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早餐中国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9-10-24 23: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早餐中国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早餐中国 第二季》是一部由王圣志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早餐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一):《早餐中国》,爱如新疆的烤包子

  本来我已经吃的饱饱的,可当我看完早餐中国第一集----西域美食烤包子的时候,我居然又饿了

  我不能忍受自己居然没有吃过这个全吐鲁番最有名的烤包子,拍的太诱人了,于是准备下个月来一场新疆之旅。中国的美食有很多,不管是火锅还是大盘鸡,或者是各个地方最有名的小吃其实都可以从全国各地吃到,因为有的美食爱好者已经将这些美食引进各个省份,然而你却很少能在别的地方吃到正宗的新疆烤包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多数的新疆烤包子用的是上好羊肉或者是牛肉,这点是很重要的。而在新疆那个好地方才能选到上好的羊肉或者是牛肉,并且烤包子也是一个技术活,要求皮要擀得非常非常薄,这样才能做到皮薄肉厚,同时它还是在馕坑里烤制的,不是我们普通的放在烤箱都行,只有这样的烤制方法不会让水分流失,保持原来的香脆口感同时又香嫩可口

  当然烤包子的特别还有一半要归功于这个节目的拍摄手法节目介绍的这家烤包子店就是吐鲁番最有名的店,每天据说都要卖出去几千份,而且很佩服这个节目的导演把烤包子拍的让人觉得这样的食物我居然以前都不知道,好想去新疆尝一尝的感觉。节目里我还能听到客人用两手掰开烤包子时,包子皮那清脆又酥酥的声音,还有里面的牛肉看起来色泽饱满,非常的新鲜。特别是在那个馕坑里烤制的时候给的特写真的是把我给看饿了,焦黄的油顺着已经烤的发胀的包子皮流下来,真的让人忍不住想试一试,感受一下纯正的新疆味道。能把一个烤包子拍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其实烤包子也是一个非常辛苦工作,别看每天有很多人来买,可是这两兄弟却每天要从擀皮到包再到炕,起早贪黑是一个非常劳累过程。而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美食不仅仅是要有原料、有技术更是需要有爱,将这份爱填满在食物中才能算是真正的美味,吃到的人才体会到它其中的特别。而同时我也想去更多的了解新疆的美食、人和文化,我想去看看淳朴的新疆人,想尝尝他们早点质朴而又美味的烤包子,也想继续看看《早餐中国》这五分钟一期的精品节目,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美食早餐,快点让我见识见识各种美食和地大物博的中国早餐文化吧。

  《早餐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二):我被烤包子店家儿子的介绍弄懵了

  《早餐中国》 第二季第一集~开头俩可爱双胞胎出场。字幕上这俩boy是烤包子店的双胎儿子,玉山·艾买提和艾山·艾买提,他们的爸爸是亚森·艾买提

玉山·艾买提和艾山·艾买提

  而艾山·艾买提介绍亚森·艾买提的时候说:我们爸爸的名字是艾买提。

亚森·艾买提

  那么艾山·艾买提和玉山·艾买提的名字是不是都叫艾买提? 那玉山、艾山和亚森是什么?是姓氏吗?

烤包子店一家人

  呜呜,我看吐鲁番的美食纪录片太难了!!节目组估计也是一脸懵逼,哈哈哈!

烤包子

  烤包子这一期作为第二季的开篇合适

  第一季的时候很多人吐槽不是早餐中国是早餐云南什么的~ 用新疆吐鲁番的烤包子可以为早餐中国正名,很棒,北方的代表性面食来开头,棒棒哒!

烤包子过程

  第一期我看弹幕很多人都在疯狂,因为节目组收录了很多声音,撕开包子的刺啦,油滴冒出的来不可描述的声音和吃烤包子时候的咔嚓~真的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酥脆嫩滑。

  最后,我搜了一下dzdp,巴依老爷家有烤包子,或许不会是如纪录片里面一样石头炉子,也没有去尝试。谁知道北京哪儿能吃到这样的砖炉子烤包子,求赐教,一起约一顿!

  《早餐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三):第二集,赵伍晋级国民岳父,我被女儿赵红圈粉了

  看过《早餐中国》第二集的男性胖友们,一定有过惊呼或是低吟或是心声感叹一句,老板闺女漂亮

弹幕被老板女儿的颜值刷屏

  这一集重庆的麻辣素面登场,节目组再次回归南方,不得不说,南方的小姐姐,水灵,咳咳,重庆的小面也好吃

赵伍闺女赵红

  上一张赵伍女儿赵红的定妆照,是不是有人要说,这很普通啊!

  我最喜欢喜剧演员周星驰的一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有一句经典台词女人是需要衬托的。

唐伯虎点秋香 秋香回眸

  我们再重温一下赵红的剧照

赵红vs顾客

  再这么一看,果然是美若天仙!这娇媚侧脸,俏生生嘴唇精致下巴叫人不经意的生出溢美之词,漂亮!

颇具菩萨

  另外,我个人有种感觉,赵家千金的侧脸有点像电视剧《陈情令》中的金子轩。颇具菩萨像,很暖。

照顾岳父生意汉子

  群众OS:你们以为是来吃面的吗?我是来看老板闺女顺便吃个煎蛋

结尾,表白coming

  一切是否是我个人的主观YY,我们再看故事的结尾弹幕。

  .在欣赏赵家千金颜值的同时,我们可以再看看他们家的料理

  味道先不说,毕竟咱吃不到,但是这个价格,简直满胸腔腹腔的都是良心

  二两7元,三两9元,豆浆1元,大骨汤免费……还有漂亮的女儿,此店只应重庆有,北京绝没这个价!

  .免费大骨汤,这个让我有点神往。满口香,不上火。

我岳父和未婚妻

  其实赵伍有一儿一女,原本经营一家赵伍面馆,经营火爆之后,传给了儿子,然后自己又找地儿开了一家新的赵伍面馆,又火了这一家。故事的最后,赵伍说要把这家店再传给闺女。

  其实,面馆这个东西,传承的手手艺,并非招牌。赵红小仙女并非池中之物,何必强求呢!难道让赵小仙女去捣辣椒吗?并不现实

  我的建议是,将手艺传承给一个优秀女婿,然后,女婿跟闺女一起继承,那就完美了。

  爸爸,受小婿一拜。

  《早餐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四):第三集,真正温情到流眼泪的早餐故事

广利对夹老板娘抹眼泪

  看到老板娘抹眼泪的时候,小叨完全忘记了对夹的酥脆和熏猪肉的香嫩,只剩下一个小富即安梦想

儿子的梦想是小富即安

  在看之前《早餐中国》的故事,我就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一般都是凌晨3点~4点开始起床备料。一直忙活到下午。而且早餐是没有周末和假期的概念的……那么,他们都是什么时候照顾自己的孩子的呢?

广利对夹营业时间

  而广利对夹的营业时间,是从凌晨一直到半夜……这又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

老板娘累了就趴在柜台休息

  第三集老板娘的眼泪诉说了一个无奈的故事,

从小没有享受父母宠爱

  老板儿子徐宝璐,因为爸妈忙对夹店,从小就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宠爱。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养成孤僻性格,而是变得很开朗

  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小料理店里,老板父母在忙活买卖,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ipad让他自己玩去。

  老板娘自己,27年以来,从早到晚的忙活早餐,就连自己【年轻】时候最喜欢的【老年】健身迪斯克儿都放弃了。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只为做好一道料理,为了坚实自己的肩膀让孩子可以站的更高!不得不说,是一种伟大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年轻的老板娘喜欢老年健身迪斯克儿。

  今天微博上了一个热搜#怼脸拍照依然好看明星# ,没错,那是明星;看到镜头想要远离,害怕对不起观众的才是《早餐中国》安于平淡朴实老板。但是,徐老板依旧是可爱的人!因为他

口红王子》第二季也要上线

  在工作安排上,老板娘负责前场,老板负责后厨;而在性格上,反而老板是外向,被网友戏说为说相声的有才人;而老板娘却很是娇羞~哈哈哈。两人互补的狠,才能这样27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一起。

  那么,到底是怎样出色的料理,让老板老板娘从年轻小情侣一直坚守成老两口的呢——赤峰对夹。

  这个价格,还要什么老年迪斯克儿~

  是不是瞬间手里的窝窝头就不香了?

  对第三集的料理,我啥都不想说了……外酥里嫩,标准好吃的料理。只是想问一声:“这个对夹,真的只有赤峰有吗?”

  自问自答:“别的地方也有,只不过别的地方叫肉夹馍。”

  赤峰对夹配馄饨,贼棒。

  最后↓ 老照片杀,走一波眼泪吧!

老板娘20年前后照片对比

  老板娘的发量和精气神都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年轻漂亮的。

  《早餐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五):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早餐中国》第二季又开播了,心急火燎的开了视频去看,第一集讲新疆烤包子,弄得我抓心挠肝的馋。你如果没有去过新疆,没有过站在馕坑旁边,伸长脖子吞咽口水等待出炉的经历,不会理解这个毫无美感可言的方型包子究竟是有多么美滋滋啊朋友们

  我也是嫁了新疆人之后才发现,原来新疆不仅有羊肉串和阿凡提,新疆太好吃了,真的太好吃了。当初跟6爸结婚,回喀什办婚礼婚宴上每桌都有烤鸽子、大盘鸡,那场面真的非常感人:新煮出来的白亮亮的皮带面往盘子里哗啦啦一倒,有人站起身来卡卡一顿搅拌,然后就响起来呼噜噜的声音;烤鸽子端上来,表皮是油亮亮的焦糖色,撕开的一瞬间能听到细微的“卡嚓“声,里面的肉细嫩得汁水横流,宾客们吃得欢天喜地,我当场心态就崩了……我们当时是中式婚礼,我穿着大红的喜袍,盘着头,顶着各种叮叮当当带流苏穗子的头饰从台子上跳下来,跑到主桌冲我爸妈和公婆挤了挤眼睛,撸起袖子就开始吃了。然后不管去哪桌敬酒,我都要吃他们桌上的东西,敬酒到6爸同学那一桌的时候,我居然有点吃不动了。后来我妈每次回忆都会笑,说我可能是唯一的一个把自己的婚宴从头菜吃到收官的新娘子吧。

  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新疆真的太好吃了,我太难了。

  因为知道新疆的好吃,看任何美食节目的时候,我都会期待出现新疆美食,无论你拍什么内容,以什么角度讲述,只要有新疆饭,我都会特别激动,正襟危坐认真的看。《早餐中国》第一季我就一直蹲守,没有等到,顺便种草了一大堆什么湖南、贵州的饭饭,在小本本上记了许多地址和必去清单,谁知道第二季开篇就是新疆,我太感动了

  这一集讲烤包子,还是五分钟小短篇。说真的他们挑中烤包子,我还挺意外的,我以为会讲抓饭或者是烤馕,毕竟这些更有名气,可是节目组挑了烤包子!我个人认为烤包子是新疆早餐界的霸主地表最强!

  烤包子的制作工艺看上去没什么复杂,包法也特别简单粗暴,随手叠几下也不捏褶也不塑形,啪!往馕坑壁上一贴,坐等出炉。可是它真香啊!外皮又酥又脆,就是视频里看到听到的那种酥脆,就是一咬会刷啦啦发出声响的酥脆。

  内馅是牛肉粒,不像我们平时做的包子馅儿那样是一坨肉,新疆的烤包子,肉馅很奔放,肉没有弄得很细,也不搅打,也不用什么上劲儿不上劲儿的,你吃的时候,肉是一小粒一小粒的,肉汁还很好的保存在里面,鲜香味美,绝了,真的绝了。

  《早餐中国》把这一集拍得活色生香,这个画面我真是笑死了,这不就是我本人吗?伸着脖子张着嘴,像个花痴一样盯着馕坑,这一幕太生活了,这就是我对这个节目的评价,生活化。

  第二集昨天看的,讲麻辣素面。这是我见过讲做面的节目里最随性的,可我真挺喜欢这种拍摄方式的,没有距离感,更像是“美食探店“的感觉,天南海北的人端着碗在镜头里吃播给你看,哪怕胃口不好的人,也能被这样的气氛轻松治愈

  川菜是我最爱的菜系,我一度嗜辣到疯狂,可我却从没有机会真正去一趟,吃一吃当地的路边摊,真是伤心。尤其昨天看了麻辣素面这一集,更加伤心,心愿清单上四川两个字我要加粗高亮才行。

  四川的饮食就像四川人一样,辣、呛,又让人欲罢不能,四川话也好听,甚至有一种莫名幽默感在里面,你一边要努力分辨对方在说什么,一边会忍不住开始笑起来。

面!拔刀!!

  还是一样的表述方式:

  食物的近镜,

  食客的品鉴,

  外加不多不少的小配方,(忘记了截图哈哈哈)

  一集五分钟,饱满又不拥挤,下饭良配。

  我看到有人说这片子拍得不精致,做法也说得不清不楚,拍人多过拍食物。我却有恰恰相反的感受,我喜欢看人,食客们撸起袖子不管不顾样子让人觉得幸福,能吃是福;老板说起自家秘方的时候笑眯眯的样子让人觉得幸福,会吃是福。相比于美食节目扛把子舌尖系列,早餐中国给我的感觉更家常,一集就只有一顿早饭的时间,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别人锅里的,也觉得津津有味

  对美食的表达方法有很多,但无论如何去描绘,一定都离不开人,没有食客,美食的意义该从何谈起?有句话说,人如其食,各地风味,都与当地的人情息息相关,这五分钟,每个镜头都是那么烟火气,像在看邻居大妈下厨,像在看自家老爸颠锅,轻松到不用过脑子,吃得上的人,去吃就完了;吃不着的人,隔着屏幕馋就完了。

  就像节目中说的——我认真做,您慢慢吃。所以美食是什么呢,美食之美,就是故乡之美,美食之味,就是人情之味。

  《早餐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六):灵魂拷问:新疆人为什么烤着吃包子

  文章来源:食味艺文志 作者: 魏水华

  图:早餐中国、函数的厨房

  “不蒸包子争口气”,这是汉语里最常用的民谚之一。

  包子这种食物,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在汉族饮食谱系中,与“蒸”的烹饪方式联系在一起。不论是广东滋味丰沛的叉烧包、江玲珑南小巧的小笼包、淮扬汁水丰盈的蟹黄汤包、四川松化可口的韩包子、津门皮薄陷香的狗不理,“蒸”是隐藏于它们背后的主线。

  即便有少数水煎包之类的“漏网之鱼”,最终的结局也被冠以“生煎”这类称呼,无情地踢出了包子大军。

  但在新疆却并不会被这一标准局限。用羊肉丁、羊油丁、洋葱和孜然做成的“烤包子”,是新疆街头最诱人的小吃之一,也是对内地包子“只会蒸”的无情抨击。

  为什么在食物方面,自诩有无穷想象力的汉族,却在小小包子上阴沟翻船?长达千年的汉饮食没有诞生出的烤包子,又为什么偏偏出现在大美新疆?

  o:1壹

  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包子从哪里来?

  从广义上来说,由小麦面粉包裹各类馅料的食物,至少在五到七千年前,已经出现于人类世界。面皮的密封性为馅料提供了均匀受热的条件,让风味物质更易析出;馅料多元的组合,为本来平淡无奇的面皮增添了复杂且层次分明的滋味。

  包括今天日耳曼人和意大利人用面皮包裹肉类的方饺,斯拉夫民族用面皮包裹水果并加入酸奶酪的面团,都是这种古老饮食的传承。

  公元前两千六百年,埃及人发现了面团经过一定时间的放置,烤出来会更加松软好吃。这种叫面包的东西,开启了人类控制微生物塑造食物的历史。

  发酵技术的成熟,直接导致了西方饮食史在两个唯独上进入了新篇章:烘烤一跃成为西方面食的主流烹饪方式,煮退居二流,而蒸,似乎被遗忘在历史长河里;

  味道的提升让馅料变得可有可无,逐渐退出西方面食的主流谱系,直到近代航海大发现,物质富足以后,汉堡、三明治等夹裹类的面食才重新回到餐桌,但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

  再一千年后,小麦面粉发酵技术、烘烤技术和包馅儿的手艺经由中亚、新疆与河西走廊,分时、分批地传入中原。

  但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中国人面前:不变的配方,不变的技术。但小麦本身却变了。

  o:2贰

  原产于中亚地区的小麦,在它的产地和东欧地区,依靠日照充足,海拔高,气候寒冷的环境,有着更长的籽粒灌浆周期。收割后碾磨,相应就会得到蛋白质含量更高的面粉。后来,它被称为高筋面粉。

  但到了古代黄河流域,温度明显升高,湿润多雨的气候也让日照时间变短。地理的变化缩短了小麦的生长周期,面粉蛋白质含量随之降低,也就是现代分类的中筋面粉,甚至低筋面粉。

  面粉筋力直接影响口感,尤其是烘烤以后,筋力不足的面粉会变得涣散没有嚼劲。在那个油脂起酥技术还未成熟的时代,中筋和低筋面粉的应用场景十分有限。

  有趣的是,中国人率先发明了蒸的技术。水蒸气代替了一部分本来应该由蛋白质完成的加强筋道口感的作用,用中筋面粉蒸出来的包子馒头,能在筋道和松软之间达成最好的平衡。所以西方流行面包蛋糕,而中国流行包子馒头的原因。

  民族舌尖喜好背后,是食材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新疆不同,从食物本身的属性出发,这是个不同于东西方的中位世界。

  o:3叁

  高纬度、日照时间长,让新疆种植出的小麦,也有类似于中亚、东欧一样的高筋属性。所以相比于蒸来说,新疆的面食,更倾向于烘烤。

  另一方面,干燥的空气,极不适宜微生物繁殖。酵母菌应用的成本高,成功率极低。让新疆和中亚地区更多利用死面,而不是发面烹饪。无论是依靠肉汁濡染的焖饼,依靠人工扎孔获得疏松口感的馕,亦或是拉条子、油塔子之类,用的都是死面,或者微发酵的面饼。

  所以同样出产高筋面,西方人以面包作为主食,在中亚和新疆唱主角的却是各种烤饼子。

  在地理决定论的基础上,东西方食俗的共同影响,给了烤包子的诞生注入了最后一针催化剂。也许是东欧地区古代面团包裹馅料的手艺传入,又或许是汉西域都护府以来,中原文明对新疆的深入影响。总之,一种形状介于中原包子和西方馅饼的食物诞生了。

  维吾尔语称他“撒木萨”,汉语则以其形似中原的包子,取名烤包子。

  与烤包子一母双生的是薄皮包子,这种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皮特尔曼它”的小吃,其实就是烤包子的蒸制版,除了形状、内陷与汉族的死面包子有所区别外,工序几乎一样,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族饮食对新疆的影响。

  o:4肆

  某种程度上,烤包子代表了新疆美食的所有特点。

  充满动物油脂的张力,香料放肆地生长,馕坑熏烤的烟火气和淀粉的饱足感交相辉映。在城乡巴扎的食摊上,买现烤的趁热吃,才能体验烤包子真正的魅力。

  当然,时代在进步,食材也在进步。在今天的新疆,还能吃到改良版的烤包子:死面皮被改成了油酥皮,层层叠叠的,一口咬下去酥到掉渣;羊肉丁里掺入牛肉丁,兼容肥瘦口味;羊油丁选择更香浓纯粹的羊尾油;还要加入从前西域饮食很少引入的黑胡椒,平衡孜然带来的过于火爆的口感。

  这种精心制作的改良版酥皮烤包子,工本不菲,也自然不会出现在街头路边摊。但作为精致宴席的点心,却能征服与调和本地人与外来客的舌尖和胃。

  烤包子冷了就不好吃了,因为羊油会凝固,让包子皮和馅儿“坨”在一起,香味也会大打折扣。但补救处理很方便:微波炉叮三分钟,就能让烤包子的滋味重回巅峰。

  烤包子的最佳拍档是汤饭,这种新疆特色小吃,虽然名称里带着“饭”,却没有一粒米,而是先将牛羊肉先在锅里煸炒出香味,炸出牛羊肉里的油脂,再加入各种蔬菜炒熟,蔬菜的选料每家都不相同,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随意调配,再把肉和菜一起吊出鲜汤,最后将揉好的面团切成条状,再按扁捏成薄薄的面片,把面片挂在手腕上,揪下一个个小面片投入锅中。

  烤包子很干,且个头不大,不易吃饱。如果能搭配这种兼带肉、菜和主食的食物,汤汤水水喝个爽快,才是很多新疆人心中最温暖的家乡味道。

  -END-

  1759年,乾隆帝彻底平定了西域叛乱,并以“故土新归”的名义下诏建省,“新疆”从此成了这里统一的称呼。

  这一年,距离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新辟疆土,已经过去了1800年。

  1800年的时间看似很长,但其实,从小小烤包子的流变与发展,以及对比中原蒸包子的差距异同,已经能窥见历史长河里,新疆与中国腹地相互促成,纠缠影响,以至于密不可分的脉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早餐中国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