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乳房》是一部由陈芯宜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乳房》观后感(一):就是一噱头,片名应叫“女性身份认同”
这完全是在否定女性的特质啊,有人不想平胸,有人想像男人那样上空到处去,有人穿男装不爱自己的女性身份,有人不喜欢发育成长拥有女性特征,有人因为身材过分臃肿而自卑(这个倒还可以理解)。
采访的对象都是相貌平平无奇,这种取样就不科学,感觉导演太偏颇了,就是找一些生活的不如意女生,让她们倾诉,自然是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有着这或那的不满意。
这已经不是《女人那话儿》式的女性关于SEX与自我的坦诚流露,而是以探讨胸部探讨身材探讨女性身份认同为噱头的偏颇罗列了。
中段忽然说起女生面临的各种病痛。这什么鬼?主题再次开始跑偏。
女胖纸成了一位人体模特。这倒是一条路,剑走偏锋。广州有个雕塑家许鸿飞,就是靠“胖女人”系列出名。外国有不少油画就是画女胖子的,有的还是经典。国内也有画胖女的。
忽然又谈起M,谈起棉条等等。继续跑偏。
接生一幕太触目惊心了(竟然没有任何人戴口罩之类,好像在演练)。听说很多男人陪同老婆在产科生产后,对老婆就失去了兴趣,甚至萎了。妇科、产科的男医生,恐怕也是受到了无限冲击。
吃胎盘、脐带这个也是很恶心,还要是自己人吃自家人的“肉”。但有些地方真的流行吃胎盘,说是很补。大学时班上有个女生就问我要不要试试,她妈妈是妇产科的,闻说她自己没少吃。前两年还有人问要不要吃,事实上产妇是有权要回自己的胎盘处理的,你不提出,人家就自行处理了。
看完感觉不是提倡女权,反而有点歧视女性。到最后采访对象大多认命了。
《寻找乳房》观后感(二):寻找女人
台湾文艺片在走向“过犹不及”困境的同时,台湾纪录片不时让人眼前一亮。我不知道这是因为身处大陆,眼望台湾生出的幻觉,还是其他。因为审查环境的不同,台湾纪录片的题材更加多元、探讨更加深刻,这是大陆纪录片尚未具有的。大陆的纪录片不仅为题材所限,同样也囿于单调的纪实手法,很难超越记录物质环境的限制。
仅就去年一年,台湾本土就冒出了好几部具有话题效应和探讨价值的优秀纪录片。那部拿到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作品不必说了,还有两部同样不容小视:一部是探讨婚姻的《幸福定格》,一部是探讨女性身体的《寻找乳房》。可以发现,两部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都深入到人的情感内核,这是大陆纪录片向来欠缺的。
蔡明亮的《脸》同样可以归属于此列,静态的人脸凝视将褶曲于脸上的岁月舒展开来,被观众看见,这同样是打开身体,窥探到经验、情感、自我的一种方式。相较而言,《寻找乳房》显得犀利而准确,片名已然交代了一切: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纪录片。
乳房作为女人的象征,在此具有引申意义。与其说“寻找乳房”,不妨说是“寻找女人”,电影探讨的正是女性如何观照自己的身体。为此,导演找了30位不同阶级、身份和性向的女性,并跟拍其中4位,来探讨女性的身体:乳房、发育、怀孕、生产、衰老……
或胖或瘦、或丰满或消瘦、或异性恋或同性恋……这些标签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女性身体,及女性对身体成长的认知。对于男性来说,片中人物所谈论的话题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日常经验,从起初的窥探变为惊艳的探险。而在镜头前,女人们毫不避讳地谈论乳房、初潮、性等隐秘事情。
当导演说“我们的教育,却很少真正面对这些事”,在此岸长大的我沉默了下来。对于我们,身体不仅是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的话题,同样也不太有可能被拍成纪录片,身体被刻意地忽视。当台湾的孩子尚能在课堂上接受正常的性教育,我们可能连在课程上翻阅生理课文的可能也没有。
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仍在地上爬的小孩被大人教导孩子具体是怎么被生出来的,似乎也没有可能发生在这边。台湾人们至少还能谈论关于身体的私密事情,还能在镜头前自然地表达对身体的个人看法,大陆人民对此唯有沉默,不仅无法言说,而且自觉选择逃避。
《寻找乳房》观后感(三):叙述你自己
本片採訪近三十位女性,以群像訪問內容穿插於片中各個段落,隱性地談論「生、老、病」的身體與生命歷程,透過她們的對話,看見不同的女性身體經驗,如同女性間的悄悄話、對話,呈現陰性與流動的調性。 本片名为《寻找乳房》,但其实是借采访的女性之口。探讨身体本身,身体的疾病、自慰的快感、身材的胖瘦、生产的感受、产后的遗留问题等等。整个片子将叙述的话语权全权交给女性本身,只要他们能够谈及的身体话题,都可以不加回避地呈现出来。当聚光灯打在女性的身体上,也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地遮蔽性叙述。从来母亲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被招安式地夸赞为“无私、高尚”。但“母亲”一词在这部纪录片里,是真实的、能够表达其感知的普通人。他们走下社会搭建起的神坛,告诉观影者生孩子的美好崇高背后是默默背负的疼痛,以及被产妇独自吞下的产后抑郁、漏尿、皮肤松弛等等一系列问题。一位怀孕者说:“当你作为一个孕妇,大家好像都来关心你,其实只是关心你肚子里的孩子,进行对于孩子的讨论,你只是一个承载他的容器。”另一位产妇说:“我觉得在医院生小孩就像母猪生产,一样的标准化流水线作业,被推进手术室后都是那一套统一的流程。生完后医生不会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疼不疼,只会应付你说,孩子和你都没事儿了,你很安全。”母猪的比喻让人感到既震惊又真实,那血淋淋的胎儿从阴道挤出、带着偌大的褐色胎盘,当这些事物真实地呈现在观影者面前,对于婴儿可爱的幻想大都会被生理上的不适所代替。 还有一个肥胖的女孩也引起我特别的感动。她赤身裸体站在模特台上,台下十几个人以她的身体作为描摹的对象。两只肥胖的乳房因其重力向下耷拉在两侧腰部的肥肉上,大腿的脂肪将生殖器从外部几乎完全挤压掉。但是她没有丝毫的尴尬或不适,而是自信地抓住一旁的不锈钢柱子,一只脚微微踮起。她说,把她自身作为描摹的对象,哪怕是带有色情意味的,她也因此感到开心。因为这至少证明她的身体还可以唤起对方的情欲,肥胖的身体也拥有同等的享受性爱的权利。如果哪一天去减肥了,也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迎合主流,而是为了拥有像其他女生一样体验事物的平等机会。 影片有一组快剪镜头,是捕捉街头以女性为主体的巨幅海报或者LED显示屏。当我们习以为常的海报连续出现在大屏幕,那些精致的妆容、高雅的场景、性感的身材,影片将他们陌生化的处理让我们惊讶于一个未曾承认的事实——女性在当今社会依旧是被审视的对象,是商品社会的消费品。而因为女性依旧被这样叙述、被呈现,大多数女性在面对自己身体和疾病时依旧难以开口。这或许也是该片的意义所在,在引起人们震惊的同时让女性接纳自己的身体,接纳并不完美的肉体,学会掌握对于身体的主动权,让隐蔽不谈的问题被更多勇敢的女性开口去触碰,让本不应该避讳的事实呈现于公众面前。
《寻找乳房》观后感(四):别再妄议女人的胸部了
我们每个人,都问过父母这个问题。
我是从哪里来的?
父母听到这个,支支吾吾,涨红了脸,然后编出各种花式谎言。
留下孩子一脸懵逼。
有些回答甚至会很惊悚,有妈妈会说,是上厕所的时候,蹦出来的。
父母以为回答完了就万事大吉,却不知道这很可能给子女留下巨大的困惑甚至是心理阴影。
派爷这两天刷片,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
如此坦诚的一幕来自下面这部纪录片——
《寻找乳房》(2018)
图片来自@一条
《寻找乳房》是一部关于女性的纪录片,源自于陈芯宜曾经的一个故事创意——
我大学写的一个动画剧本,讲一个女人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乳房不见了。因此她的先生、她的邻居完全不认识她了,她只好被迫到外面寻找她的乳房。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跟乳房有关的趣事,比如有人卖乳房啊,她遇到了各种各样形态的乳房等等......她今年44岁,对身体的感知力越来越强,身边的女性朋友也向她倾诉成长里的问题,她觉得必须要为女人、为女人的身体留下一份记录。
于是,她带着团队,采访了30名女性。
问的都是关于女人身体最隐秘的话题,关于月经、怀孕、变老等等。
怎么说?
成长必经之事,一旦牵扯到性,大人们往往羞于启齿,只有一句“长大了你就懂了”。
而由此带来的困扰,太多太多。
有人在练跑步的时候来了初潮,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
以后只要跑步就会有后顾之忧,这心理阴影直接断送了她的体育生涯。
她来了月经也不懂怎么处理,经常是早晨醒来,发现床上一滩血。
有女生坦言,自己胸部发育时会被人窃窃私语地议论。
甚至,她想过去做缩胸手术。
如今,这些标准变得细致又诡异,A4腰、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锁骨养金鱼。
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就被肆意贴标签。
汪琦,在很多人的严重,她的体型过大,长相和大众眼里的美也沾不上边。
即便如此,她走在路上还是会引来异样的目光。
生活里受到排挤,她去做网络直播,靠自己的才华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不要别人评判的目光,她要的是审美的眼光。
是她有一天就是会成为蝴蝶
很多时候,女性的身体还会成为工具。
一个在孕期的妈妈宜君,自己的肚子经常被别人拿来观赏。
谁来了都要摸一下,问的事也都是关于宝宝的。
孩子把她的肚子当成自己的玩具,霸占起来。
敏感的宜君渐渐发现,周围所有人关心的并不是她,只是肚子里的宝宝。
自己呢,成了承载孩子的容器,就像是一个孕育工具。
在另一外怀孕妈妈的感觉里,医院对待产妇是冷冰冰的。
进来后,剃毛到生子,一套程序走下来,就像对待母猪。
而自己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孩他妈”。
她对此始终有着反抗的意识,想为自己争取,原因很简单,自己是个独立个体。
但这仪式,自己一定要参与其中。
自己的独立身份,谁都剥夺不了。
她们,敢于说出那些隐忍和委屈。
发声,就是对曾经没被好好对待的反抗。
她做这份工,是为谋生,也想通过触摸别人的身体,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存在。
影片结尾,是她拿着指路棍在暗夜里探路。
关于身体的秘密,我们知道得太少,也因此遭受了很多不该有的苦难。
《寻找乳房》里的她们,展开了自己身体的秘密,也戳破了一些秘而不宣的禁忌。
它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
它也在呼喊。
你的美,不必经过旁人目光的审定。
你的美,是自在地绽放。
你也不只是谁的女人、谁的母亲,更不是谁的附属物。
你就是你,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坚韧个体。
《寻找乳房》观后感(五):一条专访导演陈芯宜:30位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
《寻找乳房》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纪录片,影片采访了30个不同身份的女性,并跟拍了其中4位女性,来探讨女性的身体:乳房、发育、怀孕、生产、衰老……
“女性从小就会碰到美丑、形象的问题,都跟身体有关,但我们的教育,却很少真正面对这些事。”导演陈芯宜,来自中国台湾,她的上一部作品《行者》,历时10年完成,并获得第51届台北金马最佳纪录片奖提名。这部影片,是关于寻找自我的基本课题,她想用群像的方式,探讨女性对身体的认识、关于身体的私密经验。
自述 陈芯宜 编辑 张锐嘉
我是陈芯宜,纪录片《寻找乳房》的导演、编剧和剪辑。影片讲述了一个女性借由身体,寻找自我的故事。乳房是女性很重要的性别象征,又是哺乳下一代的“工具”。在整个历史中,男性和女性都在争夺乳房的发言权。乳房长成什么样子才是美的?我要不要穿胸罩?它应该怎样被对待?……
其实《寻找乳房》一开始,是我大学写的一个动画剧本,讲一个女人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乳房不见了。因此她的先生、她的邻居完全不认识她了,她只好被迫到外面寻找她的乳房。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跟乳房有关的趣事,比如有人卖乳房啊,她遇到了各种各样形态的乳房等等......这个剧本天马行空,但表达了女性乳房和身体的争议性和重要性。但这个动画剧本没能被做成电影。
2015年我开始筹备纪录片《寻找乳房》,2017年正式开拍,以群像的方式,采访了30个不同阶层、身份的女性,并跟拍其中四位女性的生活。在每个人短短3、4个小时的采访中,她们把人生里面关于身体最私密的事情,都告诉我了:月经、怀孕、生产、病痛、衰老……
30位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意识
“我其实很希望我男性化,但我有一个D罩杯的胸部。跑步的时候看到它在摇晃,我其实不开心。我很不喜欢胸罩,很不喜欢钢圈,我到底要不要穿它呢?”
“大学之后,去法国尼斯念书,第一次去海滩,我那时候已经是成年女子了,发现可以上空(赤裸上身),我高兴死了。我没有任何别扭,把衣服脱掉,就开始在海滩上面跑。”
“我在高中以前都希望自己出生就是男生,我还去刮胡子,想去上男生厕所。我不喜欢自己有胸部这个事情。”
“我还蛮早就开始知道怎样自己取悦自己的身体。”
“小时候上课会放那种很复古的录影带,画质都很糟糕的那种。比如有一个铁床,一男一女在性交这样子。高潮的时候就拍一个特写,女生的手就会抓很紧。’啊,原来那个就是高潮啊’。然后,老师会让我们回家去看自己的器官长什么样子。”“每次月经来的时候,都很想把卵巢拿掉,但一想到没有卵巢就会变老,就觉得好吧,算了,就面对现实好了。”
“产妇外面变得不一样了,里面也变得不一样了,比如产后漏尿。这些话题女性也不会讲出来因为太尴尬了,就自己处理掉。骨盆里的肌肉薄,很容易松弛,很难完全恢复。每个女人生完孩子之后都有小秘密,比如痔疮。自己在默默地面对。”
半个性工作者的身体意识
影片中有一个女生她称自己为半个性工作者,她之前在台湾的酒店(有小姐陪酒的营业场所)工作,现在已经不做了。她母亲给她的教育,是说“女人美丽是不好的,你必须要靠头脑,不要管你的外在,你就是好好念书”,这反而给她一种规训和压迫,所以她特别想要冲破。“谁不需要身体这个工具?它承载了你的思想和一切的情感,它没有比较低贱。我可以很骄傲地说,身体和思想是同等重要的。”
胖体女性的情欲,和享受性爱的权利
汪绮是一位比较胖的女性。她有很多份工作,网络主播、裸体模特、话剧演员......她从小到大都在跟外界异样的眼光做抗争、捍卫胖子的权利。
有很多网民会尖锐地评论她的体重和体态:“你这么胖你妈知道吗?”接触她之前,我没有想过胖体的情欲这件事。采访中她说:“不是只有标准体型的俊男美女,才可以享受性爱。为什么胖的人不能有情欲,不能拥有享受性爱的权利?”
我反而觉得她像一个女神的角色,比如她在做裸体模特的时候,她的姿态、下巴自信地抬高,有种“我不怕大家眼光,我存在在这里”的感觉,特别明确。但前一阵子,汪绮去做了缩胃手术,瘦了二三十斤。她把自己比喻成蝴蝶,“蝴蝶有翅膀是为了飞,而不是用来被做成标本。那些请我去瘦的人都是想把我做成标本,我不为别人而活。如果有一天我瘦下来了,那是因为我想飞,我想做一些胖子做不到的事情。”然而瘦下去的她,又要面对社会的另一种眼光:你还能为胖体代言吗?你还能继续做这些事吗?
从事盲人按摩的女性,“我的身体像牛”
影片还采访了一位视障的女性,在盲人按摩店工作。她每天接触不同人的身体,当问到她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什么的时候,她说:“我觉得我是牛,因为我先生就说我像牛,很能干,牵到北京也是头牛。她的思想相对传统。“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不曾存在于她的生命当中,也许是认命,接受了自己看不见的事实。
按摩是跟身体直接相关的行业。因为看不见,她尽力用手感受客人的身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她扶着墙壁,走到每一张床位上整理床单、铺好床后才拄着盲杖离开。车来车往,她独自打车隐没在都市......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影片结尾出现几位女性的生活纪实,有点像是我对女性整体状态的理解。
怀孕的女性,不是承载宝宝的工具
片中我跟拍了两位怀孕的妈妈,并记录了其中一位在家生产的全过程。这个妈妈叫宜君,是一位医疗线的记者。她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的妈妈。怀孕的过程一直困扰她,因为身边人都把她当作承载宝宝的工具,而忽略了她也是一个人的存在:大女儿一直摸她的肚子,时常爬到上面玩,她的肚子好像变成了女儿的玩具。有天晚上当她丈夫的手碰到她的肚子时,一个无意识的动作,她突然哭了:“啊,肚子是我自己的啊。”这个细节,也挑战了我很多想法:女性进入家庭以后、怀孕以后,她的“自己”在哪里?
经历过第一胎的过度医疗后,宜君她决定第二胎在家里医疗生产。很幸运,生产的那天我们在场,所以拍到了孩子落地的那一瞬间。我自己没有生小孩、没有怀孕过,看到一个生命就这样被生下来,那一刻很奇妙,很难用言语形容。这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的过程了,更像是一个迎接新生命到来的仪式。
看到宝宝生下来,抱到妈妈胸口的时候,原来他真的会自己去寻找妈妈的乳房。
宜君在采访中说,现在人对于孕妇好像有两个流派,一派是鼓吹恢复很完美的妈妈,但跟现实有些遥远;另一派就是松松垮垮的孕妇,说这是岁月的痕迹。看完之后她好像有点分裂,压力很大。“为什么同样生产,别的妈妈那么漂亮,我怎么输了。但我现在自己也不怎么在意了,反正自己喜欢就好。我想从身体开始,多照顾它一点,恢复以前健康的感觉。这样我会比较有主导性,人生中有些东西是只跟我有关的。”
生产后,她把胎盘煮着吃,像一个仪式
另一位怀孕的妈妈,谈到生产时说:“我常常觉得在医院的生产流程,好像一头母猪哦。推进产室之后你也不要问,就先来剃毛,全部都是标准作业流程。我想说产妇也是人诶,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感受。”孩子要出生的时候,她先生都还没到。她实在疼得不行了,跟护士说要翻一个身,宝宝的头就出来了。
我们摄制组赶到医院时,小孩已经出来了,正好看到她先生把胎盘保留下来,做了一个拓印。胎盘直接印在宣纸上,蛮漂亮,像孕育生命一棵树,挂在那里。那也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胎盘长什么样。
后来这个妈妈把胎盘带回家冻起来,全家一起把胎盘煮着吃、炒菜吃。“感谢你照顾我们宝宝9个月”,妈妈边清洗冷冻的胎盘边说,“很多产妇也会把胎盘干燥处理,之后用烤箱烤着吃,可以缓解产后忧郁。”把孕育生命的胎盘煮来吃,我觉得那像一个仪式。生产是一个仪式,然后把仪式的过程扩展到家里。
我今年44岁,没怀孕过也没有生孩子,但我把能量都转化到作品上。2015年开始筹备《寻找乳房》这个片子时,我40岁,当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拿摄影机的对焦距离变远了,扛机器的手臂也开始有小毛病......年纪越来越大,会特别意识到身体的存在,因为它开始不管用了,它开始经常保养了,它开始有各种职业病了。好像过了一个时间点,身体一直提醒你,你必须要重新认识你这个身体。
起初这部片子我对准的是我自己,我想用自述的形式完成一部关于身体的纪录片。但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身体消耗太大,而放弃。最终决定用群像的方式,来进行探讨。我们在5、6天内完成了这30位女性的采访。采访都是在一个施工大楼中进行的,以前是一个老旅馆,正在拆迁。
采访背景是斑驳的灰墙,很有质感,也细腻。当时一天最多做了6个采访,我当下强烈地觉得自己像个心理理疗师。比如本来我只想问关于月经这一件事,但后来发现大家要倾吐的东西太多,越说越多,哪怕是不愿意跟别人提起的过去都告诉我了。我设定的问题里从没提到跟母亲的关系,但每个受访者都会提到自己的母亲、讲母亲带给自己的影响。
我为什么会对女性议题感兴趣?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女性。身为女性从小被教育如何做、如何站、如何走路,你要怎样打扮你的仪容,你要怎样符合一个女性形象,不管这个形象是他是一个温柔的女性,或者是进步女性,或者职场的女性……美丑的问题、形象的问题,所有事情其实都跟身体相关。但是我们教育过程里面,却很少真正面对这些事情;生活里,女性对身体的认识、关于身体的私密经验,也很少被拿出来讨论。所以,我们用群像方式,在公众的面前去谈论这件事情,让更多人看到并且愿意去谈论,是这部片,很重要一个目的。
我不是电影科班出身,本来在辅仁大学念的广告专业,从大学就开始在台湾导演黄明川的工作室实习,关于拍片的一切都是在那里养成的。2014年的《行者》,入围了第51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记录台湾一位重要的编舞家林丽珍,跟拍了十年。
那个时候我想要找,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为什么要创作?《寻找乳房》里面,是关于寻找自我的基本课题:自我身体处在社会,该用什么面貌面对大家?刚完成的纪录片《大帐篷——想象力的避难所》,从开拍到完成也有十年之久,那里面我在找:你做艺术、做创作,到底要做什么?我觉得人生有太多想不明白的事情了,我通过拍片,来寻找答案。
本期题图摄影:李艾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