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28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读后感10篇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是一本由蔡登山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读后感(一):跟着蔡登山学习如何认真细致地做学问做事

  著名文史作家蔡登山的作品,以前读过的有 《声色晚清》《一生两世》两本,虽不够多,却足以领略到他在追求历史真相过程中,那一份仿佛与生俱来执著与求真的决心毅力。这大概是基于作者对历史真相到底何在的一种态度,他认为,“历史真相,常常见细微之处”,所以必须重视细节,以至于不能错过“有些看似不重要材料”;否则,他认为那就是一种“推断或臆测”,和“捕风捉影”无异。

  如今回过头来看他的这本《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依然是一种做纪录片式的全方位再现。真相只有一个,道听途说的当然作不得真,必须“小心求证”。但作者更指出,即使是“铁证如山”的书面文献,恐怕有时也难免存疑——比如,他举了他找到陈寅恪父亲陈三立中进士确切时间经过。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最好要以“地下之新材料”补“纸上之材料”,亦即所谓“二重证据法”——真相只有一个,需要自己综合求证,证据当然是多多益善

  这样的一种态度事实上完全可以推而广之运用于每个人做学问、做事情始终,对自己只会有更多的好处。不过,累是一定的了,毕竟工作量摆在那里。而眼下的一般情况则是,快餐式的文化氛围喧嚣一时,萝卜快了还不洗泥呢,更何况其他!而一味求快、一味看结果,最终就是做事情不肯更认真、更细致一些,做学问同样是坐不了冷板凳!最后的质量也就不难想象,确实好不到哪儿去——假如是真的好,那只能归结为运气

  再回到《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这本书本身。讲的依然是晚清人物,落脚点却是“情义与隙末”。边讲故事考证,既生动有趣,又非常注意“小心求证”,把“证据链”充分完备起来。这样,才让那些仿佛很熟悉的晚清历史人物,譬如曾国藩、左宗棠、张謇,甚至于一些不那么熟悉的晚清人物,都顿时“活”了起来,就仿佛自己也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故事相去不远。

  蔡登山可以做到这样,靠的是什么呢?从作者在每篇文章中的引用就可以得出结论,他靠的就是海内外大量的晚清、民国时期日记书信报刊回忆录,靠的就是一种仔细梳理深入挖掘,靠的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扎实推理。所以,很多极易被忽略、湮没而富于意味的细节才会终于浮出水面

  历史原来也确实需要这样来追溯,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找到、还原、“逼近”真相。用蔡登山撰写《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这本书的艰辛就可略一斑:“我跑遍了大型的图书馆,甚至查了拍卖图录,拜访不少收藏家,才写出这二十篇文字。”

  而做其他事情呢,内在的道理其实也都是一样的,照着做就已经足够了。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读后感(二):恩怨功过长河

  有个成语叫凶终隙未,意思友谊不终,交道不永,朋友最终变成仇人。初看这人词时觉得实在不详,继而不甚喜之,最终却是多年人世不堪体味,诸多背叛与倾轧之后,才浑浑的对古代先哲创造出这样言简意赅的词而叹服。放下或放不下,生命都是世间过客不同的仅在于留下了什么值得回忆的述往。

  蔡登山的《情义与隙未——重看晚清人物》将众多尘封已久的晚清人物过往以大量的日记、书信、报刊文章、回忆录、图片资料挖掘,透视隐藏于阴暗角落不为人知的多面人性

  在作者蔡登山笔端,《情义与隙未——重看晚清人物》共二十篇,涉及历史人物分布广泛,有成王败寇的李秀成,有史学评价很高的曾国藩,有曾为帝师的翁同龢,还有曾背负骂名的陆征祥,还有凭着洋务、交游、贿赂从佛山一路高升进北京的张荫桓,还有八卦政事精彩的共妻重臣梁鼎芬,这人与妻子原本夫妻恩爱,但因梁上京,将妻子托付兄弟,没想到妻子和兄弟又恩爱上且育有一子,最后居然二人共妻......蔡登山先生选取这些人物来展示出晚清生活多样性,无论是政治民生、还是经济军事战争,或者市井小民的疾苦,都在这薄薄的著作里焕发出别样风采。从这些选取的人物平生故事之中,也看得出晚清的社会乱象,新旧观点交织冲突出的百般世相。从人物入手,帮助我们看清看懂晚清社会现实。这也不能不说蔡登山先生确实具有文史作家敏锐感知古语说,“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书里曾经生死之交最终却落成生死仇人,利与钱财相逐,正应了那句:鸟为食之,人为财死。

  可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蔡登山先生的笔触流畅全书以“以外交总长修道院神父的陆征祥”篇为结尾,抑或是蔡登山先生自身对生命价值、社会理念的最终反映绚烂过后归于平淡生者恬淡豁达才是对生命价值的最终体现。历史的真相正如大风起于青蘋之未,从来败来没有发言权。蔡登山先生从这些久绝的历史资料发现些许的蛛丝马迹,以此来大胆著文写出自身对历史真实的推断,用这部《情义与隙未——重看晚清人物》不仅拔乱反正,更是史学界文学界的敢于说真话,写真情,著真文的代表之一。这样的著作或许才是对自身和时代负责任有良知文人底线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读后感(三):拨开迷雾:看蔡登山独具慧眼带你揭开扑朔迷离的晚清人物恩怨迷团

  晚清是人所共知乱世,而乱世每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去今不过百年的晚清,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人物多得数不清,随便拈取一位,都有说不尽的逸闻故事,然而其中真假搀杂,常有脱离事实甚至添油加醋以讹传讹,真相往往变得扑朔迷离,如在雾中。

  如何看待晚清人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有关晚清人物的八卦故事,多见之于其时及民国的笔记、掌故。这类资料多如过江之鲫,不免令人有汗牛充栋之叹。然而,如果你认为这些资料完全可信就大错特错了。试想,就连官修正史也有不可信之处,何况这类私人笔记类文字呢。有的笔记作者常常挟私报复,篡改史实;有的作者当初写的时候无法未卜先知,事后为了消除不必要麻烦只好删改有关内容加以掩饰;还有的明目张胆的作假,背离史实,给人看的都是脸上贴金文字,自家丑闻则极力掩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有过拍摄《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的经历,蔡登山彻底改变了早先的在中文系读书时偏重书本的认识。他在做陈寅恪的纪录片时,偶然发现其父亲陈三立中进士的时间不是光绪十二年丙戌,究其原因是复试时书法没有按馆阁体规范去写而导致不合格,没有参加殿试,不能称为进士。陈三立中进士的确切时间是三年后的光绪十五己丑,陈家祖宅门口的“进士礅”上刻有“光绪己丑主政陈三立”可作为证据。这件事让蔡登山更加注重细节,通过落实细节中的蛛丝马迹,佐之以书信、日记等新发现或新出土的史料努力还原晚清人物的真实恩怨故事,也就有了这本《情义与隙末》。

  《情义与隙末》一共20篇文字,涉及曾国藩、端方、张謇的各有3篇,张荫桓、梁鼎芬的2篇,其余文廷式、赛金花等人的均为1篇。全书不长,读起来却很有味道。虽说有中国人爱凑热闹劣根性,故事本身却不是绣花枕头。那么,好看在哪里呢?在我看来,首先是细节生动可信,书中较多地引用同时代的笔记,而笔记文字简练概括又不失真实,比如《曾国藩何以速杀李秀成》一篇,引用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部分日记内容,使得文章情节丰满真实可信,对于读者了解内情十分必要,因为赵烈文本人作为曾的重要幕僚,是历史见证人,所写的都是亲眼所见,而且更为可贵的是秉笔直书,毫不隐讳。其次分析公允中肯,不偏袒,不为尊者讳。如分析曾国藩速杀李秀成的理由站不住脚,指出李秀成的地位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性,理应在捕获其人时押解京师,交由朝廷处治。而且李秀万被擒时太平天国土崩瓦解大势已去,从南京到北京都已完全被清军控制,基本上不存在被劫的可能性;再者书中讲述的晚清人物故事不是生硬的掌故堆积,人物本身被塑造得立体形象,有时候借用善于表情达意的诗词,就把一个人物写活了。《情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就讲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悲情故事,张謇和沈寿都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人物。沈寿因绣有《八仙上寿》、《无量寿佛》被慈禧大为赏识,从此一举成名。张謇因为欣赏沈寿的惊世才华决定在他创办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设绣工科,请沈寿来主持。一来二去,多情的张謇喜欢上了沈寿。张謇在沈寿生病期间无微不至照顾,还把自己的一处住所让给沈寿居住养病。沈寿报以自己的秀发绣成的“谦亭”白绢横幅,张謇回了两首情意默默的诗,表达爱慕之情。

  《情义与隙末》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保持情义的不易,书中讲的是晚清人物,何尝不是现实人生的映照。左宗棠受曾国藩和胡林翼的力荐,才有之后的一番惊天盖世的大作为。左、曾两人却长期不睦。太平天国覆亡之时,清廷追查洪秀全之子“小天王”洪福瑱的下落,曾国藩误听弟弟曾国荃的虚假消息,转而上报清廷小天王已死。左宗棠得到小天王逃到江西的确切消息后,绕过曾国藩直接给清廷上了奏折,指明事实。致使两人交恶。看似无情的左宗棠却十分周到善待曾国藩后人,甚至不惜违背铁打不动的原则。曾国藩最小的女婿聂仲芳对左宗棠的知遇之恩极其感恩戴德,正是左宗棠的大力照拂,才使得聂仲芳平步青云,最终做到封疆大吏的高位;翁同龢与张荫桓于光绪十年订交,翁与张深交后,由守旧派一变而为改革派的主要人物,对于张是言听计从。谁也没想到,光绪二十三年胶澳事件中,张荫桓始赞终叛,背后捅了翁一刀。戊戌变法时张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而翁由于难改保守固执本性失去了光绪帝的欢心。翁张二人的恩恩怨怨在《翁同龢与张荫桓之间》中得到了原原本本的现现。情义渐尽,隙末顿生。英敛之与吕碧城之间,尤其让人唏嘘不已。英敛之是吕碧城成功路上的贵人,他在吕走头无路的时候收留了她,并聘请她担任《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吕碧城时年虚岁二十,由此一步步日渐走红。英敛之常识吕碧城的才华之外,也暗生情怀,心里矛盾痛苦。吕碧城由于个性太强,与英敛之的关系逐渐破裂,最终反目。相识相知容易相处总是太难。情义不常在,隙末时有生。能够保持终生情义不变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正让人叹惋。

  蔡登山《情义与隙末》一书,与中华书局的《掌故》系列相比,由于注重细节,同时借助新发现、新出土的史料,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晚清人物真实可信的一段过往,读来欲罢不能有滋有味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读后感(四):雷雨:槐影扶疏红纸廊

  槐影扶疏红纸廊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

  蔡登山先生对资料考辨的谨慎认真、对谋篇布局考虑、对自己遣词造句的琢磨,都令人惊叹!与蔡登山先生算是老相识了。通过邵建兄,与他联系上后,虽然不常联络,疏于问候,但办什么事情,都是爽快明朗,信义昭昭,很令人感慨。去年的盛夏酷暑时节,也是8月16日,他有新书《多少往事堪重数》,在五台山的一处地下车库举行分享会,吴奔星先生的公子心海先生主持。当晚,天气骤变,风雨交加。我说,最是风雨故人来啊,蔡登山先生年逾花甲,但精神矍铄精力超人,他是探究问题的登山者、他是往来于两岸之间的使者、他是急公好义的宋江式的出版者,这三者的身份,蔡先生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发挥到了极致,令人由衷感佩。今年的8月16日,同样的地点,蔡登山先生又携新书《情义与隙末》来与南京的旧雨新知分享。蔡登山先生风尘仆仆而来,几乎没有喝一口水,就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了近一个半小时。细读蔡登山先生的《情义与隙末》一书中所收录的二十篇文章,他所论及的几十个人物,他所提及的事件,他所下过的功夫,实在令人钦敬之至。

  细看此书,你会发现蔡登山先生切入问题的角度很好。晚清人物,掌故轶闻多多,笔记数据汗牛充栋,似乎给人以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感。但蔡登山先生别具只眼,他从情义与隙末的独特角度来审视梳理似乎已经被人所熟悉的人物,还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张荫桓是清末影响很大的人物,也是众说纷纭、很难盖棺论定的人物。张荫桓并无科场功名,但练达聪颖视野开阔,办事爽快,思虑周全,深得翁同龢信任,张荫桓也通过翁同龢一路扶摇,平步青云,但张荫桓进入光绪皇帝的视野在光绪面前分量日益加重之后,他与翁同龢的关系就微妙紧张起来。翁同龢日记中多次提及张荫桓,张荫桓日记中自然也有翁同龢。翁同龢最终抱恨终天,死在常熟,满腹辛酸,无人可谈。但翁同龢总算大体上得以善终,此后还有一个似乎来路不明的谥号文恭。张荫桓戊戌政变后,虽然受到了冲击,但惯于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的张荫桓,还是有些手段托庇于人,没有被划入康党之内,但他流放到新疆乌鲁木齐之后,时过两载,又被追责砍头,却是为何?蔡登山先生以《翁同龢与张荫桓之间》《繁华毕竟归摇落》两篇文章,来探究此事,引人入胜,堪可反复细读。梁鼎芬与文廷式是好朋友堪称莫逆,但文廷式后来居然把梁鼎芬的夫人据为己有,这个龚夫人嫁给文廷式之后,还居然与梁鼎芬有些往来,这样的近乎夺妻之恨的事情,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其间有着怎样的隐秘内情?蔡登山通过《梁鼎芬的丢官与失妻》《文廷式的革职与脱险》来钩沉重述这段不无奇葩、近乎香艳的往事,真是很有意思的谈资。众所周知,左宗棠与曾国藩一直不大融洽,但曾国藩百年之后,蔡登山先生考证,左宗棠对曾家后人却关爱有加,这真是先有隙末隔阂,最终情义绵绵了呢。

  细读此书,你会发现蔡登山先生选取的人物故事也很好。曾国藩很热,他自己的文本,关于他的文本,如过江之鲫。但蔡登山不是去与唐浩明等就曾国藩的一生行状进行比较争锋,他选取《曾国藩何以速杀李秀成》《空留高咏满江山》,截取李秀成与曾家兄弟的交集、曾国藩与王闿运的互动,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幽深、时局的扑朔迷离、历史的波谲云诡。赛金花的故事、张謇与沈寿的交往、英敛之与吕碧城姊妹的交往,甚至陆征祥的命运结局,都是很有意思的故事,蔡登山娓娓道来,仍旧新料很对呢。

  细观此书,蔡登山先生对资料考辨的谨慎认真、对谋篇布局的考虑、对自己遣词造句的琢磨,都令人惊叹,这样的文字经营态度,实在是很值得称道。如今,中国大陆,关于历史的通俗读物车载斗量,不胜枚举,在看到的确有不少很值得肯定的文本的同时,也应该毫不讳言,有太多的粗制滥造,有太多的敷衍了事,有太多的误人子弟,有太多的错误百出,有太多的漫不经心。但蔡登山先生无论是论说陈季同,还是月旦李审言与樊樊山,甚至还有杨崇伊与端方、张謇与沈寿,他都秉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有一说一,持之有故,不妄加揣测,不放言高论,不凌空蹈虚,这样的文风,真应该为他大大点赞啊。

  厚今薄古不可取,厚古薄今也不对。晚清是一个很独特、很有意思的历史阶段。它距离我们看似遥远,已过百年;实则很近,如在咫尺,当下的诸多人事、形势,都难以摆脱晚清的影子。蔡登山先生对晚清的执着探究,让我们重温或熟悉或陌生久违的人物与事件,功莫大焉。

  本文首发于《现代快报》

  延伸阅读

  《声色晚清》 《一生两世》 《多少往事堪重数》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读后感(五):康有为谋刺慈禧始末

  编者按:晚清政局波诡云谲。慈禧、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这些大人物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悲喜剧。康有为暗杀慈禧就是其中之一。“围园杀后”早已广为人知。这并非康有为唯一暗杀慈禧的计划。逃亡海外后,他曾命梁铁君潜伏京城两年之久,执行暗杀慈禧计划。著名文史学者蔡登山费时半年,通过康有为的密信及其他史料,终于将此事完整的勾勒出来。

  受命行刺

  近些年,学者蔡登山的研究方向已从民国文人转移到了晚清人物上。他向记者介绍,康有为与慈禧,一个是保皇党领袖,一个是清帝国实际上的最高掌权者。两人不光政见不同,前者的弟弟康广仁还死于后者之手。康有为两次谋刺慈禧,“围园杀后”已广为人知,后面这次暗杀,章士钊曾在1961年写文披露,但语焉不详。他也是解读了四封康有为与梁铁君之间的密信后,才对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蔡先生将他的解读写入了最新出版的著作《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一书。

  据蔡登山介绍,这几封密信原件在香港收藏家许礼平处。几年前,许礼平在匡时拍卖中以高价拍得这些信件。他从许礼平处拿到了复印件之后,请书法家仔细辨读,再加以解读。

  梁铁君,广东人,与康有为同列岭南大儒朱九江门墙。两者虽是师兄弟,但脾性不一样。梁铁君是性情中人,一生任侠,会武术,喜谈王图霸业。康有为后来回忆说,梁铁君曾强迫他“从所学”,否则绝交。康有为不从,两人就真的绝交了。

  但五年以后,两人再次相遇,交谈之下,梁铁君为康有为所折服,此后一生都跟随康有为。

  蔡先生说,梁铁君在广西梧州经营盐业,资产丰厚,为了支持康有为,他可以说是倾家荡产。自公车上书、设立学会,直到戊戌政变,康有为所花用的,很大部分来自梁铁君。

  戊戌变法后,梁铁君舍家追随康有为,一同逃亡海外。因为他还会武术,所以兼任康有为的保镖。

  1900年,梁铁君受命从新加坡返回北京,找寻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的遗骸。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戊戌事变中就义,遗骸一直下落不明。此次,梁铁君得到康家旧仆的帮助,找到了康广仁的遗骨,将其带回南海县。1920年,康有为看到江苏茅山的地形不错,就在附近买了六百多亩地办了座农场,将他母亲和弟弟康广仁的遗骨移葬在了茅山积金峰下的青龙山。

  1900年庚子事变时,康有为认为保皇党有机可乘,便向海内外大力募捐,以期举事。但这一年,他的勤王运动都纷纷失败。于是暗杀计划便被提上了日程。

  从历史大叙事的角度看,清末民初,本身就是一个暗杀横行的时代。吴樾、汪精卫、陈陶遗……都曾是暗杀事件的要角。作为保皇党的领袖,康有为要暗杀的第一人自然是慈禧,其余如荣禄、李鸿章、张之洞等,都在谋刺之列。为了此事,他花费了“数万元之多”,但毫无所成。康有为曾就暗杀之事和梁启超商谈过。梁启超不甚赞同康有为雇凶谋刺的做法,他认为,能用钱买到的,就不可能是荆轲、聂政之辈。荆轲、聂政刺杀的都是居于庙堂之高的大人物,凭借的不光是一身好武艺,其本身还具备侠义之气。

  放弃雇凶谋刺的计划后,康有为决定起用保皇党内部的人去执行暗杀慈禧的计划。一来大家同仇敌忾,二来也不用担心泄密。这样,武功高强、又有豪侠之气的梁铁君便被推到了前台。

  密探颐和园

  1904年,梁铁君受命,带着陈默庵、梁子刚、罗璞士等人前往北京。

  在此前后,梁铁君与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有几封书信商谈此事。其中提到了经费问题。梁铁君认为,暗杀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暗杀行动最基本的就包括落脚北京、探查地形,之后才能付之行动。即便半年之内能成功,这半年内所需费用也得有一万银元。但就这一万银元,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一时间筹措不出。

  梁铁君等人到北京后不久,就在京津等地设置了多处机关,对宫中消息也多有打探。在一封信中,梁铁君告知康有为,他计划着人混入慈禧乘坐的豪华游艇“小火轮”,这样,暗杀就有望了。

  梁铁君不会只做一手打算。他还着人去日本学习制造炸弹,以备暗杀之用。蔡登山介绍,从梁铁君他们的通信看,罗璞士被派往了日本,除制造炸药外,还学习了催眠术(可用于暗杀等革命活动)。但学成归来不久,就因通电泄露,被捕牺牲了。

  梁铁君在北京也没闲着。一是继续想法渗透进入慈禧的“小火轮”;一是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也为了筹措经费,开设了东洋车公司和一家名为“吉昌”的照相馆。

  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却让他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那个时代,照相是很前卫的。在宫内,不光慈禧喜欢照相,宫里的太监也喜欢照相。他们希望能在房间内挂上自己的照片。就是通过照相等手段,梁铁君结交了许多太监,如姚焕卿、王汉章、冯仲平、建如、金蔚九等人。宫内的消息便源源不断的涌到照相馆。

  蔡登山在梁铁君等人的通信中发现,太监们泄露出来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总体上,保皇党对慈禧及光绪的起居、健康等情况,都了如指掌。如1906年5月24日,梁铁君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写到:皇上脉息,左寸关沉弦,右寸关沉滑,肝阴未实……

  在这封信中,甚至还有御医给光绪开的药方。同时,这封信还提到了慈禧“亦于五月十八、九等日有病,服木香、砂仁……等药,近已全愈”等信息。

  而据香港掌故大家高伯雨的说法,梁铁君与宫内管皇帝衣服的一个太监总管几乎要义结金兰,该总管还带着梁铁君去颐和园绕了一圈,四处拍照。

  由此可见,梁铁君等人渗透能力的强大。假以时日,若事情照此发展下去,暗杀慈禧,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然而,就在这年6月19日,梁铁君被捕了。

  事败被捕

  据蔡登山介绍,关于梁铁君被捕,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说梁铁君在街上遇到了一位同乡朱淇。此人是天津探访局长杨以德的座下侦探。他发现梁铁君易名吴道明,就觉得很诧异。几番留意刺探,搜出了梁铁君的密码本和其他密件,这样,事情败露,梁铁君被捕。但梁启超从熊希龄那里得到的消息,是一名店伙计告发,导致梁铁君被捕。

  章士钊曾访问过时任北京外城警厅厅丞朱启钤。据其介绍,梁铁君与宫内太监过从甚密,这引起提督衙门侦缉队的注意,之后又在照相馆搜到了证据。由此梁铁君被捕。

  梁铁君被捕后,被送往天津,由袁世凯亲自审讯。袁世凯担心梁铁君揭出他与维新派的人秘密交往的旧事,很快就将他处死了。

  蔡登山说,梁铁君得知要被处死的消息后,默然良久,让对方去买毒药来。结果第一次吃下毒药,反应过大又吐了出来,他又让对方加量再买,第二次饮下,七窍流血而亡。执法处请人将他埋在马厂南围门外乱葬岗。

  这一天是7月13日。而就在同一天,清廷颁发了预备立宪诏书。

  清廷处死梁铁君,是秘密进行的,并没有过多声张。对康有为,也是采取了漠然视之的态度。而康有为因清廷预备立宪,也自此抛弃了暗杀计划,一心想走组织政党的道路。对梁铁君的牺牲,他在感到“痛断欲绝”的同时,又庆幸“于吾党前途无甚窒碍”,“不以此牵及全域,尚不幸中之幸也”。一年之后,梁铁君之子赴英国,想和康有为讨论梁铁君的善后工作,康有为竟然没见,章士钊感慨:死生之交,不及市道。

  复盘梁铁君暗杀慈禧一事,蔡登山感慨良多。他认为,康有为命梁铁君暗杀慈禧,虽说是为了革命,但内里其实也别有隐情。他分析,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不可能挽回败局,刺杀慈禧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了。但康有为流亡国外多年,募了不少经费,如果没有什么动作,难以向捐款的人有所交代。这是他指令梁铁君暗杀慈禧的另外一个原因。章士钊早年对此也曾有分析,他认为,梁铁君暗杀慈禧,一是保皇党为了泄愤,二是“为华侨捐款设一开支项目,一塞众望而辟利源”。对章士钊的说法,蔡登山先生深表赞同。

  本文首发于《扬子晚报》 记者臧磊

  推荐阅读

  《声色晚清》 《一生两世》 《多少往事堪重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情义与隙末:重看晚清人物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