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是一部由Stefan Haupt执导,Babett Arens / Aaron Hitz / Matthias Hungerbühl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纪录片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聚会淫而不乱。
罗比华妃唱歌真好听。
仰头洗发。
怎样让四个同性恋坐椅子?把椅子翻过来。
用“同性爱”一词代替“同性恋”一词。要有一个伴侣,而不是乱性。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男梦露。
荷兰丹麦很早就让色情业公开、合法,娼妓合法化、职业化,所以男妓也合法,同性恋杂志也能公开发行。
70岁才出柜?
活这么久,他们这一对成了国宝老同志。
三星半
《圈子》影评(二):"May you live in an interesting time."
Der Kreis/Circle 是一本四十年代创立于苏黎世的同志杂志,战后以口耳相传的(安利)模式在欧洲和北美同志圈广为传播,颇有影响。中学教师Ernst(此君神似英版QAF里的Brian)和变装皇后/理发师Röbi 因为杂志的舞会而相识相恋,这电影就是以他们两人的视角勾画了这本杂志的一段历史,有点口述史的意味,而涉及当年往事的情节,又由演员表演出来。
战后的瑞士已经实现了同性恋的非罪化,但官方对这一话题依旧讳莫如深,加之连续发生了几起同性恋者被刺身亡的罪案,一时间同志生活连同这本杂志都遭受了诸多污名。警方以“安全”名义要求杂志主编交出订户名单,遭到拒绝后,发起了大规模抓捕。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杂志被迫停刊了。那是1967年,他们没等到一年后的风云变幻,更没等到两年后的“石墙运动”,这段故事就这样淹没在历史中了,一叶飘零无处寻。
不过Ernst 和Röbi 的爱情存活了下来,虽然他们当时也被捕了,但是恐吓和羞辱却令他们更加相爱,于是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变成了两个可爱的老人家,最终在2003年结为夫夫,成为瑞士第一对正式结婚的同性伴侣。最后的最后,古稀之年的Röbi 盛装登台,唱起那支当年Earnst写给他的情歌;当年,他唱了一半就被警察带走了,而现在没有人再打断他。所以,还是要努力活得长久啊,因为黑暗的时代总会过去的。
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这其实是懦夫的心理,对于自己不肯负责任。环境永远不会美满的,万一它生来就美满,人的成就也就无甚价值。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他不像猪豚,被饲而肥,他能够不安于污染的环境,拿力量来改变它,征服它。
这让我想起很多同志圈的朋友说:嗳哟,大家都是玩玩啦,别当真。这个圈子没真爱的。你看这个社会就是不认同我们。连结婚都不能的,还有什么未来?算了啦,玩玩啦。
把所有的过错推诿给环境。
看看这部电影吧。真人故事改编的纪录片。主角是一对同性伴侣恩斯特和罗比,他们陪伴彼此走过了半个世纪,直到成为瑞士同性登记结婚的首例。
看看他们五六十年来所遭受过的社会磨难。他们有把过错推诿给社会,放弃真爱吗?没有。因为他们不是软弱的人,他们敢于追求真爱。
看看人家!在一个不被社会接受的环境下坚持相爱五十年,到七十岁时才跟家人出柜,成为瑞士首例同性婚姻登记的爱人,这份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值得我们所有年轻人学习,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
不仅是关于爱情。软弱的人,终究一无所得、一事无成。天下间,哪里有那么容易的事,叫你唾手可得?
电影里同一首歌唱了四遍。
开头和结尾都是现在时。中间第一次唱歌是攻受第一次相见,小攻对小受一见钟情,就算打赌输了一大笔钱小攻也当成人生最好的投资。第二次是转移阵地的舞会,小攻怕工作不保不敢去,却因他所教的学生对爱没有回报会怎样的回答而毅然决然的去了,这一次歌唱似乎在像所有人宣告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每次唱歌的寓意都不尽相同,但四首歌使整部电影变得完整起来。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过去和今夕的衔接,在过去的故事里他们饭后散步,到了散步就切成一条绵延的小路划开了一整屏的绿色海洋,两个老头悠闲自得的相伴漫步这时却显得分外浪漫。过去小攻给小受钥匙开新家门,门里就是如今老夫夫和谐平淡的吃早餐的情景。温情爆棚。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真实人物年轻时的照片要比演员帅多了。
他们成了瑞士第一对同性结婚的情侣。传记片的巨大就是真实故事总会给人更过感触。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至少他们做到了!
《圈子》影评(五):《圈子》:为什么同性之间好像大多有“性”无“爱”?
今天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圈子 Der Kreis》(2014)。单就电影本身来说,没什么太多引人入胜的情节,偶尔的几个有爆点的镜头也被艺术化地巧妙处理,或者通过二次元的方式带过。
贴合着商业电影的节奏,以及大环境使然,纪录片、文艺片等其他类型的作品就显得相对小众。尽管如此,《圈子》也斩获第64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最佳纪录片奖和全景单元的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的殊荣。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同性伴侣,他们因为一本叫做《圈子》的同志刊物结缘,彼此相与扶持,走过了漫长的半个世纪,熬到了允许同志步入婚姻殿堂的时代。他们也成为瑞士同志登记结婚的首例。
导演Stefan Haupt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完成这部作品,将视阈聚焦在二战时期的《圈子》杂志。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个时代的同志群体,历经纳粹迫害、躲避官方盘查、迫于社会压力,依然藉由《圈子》缔造着欧洲的男色天堂。
历史的车轮滚滚,从不为任何人、任何事停留,当然《圈子》发行和同志运动,最终也都在历史的碾压之下,绝尘而去。
而值得我们铭记的,还是那一对“璧人”,用五十余年的相知相恋,守候着专属于爱情的纯粹和美好。即使大环境不够包容,两个人也没有终日抱怨,“默然相爱,寂静欢喜”,走到古稀之年,选择跟家人出柜,撰写着岁月打磨下的爱情剧本。
阅读着这样一份同性“爱”故事,你还单纯地认为他们只是肤浅的同性“恋”吗?
回到时下,“圈子”里的人似乎缺乏长厢厮守的能力,更多的是靠一场约P来释放积久的荷尔蒙。嗨点过后,各自提裤子散去,回归人群,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美其名曰,只是玩玩。
从起初的一个两个这样,慢慢地,仿佛有某种向心力,带动着“圈子”,约P已经习以为常。转过身,集体开始口诛笔伐,痛陈“圈子”的乱,指斥“圈子”无真爱。
不由得,引人思考,是什么让“圈子”有“性”无“爱”,只“恋”没“爱”?后来,看得见同性“恋”的分分合合,看不见同性“爱”的地久天长。
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性心理研究里,两位学者创设了性体验的模型,用以展现大多数人性体验的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如果只为“性”,经过兴奋期、平台期、高潮期和消退期,两个人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就过去了,如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般,周期性地完成了过程,再碰到下一个,又是一场周而复始。
没有“爱”的保驾护航,“性”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用一个人的消退,开启另一个人的兴奋。
诗酒趁年华。年轻的时候,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似也无可厚非。这么“玩”,一如《阿飞正传》里哥哥所说,像是一只没有脚的鸟,一生都在飞翔,累了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就是死亡。
对于大多数的同志,短期之内或许可以做到,可真正成为“没有脚的鸟”,又有几个人有勇气响应?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余生还长,愿你终有所依归。
至于相处,如何相伴到老,又是一个太过于冗长的话题。独家附赠一份相容相斥清单,期待着你谱写你们的同“爱”故事,给彩虹增设一抹亮色。
相容(斥)清单
序号
类 目
自己
容斥
1
2
角色认同(1/0/0.5 etc.)
3
4
5
6
7
运动偏好(登山/跑步/球类/游泳etc.)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生活品位(较高/一般/较低etc.)
清单说明:不论你跟对方的关系到了何种地步,都可以使用这份清单,或者模拟这份清单绘制属于你们的“清单”,以此审视自己跟爱侣之间的匹配程度。
如果感情不和,是否双方不够契合;如果感情破裂,也可以借助清单,体察一下问题出在了哪里;如果感情空缺,还可以列出清单类目,帮助自己按图索骥搜寻合适伴侣。
也有句话,我很喜欢,“相似的人适合欢笑,互补的人适合变老”。体现在清单里,两个人在相识的时候,越是表现出相容的特性,越是容易靠近。
活在关系里,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对方,但并不妨碍我们不断地适应关系,更好地在关系里获得滋养。
同时,清单也在提点着我们,没必要为了取悦、迎合对方,而逐渐改变地丧失了自己。清单里的一点小小的改动和变换,也许都会给自己、给对方、给关系带来不同的体验。
最后,分享一句话,我们这一生,所不断体验的,都是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
愿你,有一段适切的关系,悠游自在,徜徉终老。
- END -
:)猜你还喜欢
点击文字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