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读后感(一):我听见你的孤独中的爱与孤独
现在是凌晨三点,我刚看完新书。久久不能平静。 本打算当睡前读物一样看几章就入睡,奈何当我意识到该睡觉时,印有“沈肯尼著”的尾页就出现在了我眼前。 在这段时间里,我被范卓曦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所牵动。我的心情时而明朗,时而紧张,时而恐惧,时而惊叹。我被书中人物复杂又矛盾的情感所吸引,这是我度过的无比酣畅淋漓的时间。 小曦,多么令人赞叹又心疼的孩子。他拥有一切不幸,却接住了世界扔向他的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向世界投以一束束鲜花。他何尝不渴望在自己漆黑的世界中找到那缕温暖的阳光呢,当他满心欢喜,把上天对他的不公扔在脑后,准备迎接那束光时,厚厚地乌云总会让他的世界再次灰暗。他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啊,他怀着赤子之心对待这个世界,一个人的微笑便可让他奋不顾身,他可知,用自己的热血,冲动,善良,真诚,去面对的可是怎样的未知世界啊。小曦,我听见你的孤独。 可这个世界里的人,哪有善恶之分呢。纵使最终被法律约束的唐英豪,他也会在冬季为小曦摘下意义不凡的赫伯亚,会想过在飘雪的生日对小曦坦白一切,会任由小曦安排自己的结局,会认真地想过和小曦一直一直在一起,在那个飘雪的冬季,他和小曦一起依偎在永无乡的火炉前,目光温柔地注视着潘沉沉睡去。 我爱这里面的世界,爱它猝不及防的转折,是唐英豪最初与万杰富有阴谋的对话,是小曦在合同上签的唐英豪的名字,或者爱它安静温柔的画面,是两个人在永无乡的雪地里散步,还是在布满星辰的深夜里促膝长谈。它让我暂时忘记了我自己,让我投入到了全新的世界,体会那里面的人的孤独与爱。 这让我感谢肯尼给予我的一段畅快时刻并期待着接下来两本书,迫不及待地想继续分享着彼此的爱与孤独。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读后感(二):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
每当在书中读及那些卑微的努力,都觉得感动且受震撼。也许每个人在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之前,都经历了无数的煎熬,甚至不断的嘲讽和否定,但好在那些踮脚的少年,最后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沈肯尼《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新书上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一直都认为,“原生家庭论“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伪心理学。诚然,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但这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潜意识把所有问题归结在原生家庭上,但是忘记了成长在生命中所赋予的价值。很可惜我们身边看过的书也好,影视剧也好,都过多地宣扬这一伪心理学,其实也是在曲解社会价值观。从书的立意来看,《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主角范卓曦背负着生命的秘密和他最好朋友的背离,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他生命中的孤独。与此同时,他也欢迎像太阳一样明亮的唐英豪。然而,命运不允许他贪婪。当深爱的人离开,迷雾吞噬了真相,谁能理解他内心的孤独。这部小说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原生家庭创伤的根源,但是却并未沉浸在忧伤当中,而是通过悬疑的情节和隐藏的情感,
告诉人们去获得自愈和重新成长的能力,重写自己的人生篇章。小说主旨的升华让故事变得不同,也让故事更容易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接受。
一本书想要叫座,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具备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他们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我们也没有,但是我们不能抱怨,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也希望让这本书被更多人看到,积极去引导那些年轻人,不要走错路,不要因为曾经的历史问题而影响当下的每个选择。
此外,和目前卖座的大部分影视剧一样,这本书也具备极强的改编性以及实现性。玄幻题材内容制作成本高,穿越古装题材拍摄成本高,相比之下现实题材因为取材生活,取景、道具、服装等更为简单,这种生活的熟悉感也让高度依赖社交媒体传播的影视剧得以获得天然优势。《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本身故事情节的话题性,感情纠结的槽点,现代人审美的趣味性,都为这本书在舆论传播中助力推手。
好的故事需要好的架构,也需要好的叙述方式,作者细腻的描写方式无疑是为作品加分的,将人物关系、情感线条恰到好处地干净叙述,没有一丝赘余,在故事情节上不仅深挖伏笔,也让逻辑变得有迹可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增加了更多可读性。
但是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情节延展性,稍微挑战世俗常规,甚至受众年龄层次偏小,但同样缺点也容易变成优点。受众年龄的成长性赋予了故事IP可持续性,挑战世俗常规也更能获得少数狂热粉丝的追捧,最终演变为社交媒体风暴。
来到这个世界,被筛选,被挑剔,被赋予使命。我们经历困顿,中途夭折,轻易放弃,多次失败,多次重头再来。变成暴躁的炸弹,变成美丽的花,我们自我执拗,又美丽动人,充满希望,却又满是不堪。你用悲伤去看,这是一个充满死亡的地方。你用努力去看,这里充满了永不停歇的希望,人们都带着笑。
愿你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诸君共勉。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读后感(三):还未长大,就已经把孤独活过
我17岁的时候,亲眼目睹过班里有个女孩子自残。那是在高三的自习课上,大部分人都在疯了般埋头做试卷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即便有小部分人早已不把高考放在心上,也选择用睡觉看小说这样的方式,自觉不打扰那一大部分人。
就在那样的当口,教室里突然发出重重的拉凳子的声音,我们顺着声源抬头望去,有个女生用右手握着左手臂,在同桌的搀扶下站了起来。
她把手腕放得很平,流出来的血看起来像是圆嘟嘟的图案。伤口应该划得很浅,并没有多少血。只是那样郑重其事地托着,倒有点像《红楼梦》里宝玉挨打后,宝钗探伤时手里托着的那一丸药。那活络的心思,不言自明。她的男朋友是我们的同班同学。
不知道为什么,过了很多年,我还能记得那女生当时的神情,端庄,又似乎有丝隐忍的得意,疼痛、难过,反倒是没怎么显露出来。
她在同桌的护送下去了医务室。整个班里立刻开始唏嘘作响,你一句我一句,一会儿就把事情理了个大概。
就在十七八岁的我们以为高考就是全世界的时候,她已经在因为男朋友提出分手而选择自残。
还不到一节课的时间,她已经包扎好伤口回到了教室,平静地坐在位置上,还和同桌窃窃私语。仿佛刚刚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我们也一样,又低下头继续做试卷。
仿佛刚刚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只是后来,听说她还是和男朋友分了手。虽然她在那男孩子面前歇斯底里地说,我愿意为你死,也并不能挽回什么。
只是听别人转述这些的时候,我摸着手腕,想到的都是,怎么就舍得对自己下这么狠的手,想想都觉得疼。
同学们都觉得她很蠢,但我有一次见过她在女生宿舍楼下拐角的冬青树旁偷偷地哭,在昏暗的灯光下能看到她耸动的肩膀,嘴巴咬着手臂拼命不发出声来。
因为她早恋,总爱逃课,经常被老师批评,也不怎么招同学们喜欢。我也没怎么和她说过话。可那个抽泣的场景,让人觉得难过。我是在那一刻,体味到一个女孩子不为人知的孤独。
可年龄小的时候,不仅仅对爱情,对待友情、亲情也是如此,恨不得拿出心窝里一腔的热忱,只为表达在意,如果对方感受不到,真是难过极了。
我记得我因为和好朋友闹别扭在马路边放声大哭过,指责她不在乎我,只因为她又有了新朋友。我的同桌因为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时不时掉眼泪,老师还讲着课,她的眼泪就呼啦啦掉了下来,那双瑟缩在眼镜片后的眼睛,都是水雾,再低下头去,怕被周遭的同学察觉。
那样的时刻,我也觉得难过。
怎么可以这么难过呢,明明在老师家长心中,我们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哪怕有点困惑,都要被他们说成“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许这才是真正难过的原因吧——哪怕难过,都不能被理解。
我们有困惑,我们有无助,可却没有正经的精神导师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老师和父母耳提命面的都是好好学习,没有人关注你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被击碎,会不会孤独,
《我听见你的孤独》这本书里直面的就是这种难过到极致的孤独。
17岁的少年范卓曦,母亲是小三;名誉上的父亲有自己的家庭和出色的儿子,并不怎么关心他;唯一要好的朋友背叛伤害他,在学校里他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好不容易遇见一道温暖的光,却是带着仇恨而来的、父亲名正言顺的儿子。
他的世界看起来华丽,被金钱堆满,却也只有金钱。这世上有乞讨金钱的乞丐,也有乞讨爱的。可他又倔强的不肯承认自己渴望得到爱,于是活成了一个孤独的世界。
作者赋予这个17岁的少年荣耀的外壳,似乎只是为了映衬他的难过。被抛弃,被放弃,徒劳无力地挣扎,始终躲不过心底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感,仿佛所有人都会唾弃他是小三的儿子。
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可有时候父母把你带到人世间的那一刻,就是磨难的开始。对于范卓曦而言,这样的磨难会伴随终生,想要逃离,始终逃不掉,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也不懂得怎么去爱别人。干脆极端去选择一个对立面,站在仇恨里面。
这样的选择在青少年的世界里并不少见。作者把亲情、友情的孤独全部加持在这个17岁的少年身上,呈现了青春的另外一种样子。
是我们可能经历过,但始终没办法释怀的样子。如果你到今天无法释怀,不妨沉静下来,低下头看看自己的影子,试着听一听当初年少的自己,理解他的孤独,也理解现在的自己。仔细听一听,一定能听得懂。
如若你听得懂,也请给我们身边的少年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也可以给孤独的他们一个明亮的拥抱。要相信,每个人都具备靠近温暖的天性。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其实,释放一点温暖,不需要太近,不需要太远,只那么一点,世界会好很多。
试试看,我们孤独着长大了,不要让孤独的孩子继续孤独。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读后感(四):不要害怕,这世界不只是你一个人
很多时候,生活就像一枚再普通不过的果实。你只有切开它,然后用放大镜细细观察,才能发现它独一无二的魅力。《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就是那个放大镜。
这是青年作家沈肯尼的第二部作品,描述了十七岁的范卓曦背负着身世的秘密,被好友背叛,眼看着人生陷入绝望的低谷,就在这个时候,唐英豪披着霞光出现在他的生命里。唐英豪对范卓曦呵护备至,把他当做骨肉至亲,而事实上,他们可不就是骨肉至亲吗!
命运之手总是翻云覆雨,一切迷雾都在范卓曦妈妈死后被拨开,残酷的真相让范卓曦发现,他不过是只华丽的木偶,演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才发现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由身后无数的金丝银线牵动着。
当他在落魄时遇到唐英豪,日光突然倾城,就像石头在潺潺的流水下被磨砺了棱角,他曾经的张牙舞爪,乖戾孤僻,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曾经坚信的,执着的,其实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他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得不行。然而拨云见日,范卓曦终将遇到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柔软的地方不是吗?沈肯尼最终给了范卓曦一个胜利的结局,爸爸的偏心,妈妈的去世,都不能将他打败,他兀自坚强着说:“我不会放开你!更加不会放过你!”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跟随故事主人公们的遭遇,在沈肯尼描述的那个遥远的空间里,实现身份转换,扮演不同于现实时空里的角色。
读沈肯尼的作品,会感觉他在冗长的梦境里完成生命现实里不愿上演的别离和割舍,这样的梦境,是否太过冰凉与残忍?这世界已经太多危险和磨难,就像反复无常的天气,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沈肯尼笔下的人物是孤独冷漠的,虽然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城市。城市中呼啸的地铁、如潮的人海、高耸的写字楼、嘈杂的酒吧,令人神迷目眩,应接不暇,然而隐藏于各种摩天大楼、平静外衣下的竞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孕育出一个个焦灼畸形的灵魂。
就像范卓曦,他一方面无法摆脱抑郁和空虚,另一方面又始终充满野性和不羁。他另类的情感很难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但从未妥协和放弃,他代表的是一群执着的灵魂游离者。
这部作品看似写一种特别的感情,但是柔和舒缓,平静清新,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人类在本质上都需要一些温暖人心的东西,特别是在身心都积存了不少压力时,有人会采取激进的方式发泄。这个时候,读一本温暖的小说,可以给予身心持续恒久的舒畅感,更能深入心底,慰藉心灵。
沈肯尼用他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叙述,深刻地描摹出这类人隐秘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他写了爱情和旅行,幻觉和死亡,告别和宿命。他的小说形式感很强,在他的小说中,常常会有意地淡化情节,加重对心理的描摹与暗示,富有跳跃感。
在他的小说中,故事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轴心地位,写作成为了他的一种情绪和心理的宣泄,文字细腻敏感,主观化色彩特别浓烈,注重象征和暗示的表现手法。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带有一种电影般光影交织的迷离和诡异。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与去年写的《离开我,遇见我》,这两本小说中,常有同类的故事和人物:父亲和兄弟,财富和离散。沈肯尼善于在小说中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各种虐恋频频亮相,或温柔安静,或萎靡放纵,或孤傲清新,或自由冷漠。
读《我听见你的孤独》,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反而引人注目的是文字本身,是沈肯尼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换句话说,沈肯尼小说的魅力在于其行文的格调,常常只用几个简单的字词便已隐藏了千言万语,并把读者引入想象的创造的空间。
他写都市的陌生、疏离、漂泊,“人心毕竟是太过敏感、连绵和柔软的东西,对于许多人而言,亲情能照亮一个人的一生,但对于少部分人而言,这道光却是一道寒冷的黑暗之光,它非但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反倒还会成为他们人生的阴影和阻碍。”类似的文字在沈肯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他的语言细腻感性,喜欢表现主人公隐秘复杂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各种敏锐细致而脆弱的情感。
不足的是,小说在深度和厚度以及技法上明显逊色,要成为精品的话,仍需经久历练。然而有什么关系呢,这本小说让人读过以后陷入一种安静的状态。这个世界已经有许多媒体在揭露黑暗,如果再没人去单纯地传递一些温暖美好的东西,那生活也就太残酷了点。
沈肯尼让读者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感受,有很多人都具备,你其实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孤独。你可以融入这片大同。
沈肯尼作为一个写作者,正是将自己内心的渴望和种种情绪,通过写作的方式加以倾诉,加以释放,他以一成不变的姿势和特有的暗哑反复诉说着内心的呐喊,这让他的作品始终充斥着一种沟通感,好比一场黑暗中的对谈,成为都市焦灼不安的夜行者的一支镇静剂。
读沈肯尼的小说就像生活在别处,有距离的事物是其生活的诗意来源和幻想的动力。有时候,被生活的重担压着的我们,需要一个遥远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浑浊的时代,给自己一点洁净的空间。
那些清新文艺的文字,弥漫着时光流逝的味道。那些空闲时随手写下的字符,在清澈的天空,斑驳的阳光下,冉冉生辉,让人看过之后,悲伤时能得到安慰,心痛时能触碰到平静。
就像在一段时间我们喜欢一段音乐,听一段音乐我们怀念一段时光,大抵如此吧。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读后感(五):“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你的孤独,需要最具安全感的方式治愈
说起十几岁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
初恋稚嫩又温柔的脸庞,操场上一起打球的哥们,整天板着脸的班主任,抑或考试不及格挨父母训?
好像,那个时候,大家最大的烦恼就是这些了。
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烦恼实在不值一提。
他们被迫承受着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压力,或关于家庭,或自我身心成长,这些压力促使他们很早就拥有了远比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智。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中,十七岁少年范卓曦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少年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特殊的阶段。
这时候,父母结婚已经十几年,爱情日益失去温度,无波无澜的生活需要找点刺激。
范卓曦曾以为自己的父母会不一样。直到十七岁生日那天,父亲缺席了自己的生日会,又偶然发现了藏在厨房的杂志,范卓曦赫然发现,自己的父亲原来有另外一个家庭。
原来比起结婚十几年感情生变,更可怕的是,这份感情从一开始就不该存在。
对于范卓曦来说,还有更绝望的:他的母亲才是多余的那个,小三。
从此,他心里多了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为了死守这个秘密,他远离人群,几度转学。成了别人眼中孤僻难接近的小孩。
但他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万杰。好到什么地步呢?
范卓曦说:“我不是现在只有你这个朋友,而是一直以来,我只有你啊。”
两个孤独的少年,唯有彼此抱紧对方,才能感受到温暖。
然而,万杰却选择了拥抱时背后捅了他一刀,在范卓曦最需要温暖时,给了他致命一击。
作者沈肯尼非常懂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最绝望的是什么,就是一颗孤独的心在毫无防备接纳对方后,却遭受了致命一击。
法国一位作家雷尼伦说:“孤独——已经死去的一切仍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座活坟墓。”
少年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容纳下父母、学业和朋友,所以当这些都相继背叛他后,活着本身就如同死去。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
十五岁的女儿因为抑郁症几度想自杀,被拦下来之后,父亲再没要求女儿一定要上学,一定要走出房门。
他给女儿足够的空间。也给她足够的爱。
有一天,女儿独自在家,心情又开始抑郁时,恰巧收到了父亲的短信:女儿记得吃饭呦,爸爸很快就回去了。
又过了一小时,父亲又发来短信:记得乖乖吃饭哦,爸爸爱你。
就这样,发了一整天。女儿也哭了一整天,不是因为抑郁难受,而是觉得,这世上,有一个这样疼爱自己的父亲,自己要快点好起来才是。
抑郁当然不那么容易好,但在父亲和女儿的共同努力下,疾病最终被治愈。
每个人的一生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如同溺水的人,要么沉沦,要么有人能不顾一切救自己活命。
即使,对方的目的并不那么单纯。
划破范卓曦生命中最黑暗时刻的人,是唐英豪。
用范卓曦的话来说,唐英豪是一个如太阳般耀眼的人。
唐对他无微不至地好,愿意给他一切,金钱、权力、地位,甚至生命。
“只要我有,只要你要”,唐都乐意给。
为什么他会对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就这样豁得出去?范卓曦也非常疑惑。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此刻的范卓曦还无从知晓。
此刻的他,非常享受像亲弟弟一般,被唐英豪照顾。这样微妙的关系,在一次次唐将他救出火海时,逐渐形成了生命中最刻骨的牵绊。
这段关系是从什么时候终止的呢?也许正是那个秘密浮出水面,两人正式决裂的那一刻。
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有终止的那一天。
比爱更让人难忘的,是恨。恨是一种力量,让人即使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也希望活到长命百岁那天。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家。我们生在这个家庭,与父母血脉相连,我们生来就相似的外貌特征,然后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连性格、行为举止也如出一辙起来。
正是如此,家人间的伤害才最深、最痛。
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情节。
范卓曦在被诬陷偷盗犯罪后,只有唐英豪选择站在他这一边。相反,自己曾经最爱的父母,此刻一个冷眼相看,一个联合警察设局逮捕他,希望他早日伏法认错。
这样的父母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少,小到和邻居家孩子打闹,最后发生不愉快,父母一定认为是自己孩子不乖;大到在学校犯错,老师一顿状告,父母往往就会二话不说,一个巴掌过去以示惩戒。
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解释,没人想知道他们的想法。
久而久之,父母其实是把自己的孩子往外推,甚至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不理解范卓曦,范卓曦也无法知道大人们心中的算盘究竟为何。最终的惨剧,颇具现实讽刺意味。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别让错误的表达方式,葬送了曾经美好的亲情。
一个好的故事,一部好的小说,大都借用虚构的情节和瑰丽的写作技巧道出了很多现实问题,引起大家的共鸣。
《我听见你的孤独:新月》正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沈肯尼借用几个少年的故事,道出了如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个人心理诉求、家庭婚姻、人生的意义,以及爱与孤独。
这些原本大众默认的问题,在他的作品里一一浮现,提醒人们,那些自认为“没有办法,就是这样”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否则只会携带在基因里,一代一代像家族病一样传下去。
沈肯尼说:“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不能束缚我们的未来。”
这世上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即使我们的父母曾经做过伤害到我们的事情,我们也不能让自己一直陷入到对他们的抗拒与恐惧中。
“走出来,向前看!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拥有自我愈合和重新成长的能力,这种能力会推动我们走出‘受害者’模式,重新找回内心的智慧与韧性。我们都有权利,也有能力,改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孤独成了大家的通病,每个人都期望摆脱孤独,又都希望能够远离人群,个人领地不被侵犯。
人们期望的其实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治愈感,和陌生人一起看场电影,一起发弹幕,一起交流对一本书的感受,但不需要发生任何现实中的接触。这样才足够安全。
这也正是这本书希望传达的东西。
沈肯尼在采访中说,“我知道其实我们都一样,想要的都不是时间给出的答案,而是一种‘放心你绝对不是一个人’的陪伴和温暖。我听得见你的声音,也希望你能听得见你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