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迷人的液体》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9-10-04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迷人的液体》读后感精选10篇

  《迷人液体》是一本由【英】马克•米奥多尼克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未读·探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迷人的液体》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迷人的液体》读后感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作为一个文科生理工盲,原本对这本书的抱有一种敬畏感觉印象中这种科普书应该是干巴巴地介绍各自物理化学知识打开书却发现作者构思巧妙,以一次从伦敦到旧金山的跨大西洋航班为切入口,以途中遇到想到的33种液体为标本,介绍了其中的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知识,深入浅出笔法优美,还附带有不少液体的照片,极具可读性,还顺带聊了聊如何泡好一杯茶,在航行中应该是点咖啡还是热茶这样的小问题,如何去烘焙咖啡豆圆珠笔发明等等小故事,非常值得一读!

  《迷人的液体》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迷人的液体》观后感

  这是本挺好读的科普小书,说它好读当然是内容趣味性,从美食化工用品,卓一点评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在被科普到的同时不会被枯燥死。

  这本书也有他的实用性,譬如其中一章介绍咖啡与茶。奶茶到底应该先倒牛奶还是后倒牛奶?嗯,支持各派都有他们认为科学理由。买来的生咖啡都可以用喷枪自行烘焙,这倒给我绝妙灵感,我只知可用烤箱不知可用喷枪!咖啡世界范围推广大众接受,离不开浓缩咖啡机的普及

  介绍杀菌清洁肥皂,洗衣液,洗发水……统称表面活性剂,这章篇幅不长,但回答了我有时会想到的疑问,譬如,洗衣液会刺激皮肤吗?洗发水沐浴露的神秘成分洗手液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的?最最最重要可爱的作者最后摆明他的习性“我是喜欢肥皂的,他的尺寸和手一样大,用他清洗时候,给我一种与实物接触的感觉”。哇,这个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总之,这本书可以当做睡前轻松读物,也不烧脑,有的是英式的小吐槽和小幽默缺点是书中的彩图真不咋的,如果以彩图版为买点,再看书后的定价……有点小贵。

  《迷人的液体》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无可挑剔

  之前已经看过《迷人的材料》,对米奥多尼克博士学识文笔已经是非常折服,对于译者的学识与汉语水平也是一直非常认可与佩服的了。这次《迷人的液体》出来,这些点上自然是带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的,读完全书也松了一口气——中英双方都没有辜负咱们的这份期待,这就已经值得打个五星好评了。

  所以这些不说叨,额外分别收一下我觉得双方做的最好的两个点:

  关于米奥多尼克博士的写作个人觉得写好一个科普读物本身来说对他不太难;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将要介绍的知识点全部串联在一个故事框架里(国际航班)。欧美人写科普比较喜欢写一些日常的小故事。对于这一特点中国的科普读者们的观点各有不同,有些人认为是亲民,也有些人觉得是废话的。然而窃以为这本书上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论:串起文章的题外话非常少,同时也很好地服务主旨,确实让人感受到这些液体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对于译者的行文流畅自然自不必说,难能可贵的是译注考虑到了对普通初等化学不够熟悉的读者,也进行完备补充

  最后,出版方补充的彩图细节到位,也是紧密围绕要说明话题的。这个比起诸如《某国简史》那样“130张图片生动说明”,结果贴了一堆PPT一样不知所谓的图上去滥竽充数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迷人的液体》读后感(四):依旧迷人,但不如《迷人的材料》那么迷人

  读《迷人的材料》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眠不休、手不释卷地读,因为真的太好看、太激动人心了。作者对材料工程热爱深深打动了我这个当年在物理课上打瞌睡的老牌学渣。我一边跟着作者恶补物理,一边感慨当年物理老师如果能像作者这样教物理,我何至于在物理课上打瞌睡呢?又何至于一把年纪了反而熬夜不睡、因为材料物理的发展心潮澎湃呢?作者是UCL的材料科学教授命运弄人,等我有机会到访那里的时候,已经彻底放弃了物理、成为一个人文学科的学生。我非常嫉妒他的学生,可以有这么一个好老师,博古通今、深入浅出地跨学科穿梭于历史、物理、化学之间,用幽默甚至是搞笑的方式,探索材料科学最前沿的可能性。他就是我想要的那种科学老师——能用博雅教育眼光看到科学发展背后的人文规律,而不是爬上智商鄙视链、高高在上地用做题衡量一个人的存在意义。我始终相信扎实的博雅教育和人文素养塑造的是科学家良心,而这,是保护人类不被技术所反噬的最后一道围墙

  《迷人的材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一度到处安利。因此当我看到作者又出了一本书《迷人的液体》的时候,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然后我就发现,《迷人的液体》和《迷人的材料》有比较大的差别

  跟《迷人的材料》相比,《迷人的液体》用绝大部分篇幅来介绍日常生活中的液体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发展历史,而只有很小部分介绍了尖端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这本书没有《迷人的材料》那么让人兴奋。它读起来的感觉更像改良版的果壳科普。我强调“改良版”,因为至少在这两点上这本书是要远远优于果壳系列的科普的:第一,果壳系列的科普大多是博文编纂成一本书,因此读起来碎片程度很高;而这本书,虽然涵盖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常见液体——从航空燃油、洗手液,到唾液冰川、熔岩——但读起来系统性很强,脉络清晰。第二,作者的人文素养很高,对科学发展史背后的经济地缘政治规律分析通透且手到擒来,这是大部分果壳派科普作者无法望其项背的。

  作为作者的粉丝,我对这本书还是满意的,虽然多少有期望过高的失落感。在《迷人的材料》读材料科学各个领域的尖端技术、大胆展望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这种心潮澎湃给我的冲击感太强了,一本日常液体科普很难与之匹敌。《迷人的材料》很像《2001太空漫游》,给1968年的人打开了未来之门、让他们畅想2001年的未来。电影里的这种幻想已经非常让人激动,而《迷人的材料》里的科学探索是真实的、是正在发生的,这一点更加让人激动。我记得在《迷人的材料》里,作者讲到过研究生试图探索用3D打印来制造心脏,和他们遇到的困难。在《迷人的液体》接近结尾的部分,作者提到,中国的科学家已经于2018年用3D打印技术为先天畸形儿童打印出了替代性的耳朵。我很高兴能看到这两本书之间相互呼应,但也遗憾于作者没有在《迷人的液体》中更多地介绍关于液体材料的尖端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迷人的液体》另一个让人觉得不太舒服地方在于书封强调的“彩图版”。我原本以为书里应该有不少重要的彩色科普插图。等到翻开书才发现,其实书里重要的科普插图都是黑白的,彩图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图,比如讲到飞机餐就给你看个飞机餐彩照,讲到泡茶就给你来一幅茶园的照片什么的,一股子机场成功学的味道。这些彩图严重拉低了本书的逼格,并且让读者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收了智商税,我今天下午还在豆瓣一边刷#哪些消费行为让你觉得自己受到了明明白白的欺骗# 一边哈哈哈,没想到这么快就想作为受害者参与这个话题了。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分 彩图版 和 黑白版,是不是 彩图版 会比 黑白版 更贵,但如果彩图版和黑白版有价格差异的话,各位读者真的没有必要为了彩图多花钱。这本书看电子版也完全不会有损失

  《迷人的液体》读后感(五):强烈推荐个人第四本译作——《迷人的液体》

  在一趟长达六个小时的国际航班上,相信多数人都会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就算是吃饭喝水,也不过是长途旅行中例行公事而已。

  然而在米奥多尼克看来,这场旅行却是奇妙至极。

  几年前,他在自家的屋顶上喝茶,一不小心写出了一本畅销全球的科普作品《迷人的材料》(中文全名:迷人的材料——10种改变世界的神奇故事和它们背后的科学故事;英文原名:Stuff Matters: The Strage Stories of the Marvel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迷人的材料》内页

  你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幅再寻常不过的照片,对于一名材料学家而言,其实蕴藏了很多玄机

  借着这张照片,米奥多尼克讲述了十种材料的故事,原来科学居然可以这么有趣

  而在伦敦前往旧金山的这趟航班上,他又讲了一系列物质,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液体。

  去年冬天,当我读到这本书的英文版时,便十分期待能够将这本书翻译成简体中文,最后如愿被“未读”选中。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它可以满足我们对阅读这个行为的所有期待。

  比方说你希望从阅读过程获得愉悦

  没问题,《迷人的液体》充满了忍俊不禁误会:打个盹,结果睡梦中的口水连成线滴落下来;因为灰尘引起一声喷嚏,结果喷到了前座;本想和“熟人”打个招呼,结果对方以为是小家子气来索取圆珠笔……整个旅行中,“我”似乎就是憨豆的化身。不过这也不奇怪,毕竟都是英式幽默。

  比方说你希望从阅读中体会跌宕起伏

  没问题,《迷人的液体》会告诉你濒死的感觉,冰冷、无助,最后却又起死回生,又或者神奇逃脱火山岩浆魔爪。但你必须要知道,这只是幸运挣扎,还有很多事情并不会像计划中那样发展,就像福岛核电站事故中,谁能预先知道,3000℃的氧化铀会把钢板熔穿?

  比方说你希望在阅读里品味精致的生活。

  没问题,《迷人的液体》会教你如何烘焙咖啡,用一双带有化学色彩眼睛,去评判每一粒咖啡豆的成熟与否。你也可以试着去品尝不同年份葡萄酒看看自己是不是拥有品酒师的天赋。不过,对此你不需要抱有太大的幻想,因为专业的品酒师也会被酒的色彩迷惑

  当然了,作为一部科普作品,你可能会希望从阅读中获得沉甸甸的知识。

  那就更多了。重要的是,这些知识横跨了五湖四海,从中国的茶园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这些知识拥有漫长的历史,从古人类的颜料到宝洁集团赞助肥皂剧;这些知识既荒诞又真实,阿拉丁神灯诉说的是一段浩瀚的寻求燃料之路;这些只是冷门却又不失温度,格陵兰岛上的冰川蠕动或许会给骄傲的人类更多启示……

  在翻译过程中,我尽可能在保持原汁原味前提下,用中文重新还原了这场跨越大西洋的奇妙旅行,希望这本书能在中国掀起一场不亚于《迷人的材料》的科学旋风感谢读者朋友们的阅读与批评指正,感谢“未读”边老师的倾情策划,感谢我的导师以及家人朋友们在我此次翻译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迷人的液体》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