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善哉,就你话多》是一本由明安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读后感(一):脑内小剧场
……
怎么回事虽然前面一到诵经发动超能力的部分我就忍不住噗嗤一笑,明明是个热血屠龙的故事,但看到这里还是活活把自己笑死了23333 师父是真的非常喜欢卍解了!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读后感(二):善哉善哉 就你话多:因指见月 见月指亡
一听到和尚这个词语,我还停留在北少林南少林十八罗汉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中或者群雄争霸老方丈卑鄙联盟中(纯属武侠剧看多了)。
都9012年了,在路上碰到和尚还会在想,他们也玩手机啊,他们也带手表啊等狭隘想法。
不过现在的出家人更像是一门学问,像你学的音乐学的舞蹈,都是需要学习考试一步一步升上去的,要学各种揭语,盘腿背诵各种经文,要从容不迫,要离开家人。
里面很深刻的揭语,因指见月
“因指见月,见月亡指。”
“你既然知道我指的方向是月亮,那顺着方向看到光以后,就再用不着这手啦。”
多么常见的道理,但是却不长令人发现,也不会用这么诗意的句子形容。
还有故事中讲诉的行远,算是天生拿到的差牌,会说可爱又有什么用,可爱就等于会被爱吗?这种悲凉的话,但是就算如此,他依旧对待上天给的这幅差牌,走上更好的道路。
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作者的诙谐幽默,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鸡汤,但是也会令人深省。也更加了解现在出家人的生活其实与自己的看法完全不同。
最近因为被催婚,无数次想出家,恨不得了却红尘,退隐山林。然后就看到这本书啦,之前还担心,出家人会不会有庙斗,看完这本书之后,终于放心了~出家人的生活和我想象的一样,疏离。
对的,疏离感。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词有些冷漠,有些薄情,但我发自内心觉得,保持一定的疏离感可能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让人觉得舒服的分寸,界限感。
小时候以为人群是一片汪洋大海,而人是其中靠得很紧很紧的漩涡。无论上课下课都要紧紧的黏在一起,等到渐渐长大,特别有了对象之后,深刻的意识到,私人空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哪怕情侣,哪怕夫妻,也需要一定的疏离,太紧,使人窒息。
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与生俱来的疏离感”。
我也曾试图摆脱过。我也曾充满热情四射,活泼开朗,深夜畅聊,结伴打卡,出门逛街。但这些所谓热闹,充实的背后,我感到一点点的寂寞和孤独。不是因为人群散去,而是我站在人群,发现自己渴望离开人群的内心。我对拥抱,对亲密的抗拒,我想要【一个人】的渴望。
和师兄,和好友,可以看出来,他们之间的相处并不是十分密切,但有一种风筝和线的感觉。他们的友谊不是无限的接近,是不见面,是保持距离(空间),这种对距离和差异的非刻意维护,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这种差异和沉默,友谊似乎更加纯净,朋友之间友谊的纽带不会成为羁绊,或者说,朋友之间不存在纽带,分离,成为一种联系。
至于原生家庭,出家人和父母之间的疏离感更为明显。不可否认,日常的相处 或多或少的培养和增添了亲情,【互相麻烦】让感情更为紧密联系。我想,这也许也是很少听说妈宝男出家的原因。出家人总是略微独立一些。
爱亲人吗?爱家庭吗?爱。只是有一种爱叫不在一起。
佛语说,因指见月。你顺着指月亮的手啊,就能看到月亮,但你太执着了,只盯着手指看,就不行了。
认识你自己,完成你自己。我想,这是作者正在做的事情,也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禅事。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读后感(四):安静的文字总能予以人心温暖又坚强的力量
2周前,儿子住院,难得我在工作日放了几天假。在外觅食的偶尔,进了商场的一家西西弗书店,在进门的货架上看到了这本《善哉善哉,就你话多》。随手翻了几页,有点意思,买了吧。其实我很少在实体书店里买书,更多的会通过网上买。
拿回医院,随手饭了2页,困意袭来,我就睡了。之后这本书一直躺到这周才开始半正式的看起来。到刚刚看完了。最近的工作时间几乎没有任何工作需要完成,所以这一周我都在无所事事的看看书、刷微博、逛淘宝打发这8小时。就在刚刚,这本书看完了,今天下午看完了后面的半本。
明安法师,这个名字好久以前在微博上看到过,而我在看到作者名字的时候,并没有搜索出记忆里的那个“明安”。看到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安静,是让我喜欢和舒服的安静的文字,就适合一个人的午后,吹着风扇,放点轻松的音乐,泡上一杯茶,窝进沙发里,安静的看书,间或看看窗户外面飞过的小鸟,或者开小差听听楼下阿姨们的谈笑声。一切安静的怡然自得,一切孤独的刚刚好。
书里的人物都很鲜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每一个人真实生活中的样子,好像每一个人都离我很近,近到或许就是我身边的某某,比如爱好游戏的明安、热忱的路西法、向往简单关爱的小白。但是笔锋一转,我又觉得很远,无法从作者笔下的字里行间找到共同的时间亦或是地点,比如行远的孩童时间,原野的少年时间,还有道悟握住的手掌的温度。
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我不信佛、也不信教,要说有多相信科学,好像也仅仅是在政治课上背诵的物质决定意识那般肤浅。而不管是身处何处,人总归是要喜爱生活的好,在自己所在的位置,认真的做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安静的感受生活回馈的一点一滴。人生不是屠龙、亦不是长跑,但是稳稳的走好每一步,握紧手中也许残缺的刀,但求脚踏实地,绝不好高骛远。
安静的文字总能予以人心温暖又坚强的力量。愿 明安法师 万事安好。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读后感(五):修行,不忘努力
有时候会觉得出家修行是件不错的事。哪怕心出家身不出家,有禅心有佛念,亦能修身养性吧?出家之人是不是戒了各种凡心凡念,能真正做到清心寡欲了呢?不知道。读了《善哉善哉,就你话多》,却知出家修行之人既有禅心也仍葆有世趣。
而这位既修行又能比凡人过得有滋有味的人就是明安,一位既在寺院修行,也在外攻读教育学的出家人。从他的故事里得知他在海外求学,也在不少寺庙里修行过,特殊的身份和特别的经历,赋予他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思想境界。看他笔下的人与事,有种别样的趣味。佛门的、世俗的,碰撞中的感悟。半工半读的修行生活,带给明安的是什么,他不像我理解的佛家弟子那样沉默寡言,他的话多,这些多的话都印成了铅字。
明安的文字是有灵性的,他看到的青山师的手“掌纹又粗又深,手指上还有好多干粗活磨出的茧子。”青山师说的话很有禅意:“因指见月,见月亡指。”是说顺着手指看到月亮,顺着方向看到光以后,就再用不着这手啦。也许青山师就是指引明安的手指。话多,说得却是巧妙。
我觉得明安遇到的人怎么都这么有趣,大概是明安这个人本身就很有趣,所以他看什么人讲什么事都显得趣味盎然。作为一个在攻读教育学的人,他写起小孩来,说起教育本身来,理论联系了实践,这方面的文字很适合家长阅读。他写《秋实》,一个叫秋实的小和尚,虽然明安说自己讨厌小孩,但是从他和秋实的故事里,从他写秋实,从他对待秋实的态度,还是能深深地体会到他对秋实的宠溺,这是源自内心的对孩子的关爱,他觉得秋实太瘦,所以经常带人去素菜馆改善生活。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明安是个有趣的人,所以他遇到的很多人也都很有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不想被别人知道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辛酸,但是他们可以摒弃那些糟粕,和明安一样,有趣地生活下去。
明安的修行,对他待人看事的眼光和想法以及做法都不同于常人了。他是修行人,但也是普通人,他是想得透的普通人,但也是有趣的修行人。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修行人,其实都是需要努力的。明安用自己半工半读的经历告诉我们修行的人也并非都是远离世俗、什么也不管不顾的人,他用自己的努力拼搏证明即使在修行的他也一直在努力进取,这也正是他让我们另眼相待的原因。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读后感(六):“我听见你的声音,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在乎你。”
这是一本故事集,很好看。明安用或戏谑或惆怅的笔触,向我们讲述寺院里的钟鼓,佛学院的小朋友,沉默而智慧的禅和子,留学生活点滴……明安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抱着探头探脑的好奇,我翻开这本书,却不期然被作者的真挚深深打动。
我最喜欢的几篇故事都是关于小孩子的。突然闯入主人公生活又突然消失的秋实,从小被丢在寺院孤寂成长的行远,还有默默忍受癌症疼痛的原野。明安写道:“我讨厌小孩,我从小就讨厌小孩……我讨厌除了吼叫和任性之外什么力量都没有的小孩。”--《秋实》;“他早就学会如何把面对新环境时产生的不安感深深地埋起来,行远让那些蛰伏起来的不安变得就像是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客梦》
每每读到那些无法摆脱的恐惧和不安,我的心就一揪紧。不仅仅是因为与书中小朋友有所共情,更在于我知道,去回想过往的伤口,检视被压抑的回忆,正视蛰伏的汹涌情绪,对于讲述者来说,这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和决心。
然而在明安的笔下,这些脆弱和孤独,这些看起来糟糕的不得了的情绪和遭遇,每每能够转化成对于他人苦难的感知和共情。这大概是这本书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了。
我们被抛掷到这个世界,悬挂在生和死之间,背负着因袭的重担,这重担是难以回望的伤口,是不能选择的过去。换言之,过去定义了我们是谁。但是,这既定的过去对于当下、对于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某种程度上,过去的意义是我们自己寻找和锻造的。在这本书里,经由反思和观照,过往的伤口反而变成柔软的力量,变成体谅,变成共情,变成慈悲,变成亲历者和讲述者力量的来源。
我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会忍不住问:“这是真的吗?”但转念一想,这种问题,大概是最糟糕的那种读者才会问的吧。小红帽真的被从狼肚子里救出来了吗?杜丽娘真的起死回生了吗?
是真是假,这不是讲故事的目的。还不如探讨一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讲故事”? 明安在《霁月》开头引用了一句话:“All sorrows can be borne if you put them into a story. (所有的悲伤,只要编成故事,就能被忍受。)” 故事帮助我们理解苦难、悲伤和绝望,抵抗虚无、荒诞和疯狂。我们通过讲故事来理解他人和自己,建构意义。通过讲故事,人成为了人。
生/死,路途/终点,客居/故乡,意义/虚无,我/他人……这本书有尝试理解所有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重大命题的野心。这些故事是关于亲历者的,也是关于讲述者的,是关于彼此存在的见证:“我听见你的声音,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在乎你。”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读后感(七):每个想出家的人都该读下此书
在正式写下本作的书评前,我要先明安师父道一声“罪过”,尽管我在写段子或者书评时,时不时会引用一点佛教典故或名词,但我本人是一个完全不信佛的唯物主义者。
我之所以会偶尔入手此类书是因为以前玩某网游时我的职业是和尚,而且是帮会中唯一的和尚,以至于游戏中的好友对我的昵称都是“大师”,哪怕是后来游戏A掉了,这个昵称却在朋友间保存至今。于是,为了让自己显得确实是“大师”风范,我会每隔一段时间去买一本通俗易懂的佛家故事集,撇上几眼就去朋友们吹牛了。
但这本《善哉善哉,就你话多》却是让我十分意外,因为本书并不是一本我们看简介时理解的那种修行故事,而是一部“现代和尚的修行日常揭秘”。
提起和尚们平时的生活,人们头脑中往往会想到两个场景:每天呆在寺庙里与青灯古佛相伴,除了劈柴挑水外,就是内心平和的敲着木鱼,诵经念佛,不问世事;或者像某些网络段子所传的那样,每天只有八小时工作时间当和尚,等傍晚寺庙门一关,和尚们就开着自己的跑车给当地土豪作法或给迷途的妇女们“指点迷津”去了。
而本书的作者明安是一名正经八百的出家僧人,他在书中除了讲述自己修禅的感悟和寺中见到的各类师兄弟外,还着重的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生活在现在社会下的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
白天禅堂打坐时小心翼翼的隐藏自己睡觉的状态,以免挨“香板”、太阳落山后抱着大瓶装可乐在大殿后面豪饮、大和尚不在时就撺掇师兄弟们“翘殿”、在自己房间时用电脑追各种番剧,尤其热爱炮姐、翻墙逃出寺院去附近影院看电影,看到后半夜回来央求看门大爷开门……看到作者的这些生活细节,真是让我惊掉了下巴——大哥,你这是出家为僧了,还是跑进了一所不必考虑毕业的大学寝室?
看到这里,我生平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好像去出家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也仅仅是一瞬间,因为同为写作者的我从文中的很多地方都能感觉到,有趣的只是作者,而不是出家这件事儿本身。
在寺庙中各式各样的规矩和考核一点儿都不必上学或上班少、听过几句偈子跟佛教故事就觉得自己参透佛法来寺庙挑衅的狂徒、时不时还要用方外之人的角度去解释眼前的生离死别……我感觉这还不如继续当我的警察呢,起码被打了还能还手。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讲述了曾经很火的视频:一个老和尚告在视频中诫世人,在游戏里杀人的罪业和现实生活中杀人是一样的。对此他十分不屑的反驳说,这个逻辑成立的话,我在《质量效应》中走了楷模路线,拯救了整个银河系,那不是可以立地成佛了?我看到此处时,不由得一拍大腿:
作者和我真是惺惺相惜,连热爱的游戏都一样!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读后感(八):“有缘再见”
我喜欢的大部分作品都让我对他们的作者心生佩服与敬畏,小心翼翼地不敢多了解。但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我感觉很奇妙的作品,书、Vlog、微博或其他,它们的奇妙之处在于让我产生强烈地欲望、想私下认识作者。说不清楚原因,我既喜欢他们对外展示出来的那部分,但仿佛也感觉到了他们想隐藏起来的部分。因为这样的部分存在于他们身上,总是会露出一些端倪,我对被隐藏起来的东西感兴趣,也对“隐藏”本身感兴趣。
明安也是这样一个让我感兴趣的人。从最初豆瓣上那篇吐槽以和尚的身份回家有多麻烦的帖子开始我就关注了“僧值不动我不动”的账号,直到他出了《善哉善哉,就你话多》、上了城市画报的采访我才从评论里知道,原来明安有个真正对外的账号。
我从他的小号上了解到的明安,暴躁、消极,也刻苦、认真。我的文学造诣达不到用寥寥数语就能把自己的感觉形容准确的水平,但不管他自己怎么说,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生生”的气质,比大多数的网络账号都有活着的实感。他去过很多地方,有热爱的东西,有正在抗争的事情,也有珍视的朋友。他形容自己,虽然言语刻薄,但在鲁迅先生总结的“折中效应”下,并不影响我喜欢他。就算他再反复强调那是真的,我也喜欢这份真实。大家都是被自己搞得这么惨的,就他敢骂出来。
说起来,其实这本书语言略有生硬、手法稚拙,“读起来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人”。我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想到明安在叙述自己的生活方面也是如此普通。他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事景色,思想和感叹的方式与我的朋友们别无二致;这是说,大家虽然经历不同,却有着差不多的眼睛与心灵。读书的时候,时常会想起自己和朋友夜谈的情景。
我不同意明安的一些生活原则,但我有很多朋友和他很相似。也许是缘分?我想和明安成为朋友,与他人无关,只是因为我是我,他是明安?
我有一位前辈,从美国读书回来休学一年,游历中国想找到一个像他的本科学院一样使人平静的地方。他走访了许多寺庙,最喜欢的是湖南某乡下的一座小寺。他叙说这段经历是在一个氛围比较随意的分享会上,但是他描绘得如此生动,以至于所有人都屏息静听。他的咬字、措辞、停顿将那座寺庙中的钟声、晚霞和石板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可也并非事无巨细,反而蒙上了一些想象的面纱;有一些需要回忆一会儿的细节,他便低头垂眼,略撅起嘴沉默着,无人愿意打断。我朋友说那是一种可视化的能力,连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意会的某种氛围都能向他人揭露一二,实在让人倾慕。我与这位前辈相识并不长,那一次相遇之后第二天他就要离开了。我们一行人送他到路口,他停下来微笑道:“就送到这里吧。有缘再见。”这最后四个字和我之前听其他人说这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原本是一句客套,一句透露着轻佻的玩笑话,在他口中就特别珍重郑重、但又不掷地有声,一瞬间使我完全相信“缘”是真的存在的。
说这个事情,是想表达明安的书给我一种相似的感受,或许因为不是口述所以冲击力没有那么强,但文字也是会有端倪的。明安说自己总是在逃离、好像很躁动不安的样子,但是他也像在默默修着什么一样拥有内在的平静。我不太会说,也许那就是佛缘?我不知道。就像赫拉克利特那句“万物皆流(Everything flows)”说的其实是静止的东西一样。
这内在的静止,有缘可见。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读后感(九):在小僧人明安的故事里,感悟生活的禅意
当第一眼看到《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这本书的书名时,出于觉得好玩和好奇的心理阅读了此书。后来在书的扉页的介绍上才知道本书的作者明安在现实世界里是一位年轻的小僧人的同时,又在海外求学,这种在出世与入世间的人生经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有过的。 或许正是由于作者明安这独特的人生经历的缘故,在读《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这本书中一个个小故事时,有时既感到好玩儿有趣儿,有时又会被和明安身边出家的小僧人的人生经历而忧伤。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后来才知道《善哉善哉,就你话多》是微博、B站、豆瓣热门博主明安的首部修行故事集,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标题都很有禅意:人言落日是天涯,野渡无人舟自横,花径不曾缘客扫,笑而不答心自闲。虽然在读过这些小时候后,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四部分题目的禅意,但在这一篇篇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人情冷暖,看到了山野乡趣,看到了禅心童心,看到了方外高人,也看到了红尘传奇……正如作者明安辗转腾挪于寺庙与高校之间,从来修行在世间又在出世间。他书写的故事,是生活与修行中掉落下的月明星光,尤适合在午后、在夜深时静静翻阅。
很喜欢作者明安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喜欢明安笔下人物的故事,细腻的人物刻画,同时也可以看出来这也是作者明安自己的成长史,书中有关生死和友谊的小故事,看的让人感动落泪,也在这本书里了解了很多佛教僧人的日常生活,有些和半工半读差不多。正如作者明安自己所说,这样的日子有时会很无聊,为此也会偷偷出去“放风”找些“乐子打发这些无聊的时光。毕竟当时的明安年纪尚小,但更多时候悟性和年纪无关,只要有一颗慈悲之心,与人为善,年轻人也可以有洞察生活、洞察人性的悟性。 作者明安之所以用“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这样八个字作为本书的书名,既让人感到富有禅意的同时又充满了诙谐幽默。“善哉善哉”是悠悠岁月中的善意与随喜,如同冬日里的一碗热汤,熨帖有情众生。“就你话多”是作者明安对自身的自嘲自省,也是颇费了一番思量后的苦口婆心。如同驿站码头偶遇的一杯凉茶,只渡有缘人。
“生活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比别人遭受过更多的挫折和苦难就优待自己,也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走过的路比别人更曲折就柳暗花明。生活是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延伸的日子,是夜以继日地不停生存。”欢迎关注豆瓣、知乎、公众号:鼠小闹
《善哉善哉,就你话多》读后感(十):他与这个世界的最好距离
前两年最流行的网络词汇,莫过于——“佛系”这个词,它大概的意思就是:有也可以,没有也行,不去强求,不争输赢。把一种佛教的无欲无求放在自己身上,但更多的年轻人把它偷换概念变成一种流行的丧文化。
这种丧文化为什么会流行?因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都充斥着不言而喻的自我焦虑、物质欲望和各种生活压力等。于是,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来自我暗示,让自己不要去用力抗争生活,即使没有得到也无所谓,就算输了也可以安慰自己。如果有人认为这种观点就是佛家的核心思想,那他就错了,不妨先去看看明安的《善哉善哉,就你话多》。
这是明安写的首本故事集。与其他故事集不一样的是,这是明安运用了自己和尚的身份来记录他在出家后的生活点滴。明安在不到22岁时选择了出家,虽然和尚的身份让旁人对明安开始了差别对待,但他同时也获得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角度。书中的内容讲述明安在出家后,他所见到寺庙的晨钟暮鼓,又是如何结识到佛学院里的小朋友们,他与师兄弟师傅的故事,还有他外出留学的生活点滴等。
提起出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现世里一种艰苦的修行方式。首先修行的人必须离开家人,前去寺庙里吃斋修行,还要断掉身为人的七情六欲。而在明安的书中,他所描绘的出家生活却另有一番风味,时常让人产生一种“出家似乎并不那么苦”的错觉。事实上出家修行仍然是十分艰苦的修行,只是明安善于以一种温柔的心看待事物,包容世界,这才会让他的文字显得睿智风趣。
“为什么要出家?”,几乎每个人都会问明安这个问题。明安被问烦了,他只好写了首诗来打趣。实际上明安自己也无法解释出家的事。但我看来,出家是一种将身心放置在当事人认为应该放置的地方。从此以后,不管世界如何变化,而这个人的身心始终停留该停留的地方,不悲不喜,来去从容,以一种超脱了自身的方式存在,这样才能客观地看待万事万物,这才是应该从佛道中领悟的禅机。而明安的文字,始终给人有一种“融入其中却并非身在其中”的感觉,仿佛一切与他息息相关,又仿佛一切又与他毫无瓜葛。这种奇特的文字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也能让人清楚感受到明安是如何用心在生活与写作。
就拿书中我最喜欢那篇《十三岁》举例,这是一篇关于少年原野的故事,原野在十三岁那年被医院诊断出末期淋巴癌,一个自幼家庭环境就十分复杂的少年,因为这个病生活再一次翻天覆地起来。明安在叙述原野的故事时,常常细腻地让人感觉他就是那个可怜的少年原野,偶尔又会让人觉得他像是一种冷血的旁观者,竟然能如此客观冷静的将苦难地描绘清晰透明。但最神奇的事情始终是在结尾,他的文字能够给人看到一种淡淡的希望,仿佛恩与怨、爱与恨,生与死全都与故事中的人物无关,只是悄悄让读者进行了一次轮回。
这与最初我所提及的丧文化完全不同,并非所谓的“有也可以,没有也行”,而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热爱生活,但却不该如何去用力生活。这是否能理解成明安已经初步领悟到佛道的禅机呢?我不知道,但我认为这样很好。而明安非常适合这种生活方式,待在与世界不远不近的距离。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有一种错觉,会以为自己已经认识了明安许多年,又偶尔能读到一丝丝的孤单,仿佛看见有一个孤单的小和尚,他远离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独自寂寥地坐在后山广场的秋千上,闭着眼睛静静地打坐,以温柔的心感知着他与世界联系。
我想这大概就是明安,他与这个世界的最好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