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马丁·伊登》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01-02 22: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马丁·伊登》观后感摘抄

  《马丁·伊登》是一部由皮耶特罗·马切罗执导,卢卡·马里内利 / 卡洛·切基 / 马克·莱昂纳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马丁·伊登》观后感(一):被现实打败的爱情和被社会丑态恶心死的愤青

  RT,经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财富才华横溢并不代表你能看透生死,看透人心,所以说艺术家都是疯子。但是我想说的是人呐,先填饱了肚子才有资格尊严,这里的肚子也可以指精神上的,死都不怕你还怕面对生活鄙视男主…虽然看到了你的努力坚持,但是你却为了自己所谓灵魂自由选择自杀。一点出息都没有!

  《马丁·伊登》观后感(二):节选

  “想当初,我没有工作,我饿着肚子,可是跟如今一模一样,也是这么一个人,这么一个艺术,这么一个马丁·伊登,那时候,你为什么不放胆干呢?…你知道,我没有变,然而我一下子表面身价十倍了,使我不由得时常对自己肯定地说,我真的变了。我现在包在骨头上的肉还是过去的那些,还是那十个手指、十个脚趾。我还是老样子。我没有增添什么新的力量,也没有养成什么新的美德。我的头脑还是过去的那个。我关于文学或者哲学,连半点新的结论也没有概括出来。我现在本身的价值,跟过去谁也看不起我的时候不相上下。叫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如今大家都看得起我了。他们看得起的明明不是我的本身,因为我还是他们过去看不起的那个人呀。这么说,他们看得起我,准是为了什么别的原因,为了什么别的我身外的东西,为了什么别的不是‘我’的东西!那就是我的声名。这声名不是‘我’呀。它只存在于别人的心目中。再说,还有我已经挣到的钱和正在挣来的钱。可是这些钱也不是‘我’呀。…你如今看得起我了,可也是为了这个,为了声名和钱吗?”

  《马丁·伊登》观后感(三):文青长残了就不能原谅

  ≪马丁•伊登≫是根据杰克伦敦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背景放在了那不勒斯,时间上也从原本二十世纪初的故事模糊推后了,看服饰道具火车汽车之类,它的时间跨度毫不客气的从二战后五六十年代一步跨到七八十年代甚至更后去。导演说是改编移植刻意而为,我看着看着感觉开出来的车辆意思对了,男主角还越长越巨丑,里骂一句道不是说要死吗,怎么还不死。 之前看八婆新闻,似乎这张很受欢迎:男主角在威尼斯得了表演银狮,今天刚又在多伦多得了Tiff专门致敬贾樟柯的“站台/平台”奖。我看完了觉得很讨厌这个变成了意大利人的杰克伦敦,是目前追戏最不喜欢的一张,虽然它的摄影音乐都很好。其实男主角演技也确实是好的,成功把马丁伊登塑造成了一个unlikable, unsympathetic, narcissistic, egoistic, self absorbed, loud and rude A-hole. 而且他的咆哮式演出还尽显意大利男儿本色,话说两句一激动了就扯着一条喉咙开始吼,边吼边三个指头捏在一起打手势,还他妈两只手的手指都捏在一起上上下下的打手势。 其实这就是为什么相对电影,好些的艺术形象我更情愿看原著小说,尤其是海明威/杰克伦敦/詹姆斯鲍德温等等这些人的小说——因为他们小说里的男主角的相貌是由我作为读者决定的,我可以选:想象他多美他就可以有多艳丽性感,想象他多丑他就会有多油腻龌龊。这给别人一拍成电影就没得选了。上半截看着还淳朴憨厚,到了后面一看一脸油汗的红着眼泡子像打多了海洛因,还挺着个肚子。退货! 我觉得还是改编本子问题:本来讲struggling artist就老老实实讲写作背叛就背叛报复就报复,好端端的写小说写写诗也罢,你让他忽然间发神经病去作政论去写什么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什么工会奴隶们啦主子们啦做什么鬼的啦!还好他终于投海淹死了,不会像个freak似的回来闹鬼。

Tiff '19 Sept 12th TIFF Lightbox 本来想问他句你是不是很同情欣赏你自己的这个马丁伊登,一想算了,少说两句吧。

  《马丁·伊登》观后感(四):青春残酷物语

  1876年1月12日,杰克·伦敦生于旧金山的一个破产农民家庭,十岁就开始打工挑起家庭的重担,小狗罗洛是他最好的朋友

  1893年,17岁的水手杰克·伦敦以《日本海的台风故事》获得《旧金山呼唤杂志征文比赛冠军奖金25美元;1900年,杰克·伦敦在一流杂志《综合月刊发表短篇小说《北国的奥德萨》,稿费120美刀。

  1903年,杰克·伦敦出版野性的故事》,轰动美国,形成杰克·伦敦旋风畅销全球

  1916年,功成名就如日中天的杰克·伦敦,因服用麻醉品过量而去世,这个曾以《热爱生命激励了无数读者的大作家苦尽甘来,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世界

  杰克·伦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或许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马丁·伊登》情节简单,一个来自底层的穷小子,拼命写作,名利双收,步入上流社会,但却感到空虚幻灭,最终跳海自杀:“当人生只能带来痛苦疲惫,死亡就做好准备以便你能在长眠中得到安慰。那么他还等什么呀?可以走了。”

  杰克·伦敦笔力强悍,对马丁初入上流社会的惶恐做了非常动人描述

进入饭厅的那一段路程对他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他跌跌绊绊地往前走,时而冲到了前面,时而又蹒蹒跚跚地落在后面,有许多次看来是寸步难移了,然而他毕竟走完了这一段路,在她身边坐下来。可面前摆着的各式刀叉又使他着了慌。

  怎样用镜头再现这一情景

  马丁从容自在,似乎早已习惯中产阶级餐桌礼仪;面对政府是否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他巧妙地用食物比喻经费应该用于底层:

  这样的改编看似增添了人物魅力实则践踏了原著的精华,太简略,也太过敷衍——

  面对中产家庭高雅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马丁从惶恐无地的巨大落差奋发向上不顾一切地汲取学识、埋头创作:必须出人头地才能配得上高贵女神

  好端端的奋斗、幻灭的青春残酷物语,楞被整成了苦大仇深的白左样板戏,欧洲自由派被自己的乱编感动一塌糊涂

  既然如此,为何不让马丁参加游击队打击法西斯?

  马丁时来运转作品大卖,红得发紫抛弃他的女友又找上门来:

  马丁认为她爱的只是他现在的名气地位,她并不爱他的作品和他这个人,整个社会虚伪要命:我厌恶生活,它令我作呕!

  可是,向曾经爱人大吼“给我滚”?!

  这不是马丁,马丁心地善良,就算再伤心绝望,也不可能破口大骂一个曾经让他顶礼膜拜的女神——

  这是编导对原著卑劣的篡改,完全违背艺术和生活逻辑意淫

  片尾拍得不错灿烂晚霞中,马丁头也不会地游向大海深处,充满殉道式的凄美悲壮

  心如死灰,就像马丁投奔怒海前诵读的温伯恩的著名诗句

幸亏生命并非永恒,幸亏死者长眠不醒;即使疲惫不堪河流,也能入海安身。

  总体而言,这是一次糟糕可怕的改编,唯一的功用激发读者阅读《马丁·伊登》原著的兴趣

  《马丁·伊登》观后感(五):他如何胜过《小丑》拿到了威尼斯影帝

  此文首发微信公众号《耐观影

  昨天开始,韩国女艺人崔雪莉自杀占据各大媒体头条,虽然我昨天才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艺人,据报道她是因为严重抑郁症而自杀。

  很凑巧,今天的主题也和自杀相关,但是却和抑郁症完全无关。

  因为,今天要聊的这个人,自杀的原因不是抑郁不得志,也不是因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恰恰相反,他是因为太成功了,太直白地看到了深层次的伪善,看清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感到彻底的幻灭,对生命再无丝毫的留恋,属于清醒的自杀。

  他就是《马丁 伊登》。

  《马丁伊登》最初是杰克伦敦的一部小说。

  小说产生时代背景是在19至20世纪之交的美国,那个时期被称为美国文化史上最剧烈变迁时期,新中产阶级崛起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新中产阶级与无产者构成了当时美国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也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

  电影版的故事发生地设置到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马丁伊登和他的女友就是两个阶级的典型代表,女友属于上流社会,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和体面的文化身份,与马丁作为水手所拥有的贫瘠的教育资源边缘的生存地位形成鲜明对照

  而马丁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比如经常40个小时不吃东西,一日只睡5个小时等极端自虐的的方式下持续伏案苦读、奋笔疾书

  终于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说话时“语病百出”的普通水手一跃变为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文学大师

  但是随着智慧的不断增长认识的日益明确,他对自己置身其中的虚伪、腐朽的上流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并感到深深的 痛苦、彷徨无助、绝望,最终唯有选择自杀。

  美国导演Sidney Salkow在1942年根据小说拍了第一版影片,叫做《马丁伊登的冒险》

  接着,在1979年,另一位意大利导演乔科摩·巴蒂亚托拍了一部持续300分钟的同名电视电影

  这个导演擅长拍电视剧,比如今年就出了另一部高分意大利剧集玫瑰之名》,豆瓣评分8.3 。

  2019年, 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第三次改编并拍摄《马丁伊登》并在威尼斯获奖。

  让我们对比一下三版《马丁伊登》的男女主

  论颜值,个人还是最喜欢第一版。

  最新版主演卢卡·马里内利在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凭借此片击败《小丑》的主演菲尼克斯获封影帝。

  上周,在巴黎的首映礼现场,看着主演马里内利有礼貌的向观众致意并讲话,我当时其实并不能感受出他的气场,甚至一度怀疑他到底凭借什么获得影帝。

UGC Les Halles 《马丁伊登》首映现场

  菲尼克斯已经把小丑这个角色的精神异常以及压抑状态都表演的入木三分无可挑剔了,那马里内利如何可以表演的比小丑更精彩呢。

  带着这些疑问正片就开始了,然而看着看着,我就被他的表演折服了,马丁伊登这个人物在他的演绎下变得生动异常,他作为一条主线成功的引领着整个故事的发展,让观众迅速融入情节,这是第一点令我折服的地方

  此外,马丁伊登的人生在影片中可以清晰的分为两个阶段邂逅上流社会,一心成为作家的奋斗阶段;以及功成名就,登上上流社会以后看尽丑态的精神幻灭阶段。

  前一阶段的谦逊温和柔情和后一阶段的张扬,冷漠,绝决,两种完全割裂性格特征在马里内利身上毫无困难展现出来。这是第二点值得被称赞的。

  抛开演员,整部影片也是以旧胶片的怀旧形式呈现了美国的那个时代,在观影时,就像是看一部经典老片,并会激起内心深处对其他影片的回忆,比如好几个瞬间我都会想起《秋天的童话》。

  anyway,其实这两部电影不管是演员还是情节都是完全没有丝毫联系的。

  这或许就是观影的一种情境,就像是你通过某种味道会回忆起曾经某段生活的瞬间。

  我在看这部电影时就会回到多年前看那部电影时候的我,两个我在多年后的某一时刻重逢,这带给我莫名亲切感。这也是这部片深深打动我的地方。

  对于拍摄技术层面,这部电影也一定是在不停的致敬曾经的经典。

  或许是美国的某个电影时代,或许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或许是其他。。。

  片中不断插入黑白片场景,群众人物特写场景,以及不同转场情节的交替运用

  但才疏学浅的我并不知道每一处致敬的到底是谁,只能粗浅的在开篇看到了新浪潮戈达尔的影子

  比如开场第一分钟男主和女二的邂逅就给了一个情节的跳脱,这很明显就是对《精疲力尽》的致敬。

  此外,男女主的通信阶段是使用了镜头对女主正面特写加独白,在男主看信的同时让女主大声读出来,这瞬间就会让我想到戈达尔的《我略知她一二》,里面也是 大量充斥着人物正脸对摄像机的长时间独白。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我最近在研读新浪潮并看了戈达尔的不少作品才会如此敏感地找到一些对应。

  这种现象被称为 ”孕妇效应“。

  就是一个怀孕的人会神奇发现身边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成为了孕妇,这是由于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成为普遍现象。

  再举一个例子,拎爱马仕的你发现满大街都是拿爱马仕的,不对,这个例子还是换成LV比较合理,毕竟爱马仕买都买不出来。

  跑题了,立即拉回来。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所理解的为何是马丁伊登而不是菲尼克斯拿到了影帝。

  当然是因为菲尼克斯已经拿过一次啦,哈哈。

  两部电影同属剧情片,也都深层次阐述了阶级对立。

  但是《小丑》讲述的是属于小丑作为边缘弱势群体的一方在被另一优势阶层不断折磨碾压下,完成了内化并奋起反抗,最终挥起屠刀的故事。

  而马丁伊登前半程已经把小丑的故事讲完了,后半程其实才是核心所在。

  当男主人公自己跳到食物链顶端的时候,按照常理,终于可以为所欲为,终于可以狠狠地羞辱那些曾经轻视他的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但是并没有,他反而把攻击朝向自身,选择了自我毁灭。

  我想他在临死前的潜台词也许会是这样的:“当我身边所有人都不再欺负我,不再轻视我,反而过来讨好我时,这时候的我是极其痛苦的,这种痛苦的程度甚至会超过当初最卑微时的痛苦。”

  人类的痛苦有两大根源:求不得和求得后,

  小丑实现了前者,而马丁伊登实现了后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马丁·伊登》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