的暴力案件,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都是尼采所说的“从无能中生长出来的仇恨”,它们既暴烈又可怕,既富有才智又最为阴毒,是“最危险的爆炸材料”。
说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问“难道强者就不会怨恨吗?对此尼采的回答是:强者(高尚的人)也有怨恨,但是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在于,当感受到怨恨的时候,强者会立即表现出来,把怨恨的情充分地发作出来、消散开去,因此就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的毒害。
《打开》读后感(四):哲学对于我来说一汪怎么都浮不起来的海
17小时4分钟,作为蜗牛共度小组的第一名,啃完了周濂老师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这是2019年度第几本哲学书?翻翻书单,哦,原来才是第二本。(第一本是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余敦康老师的《 哲学导论讲记》,全书很薄也只有十二讲相对而言也更浅显些,强烈推荐)
哲学导论讲记8.3余敦康 / 2017 / 北京大学出版社可能是从前年开始,年初制定阅读计划的时候就会刻意的加上3-5本哲学的书籍,我对这类书有执念啊,选择上也多是大家的经典或者有口碑的启蒙类(原作我就不敢轻易去尝试了),越看越读不懂,越读不懂越要去尝试,几经灰心,甚至觉得哲学这个领域是要有些天分的人才可以踏足。
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那么,哲学的终极奥义不是让读者去学习、背诵宗师、大师们的名言警句,而是让读者学会向他们一样思考,不是“学会哲学”而是“学会哲学的思考”。就如周老师所言,哲学做什么用?哲学就是爱智慧。是用来思考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生活!“因为这是人生在世的根本大事”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恢复好奇的本性,拓展你的人生广度,增加你的人生深度,学会与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聪明的头脑进行直接的对话。周濂老师的这个西方哲学课堂,按照时间的脉络介绍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伊拉斯谟、马丁路德、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修磨、康德、霍布斯、卢梭、黑格尔、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罗尔斯的论著、思想和一些生平轶事。可以说这100堂课真的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的(一些我之前有些浅薄了解的想要在书中看周老师解读的没有被提及,觉得有些遗憾)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我这思想的小飞机从晴朗的天空飞进厚厚的云层再飞进薄雾之间,哲学的起源,从泰勒斯读到马丁路德,我还觉得可以理解,脑中的思路还可以熨平些。但是从笛卡尔到尼采,当哲学与科学、神学、数学紧密相连,我就开始在哲思的海洋中浮沉,有如抓不到浮萍的准溺水者,时而浮起来时而沉下去。等到了维特根斯坦,我又非常神奇的被拖出了沼泽地。
就改善你自己就好了,那是你为改善世界所能够做的一切。读到这句话,我感觉就像瞬间被点醒了一样。是啊,我是读不懂晦涩的哲学大部头和专用名次,但我依旧可以通过“似懂非懂”学习着哲学,学会复杂的、多面的,灵活的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情。我当时看完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也有类似的感觉,就是一些脑海中存在的固有观念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改变甚至得到扭转,有了“举一反三”能力后合上书本在遭遇到新的问题时也可以用不同于以往的方法去思考,这种感觉真的太棒啦(窃喜ing)
研究哲学如果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他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他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那么它有什么用呢?这也洗刷了我之前对于哲学的一概认知,研究哲学也许需要天赋,但是阅读哲学、学习哲学或者说应用已有的一些哲学思路是合适每一个普通人的。农村的一些一辈子没读过书,一个字也不认识的老太太老大爷在历经风霜之后也是满肚子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道理,也可称得上是生活中的哲学大师了。逯身处哪个时代、无论你是学者还是常人,在面对大国崛起和文明复兴的天命召唤时,都要始终牢记,常识比理论更重要,坚持底线比追求伟大更重要,健全的现实感比缥缈的情怀更重要。
《打开》读后感(五):周濂:“佛系”表现出来的,是无能于反抗的虚无主义 | 文化客周濂:“佛系”表现出来的,是无能于反抗的虚无主义 | 文化客厅
苏格拉底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生活?我们该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哲学在其中就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哲学,对于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讲,究竟有用还是无用?我们该如何解释哲学的现代意义和生活意义?面对泛滥的虚无主义,我们该如何借助哲学应对?
6月22日和6月23日,新京报·文化客厅的第六场活动“哲学:有用与无用”,由新京报·文化客厅、理想国、单向空间、先锋书店联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濂,分别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和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作《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新书分享会,其演讲题目分别为“哲学,是一个动词”和“那个‘名叫尼采的人’与那个‘名叫尼采的角色’”,跟大家分享了哲学的现代意义和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撰文 / 新京报记者 徐悦东
哲学通过解释世界去改变世界
哲学有什么用?周濂给大家讲了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的故事。有一天泰勒斯夜观天象,一不小心掉到一个坑里面。这个时候路过的婢女看见了就哈哈大笑说,你连地上的事情都没有搞清楚,就要去研究天上的事情。
泰勒斯对这个事情耿耿于怀,他通过观察天象,发现来年的橄榄会大丰收,于是就提前把当地所有榨橄榄油的机器全部买回来,到了来年橄榄果然大丰收,他就把这些机器租出去,赚了一大笔钱。
不过,这个故事能说明哲学的用处吗?这是带有疑问的。因为当时哲学和科学并没有分家,一旦我们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问题给出了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个学科就从哲学当中独立出来。
活动现场,图片来自南京先锋书店。而周濂更愿意举法国大革命的例子。当路易十六被关起来的时候,他反思到底是谁颠覆了这个帝国。他的结论是卢梭和伏尔泰。这两位哲学家通过改变观念改变了世界。
德国诗人海涅说,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颠覆一个文明。“海涅这句话是形容康德的,但是我认为用来形容马克思更为合适。马克思的墓前刻了两行字: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马克思是通过什么方式去改变世界的?他是通过解释世界去改变世界的。”
哲学还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说,“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对我们增进对事实的知识并无用处,但是它为我们提高我们的心智,则是必不可少的。”冯友兰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是没有自知力和反思力,而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种觉解,这种觉解对他正在做的事情产生了意义,这些意义最终形成的整体,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西方的斯多葛学派与冯友兰的观点类似,在他们看来,哲学可以带来对于人生的慰藉。马克·奥勒留说:“人所执着的是什么呢?啊,除哲学别无他物。唯哲学可以保持我心中的神性,使我们免受伤害与屈辱,使我们超然于苦乐之上。使我们不致装聋卖傻或矫情掩饰,使我们无需仰人鼻息,使人驱使。何止于此,哲学使我们的心灵虽遭逆顺而安之若素。”
周濂“斯多葛学派很多说法初听起来像心灵鸡汤,但是它给人的不是关于小事的道理,而是最终改变人整体的人生态度,看待世界的眼光、风骨和血肉。”周濂说。哲学除了能改变看待人生的态度之外,还能理解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好奇和困惑。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说,哲学是始于惊奇的。
“哲学惊奇于什么呢?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哲学命题。间或感觉到外部世界不存在,这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哲学天赋的重要标志。哲学还惊奇于他人心灵的问题。大家可以环顾左右,你们身边的朋友到底是有灵魂的人还是一个机器人,你通过什么方式证明他是有灵魂的?哲学还惊奇于身心问题。灵魂和心灵是不是可以还原成身体本身,还是说身体和灵魂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哲学还惊奇于语词的意义、自由意志、对与错、公正、死亡、生活的意义,等等,所有这些主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唯一正确答案。但与此同时,这些问题又时时刻刻在搅扰着我们的心灵。 ”
真正有意义又有价值的人生
应该在未经考察和过度考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除了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哲学还关心另一个对所有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生活的意义的问题。在周濂看来,苏格拉底是在哲学史上最完美符合普通人对于哲学家想象的那个人物。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有很多普通人,虽然每天过得热火朝天,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反省或检讨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周濂认为,苏格拉底说像政治家、诗人所了解的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他们对于人生在世最根本的问题一无所知。这个根本问题就是善的问题。我们通过探讨善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生活,如果不以这些题目来检验生活,生活就没有价值。所以苏格拉底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照自己的灵魂。
这个说法其实跟孟子非常接近。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还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岂不哀哉!”这就是说,若我们丢了鸡犬,我们会着急找回来,但是若我们丢失了灵魂呢?我们却根本就不在乎。这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想要通过他的哲学对话试图让雅典的年轻人关注何为善、何为正义、何为道德以及最终让他们了解一个人如何生活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方法具体说来有两种。第一种是枚举法和普遍定义法。苏格拉底就试图通过普遍定义去寻找美本身、勇敢本身、正义本身。哲学家不会问具体好的东西是什么,哲学家问什么是好本身。前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枚举法加以回答,但后吗的问题只能通过普遍定义去寻找理念本身才可以加以回答。所以苏格拉底说:“哲学家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而那些做不到这一点,被千差万别事物的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的人就不是哲学家”。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就发现理性似乎把握东西更为抽象或者真实,而感性所把握的东西是相对低级的,也是不够真实,不够久远的东西。
苏格拉底的第二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灵魂助产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妇,苏格拉底说我跟我妈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帮助人催生肉体,我帮助人催生灵魂。催生灵魂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灵魂。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灵魂,而且每个人都曾经在理念界见过美本身。所以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预设就是灵魂不朽,这也是西方哲学跟东方哲学的很大不同。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换言之,一个人为什么要好好生活,一个人为什么要关照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也没有给出特别令人信服的答案。在周濂看来,这其实要诉诸每一个人在苦苦思索过程中出现的在黑暗中的一跃,突然惊醒,开始意识到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死亡对人生具有的那种坐标系的作用。然后我们才会开始追问,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生活。
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没有真正扪心自问我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苏格拉底说,我们到底该如何生活,这要诉诸每一个人的本心,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但是周濂认为,“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真正有意义又有价值、同时不失完整性的人生应该在未经考察和过度考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而这个平衡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要诉诸每一个人特定的环境背景和你对人生的理解。”
尼采为什么反苏格拉底?
对周濂来说,尼采一直是他个人最珍爱的哲学家。周濂经常说,维特根斯坦和罗尔斯都是他喜欢的哲学家。但在他内心最隐秘的地方,尼采始终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在我非常年少读尼采时就已经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心理重击。”
尼采终身都在试图与身体的颓废和精神的颓废做斗争。他是一个身体上的颓废者,但他恰恰从病人的视角,看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精神的健康、强健。他是一个虚弱的人,但他去追求一个充满了力量的哲学。
周濂认为,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他一定是个“微博大V”,而且一定经常写出10万+文章,因为他经常会闪现金句:“那没有杀死我的,让我更加强大。”“生活在险境中。”“我不是人,我是炸药!”
尼采说“我不是人,我是炸药!”这炸药的摧毁性不仅是炸毁了一座大楼,甚至是炸毁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和耶稣的西方基督教的主义,尼采攻击所有声名赫赫的伟大人物,包括苏格拉底。他说“苏格拉底错了,而且他很丑”。其实尼采非常崇敬苏格拉底,他之所以要攻击他崇敬的人,“恰恰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镜像,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和弱点,所以他要攻击他们,其实要克服自己。”
活动现场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是希腊解体和消亡的工具,是一个典型的颓废者。因为理性是反对本能的。”在尼采看来,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试图制造一个有秩序的光明的充满了理性主义精神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其实是以扼杀人的欲望和激情、本能为代价的,而这种理性的束缚无处不在。
但很有意思的是,当尼采说到苏格拉底的时候,他表现出的情感是既爱又恨。他说:“作为须眉男子,苏格拉底在众人眼前犹如猛士,活得潇洒、快乐,可谁料到,他竟然是个悲观主义者呢?他直面人生,强颜欢笑,而把自己最深层的情愫、重要的评价隐藏,隐藏了一生呀!苏格拉底啊,苏格拉底深受生活的磨难!”我们能发现,尼采讲的其实是自己。这也是学术史上许多人一直讨论尼采为何要反对苏格拉底的原因。
尼采为何反对基督教?
尼采除了反对苏格拉底,也反对基督教。尼采说,“基督教既不是阿波罗的,也不是狄奥尼索斯的”。“基督教否定一切审美的价值。” 审美或美学一词,还有一个意义是感性的意思。尼采认为,基督教用道德来取代审美,用道德来压制情感。所以他说基督教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是虚无主义者。
此外,在尼采看来,基督教主张的是弱者道德。弱者运用道德去攻击强者。当我们看到了一个强者时,我们对他无可奈何,于是我们用道德的语言来攻击他:“他是一个坏人。”尼采恰恰主张不要从道德的意义上去理解“好人”。在尼采看来,一切提高人类的权力感、权力意志、权力本身的东西就是好的。曾有台湾的一名学者建议把“the will to power“,即权力意志,翻译成冲创意志,冲破一切枷锁的束缚。在五四运动时,人们特别喜欢说,冲决一切网罗,这背后也有尼采思想非常深的影响。那什么是坏呢?一切源于软弱的东西都是坏的。
尼采“尼采认为,生成和消逝,建设和破坏,我们对之不可作任何道德评价,它们仅仅是属于艺术家和孩子的游戏,只有审美的人才能这样看待世界,而道德的人永远看到的是弱者和失败者被强者的凌辱。”尼采还说了句非常狠的话:“柔弱者和失败者当灭亡:我们的人类之爱的第一原则。为此还当助他们一臂之力。”
基督教最重视的是爱与同情,但尼采恰恰认为同情是最有害的一种恶习。尼采说:“别人几乎无法了解我们所受的巨痛,即使吃同一锅饭的人,我们也会对他隐瞒。”这句话是指每一个人,都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痛苦和隐忧,外人会认为我了解你很痛苦,就来安慰你。这种施舍同情的做法在尼采看来,是对人的一种无视和蔑视。其实这个动作本身恰恰是在满足施舍同情者的自私心理,他要通过这种行为来获得自我的优越感。这是一种虚伪和廉价的情感。
那么,不被虚伪的假象和情感所欺骗,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吗?尼采的答案是:不会。我们要直面惨淡的人生。这句话是鲁迅说的,而鲁迅深受尼采的影响。尼采说:“你们这些善良和舒适的人啊,怎么对人的幸福几乎是一窍不通呢!须知幸与不幸原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共生共长,可是它们在你们身上总也长不大!”“总也长不大”是巨婴。周濂认为,这个时代如果尼采还活着,他会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精神上的巨婴,因为我们只不过在追求一些所谓的小确幸而已。而尼采要撕破这个人生的假象,告诉你说你要通过肯定生命,直面惨淡的人生去赢得一种大无畏。
今天的佛系青年表现出来的
都是卑劣的虚无主义态度
周濂跟大家分析尼采对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观点。尼采认为,幸福就是感到力量在增长。拥有这种幸福感的人就是主人,而其他弱者崇尚的是奴隶道德。“主人道德聚焦于个体本身,而奴隶道德喜欢躲在群体的背后求得安全感。主人道德的特点是冲创意志,崇尚力量。而奴隶道德强调同情,推崇大度,是无能于反抗强者的弱者道德。而毫无疑问,尼采认为主人道德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道德,而基督教弘扬的奴隶道德本质上会造成一系列的道德心理学的问题。尼采说奴隶道德最根本的表现是会产生怨恨的情绪。”
怨恨者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人生观?尼采说,他会产生像俄罗斯式的宿命感。俄罗斯的远征军因为路途太艰苦,于是他们怀着宿命论的想法,躺在雪地上不再动弹,这是一种彻底的自我放弃,把身体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程度,让自己的意志开始冬眠,最后躺下来。
周濂认为,今天所谓的佛系文化就是这种无能于反抗强者的奴隶道德,是俄罗斯宿命式的,最后只能躺下来。尼采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已经预言了现代社会的根本病症。怨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情绪,虚无主义必将到来。奴隶道德将会取得胜利,这是一个末人的社会,而末人的表征就是看不到原来的出口,最后只能躺下来。
“对尼采来说,虚无主义虽然已经到来或终将到来,但我们要做一个高贵的虚无主义者。当一个人听到门铃响起的那一刹那,知道门口站着虚无主义这个阴森可怕的客人的时候,他会从狂欢中惊醒过来,进而因为过度的惊恐而四肢瘫软,陷入到彻底的悲观主义和颓废主义之中,但尼采说这是一个卑劣的虚无主义者所表现出的样子。”
“我们今天那么多的佛系青年,其实表现出来的都是卑劣的虚无主义态度,尼采是绝不接受和认同这个态度的。虽然他预言了虚无主义的来临,但绝不甘心坐以待毙。他要成为一个高贵的虚无主义者,通过权力意志和超人理想去直面虚无,战胜虚无,最终成为人生和世界的主人。”
为何尼采的话在今天成为了心灵鸡汤?
据说在尼采弥留之际,他曾说过一句话:“我怎么能不感谢我的整个人生呢?”这句话让周濂想起维特根斯坦,他在临终前说过非常类似的一句话:“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这样的哲学家在普通人眼中,人生都不够幸福,甚至可以说充满了痛苦、矛盾和挣扎,但正是因为他们坦然接受了命运女神交给他们的厄运,并且他们勇敢地去拥抱和肯定他们的生命,其实他们过上了另外一个意义上的极好人生。
尼采还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在死后才出生。”事实也是这样,当年尼采出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信心满满,觉得这本书象征着德语创作的最高峰。但当时这本书才卖出40多本,其中还有7本是尼采送给别人的。
1900年8月25日,尼采去世了。“他迎着新世纪的第一道曙光离开了人世,他的预言成真了,20世纪是尼采的世纪,马克斯·韦伯、海德格尔、德里达等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尼采的忠实粉丝,他们从尼采身上吸取了大量的思想资源,而且尼采对于末人社会的预言,时至今日似乎一语成真。”
不过,周濂也认为,尼采在今天同样难逃被现代人消费的厄运,“不能杀死我的,让我变得更强大”,类似这样的话成为网络流传的金句。尼采的“热爱生命”,“肯定生命”,也成了我们经常说的话。为什么尼采的话听起来那么像心灵鸡汤?
周濂认为,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力、生命力去丰富和填充“看破这个世界然后爱它”这句话。“我们只是将它当成夏日午后的一碗绿豆汤,喝下一碗,获得了瞬间的快感,赢得了廉价的字句,如此而已,所以就让这些话成为一个徒有其表的表述,一个稀汤寡水,没有实质内容的空洞形式。就好像我们衷心地热爱C罗和梅西,误以为我们也共同参与了他们的卓越和不凡,但其实我们都是英雄的影子。英雄过真正的人生,而我们在喝影子里的鸡汤。”
尼采说,热爱命运乃是他最内在的本性,所罗门认为,“热爱命运就是尼采最终的自我嘲讽”,“他的人生就是对热爱命运的检验,他没有成功地通过这个检验”,周濂却认为尼采成功地通过了这个检验,当然,“我们也要问自己:我们能不能成功地通过这个检验?”
“《瞧,这个人》里有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如何成其所是’,你是如何真正地成为你自己,就像一开始我所说的那样,我们也许无法像尼采一样生活,因为他是炸药,我们无法像他一样生活,但也许我们可以与尼采一起生活。”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新京报记者 徐悦东;编辑:张进 榕小崧;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