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文65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0-02 23: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文65读后感10篇

  《小文65》是一本由马未都著作,长江新世纪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文65》读后感(一):65个序章开启新世界大门

  印象中从开始看书开始,很少很少会阅读正文前面的序。原因简单,总觉得那是别人嚼过的馒头,不想受别人喜恶的影响。还是自己读完原文总结收获才是最有价值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章篇认认真真读完的序,是陆谷孙老先生为牛津高阶词典第8版写的文章。年过古稀的陆谷孙先生宏大手笔,从学生时代用词典的故事开始,将牛津第1版到第8版的特点优势信手拈来。读起来亲切敦厚酣畅淋漓令人信服

  从这篇开始,我对好的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好序的作者,一定是对这部作品烂熟于心的。通过这本书,横向可以横跨时空,和各个时期同类作品对比,凸显作品的优势,纵向可以深入这个专业,在某一领域生长出自己的独到观点看法。种种要求,都和大量阅读书籍不可分割

  马未都老先生的《序与跋:小文65》,就是对65部作品或领域的曲之序曲。马未都老先生年轻时是职业编书者,对书本前的序和书本后的跋毫不陌生。且老先生自己以为,读序很有必要提纲挈领事半功倍。年轻时大量的阅读,为马未都打下了深厚基础。慢慢地,老先生开始作序,并且热爱上了做序。年过半百,在许多个夜深人静之时,老先生读完书本后,一字一句写下了这些作品的序幕

  先生对于序也有自己的要求。尽量千字以内,防止繁文缛节令人疲倦;只有想通某个问题才会下笔,绝不可妄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小文65》也并非先生刻意为之,而是在许多个读书、思考与总结的夜里,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汇总而来。

  由于千字的限制,老先生的序在我的眼中更像是镶嵌在作品前的珍珠。与庞大概括不同,老先生的文字,时而对作品的内容加以素材的扩充或点缀,时而带有及其明显个人色彩,对一些事物、观点点评出自己的看法。由于马未都先生还是中国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兼馆长,其更是对收藏文化有着独到的收获与见解。在本书的三个部分中,前两部分便是收藏篇和文化篇,内容中可以读到老先生星光闪闪的智慧结晶。第三部分的杂谈则包括茶酒汉画、建筑烹饪等等,行文也更加贴近生活

  一个多读书的人是否是快乐的,我不知道。但一个可以漂亮地概括出他人之作品,并且抽象出自己之感悟的人,一定是腹有诗书千万卷、提笔融会且贯通的人。以马先生之阅历,加之岁月沉淀,这本书的内容除了知识拓展,还增添了一抹长者厚重

  《小文65》读后感(二):马先生教会了我一个读书多的人,生活一定是快乐的。

  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

  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彻

  他一直活跃江湖,江湖上也始终有他的传说

  他就是马未都先生。

  很喜欢马未都老师节目,很羡慕他的才华,很仰慕他博学慧眼

  可以说马老师是一个多元的的人,文人商人网红收藏家古董鉴定专家媒体人,最关键的是,他还家喻户晓。人畜无害、老少皆宜……

  马老师能火的赫赫有名,我觉得他在一行业内做到了关注远见。据悉,马先生在我们都还不知道收藏为何物的时候,骑着大二自行车倒腾出了现在观复博物馆里不少让我们瞪大眼睛流连忘返宝贝

  对于这本《小文65》,说收藏、谈文化、品艺术、论万象……内容能够兼顾干货有趣,我非常的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内容严谨有很风趣,讲的东西旁征博引举重若轻。属于那种高纯度的知识,而又被包裹在故事里,不显枯燥由此可见,马老师是一位难得的文化人

  这本小文精心收录马未都近15年来所写的序和跋,内容广泛涉及收藏、文化、艺术、建筑、文学社会方方面面,号称“上下五千年,诗书礼乐经”,“一册在手,胜读百科”。

  第一篇里的收藏,讲的是家具。其实这是我比较熟悉的,因为我一直在家具商场工作。自认为对家具的材质还是略知一二的。紫檀、黄花梨、鸡翅木、对于那种红木有收藏价值也有听说。但听马老师的讲解后,觉得自己了解的还是少之甚少。我又知道了一种鲜为人知木材,柞榛木。用柞榛木细算精打出来的家具尤为珍贵。但是我们商场确实没有,可能太贵了吧。

  后来我知道了何为打眼,了解了一些文物以及文明之路。真的是超涨知识啊!

  马先生说过,文化的乐趣是终生的乐趣。的确,读此书,便是一种乐趣。

  马先生用一本书,寥寥数语,却包含了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让读者统揽了65本书,点明全书精髓,见解独到,这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从序当中可品味出书中奥秘,没事的时候,可以扫一下视频二维码,观看马未都亲口讲述写作这些小文背后的故事。真的是一种享受

  一个读书多的人,生活一定是快乐的。确实如此!

  《小文65》读后感(三):“小”文章有“大”智慧

  曾经不止一遍马未都的《马未都:玉器收藏》八集纪录片,也看过他的博客头条,对马未都这位著名的收藏家、古董鉴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有着较深的印象,非常喜欢他的博学以及在收藏、文化、艺术、建筑、文学、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独特见解。《小文65》这本书精选了马未都近15年来所写的序跋文章,每篇文章虽然“小”,却能够在寥寥数语间将该领域的历史梳理得较为清晰作为“文化快餐”来说,这个“营养价值”已经非常足了。

  这几年,虽然传统文化热的再次回归,不少人不仅喜欢上了传统文化,也开始涉足传统文化的细分市场”。但是很显然,传统文化并非全部都是精华,还需要精挑细选,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对自己有用的才是现在值得去付出时间精力学习的。这个途径如何选择呢?《小文65》完全起到这样的作用——它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言之有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且读之后还能够促人深思,启发人的心灵所谓博学,那么多的知识量,就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间积累起来的——当然,偶然间也可以吃几块“热豆腐”速补一下。

  中国的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而且是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化传承从未间断、一以贯之的“那一个”,历史之悠久、文化之丰富,都前所未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思想文化、以及诗词曲赋、文学艺术、绘画、艺术作品等,都有各自的载体,但立点点和落脚点则在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集合。领略如此广大博深的传统文化之精华,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应有尽有”,全靠自己去学习也不可能,所以最好要做到“精读”与“粗读”相结合,兼具深度广度。如马未都这样的博学者,足足可以成为合格的“领路人”。站在别人的肩上,有助于自己走得更好、更快、更具有针对性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化称得上是日新月异的社会,节奏很快,能够静下心来去做研究的人还是不多,更多的人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学校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介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在电视上“露面”甚多的马未都,在收藏方面耕耘多年,其见解之独到和精细程度都是可以信赖的,完成可以成为一个“标杆”——其他的人不妨可以对照检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寻找一个捷径

  物质一般来说相对容易积累,但精神需要却相对不容易满足,而且很多时候还需要进行特别精细的查找,还要时不时地进行动调整。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静下心来,逼迫自己坐一坐“冷板凳”——即使不能够像马未都一样,但如果能够本着“取法乎上”原则的话,也就足够了。

  至于马未都的这本《小文65》究竟都有着具体如何的“内涵”“外延”,就需要每个人“身临其境”详加感受了,“好马”也是需要“伯乐”来识别的。

  《小文65》读后感(四):阅读此书也是一种幸福

  “作为读者呢,读此书至少可以了解65本书的脉络,也是另一外一种幸福。”

  非常认同马未都先生关于阅读书籍的见解。拿我个人来说,很对书籍我是没有去看序的更不别说跋。一般翻书是看目录,翻前面两章,看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确实现在很多书书本前后都是为商业宣传,看了里面的内容有些失望感觉没有什么实质性营养又耗费了大量时间,且可以空出时间阅读更多的书籍。

  看过他写的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认真负责老人所写下的文字。他提到:“多数书作序前逼迫自己认真想通某个问题,方可谨慎下笔。”书中前部分能看到他所修改手稿,文中提到,他写的所有序跋手稿都有存档。非常认真负责。也许是我比较喜欢书,有些是自己想看的书,有些是为了看书而看书。所以能有一篇好的序,对读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多嘟嘟了几句,本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多。

  关于收藏确实是知之甚少,《小文65》让我有了从新的认识。每去一个城市都会想去博物馆看看见见它们、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但毕竟是走马观花,没有细细考究。比如陶瓷也只听过代表性的几个,并没有融入他们那个时代研究他们的文化。马未都先生解读古物,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在发展,文化在传承。同时也能感受到马未都先生他人生成长。在第三篇杂谈第二序里浅谈了他的人生历程,每一个阶段放弃与选择都有可能改变一生

  博物馆与漫画结合,让古物跟着时代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博物馆“打卡”,融入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文化变得不再抽象,而是平凡。尤其是博物馆的观复猫,是我们一大批“铲屎官”的热爱。据说观复猫现在也是一个江湖了,毕竟队伍太庞大。观复猫是一个形象的代;猫在文物中穿梭,仿如在时空长河里行走,过往与当下、真实虚构之间充满幻想

  每一篇看似简短的序与跋,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却不少。每一篇都是马未都先生对每一本书写下点睛之笔,提到精髓所在。正因他的严谨的太度,有许多书籍请他写序。你会发现再次感受到他的谨慎和用心

  《小文65》读后感(五):马未都《小文65》不简单

  最早认识马未都老师是在《百家讲坛》中他对古董瓷器的讲述。对古董我是外行爱好都谈不上,可是听马未都老师讲是感觉很有趣原为那些看似简单的瓷器里也藏着感人的故事。再加上马未都老师风趣的语言,更是让人深刻。《小文65》封面上的马未都老师比在《百家讲坛》时清瘦了许多,多了许岁月的痕迹

  再从百度一搜马未都老师更是了不起呀。最早他就是文字工作者,有早期的小说《今 夜月儿圆》在 《中国青年报》整版发表 。后来与王朔、刘震云开组建了“海马影视工作室”。说到《编辑部的故事》和《海马歌舞厅》上了年纪的人大概都看过吧。也是他们的工作室出的。再后来对文化传承的迷恋,进而走进了古董行业,又把古董行业的梳理一遍,出书杜撰,给后人留下可以品鉴的依据。现在以观复博物馆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不光有才,还有经营头脑

  这本《小文65》是马未都老师所写过的“序”与“跋”的汇总,也是对自己与友人关于古董及文化方面出书的一个汇总,在这本书中你能通过65篇精短小文,对65本书有一个大体了解,如果你对那一篇小文更感兴趣,就可发用微信扫码了解序后的小故事,如果还是不过瘾,可以找了原书,仔细品鉴。《小文65》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篇收藏共有24篇小文从家具到玉器、瓷器、字画等各种方面。第二篇文化17篇从传统文化到吃食习俗无一不有。第三篇杂谈24篇有建筑、美食心得与杂说。马未都先生从死物到活物,无一不研究,观复猫可能就是最具代表的活物了吧。

  在《小文65》第二篇中有一篇《呆萌而有文化的猫》我看完千字的序,感觉不够过瘾,想什么更多“观复猫”的故事,就用微信扫码,不用关注就会出现马未都老师讲关于“观复猫”的视频。原来猫已经成为观复博物馆的一部分,关于观复猫的书已经出了8本,有摄影类、插画类、故事类,把猫文化与不同形式展示人们,展示给不同层次的人们,如小朋友爱看的漫画《咒言猫》,让猫讲传统故事的《观复猫小学观》等,真得不简单。

  马未都老师有才华很牛,《小文65》也不简单,不信你也读读吧。

  《小文65》读后感(六):停不下的脚步,得以不断地前进

  《小文65》是书名,也可以看作是数量——65本书的序,也可以看出篇幅——小短且精湛。大而简之,简而美之,小小书名都涵含着这么多,真是玄之妙之。

  马未都老师在《小文65》“新瓶旧酒,湿润醇厚”这章序中里提到,若是年轻时再刻苦多读些书,年轻时将经典烂熟腹中,今天的他一定不是这个样子。 而他曾在52岁的时候,录的《百家讲坛》,已经让我们这些观众觉得,他不是在讲,不是在背,只是在诉说,顺着时间的流淌,将被掩藏起来的过去,告诉我们。一个这么努力的人,却还觉得自己年轻时不够努力,这不仅是对自身要求高,也是给我们一种无形中的鞭策。

  本书中,马未都老师精选了十五年来的序跋文章,分为收藏,文化和杂谈三部分。不读不知道,马未都老师涉及收藏的木材——古家具,陶,瓷,玉,画等,无一不精,甚至是漫画,历史,科技等,也均有涉及。不看不知道,世界有趣的东西这么多,这么多的东西里含着这么多的故事。

  马未都老师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在“打眼,不冤不乐”这章序里提到,打眼是古玩收藏之路的必修课,而这门课程的复杂超出我们的想象。历代的仿品超多,不同的是作伪的质量,做套的手段。收藏是个人与千军万马做战,不死已是英雄,负伤的话是光荣。打眼是乐趣,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地充实知识,再战,越挫越勇,再败再学。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是,现在的每一道坎,迈过去,需要很大的力量和勇气,但是当我们跌跌撞撞走过去,再回头,才发现那里,只不过是地面上一个小沟渠。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受挫,不断挑战的一个过程。敢直接面对失败的人,才有可能再次站起来,再登高峰。

  从这些序里,不难看出来,马未都老师一直没有停下学习,他积极地在吸收着各种知识。无论是从编辑,到收藏,无论是先喜欢瓷器,到后喜欢木器,这些转换,跨行业的知识,他从未停下脚步,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正是如此,也让我们看到这些内容丰富的文。

  《小文65》特别加上了二维码,扫码可以看到马未都老师亲口讲述他与这些书的故事。也正是从这里,我们重新来看待马未都,这位收藏家、古董鉴赏家,正以他不断的热情,来讲述他和他的书的故事。

  《小文65》读后感(七):序跋的魅力

  序跋是一种文体名,是序与跋的合称。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宗旨、编辑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及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置于书籍或文章前面,又称“前言”“导言”等;而“跋”则置于书后,有时也称“后序”。

  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先生的散文集《小文65》就是一本序跋文章的合集。全书精选了马未都先生近15年来所写的序跋文章共65篇,内容涉及收藏、文化、艺术、建筑、文学、社会等方方面面。内容涉猎之广,足见马未都先生的博学。全书主要分为三大类:收藏篇、文化篇、杂谈篇。

  在读书之前,我都有先读序的习惯,序就像“游园的向导”,引领我走进书本的世界,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书籍内容。因此,序的第一要义,应是坦率、诚实、中肯,要对读者负责。马未都先生在《小文65》中也有同样的论断:“要言之有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简意赅。”

  在我看来,序跋文章与书评文章异曲同工,序跋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书评。从这个角度看,马未都先生的这本《小文65》对我而言极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指导我写出更好的书评。

从形式上看,都可独立成文。

  序跋与书评都是独立的一种文体。序跋与书评文章可以长至几千字,也可短短几十字,对于整个书本而言,序跋看似是点缀,不足挂齿。然而“一篇优质的序能够点出一本书的灵魂。”

  读书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有,第一也是看序,如果序写得好,就能够对整本书有个基本的了解。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言“我以为书可以粗读,也可以精读,但万万不可半途而读。读书理应先读序,可以事半功倍,品味书中奥秘,当从序时。”

从内容上看,都要言之有物。

  不管是为人作序还是写书评,都要深入了解作者,认真研究原著,要言之有物,论而有道。书中马未都先生为《进击的智人》一书所做的序《野蛮才是文明的动力》就是言之有物的典范。马未都先生在序文中对原书不仅作了宏观概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谁,将向哪里去?结合原书的观点,客观论证了野蛮才是文明的动力。并且对原书的亮点做了简要描述,引起读者想要阅读欲望,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书评也一样,要想言之有物,就必须深入了解原著,客观公正,切不可泛泛而谈。

  出版物的盛行和广泛阅读的普及,市面上出现很多滥竽充数的序,尤其是新近出版的书籍中不乏许多打着名人作序的旗号宣传书籍,名人效应大于序本身的作用,许多书籍中的序也大多是溢美之词,缺乏对书籍的中肯客观的评价,丧失了序应有的作用。

  《小文65》读后感(八):马爷带来的文化盛宴

  初识马未都是在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初觉纳闷,一个村里老头的形象凭什么出现在这种高端大气有文化上档次的节目,但是一番谈吐下来,我服了,还没见过这么有文化的人。中国古代文化如数家珍,各种古董字画知识张口便来。古董鉴赏家,收藏家,文化人,主持人,馆长,作家这些都是他的标签。在电视节目上看着他侃侃而谈真是一大享受,让人在轻松惬意中学到各种知识,沉迷于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对于这类人我只能仰望。如今他出新书了,一本《小文65》,带人进入马未都的文化世界。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各种古董藏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古代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大餐。 马爷说的好,历史上哪一部皇帝巨著作也未能把收录其中的宝物看住,多数的时候,宝物的去向都不甚了了,但文化的集结却能形成一种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传达,可以延续,可以让后人知道收藏成为文化后的魅力。因为每一件流传下来的古董不单单是一件物品,他们美丽的背后蕴含着一层又一层的社会背景,文学的,美学的,哲学的,甚至玄学的,他所蕴含的文化上的价值无法估量。这才是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他的核心价值所在。

  跟随马爷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沉浮。马爷说知识就是这样,场合不同,时段不同,能量就不同,如同古诗每十年一读感受就有所不同,原因也简单,就是你人生的阅历,经历所致。对此我深有同感。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打球,玩游戏,消磨着自己的青春。年长了,现在在读以前读过的诗词,感悟已然不同。如今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历史,诗词,绘画,书法,甚至音乐而不可自拔,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其他人眼中,我像是换了一个人,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而马爷这本新书正合我的胃口,包罗万象,含有各种古代文化知识:瓷器,木器,家具,青铜器等等,如数家珍。古代各种文化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各种闲话小品,侃侃而谈。此书多是为一些著作所做的序,篇幅不长,但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文字也出人意料的文艺,深度,读之就像马爷坐在身旁,一同品茶畅聊。此书像极了马爷本人,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藏。有知识的人就是如此有魅力。感觉我能一整晚上听他侃侃而谈而毫无倦意。此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每一篇小文都有一个二维码,微信扫之就能看到听到看到马爷对于该篇文章所关内容的侃侃而谈,而且拍摄精良,有身临其境之感,买书还送节目看,实在是不能再赞。

  马爷书中说的好,“我读书有癖,珍惜选择,因时间少,生怕浪费工夫”,而马爷这本书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精读,一点都不觉得浪费时间,因为每个字每句话都蕴藏了马爷此生博学的知识与丰富的人生阅历。马爷说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中国文化确实是福大了去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身为中国人被这种文化缠绕,既是幸福的又是烦恼的,幸福的是每天有数不尽的乐事可以发掘,烦恼的是穷尽一生而不能得其沧海一粟。没办法,谁叫咱是中国人,翻开此书跟马爷爷一起沉醉其中吧。

  《小文65》读后感(九):一次让你了解65本书

  说起马未都对我来说对他的第一印象应该自于CCTV-10的《百家讲坛》记得2008年某天打开电视正好开始播放《百家讲坛》只见一个头发稍许花白之人穿西服打领带在讲桌后侃侃而谈关于古董收藏方面的趣闻,因为本人一直对历史文物方面非常感兴趣所以一下子被吸引住(记得那期讲的是从古到今收藏热和收藏时所要注意的事件,比较和我胃口)自此期期不落。

  自那以后,就比较关注马未都,他除了收藏家、古董鉴赏家的身份,还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馆长(观复博物馆)。不竟如此从1981年开始他开始写作至今已有多部畅销书籍。(说来惭愧很长时间我都不知道马未都有这么高的才华)马未都除了自己写书之外,这么多年还为很多身边的朋友作家写过序和跋,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书《小文65》就是马未都近15年来所写的序跋文章精选65篇集结成书,本书共有3大篇幅其中前两篇所写的是马未都最擅长的收藏、文化两项,最后一篇杂谈涵盖建筑、文学、艺术、社会等方方面面。

  也许有人说了序和跋有什么好看的我看书从来不看,反正对全书阅读也没啥影响,不看反而节省时间。但读序真的就没用吗?给大家打个比方,你去一个一个景区旅游,里有很多很多景点,在参观之前,你会先看一下导示牌,至少要明白,这个景点是什么,值不值得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参观。所以读序就和看导示牌能让你看正文前对书的书里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将会带来哪些帮助。读序可以事半功倍,品味书中奥秘,当从序始。

  如《坐卧之间,有山林之思》,是马未都为一本家具图录所写的序言寥寥数语就将江苏南通的柞榛木家具,由植物的生长规律到地理气候,由家具款式到家具的人文意义,讲解透彻。(说实话看完本序,我是好像买一本看看。)还有在《宗古人之妙法,探宣炉之真谛》,马未都从古代文人为收藏著书说起,到收藏的分门别类,在讲到次书出版的意义,让读者对本书在学术上的重要性有个清醒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马未都为书中每篇小文都录制了相关视频,只要扫描每篇小文标题下的二维码就可以听马未都讲述和这本书这个作者的趣闻轶事,让读者除了文字阅读之外,有另一种阅读本书的方式。

  《小文65》读后感(十):博览群书,尽在《小文65》

  当手中握着马未都老师的《小文65》时,我真有种读一书而博览群书,管中窥豹,以偏概全的欣喜。马未都老师,我所熟知的就是他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幽默风趣的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那些动人讲说让我情不自禁产生对偏门文学的兴趣。 端午小长假,在家闲来有空,翻阅着马老师的《小文65》,增长了很多见识,不禁也深觉自己是无比的孤陋寡闻。尤其这是一本以序文和跋尽说收藏,文化艺术,万象的全书,在二维码视频背后,更有马老师贴心的讲解,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感受着文化的无穷魅力。

  马老师自己对此书做的序,都已经简明扼要的说出了读者的疑惑。序文兴许读者了解,而跋可能多数人都会觉得讳莫如深,丈二摸不着头脑。 实则序放在书首,如戏之序幕,曲之序曲,可以为书定个调子,也可以大致了解一下该书的内容;这让我思想起,越是讲究的书籍,越是能从序文中窥见全书细枝末节,而出版行业的兴盛,让很多能写俩文,说俩字的人都能出书,序文中也更多是推崇作者宣传书籍,至于全书概要很多都未提及一字,溢美之词多余中肯意见,而且很多书籍连序文都没有,这也警惕读者在挑选书籍时该注重的细节。

  跋则置于后尾,有个总结的说法,让自己与读者一同心安。于是序和跋的特别研究能起到首尾呼应,让全书架构更加形象饱满。于是《小文65》在马未都老师的序和跋中,方显语轻意重,也对书中所提书籍更为明了感兴趣。 在这以“上下五千年,诗书礼乐经”“一册在手,胜读百科”的书籍中,我最感兴趣的乃为《国人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家榜《宋词三百首》放在身边半年之久,我都没有仔细翻阅过,然而在看了马老师为《宋词三百首》做的序后,我才深知那不仅仅是一本词集而已。宋词居然能以长短句的抑扬顿挫,将人们最为复杂的世间情感渲染,融入曲调,便于吟唱,为喜爱风花雪月的宋人平添生活乐趣。不知是品味文字的能力所限,还是心浮气躁的思绪所致,我一直未能体会《宋词三百首》里面的这些意境。即使方面在学校,应试教育的趋使,也未能让我明了此意旨,感谢马老师点拨。

  身为高考一线英语老师的我,无数次跟学生们说起偏门文学的细枝末节,然而过于冷门,过于难理解,也让学生忘尘却步,不敢深究艺术行业。2019年的全国各个省市的高考都在警惕学生重视文化,所以在此诚挚推荐马未都老师的这本《小文65》,每篇序跋小文虽然多控制在千字以内,真可谓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就可点明全书精髓,见解独到,足见一位博采众长的文化大家的学识和功力。 在文字的介绍下,如果还意犹未尽,扫扫二维码听听马老师富含感情的真人视频讲解,听听他和这些他写序和跋书籍之间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马未都老师的文笔实在了得,闲来有空,得好好研读背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文65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