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9-12-10 23: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精选10篇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初识白先勇,重读近代史

  惭愧接触这本书之前,我竟不知白先勇其人。

  我对民国史了解泛泛,对白崇禧将军也是只知其名。

  所以,起初看到封面“八千里路云和月”、“白先勇”、“全新散文集”几个信息后,我是有点提不起兴趣的。

  随便翻翻,书中的几页旧照片吸引了我,渐渐地,我带着好奇开始阅读

  有一种重新学习近代史的感觉,不过,应该多了很多历史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还是蛮有意义的。

  因为快递缘故,收到书较晚,还未读完。

  感谢豆瓣赠书,感谢作者让我重新了解那个近乎忘却的年代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缓缓道来的云和月

  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字里的尘土,缓缓道来的云月。

  这是一本白先勇先生父亲白崇禧将军一生的“人生要点评录”,也是对那个呼啸而过年代的追忆集。白先勇先生书写一整个时代生命轨迹与历史魂魄,苍茫之上姹紫嫣红柔情坦荡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白崇禧将军一九三八年父亲在汉口成立“中国回教协会”,号召全国回民抗日,提出“十万回民十万兵”的口号。白崇禧的母亲姓马,她是个笃定的穆斯林教徒。在她的熏陶下,白崇禧年轻从军分配实习地点时候,他主动提出自己要前往新疆考察。当时的新疆,有脱离祖国危险。白崇禧可能想效仿左宗棠来保家卫国。只不过因为军阀混战,他没有去成。

  历史总算有点不同声音了。从距离白崇禧将军最近的白先勇的角度看那个奔腾年代,总会带来点新鲜的东西。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

  全书分为三辑。

  辑一:八千里路云和月——家国情怀。

  白先勇先生作为白崇禧将军儿子客观讲述父亲了生平功绩以及辩正一些错加到父亲身上的误解。其父一生与民国兴衰密不可分,其中也写到白先勇母亲以及上世纪历史,体现了白的家国情怀

  辑二:姹紫嫣红开遍——记人物

  这部分写白先勇的朋友类似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梦》,一篇篇短文

  辑三:蓦然回首——阅读感怀

  写的作者对于阅读的感受作品多为台湾文学,现在很难读到这些作品了。

  书中有很多配图,对历史可以作更直观了解。对民国史很感兴趣的或者很喜欢白先勇作品的可以读读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读《八千里路云和月》有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书名出自《满江红》,单凭这霸气的书名,摆在书架上也会引人拿起,有着厚重历史感,和道不尽的余韵

  全书分为家国情怀、记人物及阅读感怀三大章节。其中,人物篇写的尤其好,白先勇先生分别以儿子,朋友,读者的视觉叙述生命中值得纪念的这些人、那些事。

  很欣赏白先生写人的手法,写奚淞在母亲逝世后,开始了解到在一切因缘的生灭变化中,亲人之死原是一种恩宠慈悲示现,使有机会痛切地直视无常本质,并从中渐渐得到对生命疑虑的释然解脱罢。由此奚淞开始恭绘观音画像,“奚淞的白描观音每幅都由千百根纤细毛笔线条组成,这些线条,春蚕吐丝,婉转缠绵,无尽止、无停顿周而复始的在轮回中,没有一丝错乱,没有一笔呆滞,每一根线条,都如同一脉活水千回百转川流不息。”奚淞的内心严谨虔诚才能把观音画的如此神形双绝,既是艺术品,也是宗教至高的慈悲象征

  值得一看,有所得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意难平 忆难遗

  其实,这本书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讲关于自己的父亲,另一部分讲回忆里的人和事。当然,有几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像是凑数的。 先说前半部分,很明显,白先勇对父亲的遭遇感到极度的不满,意难平。在白的语言里,父亲是一个几乎纯粹英雄形象,作为儿子,崇敬自己的父亲当然无所谓,只是把这些当成纯粹的历史事实可能就有点不合适了。(没有多了解白先勇的父亲,也确实不知道他在大众中的形象是怎样的。)不过,白先勇身上的气质,的却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在白先勇的文字里,他父亲给我的印象竟和他有点相似。 后面是回忆一些人和事,我一直觉得,散文集是不能一口气看的的,因为多是怀人忆旧,看多了,陷在相似的的语境中,耐心便也不足了。但我这次确是一口气看完了,一来,好久没完整看一本散文集,二来文章篇幅不算多。人多半不认识,但有几个却留下很深的印象,或许是因为这样的人物本身就有足够吸引力。还有一些,就有点凑数的感觉,没什么好谈的。 里面多次提到《台北人》,忽然想再去看一遍了。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No. 150 云和月,近和远

  云和月看起来都很远,处在同一片天空中,但相对而言,云那么近,月那么远。

  大学时候读过白先勇先生的《孽子》《树犹如此》《台北人》等,对于《孽子》,初读时还是相当震撼的,也是接触到的第一部描写同性恋的小说

  白先勇先生的文字带有一种古典诗意柔美,《八千里路云和月》亦如是,虽是回忆自己的亲人、故友一生颠沛之作,但亦可见白先生内心之慈祥柔和,因而也感到一丝慰藉

  但是整体笔调很像《忏悔录》,似乎是为博取公众之待见,而进行的一定程度上的申诉。也因此似乎不是我这种年纪的人可以理解,对于挽歌颂歌都不太欣赏得来。虽然很美好,但是也不免令人心羡慕嫉妒恨之杂糅心绪

  深感处于不同层次的人,接触到的阶层差异是多么的大;如果你处在顶层,那么你就可以接触到一众顶层的人物,你的视野自然要比他人宽阔的多。“八千里路云与月”,是充满了道不尽的跌宕风景的,也因此,有时候过于简短的文字,不足以描述出人物深层次的东西,未必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果,但至少勾起了这么一个探寻念头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云游之意 追云逐月 落归尘土

  谢谢赠书。

  白先生说:“我写作,是为了把人类无言的痛苦转换为文字”。整本全新的散文,饱含对父亲生平的记述追忆,对亲朋好友赞扬回忆,和对阅读写作的独到见底。一如既往平和温柔亲切细腻

  这本书分成三大部分

  一、八千里路云和月:家国情怀

  追寻父亲的足迹,为父亲生平写字,道出大家可能并不那么熟悉的白崇禧先生和他所经历的民国,台湾二二八的辗转岁月。家国情怀满溢,个人心酸难载。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二、姹紫嫣红开遍:记人物

  这一部分和之前出版过的散文集《姹紫嫣红开遍》有些部分有点重合。先生是真的爱茶花,盛赞茶花啊。“百花中我独中意茶花。茶花高贵白茶雅洁,红茶秾丽,粉茶花俏生生,娇滴滴,自是惹人怜惜。即使不开花一树碧亭亭,也是好看。”

  三、蓦然回首:阅读感怀

  白先生有大才,自己也惜才的,发现好的文字,优秀的写手,用不遗余力推荐赞许大概文字最大的用处是一种情感教育,读了一些伟大的文字,使我们的情感比较成熟敏锐,对人生的了解比较深刻吧。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白先勇先生新的杂文集,先生以儿子、朋友、读者的视觉,借身边的亲友及自己来谈历史、谈文学、谈生死。白先生的写作方式一直符合他的自述,“一个作家,一辈子写了许多书,其实也只在重复自己的两三句话,如果能以各种角度,不同技巧,把这两三句话说好,那就没白写。”行文娴熟的文字表达方式,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能有效传递给读者如我。 在此之前,看过白先生其它几本书,从《台北人》、《纽约客》到《寂寞的十七岁》,从《树犹如此》到《蓦然回首》,时间从上世纪到现在,地点从大陆到台北、纽约,每一本的人物身上都有种“身移”但“心不移”的气质。犹如《台北人》书名为台北人,其实写的是大陆异乡客在台北生活故事。台北是他们真实生活的现在,大陆是他们无法回到的过去。过去的辉煌无法触及,现在的落魄无法回避。而白先生身在其中,情深意切,却又保持了旁观者清醒的视觉。我很喜欢这种视觉带来的基调。 先生的人生阅历丰富,看过大江大河而能不悲不喜的叙述出来,每篇文章的主旨虽不同,但整本书透着一种八风吹不动,称机毁誉,利衰苦乐不为所动的基调。 《八千里路云和月》,书名三星内容四星,基调五星。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大时代下的人物 小人物领悟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民国史的书籍纪录片都抱着浓厚的兴趣,此次也并不意外,但这部白先生的散文集我却感受到在人生中段他想要表达的情绪。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的那样,退去了年少气盛、洋溢着的才华,人生再继续,更多的是脚踏实地感悟

  也可能每个人回顾自己此生的经历都会所谓不甘吧,也正如白先勇在书中多次为父亲白崇禧正名在民国时代父亲所做的贡献以及与蒋中正的神秘角力关系。但归结到一处,也是政治斗争中所谓的“牺牲品”,正因为白崇禧的锋芒毕露功高盖主才会让蒋中正对他如此忌惮,即便在台湾退休的岁月也是在特务监视中度过的,但白崇禧却有大将风范,将一切名利抛诸脑后,相信一切都有历史来评判

  有时候我在想,人的一生中到最后剩下的是什么,就像白先勇描述他父亲那篇文章一样“父亲的离世,不仅是他个人的亡故,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大多数普通人也许没有白崇禧在那个时代下造就的精彩,就是这么平凡的过完自己的一生。但是人生总要留下些什么吧?我在想。也许是年少看到校园里那个白衬衫稚气未脱少年,也许是在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时听到的一首《猎户星座》,或者是初为人母的慌张?没有经历过的都是未知的也是可期的,愿我们这些普通人在鉴赏时代”人物“同时,也能有自我鉴赏的能力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一寸河山一寸血 千江有水千江月

  初读白先勇,是大学时读《孽子》,读罢掩卷,惆怅无限。随后读的是台北人,是纽约客,是寂寞的十七岁,彼时已经知道了作者的赫赫家世将门虎子,没想到笔底文字竟然是纤细敏感一路。

  这本《八千里路云和月》是随笔散文集,共分三辑,家国情怀、白描人物、阅读感怀,都在其中了。我最喜欢的,是记叙白崇禧及桂系的第一辑,也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题眼所在。(话说起这个名字也是为桂系“风波亭”“莫须有”之厄抱屈了?)

  这一辑从北伐讲到抗战,再从国共交战讲到困蹇台湾,子为父传,当然有为尊者讳笔触,但大将军扬鞭立马意气飞扬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烽烟荡尽,到底还是终老岛上。二十年来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两岸各自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怅然,有史实自带的张力与余韵,读之令人动容。(然而……南望“王师”又一年,“王师”只剩一个连?)

  后二辑不是不好,描人叙事,平和克制,但毕竟是富贵闲人的笔触了,稍欠了一些直达人心的东西。最喜欢写林青霞那篇《谪仙记》,甚至提到了张国荣。

  作为读者,我总还是希望白先生能不那么温柔敦厚,笔底轶事可以再多一些,忆旧访故也可以不必一味好好好年青时写金大班的力度可以再用到如今的散文中,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读者们毕竟大都还没到万事通达的年龄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