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节气厨房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2-13 23: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节气厨房读后感10篇

  《节气厨房》是一本由梅依旧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节气厨房》读后感(一):季节味道

  以前的冬天最喜欢的就是每天晚上吃完饭往灶膛里放几块红薯,用灶灰盖上, 第二天早上香喷喷的红薯就可以吃了。 那时候对于冬天的记忆寒冷天气,冰冻的路面,可以打雪仗的大场,热气腾腾烤红薯。 冬天因为有了这甘甜食物变得温暖了。 有的时候在火炉边上放一块红薯,慢慢的等着烤熟的这个过程,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红薯的香味儿

  十月份的时候红薯从地里出出来之后,放在窗台地方晒上。 我们这儿的人管这个过程叫红薯晒出汗。 经过阳光晾晒的红薯烤出来更加甜软。

  冬天的时候在玉米粥里加一些红薯, 把红薯洗干净,切成小块, 玉米粥熬开锅了之后,把小块的红薯块加到粥锅里,煮至红薯烂软。

  作为季节性的食物,红薯是冬天必不可少的一种。冬季里的冬储大白菜是我童年新闻里播报的新闻。 也是热气腾腾的白菜豆腐汤。

  现在的菜场,想买什么都能买得到, 大棚菜给人们餐桌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夏天里沙瓤的西红柿,冰镇的凉凉西瓜。 在冬天里也能买得到了。

  相对而言,更喜欢的是冬天喝一大碗热腾腾的白菜豆腐汤,吃一块烤红薯。 寒冷的感觉一扫而空了。

  《节气厨房》是一本关于四季时蔬的书,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食物因为季节的变化有着各自季节里的代表, 应季的蔬菜也可以做出好味道来。

  在春季里吃春韭,自己在家做春饼, 卷上韭菜豆芽萝卜丝等等,蘸上酱料。 这些食材都是应季的, 去菜市场买回来,把菜洗好,自己制作春饼, 用现成的饺子皮,杆成薄片,放在蒸锅里面蒸熟,整个过程很简单,不需要费很多的精力去做。

  《节气厨房》里针对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节气里都有对应的食物。相对于反季节蔬菜,应季蔬菜更能体现出食物本来有的味道。经过了寒冷霜冻的白菜的甘甜, 夏天里沙瓤的西红柿。把他们做成汤菜或者凉拌都能吃出那个季节特有的味道。

  《节气厨房》读后感(二):跟着节气 吃着唱着

  本人平时还算是个做饭爱好者自觉得凡是能把菜做成花的人都是有诗意的,都是灵魂中带着香气的,无论何时,爱做菜就意味着爱生活,平时看着别人吃着自己的饭菜,别人称赞时就会自己心里特别开心,但我没想到有人能把每年二十四个节气过成了诗,每一首诗都不一样,真的特别惊喜,那就跟着节气,吃着唱着,笑着走着。

  小的时候家长总会在教说话的时候把二十四节气练成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跟着作者翻开农历,那古老厚重历史经卷中,二十四节气如时光的纬编,岁月的链扣,璀璨无比。它们述说天道与地脉的关联引导大地上的生长收获,生存与养生。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孕育着希望,培养着那份收获,这片土地养育着我们,给予着我们最大的馈赠不同的节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农事规律。当然,还有不同的应时美食。比如秋天,桂花百合墩选用兰州百合蒸熟,用刀碾成泥,用模具制成墩,浇上桂花蜂蜜制成;比如春天,就吃野菜,叶类的野菜,像荠菜、苦麻菜,直接用焯水去除杂味,而茎类的野菜可以用盐腌,口感更爽脆。在逐渐淡忘节气传统的时下,食材用另一种方式感知季节的变化,提醒着人们四季和时间作者必定是个爱好生活的人,在四季的更替中,顺应着天地的起承转折,随心而起,随意而动,好个自在人儿

  就这样跟着节气走吧,迎来一年又一年的更替,笑着走着,迎接着每一个不同的变化,承接着每一个将来的挑战,吃着啊,唱着啊,生活中的那些事情从来都不是难过坎儿,我们需要放宽心态,等着岁月更替,看着云卷云落,陪着那个最爱的人,一起慢慢走过时光。

  生活在这份农耕文明中,享受着祖先留下的恩赐感受气象的变化,物象的不同,细细品味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跟着这种感觉一起去迎接下一个挑战吧,笑着歌着,吃着走着,把自己的每一天变成诗意的生活,别为那些不该有的事儿禁锢了自己。

  《节气厨房》读后感(三):顺时而食

  之前听过一个养生名人讲过,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使用的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指定的“阳历”,只有中国使用的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共同规律制定的“阴历”,可见中国古人智慧的伟大。而二十四节气更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念叨一些关于节气的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现在如果遇到相同情况,会拿出以前听到的谚语进行验证,再加上自己在农村租了块地,进行农耕生活后,更是让你不得不佩服古人。我之前与一个亚洲的外国朋友聊天,得知他们国家也有一些类似谚语或者经验,但都是口口相传或写在书中,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写进了日历里。

  跟着节气生活,就是顺应了自然变化的节律,就像把自己融入到了天地之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说的是这个世界的变化,其实也是每个人身体应该遵循自然节律所做出的感应

  这本《节气厨房》还以为是教在24节气中应该吃些什么,做法是什么。但是翻开之后,才知道,它确实像封面上写的,是“穿行四季的私房味道和生活美学”。它里面不仅仅有好吃菜肴,更是本有故事的书。你知道“李子霜”、“桃花雪”吗?你知道唐代的《大衍历》与《宣明历》吗?再看看这些章节名《桃始华》、《仓庚鸣》、《玄鸟至》、《萍始生》……这里有苏轼“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贯休的“田家老翁无可做,昼甑蒸梨香漠漠”。还有排毒的按摩方法治疗风寒感冒的食方。读这本书不仅增长了生活知识,更能感悟生活,作者写自己幼时外婆对话母亲对自己的叮咛,时常让我能勾勒出当时的画面温馨的、昏黄的灯光下,一老一幼,一高一矮,诉说着生活的美学,一辈一辈,默守着与时序的约定

  顺时而食,就是遵循自然之道,应时令按季节吃东西。 跟着节气走过每一年,感受每一年的天与地,风雨雪,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试着用更自然、健康、简单的方式来生活。

  看这本《节气厨房》不仅养身,还养生。

  《节气厨房》读后感(四):穿行于四季的味道

  自古以来吃这门学问可谓是博大精深民以食为天,不论是皇家满汉全席,还是流落民间的私房菜,都是以吃为名,传承经典食谱

  有人对吃不讲究,随便什么都可以,甜的、咸的、凉的、硬的想吃就吃毫不忌口,最后导致胃难受,难以消化。根据中医理论来讲,吃什么东西都讲究季节性,一年之中,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特色的食物,按照节气食谱做出穿行四季的私房味道和生活美学。

  “不时不食”出自孔子《论语·乡党第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不时不食”就是遵循自然之道,应时令、按季节吃东西,也就是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不能乱吃。

  现在的各种瓜果蔬菜大都产自大棚,已经没有了以前那种季节性蔬菜的美味,果蔬经常乱了时节上市,导致现在的果蔬想什么时候吃都有,却再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以前吃着应季蔬菜也没有感觉到做菜难,现在蔬菜多了,反而每餐都上愁该吃什么菜,本是为了让人们口味丰富一些,没想到却夺走了做菜的喜悦

  随着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对吃也越来越讲究。根据每个节气的养生特点,随着节气来调整日常生活和饮食。《节气厨房》中将全年二十四个节气的特色食谱汇编到一起,为我们养生提供最高效最简便的节气食谱,堪比满汉全席。

  随便翻上几页便可以看到节气食谱,详细到月和日,几月几日适合吃哪道菜,菜的做法以及这道菜的功效都讲得十分详尽。从未看过一本这样的食谱大全,能够将食谱与生活美学相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比任何一本食谱都吸引人的注意力

  它就像一本关于食谱的手帐,每天记录着关于吃的心得体会,288张精美彩绘插图为这本书增添美意,144种食材冷知识更是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平时粗心大意难以察觉的小问题,72道时令菜肴独家手作让深爱家人主妇们可以一展身手做出爱的美味,让充满爱的厨房为家人做出适宜的养生菜肴。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养生食谱带你找寻生活中遗失的美好,帮你找到中国家庭餐桌上的仪式感

  《节气厨房》读后感(五):以节令规划美食

  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文明并不发达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便根据日出日落,晴天阴雨,花开花落,规划出一套时辰表,除了四季的更替,更有二十四节气的分划,提醒着人们春耕秋收,休养生息。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人对于节气的变更是有着重要关注度的,立春吃春饼,立秋抢秋膘,腊八要吃腊八粥。除去这些,那就是无论什么节日都会准备的饺子。有句俗语“好吃不如饺子,坐着不如倒着”。北方人习惯在各种节日,各种节气去吃饺子,似乎也是心照不宣的。 《节气厨房》是作者根据生活经验和养生之道,遵循万物生长周期,人类生理结构而写下的饮食之道,不单单是季节变化我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也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美食的做法,什么季节吃什么,只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才能良好的生活水平。这个季节已是冬天,所以收到书的时候便迫不及待的去翻阅冬天的饮食。看到作者说屯大白菜,这是有一定共鸣的,秋季的结束便是屯菜的季节,不过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不再单一,萝卜白菜的屯货量大不如以前,但是也就会买上百十斤用来腌酸菜。可以说即使现在它们也是重要的食材。冬天吃羊肉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在这本书里作者也讲了羊肉的不同做法,精细的将步骤分解给我们,方便的话我们自己也可以去尝试的。 一年有四季,又细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季节交替之际是各种疾病高发时,除去外在的因素,在这个时候我们如若能够遵循时差的更换来调节饮食,那样我们的身体一定会更好的。在《节气厨房》中作者引用了很多我们听说的,熟悉的或是不熟悉的关于饮食的名句,喜欢诗词的朋友可要记住了,这关于吃的诗词。东坡先生爱吃肘子,杨贵妃喜欢荔枝,关于美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特天独厚的热爱。所以当年《舌尖上的中国》的推出得到了吃货们的一至热爱。然而,吃终究也要讲究时辰,一日三餐基础,吃当季的蔬菜水果,顺应自然的发展规矩是最好的。 《节气厨房》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关于美食的享受,也是一份健康盛宴

  《节气厨房》读后感(六):顺时饮食,养生就是家常便饭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现在的菜谱都这么文艺的吗?”,书的封面是吊人胃口鲜艳橙作为底色,二十四节气的名字隐隐约约浮现在上面,上面点缀着充满生活气息的手绘插画。果然和美食相关的东西都十分治愈啊~

  古语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漫长的岁月里,24节气深藏着多少人的关心呵护,它不仅准确的诉说着天候,经历千年,早已沁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吃货而言它是一道道大餐,对于朴实农民而言它是农耕时期掌握天气的经验之谈。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成功,我觉得它不是遗产,是中国人才有的春夏秋冬

  随着温室技术、冷链技术、种植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想吃的蔬果。基本上不受时节的限制了,突发想吃什么菜只要也是上外卖APP上面一搜就能很快吃上了。按节气选择食物这个习惯早就被我们淡忘了,24节气在现代人的记忆里面也逐渐被模糊

  在这本书里,作者带着我们跨越春秋,顺应每一个天地之气的转换,应时而食,找回遗忘的美食记忆和生活的仪式感!

  从美食里面找回记忆里面专属的味道

  《节气厨房》在芒种这一节推荐了“豆豉苦瓜”这道菜。说起这道菜可是我童年的噩梦啊,小时候的我和大部分小朋友一样,闻苦瓜色变,一听到名字就马上拒绝三连。而夏天的餐桌上面,总有这道菜的身影父母骗我们吃的理由也十分简单且相似,“不苦的,你先试试”或者是“夏天了,天气热,吃点苦瓜降降火”。看到作者在芒种里面推荐的这道“豆豉炒苦瓜”,一时间小时候拒绝吃苦瓜的经历立马涌上心头。

  现在的你还讨厌吃苦瓜吗?我就不讨厌了,因为苦瓜的苦可比和生活的苦好吃多了。哈哈哈。不论你在哪里现在一年四季基本都能吃上这道“豆豉炒苦瓜”,但那个专属记忆的味道,只能等到芒种的时候才能吃上了。

  节气不仅仅是遗产,更是中国人专属的初夏秋冬。它告知我们气温的变化,它预兆着夏雨冬雪。生活不仅是春夏秋冬,更是感知自然细微的时刻。

  闲暇的时光里,翻开书本与作者一起,领略24节气专属的味道,顺时饮食,养生就是家常便饭。要相信生活远比你想象的美好!

  《节气厨房》读后感(七):跟着节气,以食养生

  节气,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老话常讲,事事都要顺其自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聪慧的祖先在感知四时变化的同时,给我们留下了对大自然最丰富的体验感悟。以前老辈人讲究,到什么时节吃什么菜。然而,现在被蔬菜大棚的种植技术,改变了很多现代人的饮食结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高标准要求,又开始重拾起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气养生方法,顺应四时,以食养生。

  在这儿想先说说,饮食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小时候看武侠小说,总有些江湖上有大名号的侠士,对吃也情有独钟。比如,桃花岛的女主人黄蓉,不仅人长得美,武功高强,还做的一手好菜。还有丐帮帮主洪七公,什么活物都不过是他能进到嘴里的美食。再如郭靖、杨过、段誉,哪一个江湖大佬没有在精进武功的过程中,吃下过奇奇怪怪得了缘法的“食物”。所以,自古老话讲究的“民以食为天”,不仅是人们延续生命的本质,更是点缀生活的重点。

  到了现代的都市丛林生活,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不仅要好看好吃,甚至还要好玩,饮食也成为了一种现代生活的艺术品。在城市与城市的区域分界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老话,就这样生生不息的延续至今。不过,随着时代的病症越来越多之后,养生成为现代人最为关注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家庭餐桌上开始少了不符合本季节的时蔬,而是开始随着节气去做养生饮食。

  在梅依旧的这本《节气厨房》中,作者不仅将节气的特点及对饮食养生的重要性,阐述的极其详尽。书中还配了很多可爱的手绘图片,为这本书的阅读增添了许多乐趣。每每看到作者描写的四时饮食,以及书中的图片,不由得默默食指大动,想将这美味的饮食还原到我的餐桌上。

  迄今为止,人体的奥秘还有待我们通过更多的体验来开发其特点,但是老辈人讲究的饮食特点,却可以让我们迅速了解,美食与我们的关系。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认真对待四季的赠予,也是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跟着节气养生,感知四季变化,也许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会越来越放慢脚步。慢慢地成就最美好的自己,这才不枉费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

  《节气厨房》读后感(八):找寻时节的味道

  人间四季,春耕夏耘,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大自然赐给我们食物,时间赐给我们记忆,传承千年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与日然特有的时间观念,是我们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在经历过无数个日月交替光阴流转后,我们围绕它又进行了各种再创造,以各种全新的方式去演绎它、解读它和传承它。就像这本《节气厨房》,看的是菜谱,读的是故事,品的是记忆,传承的是文化。

  小时候的记忆,有一首节气,至今还能吟唱“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二。”记忆中还经常把“廿”字读成“十”,因此闹了不少笑话。其实这并不赖我,而是爷爷奶奶教我的时候就错了。但爷爷奶奶从不记错时节,清明前后播种,芒种时收麦子,白露时收白菜,到了什么时节,田里就有什么样的变化。一年四季,菜园里都有新鲜蔬菜,简直品种齐全,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萝卜白菜辣椒生菜卷心菜莴苣冬瓜南瓜西葫芦等等等等,大概就是能买到种子和秧苗的都种过。这些新鲜食材,采摘完就立即带回家,在厨房内被施展一番魔法后,就变成了一盘盘香喷喷可口的饭菜,我就是吃这这样的饭菜长大的。虽然我们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能吃到各个国家的食物,甚至科技还可以培育优良,吃着反季节的蔬菜水果,却没了童年的味道。

  食物总能想起家的味道,我们对食物不止是填饱肚子的需求,它是记忆的载体。寄托相思的月饼,象征团圆的元宵,回娘家带的罐肉,年末的阖家团圆饭。看到书里提到那些记忆中的食物,都是曾经家人做给我们吃过的。家的味道是无可替代,因为每一道菜都是用心烹饪的。怀着让家人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心态,去耐心挑选食材。就像熬一锅养生汤,慢火温炖,让营养和美味一点点析出,喝的满足就是对厨师最好的回馈。有时候做一顿饭,经营一个家,何尝不是一场修身养性的方式呢?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会一直延续下去,餐桌上的饭菜会一直做下去,节气美食是我们难得的美味,更是承载着我们无数感情,节气厨房里的人事物,也会继续延续下去,去迎接更多的人和故事,成为更有意义的传奇。

  《节气厨房》读后感(九):食而养身

  在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食谱,从书名上看《节气厨房》就是个非常适合二十四节气的食谱。其实并不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还是一本根据节气的养生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对国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国人的吃可谓是非常有讲究,各个不同地方的吃食,有不同的特色,列如南方的浙菜,四川的川菜,广州的粤菜,云南的云南菜,都是有不同的地方特色的,而且每个地方的菜的特点,也是根据这个地方的气候、地理环境形成的,所以很难用一本食谱来适应所有地区的人。但是每个地方的节气却是相同的,所以,这本书通过“节气“的特点来分类,给大家介绍了不同的菜制作方法。

  而这本书让我喜爱的一大原因是书里的插画,书里的插画都是非常我们的特色,而且手绘的一些菜式及方法,都非常小清新,让读者读起来心情愉悦,也更愿意去制作这样的菜肴,并且书里所记录的制作方法都非常详细,适合各种人群。 除此之外,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这些食物还能起到一个养身的作用,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这本就是中医养身理论,而把这些理论运用到食物里,能更好地起到养身的作用!根据节气养身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四季变化更替,在这些变化中,古人所悟出的道理,也都是十分有依据的,不论是饮食还是睡眠,还是一些生活习惯,都能影响到人的健康,而最著名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就有根据节气来养身的内容。这本《节气厨房》也很好的把这些内容融合到了书里和菜谱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当然这本书有丰富的内容,详细的菜谱,还有精美的图片,不得不让人喜爱,根据这本书里的饮食菜谱饮食,也能得到养身目的,可谓一举多得。不过我一直觉得南方北方的饮食习惯也是有一定的差异,就像书里所说,北方人爱生吃葱蒜,在某些节气里能起到养身的作用,但作为南方人来说,生吃葱蒜不禁气味过重,让人也是很难接受的。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养身还是需要考虑到地区文化等的差异。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籍,是食谱也是养身书,也充满小清新的感觉!喜欢美食或者是做菜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学习一下!

  《节气厨房》读后感(十):充满诗情画意的二十四节气食物情感地图,帮你找到遗忘的美食记忆。

  《节气厨房》书名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书里要讲的内容有关于季节与吃的。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然而,可以把二十四个节气记在脑海中的人,应该不多,我就是其中一个,就只记得几个比较经常听到的以及需要祭拜什么的,我才会记得。

  这本书用了一百四十四种食材知识,七十二道时令菜肴独家手作,两百八十八张精美彩绘插图,充满诗情画意的二十四节气食物情感地图,帮你找到遗忘的美食记忆,流浪的乡愁以及中国家庭餐桌上的仪式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衣食农事依季节气候而作的自然时间。从小在家老妈就会根据春夏秋冬,以及二十四节气来调整每天的饭菜搭配,春天的时候,芦笋我是最喜欢的,又脆又甜;夏天的时候,当然是来完解暑的绿豆汤啦;秋天的时候,最喜欢爽脆带丝的莲藕,无论是煲汤还是凉拌,我都特别喜欢,最怀念的是妈妈煮的莲藕排骨汤,一次性我可以喝三碗汤;冬天的季节,就是打火锅的季节啦,一家人围着打边炉吃火锅,是多么幸福的事,那种气氛,让人觉得无比愉悦。都说冬天吃羊肉是最补的,可惜,我不喜欢羊肉的骚味,也不喜欢吃。我还是最喜欢老家的牛肉火锅,牛肉新鲜又嫩。

  冬天是增肥的好季节,但是对于我这种想要减肥的人来说,真的太痛苦了,冬天,看到热气腾腾的美食,叫我怎么忍得住饿肚子,总是告诉自己,开心最重要,毕竟民以食为天,其实都是再安慰自己,冬天减肥真的太太太太太难了!

  二十四节气,是一本养生指南,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意味着天地之气的转换,比如春芽、夏瓜、秋果、冬根。所以,每个节气都是一个养生的节点,把握时间的节气,跟着节气吃,遵循大自然的节奏,应时而食,也许就是最好的“吸收天气之气”的方法。这本书根据二十四个节气的各个重点,随着节气来调整日常生活和饮食,以自然、健康、养身的形式,来搭配相应的饮方和食方,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作者还运用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好多个小故事,让人特别怀念小时候,怀念父母做的饭菜。一本可以慢读的暖心手账,随节气反复打开居家心情献给每一个忙碌的生命和珍贵的日子,让我们更好的去享受着美好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节气厨房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