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在我看来,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面真相是“三观不同,其实也可以相融”。
因为严格来说,世界上并没有三观完全一致的两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经历会造就不同的三观。
即使三观不一致,也总会留有转圜的余地。而那方寸之地,就是让一段关系长久的关键。
1
亲密关系里
三观不同可以磨合吗?
“男朋友看不起我从没坐过飞机,还暗讽我是没见识的穷女孩。该怎么办?”
但,就是很抠门。
每次一涉及到花钱,男友态度就让她很不爽。
比如约会吃饭,男友总是觉得,这个贵,那个没必要。搞得她过节吃顿好的,都有罪恶感。
她一说出钱去吃好吃的,男友就会说,“吃不起”、“你真有钱”、“好奢侈”这样的话。
男友责怪她“真舍得,有钱人就是好。为什么有多少钱就要花多少?”
男友又阴阳怪气地说,“好吧,当我没说。我们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好好抢票,乖乖坐高铁吧”。
接着开始指责女生的消费观不对:“明明有高铁直达你家,价钱比机票便宜一半,你为什么要浪费钱?你这消费观没问题?”
女生无奈地说:“和你不一样就是有问题?我觉得我们俩真是三观不同!”
“给你看件漂亮衣服,又没说要你买,你每次的反应都是,这么贵,咱们消费不起。
请问,咱这样的人是什么人?
还不如我自己我一个人,赚多少花多少,不用看你的脸色。”
网友们炸了:
“自己节省没问题,也要求别人节省就很有问题了,还不是花他的钱。”
“就好像你生孩子,他说'别人家媳妇都能直接生,你咋就非得要无痛呢’。然后自己花钱打了无痛,他又会说,'你们有钱人真奢侈,真懂得享受’……”
“三观不合的人就不要在一起,坐下来谈也没用,因为他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
的确,三观不合的关系,很累,好像怎么说都说不通。
但我们常常忽略了,世界上没有绝对三观一致的两个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不同的原生家庭、教育环境、经历等中成长,必定不会和别人的三观完全一样。
其实,“三观不合”的矛盾根源,是双方在“三观不一致”的情况下,一方用自己的三观去绑架别人,强迫另一方接受他的价值观。
2
不允许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在人际关系里会那么累?
有些人总喜欢把自己的三观凌驾于他人的三观之上,和自己三观不同的,全部摒除,评判你,贬低你。
李荣浩在新一季《中国好声音》,有一期为学员选了一首网络走红歌曲《你的酒馆为我打了烊》。没想到,竟被网友骂上热搜。
“李荣浩竟然选这样的歌曲,简直是太Low了。”
……
李荣浩发了长微博回应,主要想表达:人应该允许别人有喜欢任何人和事物的自由。
“你不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坏的,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因为没有一个实际的、具象的标准去衡量。”
但很多人继续喷:你身为一个有素养的音乐人,竟然在推崇毫无内涵的网络歌曲?
李荣浩无奈再次回应:
我也有不喜欢的网络歌,也有不喜欢的唱片歌,但我绝不会因为个人的不喜欢,就说只要是这个类型的都是垃圾。个人不喜欢是个人的事,没必要一杆子拍死……
为什么人们不允许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呢?
人存活在世上,基于追求自我的存在感、安全感、优越感和满足感的原始动力,会竭力追求“稳定”,害怕面对各种矛盾冲突。
当内在认知出现冲突,会让我们对自我产生怀疑,威胁我们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所以,我们总会有一种倾向,即:我是对的。
你和我不一样,就是错的。我要找理由反驳你、否定你、说服你、改变你,才能维持自我的认知一致。
如果两种认知出现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的冲突和不适。个体会借助“最小努力法则”,亦即采取,即采取最节省能量的行为,去干涉其中一种认知,使它们变得一致,去消解这种紧张不安。
成熟的人,会用自己的内在力量去解决认知失调,不轻易干涉和评判他人的三观。
但有些人则会用“自我实现倾向”,用自己的三观来要求全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只认可和相信对自己有力的证据,去证明自己的三观才是绝对正确。
他们会把矛盾问题都二元对立起来,只有两个价值标准:“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
不仅以此要求自己, 也以此要求别人。
你和我不一样,就是错的。
你不接受我的三观,变得和我一样,就是有问题。
这是世界上最流氓的关系逻辑。
3
比三观一致更重要的
是尊重他人的三观
我一直把这句话奉为真理。
虽然我们不一定会成为“杠精”。
但生活中面对三观“不一致”时,我们都难免产生认知失调,用自己的三观去争对错输赢。
怎么避免呢?
我们常常说,要“理解”别人。
我觉得,“理解”这个要求有时候很难。我们甚至对自己的想法都无法做到100%的理解,何况对别人。
心理学家雅各布•拉姆兰兹和雅艾尔•本雅米妮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非整合”,即“维持着的不一致”。
具备“非整合”能力的人,在面对人和人之间的“不一致”时,能够维持这种“不一致”、承受矛盾、以及悖论,同时不感到紧张不适。
他们不会通过操控自己的认知、价值观、情感等,去解决紧张和不适,而会允许矛盾的多种认知、价值观、情感同时存在,接受并且维持它们。
同时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会让他们感到分裂,他们仍然感觉到自己是“整体的”。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尊重“不一致”。
是的,“尊重”就好。
比三观一致更重要的,是你尊重我,我尊重你。
互相不争对错,不强迫对方改变。
允许别人跟我们不一样,也允许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如连岳所说:
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当我们用尊重的心态去面对彼此的“不一致”,你会活得舒服很多。
4
父母与孩子三观不一致
没必要强求
父母和孩子的争吵,大多源于三观不合,有代沟。
工作上,刚毕业的时候,父母一直劝她考教师和公务员,找份安稳工作。
她不愿意,于是每次回家都被教育不懂事,没远见,一个女孩子非要去做钱少事多离家远的工作。
婚姻问题上,上学时千叮万嘱不许谈恋爱,一毕业就催婚。每次回家都苦口婆心地劝,女孩子一定要在30岁前结婚生娃的,要不别人会说你闲话,父母也没脸见人……
她会和父母争:
“为什么要管别人说什么?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就行了吗?女孩子不结婚就没价值吗?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我们这代人……”
她的妈妈气得跳脚:
“你看看哪个人不结婚的?一把年纪不结婚的都被人笑死了。还以为你读了大学会长见识,没想到学了这么多歪门理论回来气死我……”
刚开始,她总是这样和他们针锋相对,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不欢而散。
而且一点用都没有,下次回家还是继续被教育。
后来她不争了。他们说,她就听着,时不时附和几句。
因为她觉得,“时代不同了”,为何要说服他们接受我这代人的思想呢?
然后努力工作,让他们看到儿女可以靠自己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和他们分享年轻人的生活。
现在,父母依然会唠叨,但她基本不会再争对错,父母还变得和我越来越多话聊,回家的日子也轻松多了。
5
伴侣不争三观对错
关系更加有爱
正如《错不在我》书中写的:
绝大多数夫妻离婚,都是长期的累积所致,这样的夫妻都以滚雪球的方式责备对方并为自己辩护。
夫妻双方总是盯着对方的差错,对自己的优点、态度和行为方式则极力辩护。这样做恰恰会导致另一方固执己见,甚至寸步不让。
但有些三观不合的婚姻,却过着令人向往的生活。
他们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
修一最爱吃土豆,而英子最讨厌吃土豆,却变着花样做各种有土豆的菜给他吃。
他们不会责怪对方“矫情”。
英子每天都做两种早餐,各自都吃到自己喜欢的早餐。
△ 英子每天都准备两份不一样的早餐
他们尊重彼此的生活观念。
英子从年轻时,就特别喜欢收藏各式餐具,看到喜欢的总是忍不住买买买。
修一总是说:买吧。
英子感叹道:“修一从来没有干涉过我的自由,现在回想起来,我想做什么,想买什么,他都由着我。这,很难得。”
修一有些“浪漫主义”。刚结婚时,两人很穷。但收入不高的修一突然说想买一艘帆船去航海。
英子也不会说他白日做梦,而是尊重他的梦想,悄悄典当了自己所有的和服,筹钱买船。
修一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时常征求英子的意见:“这么做你觉得可以吗?”
就算有些理念遭到所有同事反对,而英子总会告诉他:“这是好事,你去做吧。”
争对错很容易,但爱更重要。
我们尊重彼此,才能更好地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