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少女与霓裳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29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少女与霓裳的读后感10篇

  《少女霓裳》是一本由简洁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一):时光匆匆,老友常在

  拿到这本书发现满屏的少女心,一开始以为是丝丝朝霞,仔细看却发现是一位曼妙女子,洁白的颈真的是无可挑剔,这本书同样有一个美好名字,叫做《少女与霓裳》

  我发现作者跟我一样是一位喜欢玩豆瓣的小伙伴,他是一名编辑我是一名会计行业不同,但是都是爱美的女子。口红可以拉近女生之间的距离,有了口红作为聊天的开场,一定不会尴尬,可以友好的交谈起来,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现在正逢夏天和煦阳光伴随着缕缕清风向我们袭来,独特光点照耀着我们,涂上口红显得气色更加的美丽,虽然我们都很平凡,但是依然都在各自努力着做好每一件事情......

  简洁所写的学生时代何尝不是我们的时代啊,听着罗大佑唱的《童年》陪着我们放学,当时觉得每天放学的时光真的是很好,出了校门仿佛我们就是自由自在小鸟,一个班里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还有成绩优异班长班花,就像简洁所说自己努力的学习考试年级第十二,有个同学不学习是年级第八,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真的是超级羡慕啊,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别人的举动和自己的无奈……

  高中时代就是非紧张压力生活,每天做着题海战术

  大学无异于是十分美好的时代,那个时候都已经住校了,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我刚刚结束大学生活一年,对大学的美好时光还是历历在目的。

  这本书就像一个随笔一样,跟读者们天南海北的聊,分享喜悦倾诉心情,很真实的一个人,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虽然互不认识,但是也可以聊天。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许多无法忘却的回忆,有可能是一个人,有可能是一个地方,夹杂了太多喜悦与悲伤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二):一生只有一次的少女时代

  我应该唤简洁一声师姐的,看她的描述我们应该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学院出来的。虽然我们并不认识。

  等简洁师姐这本书等了好久,毕竟这两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号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她的文字依旧掏心掏肺,这本书属于一生只有一次的少女时代。

  那些在公众号“简影录”和豆瓣上读过的文字,如今捧起这本《少女与霓裳》再读,心境很不一样,尤其是卷3——当你说要以写作为生,读《当你说要以写作为生》,简洁写:愿意为写作摔得伤痕累累,愿意为写作在窘迫生活上更添窘迫,也许才是“写作为生”真正的意志。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到达,不知道什么时候敢到达。但我希望,至少有一天我能从那里走一遭。我想这本书的出版至少让简洁师姐离那里更近了一些。

  再读《不是为了更好,而是为了避开最坏的明天》还是分分钟泪奔,“写作的人,沉不住气是不行的。不然经历不了这些心寒时刻。就像《今生第一次》中,女主角被赶出来,走在隧道中的那段台词

  当我下定决心梦想奋斗的时候,我以为我的人生就是要独自走过这黑暗的隧道,但也没有想过会是这么黑暗,没想过是这么孤单

  这样的时刻,在未来一定会比你预想的,来得要更多,更难过,更无助。”

  当时就在豆瓣留言说过“这都毕业几年了,你该不会还沉浸在过去的光辉中吧”这句话太扎心太现实,可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则从来不会为了任何人而改变,你说“我当时应当怔愣了好几秒,虽然不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意思,但还是有被看破的恼怒大概是虽然现在过得也不算差,但的确,比起少年时的成就,难免有失败感。年少时越是风光成年落差感便越重”。

  《一只口红的心事》、《少女与霓裳》、《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夜雪与一座城》、《苦夏食记》都是我特别喜欢的篇章,师姐的文字就像一盏灯在悄无声息中就照亮了我生命的很多角落自然卷的苦恼心事重重青春期,写作的孤独坚持,也让这本书拥有了更多共性

  最后再夸一句良心书封和纸质粉色和少女心最搭,这不又想起那篇《中年少女与粉红色》呢,希望师姐的好文字可以被更多人看到,新书大麦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三):破解成蝶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

  《少女与霓裳》这本书是资深编辑简洁的短篇随笔合集,她用平实笔触描绘了自己成长过程发生的28件事情,向读者展示和分享了她独特而宝贵的人生经历。

  起初,拿到快递,看到快递单号上的书名《少女与霓裳》,心里默默读了一遍,暗想作者真是个取书名的高手,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少女是青春的象征,而霓裳则代表美丽。“云想衣裳花想容”,少女该穿怎样的霓裳来展示青春,而怎样的霓裳又有幸被风华正茂的少女选择?这大概是个两难的问题

  《还珠格格热播的时候,我们总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我破茧成蝶……”自我的完成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其中有难言的痛苦,更有成功欢欣。对每个人而言,一路行来,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编辑,她的成长成才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遇到过杂志社四个月发不出来工资的窘迫时刻,一支小小的口红是她乐观坚韧证明著名主持人杨澜也曾说: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糟糕外表去发现你内在的美。虽然最后杂志社还是难以避免关门的命运,但那尘封在记忆深处的一支小小的口红依然会是一段岁月温暖别样的记忆。

  作者成长过程中的这28件事,也向外面昭示一个古老永恒议题: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在书的结尾,当编辑告诉作者,“你明年就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号了,感动吗?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号码。”即使是将报批书号作为日常工作的作者,也为那样文艺的说法感觉到浪漫,就像是知道了天空中有一颗写了她名字的小行星。而我,作为本书的读者,穿越过书籍亲密,也可感受到作者的欢喜激动

  其实,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比赛,在这个赛道上,只有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你去跑完全程。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旅程,必须坚持一个人跑完。也许旅程中有几段崎岖坎坷,也许有几段顺风顺水,无论怎样,每一步都需要自己用脚步去丈量。正如汪国真《山高路远》中说的那样“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on the way”,不停止追求步伐相信我们终究是可以抵达。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四):时光匆匆,老友常在

  拿到这本书发现满屏的少女心,一开始以为是丝丝朝霞,仔细看却发现是一位曼妙的女子,洁白的颈真的是无可挑剔,这本书同样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少女与霓裳》

  我发现作者跟我一样是一位喜欢玩豆瓣的小伙伴,他是一名编辑我是一名会计,行业不同,但是都是爱美的女子。口红可以拉近女生之间的距离,有了口红作为聊天的开场,一定不会尴尬,可以友好的交谈起来,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现在正逢夏天,和煦的阳光伴随着缕缕清风向我们袭来,独特的光点照耀着我们,涂上口红显得气色更加的美丽,虽然我们都很平凡,但是依然都在各自努力着做好每一件事情......

  简洁所写的学生时代何尝不是我们的时代啊,听着罗大佑唱的《童年》陪着我们放学,当时觉得每天放学的时光真的是很好,出了校门仿佛我们就是自由自在的小鸟,一个班里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还有成绩优异的班长与班花,就像简洁所说自己努力的学习考试在年级第十二,有个同学不学习是年级第八,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真的是超级羡慕啊,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别人的举动和自己的无奈……

  高中时代就是非常紧张与压力的生活,每天做着题海战

  大学无异于是十分美好的时代,那个时候都已经住校了,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我刚刚结束大学生活一年,对大学的美好时光还是历历在目的

  这本书就像一个随笔一样,跟读者们天南海北的聊,分享喜悦倾诉心情,很真实的一个人,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虽然互不认识,但是也可以聊天。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许多无法忘却的回忆,有可能是一个人,有可能是一个地方,夹杂了太多喜悦与悲伤。

  文/笙黎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五):一支口红的心事

  原本以为有着这样文艺的名称的书,会是一本充满文艺色彩言情小说。哪里知道翻开之后,像是走进绿野仙踪里的奇迹世界一样,让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色彩与美好、坚韧与奋斗。《少女与霓裳》装满了成长的斗志与成功的渴求,那是一个女生化妆包中一支口红的心事。

  《少女与霓裳》的作者简洁,是一名资深编辑。很凑巧,我也曾经报社和杂志社做过一段时间编辑,可惜的是我没什么耐性,没法好好地在文字世界里挥斥方遒,还是喜欢终日自由地走在路上,享受和不同人打交道乐趣

  言归正传,看着简洁的文字,像是看到她成长的轨迹。没有少年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只有年轻人朝气蓬勃,虽然时不时也会看到她面对成长,曾经不知所措迷茫。但是,谁的青春不迷茫呢!我们都是在迷茫中渐渐沉淀下来,渐渐知道自己的本心是什么,渐渐懂得该怎样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这篇文字的题目,就是用了《少女与霓裳》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因为整本书读下来,我觉得这个题目最适合。现在的女性阅读非常盛行,以我所在新华书店为例,各种针对女性的读书会非常之多。作为女性而言,在文化学习方面,不管现在的时代发展到哪种形态,究其历史而言,我们对于知识的汲取还是处于弱势。所以,现在的各类女性阅读书籍非常受欢迎原因也是如此,我们可能没有办法身处很多环境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让自己的灵魂穿越山川大海,让自己的心丰满起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这也是我们所有女性读者,在化妆包中最该收藏的专属于自己的“一支口红的心事”。

  再来聊聊简洁的文字。整本书阅读下来,简洁的文字就和她的名字一样简洁,没有多余的赘述,只有干货一样,来自成长与生活的感悟。同为女性,又有过相同的从业经历,对于简洁文字构成的这个世界,我读着读着不禁深深叹息,我仿佛看到了曾经在人生路口迷茫、不知所措的自己,徘徊之后的坚定;又仿佛看到那些暗藏在内心,从未示人的小心事,一点点地被收录下来,让我的内心充满对岁月的感动。

  写到最后,真的想对自己说一句:愿你半生归来,仍是少女模样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六):时间变幻的速度

  我是在15年的时候认识简洁的,我们通过邮件和文字以及语音交流了4年,才真正意义上在真实世界里触摸对方。见面后,她给我的感觉想象中无差,说话软软的,人也温柔,化着淡妆,感觉很舒服

  不得不说,简洁给我带来了一些很奇妙际遇。那时我只是在《女报》发表一些成长类的散文,经常在截稿日前和她相互撕扯着改稿子,没想到会有水花,陆续有其他杂志来约稿,更没想到自己有一天,除了这些纪实大过创作的文字,也能去写小说剧本

  那是我踏入互联网这个行业残喘的第一年,这种看似赚快钱的自杀式生存,带来的副作用肉眼可见,996产生焦虑也如影随形。睁眼kpi,闭眼gmv的日子实在挑战着我痛苦的极限不进则退价值观深入人心,几乎到了没法理所当然安心休息地步

  那时我所能接触到的,活得最轻盈自在的人大概就是简洁,她的字就像她的人一样,总是淡淡的,温和的,透着股清甜美好,明亮到让人觉得当下的烦恼都不重要人间还有很多好玩儿的值得去经历。

  你说简洁没有烦恼吗,生活一切顺遂吗?那也不是。如果换位思考,我觉得我是她,恐怕也会焦虑得不成样子,不可能比她做的更好了。

  在《少女与霓裳》这部散文集里,她也有很多慌张,比如对日渐增长年龄感到无力,为工作和离职而痛苦,她纤细敏感,可她终究不是抱怨的,她坦然接受态度从容,豪不软弱,她身上那种对生活积极能量,从文字中散发出光芒来,切切实实地影响到读者,影响到我。

  我很喜欢《写在逢九之年》《三十岁启示录》《离职创伤综合征》,真实记录着简洁的坚持和改变,也给予尚未到来的我很多启发。时间变幻的速度太快,过去到30岁才会有我老了的想法,可现在,跨过了25岁,已然囫囵之间,恍恍惚惚就这么摔进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外界风声鹤唳,给你的选择也不多,更要命的是,你好浑身乏术,无处可逃。

  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你一旦遵循,就会像马戏团里的动物一样,完成限定动作得到固定奖赏,却忘记原本你无需受罪。所以无视周遭眼光始终拥有自己频道的人,让我尊敬

  我一直很爱看简洁的社交平台,上面的她元气满满,烟火味十足,做饭,健身,旅游,读书,采办,布置,生活的琐碎在她眼里都是珍藏。这真是令人羡慕的心态和技能,也难怪她可以写出《一支口红的心事》,《苦夏食记》这些稍纵即逝的人生细节。

  和她在一起,一定是件幸福感很强的事情。

  有一种少女是永远不会老的,我想大概就是简洁这样的,一半天真,一半热情,让人想拉着她的手去公园里荡秋千。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七):少女与变形镜

  这本书里的文章,我差不多是从杂志上一期期追下来的。

  这倒不是因为我对简洁的杂志专栏多么一见钟情,这事得追溯到两年前,我刚刚和她认识的时候。那我刚刚开始给她现在在做的杂志写稿,本着一个“写稿子前首先要了解你的甲方”的个人经验,我在杂志上找起了她的文章。

  然后发现哦,她好像不写小说,只写散文。

  坦白说,我这个人对不熟的人写的散文有点偏见,在没有看过一个作者的小说之前,是不怎么想去看他的散文的。理由也很简单:我又不认识你,谁要看你发表人生感悟啊。

  所以一开始,我的确是怀着一个“我是一个敬业的乙方,我要去理解我的甲方”的目的,去看她的散文的。

  然后比较意外的事就出现了。

  具体到第一篇看的是哪一篇这回事我不怎么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觉得咦这个人的散文写得满舒服,从而把扔在书架的样刊们整个抱出来,一篇一篇地把她的散文都翻出来看。

  噢,果然是很舒服的文章啊。

  这到了后来——直到今天,我和她真正熟起来,收到杂志样刊之后,我还是第一时间就会先把她的散文翻出来看掉。

  这本文集分成了三个部分,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的那几篇可能和其他很多人不一样,不是第一部分的少女心事或者第三部分的编辑心路,而是在第二部分,一个好像相对不太好归类的部分。

  它很接近于我对“散文”这个形式的理想化想象。

  克制的,柔软的,坚定的,有力量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灵感”的。

  这里的“灵感”指的当然不是写作上的灵感,而更接近于一种生活上的灵感——打个比方的话,假设每个人心中都揣着一块小变形镜,你知道这块变形镜能够帮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你不知道怎么用它。结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篇文章,你在读到它的那一瞬间突然豁然开朗——啊这个视角怎么这么有意思!于是你掏出了变形镜,发现你学懂了怎么看到这个世界的新的,或者说隐藏的一面。

  我十分喜欢《苦夏食记》这一篇,说不定因为现在也正是这样与芋圆、凉粉、西瓜、冻樱桃相伴的苦夏,文字就更加栩栩如生起来。她写拿着小搪瓷杯装的冻樱桃边吃边走去上学,一个十分简单日常又活色生香的场景,截出来像是电影的一个镜头,透明的夏天。

  对啦,色彩感——我觉得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关键词。

  《一支口红的心事》是鲜亮的,《二十五岁你要认识村上春树》是白色的,《夜雪与一座城》是发灰的,《一个写作者的自白》我想是黑白分明的,清晰,而且明亮。

一个作家总会按照他本能的欲望写作,而不是写他应该写的东西。

  这句话我想也是对一位写作者最高的祝愿。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八):《少女与霓裳》——我们都曾是那个青涩少女

  昨天拿到了实体书,因为预售的时候已经下单,所以当时就迫不及待拆开快递。

  映入眼帘的是闪光的粉色封面,真的是很少女的封面。从《爱格》里的刊载,到实体书的出现,再结合书里简洁描述到纸媒写一期少一期等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这本书的正式发行。 印象最深的是《一支口红的心事》还有《当你说要以写作为生》,恰好在《爱格》里也看过这两篇文章,又重新读了一遍。很奇怪,我两次读完的感受都是相似的,简洁用平淡又坦然的语气去描述她的那些经历,你知道那些故事都真实的发生过,可是每次读的时候都会再重新去融入到文字里,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我脑海里甚至有一个画面:出门上班时,有个温柔又固执的女孩,拿着口红对着镜子涂抹着,像是对上班的小小抗议,也是对平凡日子的敬意。 我想无论这个时代怎样,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纸媒,喜欢去书店里细细挑选一本书,然后心满意足的结账付款。那些心里的满足和喜悦,是电子书给予不了的。

  了解了简洁的家庭之后,我就理解了她剪短发还有上学时小小的叛逆,之所以是小小的叛逆,在我看来,那些固执和作对的行为,只是不愿意逆来顺受,不愿意再一直作被训斥者的角色。

  还有就是少女时代被爸爸打而机智地向大伯报警,然后下文写爸爸爷爷伯伯还有其他的家人都是警察,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起来,因为实在没有这样的体会。我心里想接下来爸爸可能要转换平时的角色接受爷爷伯伯的审判,还有来自妈妈的批评,心里立马出现了爸爸结结巴巴努力解释的样子,可爱又好笑。

  读到简洁因为声音心里的情绪起起伏伏,忍不住心疼起当时那个不敢大声说话的她。我记得五年级时期中考试因为做错了一道化简题,到最后一步时我顺手把最后化简出的1+1写成了1。

  我们数学老师批评了我一整个学期,开家长会时我没参与,不过她在会上也提及了这件事。而后在她的课上其他同学再有类似情况,都要把我做错题的事情说一遍。有一次有本没有写名字的数学作业,她直接甩到我的脸上,然后离开了教室。那本作业的主人,其实是我们班的第一名,她忘记了写名字,但是我们数学老师理所当然地把那个人当成了我。

  简洁当时恐惧说话,而我当时或者一直到现在,都无比抵触数学,每逢遇上数学考试都觉得无比紧张,生怕再有一次相似经历。

  当时那些带给我们伤害的人,有意或无意,时间让他们轻而易举的忘记了一切,只剩我们自己留在原地,慢慢走出去。

  不管是换了短发,还是不那么软糯的声音,这本书给我呈现的,还是一个温柔的简洁,一个骑着单车笑着看路上牵牛花的少女,一个穿黑色职业装跑来跑去采访的女生。

  可是你知道,她的温柔里,是带着固执,带着硬气,带着不容侵犯。

  毕竟她可是那个夏天里,拥有过一支神奇口红的少女啊。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九):所有少女的心事几乎都是一样的

  少女与霓裳8.9简洁 / 2019 / 湖南文艺出版社所有少女的心事几乎都是一样的。

  口红、远方和写作串起少女的日常思绪,也爬梳了注定永远回不去的青春期。过去是美好的,然而即便拼劲全力到现在看来也是过眼云烟。曾经的过往又是黯然的,失望的、遗憾的、挫败的在回忆里盘旋。

  写作是廉价的爱好,但“便宜的”稿费、没有预兆而关停的杂志社却难以养活写作者,即便如此,拿起笔的人也没有就此罢休,好像在脑内剧场举办过虔诚的仪式,也或是世间再无其他可以停靠很久的,一个给自我的应许之地。

  然而回望来时走的路,欢悦与不堪都是珍贵的。生活的脉络,写作者往往比大多数人看得通透,在西西弗斯般的劳作中,他们擅长打造与他人不同的路径,在生命逐渐消失殆尽的旅途中留下印记。

  在大浪淘沙里收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细数的小确幸,我们的青春似乎都一样,谢谢简洁。

  《少女与霓裳》读后感(十):“想去远方的人都有故事”

  借用这个书里章节的标题作为开头,不为别的,只为都已经在故乡的远方。

  我坐在帝都的家里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夜里十点。再抬起头来的时候,是凌晨一点半。并不觉得疲累,就好像是和老朋友一起喝酒聊天,不醉,暖心。很多事情的答案,到了这个时候说出来,嘴上只是“哦”的一声,心里想的是,原来我们认识这些年,你是这么过来的。

  我想起SHE有一首歌叫做《我曾是少年》,“有些时候你怀念曾经日子,可天真离开时,你却没说一个字”。我们那时候都拼了命的学习(存疑),考出一个好分数离开这里。我们也都成功了,我们都上了很好的大学,有了很好的工作,可最终到这里,还是“酒喝到七分,却又感觉怅然若失”。

  是的,“却又”,“怅然若失”。从十八岁离家,到现在三十出头,我们并没有过得不好,都在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奔跑,我们都有让很多人羡慕的生活,可总还是觉得,一定是失去了些什么,就像总感觉背后一直有一只手在推着自己向前,没有办法停留。

  的确,我是不再为那些年的事情发愁,模拟考试成绩怎么样,那谁是不是喜欢我,会不会惹老妈生气,这些事情早都不重要了,可是,同样的,也不会再有人认真的和我讨论大航海里北非有哪些出产,印度洋每年的季风都往哪个方向吹,操场上再也不会有你追我赶的身影,“关于爱情,也只字不提”……当然,我们成长了,我们独立了,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事业,生活……可是我们总是失去了一些东西。那个老一中的校区,门口两颗玉兰树,主楼里有阳光洒进来的自修室,那些曾经站在讲台上羞涩的介绍自己的女同学,曾经苦口婆心上课讲题的老师……还有那些好久不见的漫天飘洒的雪粒,街边臭豆腐的臭味和辣椒的香味……

  那些场景,味道,和一次又一次的告别,就像年轮一样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又像灰尘一样溃散”。我们在长大,年轮在变得模糊,可我们倔强的不想忘记。每次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都是满满的温暖。我爱这些回忆,所以当我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会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温暖,因为我们都是这样成长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美好的回忆。

  “一个回去也得不到安慰的城市,已经再不能作为逃避的念想。至此,我的人生再也没有逃避的退处。离家的人总把故乡作为归处,以为回来总会得到治愈,但其实故乡在你远离她时就已经改变了,不能奢望她作为记忆的封存之处,更不能奢望她治愈你离家多年之后,更复杂更难言的伤痛。意识到这一点,我的人生才算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知道自己逃避已经无用,已经没有后路可退”

  “就像如今回想起来,我离开这座城的最后时刻,是在家门口抬起头时,落在脸上的雪片的凉爽干燥的触感,是美得眩晕的光点。而所有被拆毁和将拆毁的一切,都隐在了夜色中,深邃而干净。”

  我们想去远方,却把心留在这里。

  :看到《当你说你要以写作为生》,心里只想说恭喜和坚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少女与霓裳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