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由王丽娜执导,艾萨·亚森 / 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 / 艾力乃孜·热合米图力主演的一部儿童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的离别》影评(一):第一次离别
之前看过有关影片的有些报道、一直在期待上映、只看预告片就很想看这个电影了 、因为我也出生在塔里木沙漠边缘、很熟悉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以及忧伤、突然想念小时候、想念小时候的小伙伴、影片景色很美、小演员表现的好自然、感染力强、希望今年在电影院有上映、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第一次的离别》影评(二):离别是告别,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告别。
看完后,现场有观众提问导演,说电影很美原声也很棒,但遗憾电影里的语言不是汉语,要靠字幕去理解。 我反而觉得这部作品最棒的地方是那片土地独有的语言与文化,甚至感觉那片土地和中亚五个斯坦国的文化连接更多一些。电影里的小孩唯一别扭的地方也是学普通话和讲普通话及种种被迫汉化的行为,那种天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再怎么“同化”也没用,片尾致敬了自己的故乡。可现场导演的气质和流利的普通话很难想象那片土地和她有什么深刻关系,也许这才是遗憾,遗憾就需要作品去记录故乡的童年。很好奇导演本人面对这种被同化的速度和制度,是怎样的看法?遗憾的是现场和电影里都回避了这个问题。
现场投票给了五颗星是鼓励,很多导演第一部作品是记录自己,如果导演还有下部作品的机会,希望她能深刻地描述沙雅那片土地独有的文化和生活。如果后面的电影完全商业化,被资方裹挟,艺术性和创造力自然就死亡了。
导演用童年的记忆写出一首关于家乡的长诗,很难得的维语电影。 影片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小村庄上发生的离别,有亲人的离别,朋友的离别,宠物的离别,而这一切,又都是一代人和家乡的离别。 从家里的老人不愿意儿子离开小村去城里寻找机会,到小女孩的父母争论孩子要不要去城里学习汉语,再到最后小女孩离开了小村去城里上学。 这是一代人思想的转变,是和过去观念的离别。 离别,强迫人成长,教会人坚强,但也让人孤独。 小男孩的家庭条件不好,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失去了很多和同龄孩子玩耍的时间。 那个愿意陪伴他穿过沙漠和胡杨林找妈妈的伙伴,一起养的小羊,也在雨天和他离别。 可能,留下来的,只有胡杨林。 电影的故事简单动人,但放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它又有很深的意义,关于教育的意义。 汉语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一直是很重要的事情,恰好这部电影,用一个温和讨巧的方式在讲这个,就很舒服。 这部电影的好看,有两个必不可少因素,一个是摄影,一个是小演员。 两者的共性都是特别真实,没有过多的雕琢和加工,尽可能用自然纯粹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传递出最真挚的情感。 个人评分,7.5分
《第一次的离别》影评(四):真实到不像电影,美丽到不真实
如果不是看到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一提起新疆我还是会本能地想到那些深目高鼻的维族少女,身着红黄连衣裙,跳起舞来脖子一扭一扭。
而《第一次的离别》抛开浮光掠影式的猎奇,试图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当代新疆。首先吸引我的是海报,用大片金黄沙漠作底,立起新疆标志性的胡杨树,在视觉最中心处,却以几个小小的孩童背影点睛。
从没见过这样的组合!绝美的新疆风情和纯挚的童年生活联系到一起,举重若轻地,将少见的民族题材日常化,虽然是全维语电影,讲述的却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伦之情。
然而导演却拒绝了常见的剧情片里的叙事方式,采用满满纪实色彩的镜头拍完全片,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地,展现出一个维族小男孩艾萨的生活全貌:重病的母亲、劳苦的父亲、一心想去大城市闯荡的哥哥、青梅竹马的小女孩凯丽比努尔……
似乎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每个角色只是在导演的镜头中径自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已,看得过程中一度以为是纪录片,可是每一个画面又是那样考究,有一个场景是几位大家长在商量要不要把艾萨母亲送到养老院,长镜头悠悠地滑过去,又滑回来,有侯孝贤的风味。
妙就妙在这些画面全是演员们真实生活的进展,怎么能做到在记录式拍摄的同时还能兼具美感?难度太大了,这可真真正正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电影在片尾放出一行字幕:献给我的家乡。
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导演王丽娜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电影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童年伙伴,因而具有天然的触觉和敏感。
更何况,王丽娜历经半年田野考察,又有一年的纪录片观察拍摄,然后组建故事片团队又经过两年驻地拍摄和后期制作。她的方法就是最扎扎实实的看和跟,甚至很多演员都是在街上偶遇的,无意中闯入别人的生活,依靠天赐的缘分和细心的捕捉,在几年的广阔时光里提炼再提炼,才打磨出这精致饱满的90分钟。
这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作品,只有在彼时彼地,刚好遇见那样一群人的王丽娜能拍得出来。
其实,撇去“新疆电影”、“少数民族”这些标签,导演也不过是用一种个人化的视角,诗意又真实地记录自己最熟悉的家乡。
正如毕赣凭《路边野餐》打开西南小镇青年的生活画卷,王丽娜则借《第一次的离别》讲述了新疆沙雅——这个罕有人至之地——叫我们知道了,即便是那样遥远的地方,每个人也是一样地在努力生活,努力爱身边的人。
《第一次的离别》影评(五):有关离别
百丽宫影城(ifc商场店)2019.6.16很真诚的一部电影,新疆风物与配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导演的本意是要拍成一部纪录片,最后成为了一部把观众带入到生活场景中的故事片。从这个角度看,影片的片尾曲可能不太适合,加工色彩太过浓重的银色,让观众在灯光亮起之前就感受到,自己原来并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片中人物的悲喜,而是在现代化的影院中观看一场电影;
电影中两个孩子的视角出发,简单、敏感,对一切充满好奇,又解释不出太多道理,只能全身心地去感受,小男孩寻找妈妈时在黄昏中的奔跑呼叫,小女孩在离开自己家乡的车辆上脸上的苦涩;他们关于自我的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应该或者将要去到什么地方,孩子的心理总是希望抓住已经拥有的,以为这些就是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自己的妈妈、一起长大的玩伴、心爱的小羊,却想像不到竟然会有离别,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没有商量的余地;
离别是影片真正的主题,导演在见面会上也说,“不同的人可能在影片中看出不同次数的离别”,可是对孩子来说,每一次的离别都是第一次,慌张无措,委屈难过;可能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而言,离别已经是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麻木可以是一种极有效的自我保护,更何况人们也能为离别找到无数条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但也只有把每一次离别都当作第一次去感受时,才能更清楚知道这些选择背后的代价,以及眼前的生活为何如此;
影片的镜头一直停留在沙雅一个村庄里,但是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从开头男孩父亲提到要去城市打工,家中长辈说起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敬老院生活,和女孩父母不断说到的能给孩子更好教育的汉语学校,这些内容都隐隐透露离别的原因,对眼前生活的不满、对目光不可及之处一些说不清的召唤、对于自己已经丧失情感于其中的人和物……虽然这并不是影片的重点, 导演希望的是给观众传递一种生活感受,而不是拍摄一部史诗;
提问环节一位观众提到,从当地语言的角度来看,片中的很多对话其实是很尴尬的,这也是两种语言下不可避免的尴尬,毕竟我们只是通过摄影机旁观另一种文化里的生活,离真正的进入和理解还差得很远;另外比较遗憾的一点在于,片中类似男孩骑着马在风雪中寻找走失小羊的史诗性的镜头,和电影整体上纪录片式的风格和生活化的落脚点,也有稍微有一些冲突。
《第一次的离别》影评(六):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真正的幸福
今天分享的这部电影有些特别,《第一次的离别》是我今年看过最舒服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看到剧照时首先打动我的是照片里两个小孩,真灵啊。
《第一次的离别》就像从泥土里冒出的土豆一样,淳朴、健康,还带有一种原始生命力。这部电影是举重若轻的,虽然提及了人口老龄化,民族差异性问题,但落脚点还是放在了孩子身上。
本片在今年东京电影节获得“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但整个剧组一直很低调,而电影本身也很朴素,看不到名利,看不到技巧,看不到做作,省略所有复杂手法,这或许和导演的拍摄初衷有关。
导演王丽娜本身就是新疆人,她用两年时间做调查素材,半年的田野考察+一年的纪录片跟踪拍摄+组建故事片团队后再用两年驻地拍摄。
她本来想拍纪录片结果拍成了剧情片,所以这是一个顺水推舟的过程。
电影的主题很明确,讲离别,讲小孩和朋友和父母,和动物的离别,却不带有任何世俗之风。
艾萨的父亲要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凯莉的母亲为了让她接受好教育,决定全家去城市打工,凯莉要转学离开好朋友。
不过《第一次的离别》出现的问题也是所有处女作导演都会遇到的,比如在处理人物正反打镜头时有些单调、稚嫩,但它的优势却是绝大多数电影不具备的,纯粹、出淤泥而不染。
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特别,电影在选角时就和普通剧情片不同,电影中出现的所有演员都是素人演员,而故事本身也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
电影中出现的两个小孩,小女孩是凯莉,小男孩是艾萨,一个将与朋友离别,一个将与母亲离别,人物发生什么导演就去捕捉下来,最后集合成了这部电影,这期间导演没有刻意加入太多主观想法。
所以我觉得《第一次的离别》是属于大自然的电影,它太干净也太难得了。在王丽娜的镜头下,新疆没有想象中的猎奇色彩,而是一片祥和。
更难得的是,本片的人物和环境的整体气质都很统一,就像血脉相承一样,每个角色和自然环境都融为一体。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不限年龄,不限种族,最难保有的优秀品质是童真,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为人太容易厌倦了。
当你看阿巴斯的儿童题材电影,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都很单纯也很极致,所以如何从成年人视角去拍小孩的故事?这点很难处理,因为成年人总带有一种自私或者自大的心理,但在《第一次的离别》里我看到的是平等。所以东京电影节评委会用“包容、同理心”这两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在《第一次的离别》里,在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种渴望,哪怕是面对离别和成年人的驯服,他们难过哭泣,但他们依旧向往着美好,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这种眼神很难再遇到。
所以就不难理解导演为什么会一眼看上凯莉和艾萨这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太有魅力,表现太真实了,因为孩子是不懂表演的,这恰恰让他们与众不同。
“第一次遇到小女主角凯莉,她身穿一件红色的裙子在倒塌的土坯房前自由飞舞,裙子上的亮片因为阳光闪闪发光。这就是精灵一样的孩子。”
“艾萨的母亲常年生病,他是一个身材瘦小,头发短短的男孩,正在喂羊。他的眼神充满爱意,但又有点忧伤。”
导演和小演员的关系也很微妙,在凯莉眼里她是母亲,艾萨是朋友,这种人设在四年拍摄周期内一直存在。这种特殊关系甚至要比电影本身更有力量。
而艾萨和凯莉的关系也很微妙,导演更像是设置了一种对仗关系,在艾萨家里他要学会照顾母亲,而在凯莉家里则是母亲处于主导位置。但无论哪种关系,都无法避免“离别”的存在,而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离别组成。
大家都知道动物和小孩最难拍,但在《第一次的离别》里孩子似乎忽略了摄像机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导演与孩子们持续性的交流、互动为这部电影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导演在颁奖典礼上说:当影片第一次在东京首映的时候,我接到了剧中小女主角凯莉的电话,她因为跑步跑了倒数第一而难过,我想今天她会特别开心,因为这个奖杯也属于她。
凯莉会在跑了倒数第一后马上打电话给导演,带着小孩子的撒娇和调皮,太可爱了。拍摄者和被拍摄之间能如此默契,也难怪电影能拍得如此真实。
片中有几幕让我印象深刻,在家长会上凯莉被点名批评,老师三言两语就把她说哭了,小姑娘瞬间眼泪汪汪,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
还有结尾处,大雪纷飞中,艾萨骑驴追寻丢失的小羊,导演将艾萨对母亲的爱释放在小羊身上,这段配乐处理尤为精彩。
我到现在还记得艾萨的眼神,真的非常打动我,这个男孩有一种超越自身年龄的忧郁,这哪里是表演?明明就是生活本身的样子,是一种返璞归真。
而这种“真”是不带有任何偏见的,也绝非人工修饰的美,《第一次的离别》就是最独特的存在。
《第一次的离别》影评(七):汪涵首次担任电影策划人,《第一次的别离》展现诗意的童真与乡愁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近日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全球首映并入围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的优秀国产影片,在场评委都对其赞誉有加。影片由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诗人导演秦晓宇监制、著名主持人汪涵担任总策划。
《第一次的离别》是导演王丽娜的处女作电影。对于这部作品,她表示自己的最初构想是源于她对故乡沙雅和童年生活最深切的怀念,她希望在这片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胡杨林的美丽乡土世界,通过童真的视角去展现“爱与离别”的人生主题。而著名主持人汪涵此次也是首次担任电影策划人。汪涵除了专注于主持事业之外,还一直对语言保护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特别是针对方言的保护,他自身就能够使用二十几种方言。
不仅如此,当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开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为汪涵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一直以来为语言保护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在开幕式演讲中,汪涵讲到“我在40岁的时候开始思考未来将用什么样的身份跟这个世界告别,我不希望是以一个节目主持人的身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以’语言保护者’的身份记住我。”所以汪涵与其它语言保护者共同发起创办了足荣村方言电影节。也就是在这个电影节上,还在筹备阶段的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和汪涵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导演王丽娜和策划人汪涵以外,诗人导演秦晓宇也是这部影片中的重要创作人之一。他用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王丽娜在故乡沙雅拍摄的长篇纪录片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就是电影《第一次的离别》的最初故事大纲。即使还没有完善的剧本,秦晓宇就极力邀请汪涵一起加入制作。所幸遇到了汪涵这个伯乐,这部电影在拍摄时期才能更走的更顺利一些。因为汪涵的加入,电影才能顺利度过资金短缺时期。
影片《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新疆儿童故事片,讲述的是新疆沙雅男艾萨和他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对患有疾病的母亲那份感人至深的子爱之情。电影以艾萨的生活作为线索,围绕“爱”与“离别”展开故事情节,用真实的生活质感,细腻的情感内核、诗意的视听感受打动观众,为观众揭示了不同于都市生活的别样的“悲欢离合”。
影片投资成本不足一千万,但是其内包含的文化底蕴之深,是很多大投资大制作的商业电影不能比拟的。影片不靠其他的东西吸引观众,靠的是影片中孩子们童真的故事,童真的语言。小演员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不被剧本台词所束缚,影片中的台词都是符合新疆孩子们的最真实的思维。
从电影流露出的宣传照中可以窥视到影片的风格特征,诗意的镜头语言,胡杨林与沙漠,葡萄架与棉花地,牧羊与上学,孩子们就生活在这片苍茫又瑰奇的土地上。画面之美给人予心灵的洗涤,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深深地陶醉在这动人的景象中。
将“乡愁”作为影片的核心内涵,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使得《第一次的离别》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将孩子童真作为影片的表现内容,没有任何表演经历的孩子因为无知,所以真实,使得影片能够更加打动观众;而极富技巧的镜头把握,就为这些真实增添了诗意和更多的观赏价值。作为一部优秀的国产片,期待《第一次的离别》能够在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取得更好的成绩!文/Demo
《第一次的离别》影评(八):我想以孩子的视角呈现这部新疆沙雅生活的史诗
本文为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入围影片《第一次的离别》主创团队映后交流实录。
*古涛,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复审评委,《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主持人
*王丽娜,《第一次的离别》导演
*李丹枫,《第一次的离别》音效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古涛:我比较好奇片子是怎样成型的?
王丽娜:我从小在新疆长大,4年前,我特别想回到家乡做一部纪录片,纪录孩子们的成长史。经过一年多的纪录片调研和拍摄,我整理出60万字,和那片土地的人镶嵌在一起,最后由纪录片改为大家现在看到的《第一次的离别》。
古涛:在审片时给我非常强的印象是,我从中见到了儿童电影的魅力。
李丹枫:拿到导演粗剪后的片子,我觉得那种简单、真挚,在情感上非常动人。只要孩子们的脸放在荧幕上,已经足够感人,我们声音设计更多的是还原空间,隐蔽地藏在后面。以及爸爸妈妈的每一张脸、每个人物的情感,去掉所有的痕迹,我们去感受它简单真诚的一面。
王丽娜:小孩子不知道摄影机是什么,也不觉得它很重要。拍摄过程中比较难的是,怎么在情境中让小演员们得到最好的发挥、做自己。我们给小孩子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让成年演员去引导。我们关注他们的性格,然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非常感谢这三个孩子,他们是这部戏的灵魂。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Q:我觉得这部片子温暖有力量,我很好奇它如何从一部纪录片观察的素材中慢慢融合成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
王丽娜:这片土地和生活都在滋养我,我身处其中会非常感动。片中爸爸的角色会说,“无数个夜晚,我仰望着星空,我在想我的老婆怎么办。”这样的语言就是生活的真挚和诗意吧,包括故事本身也是。
Q:想问丹枫老师,把喇叭拿掉播音的考虑是什么呢?
李丹枫:喇叭会让时间的紧张感更强烈,我会觉得这会干扰到剪影,观众会被其他东西所分心。主人公离别的情绪已经很强烈了,留下剪影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了。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Q:三个孩子在树上的互相调侃对话,这段非常自然,是您引导的吗?
王丽娜:这部分我们拍了很多遍,拍这一段时凯丽真的要搬家了,是事实,所以也是自然地流露;孩子们也会聊成绩,便互相问了普通话考试的分数。
Q:城乡差异成为了片中离别的动因,现实生活中这些孩子们对城乡差异很敏感吗?
王丽娜:我想通过这部片子以孩子的视角呈现生活的史诗,我故意地规避掉朴素与文明、现代与传统的这样二元对比,而孩子们对待世界的认知是纯真的,这是我想表达的。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第一次的离别》影评(九):好好学习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HKIFF的手册上介绍说,它的画面上,吹拂着伊朗导演阿巴斯的遗风。它的名字,也会让人不小心以为是阿斯哈·法哈蒂的经典作品。有意或无意被模糊的辨识度,似乎再次说明,它包含了许多暧昧晦暝的空间。
如果只是模仿阿巴斯,其实不会有这篇评论。至于由《第一次的离别》所会产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十次“离题”,未必也是主创本意。
《第一次的离别》,到底更靠近一部主旋律电影,还是一部电影节电影?
又或者,根本无需回答这个问题,它只是一部儿童电影。所谓儿童电影,意味着它只会借助儿童的视角和眼光,去打量成人世界和周围社会。所以,孩童们理解不了大学,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好汉语。
他们做的,只是大人教他们做的事。
天真懵懂与幼稚可笑间,《第一次的离别》又难能可贵地,靠近了新疆的真实。与剧情片的影像相对应的,竟是东边世界对新疆的信息空白——这就是相当荒诞的现世景象,哪怕是再没有表达欲的电影,它都成功表达了什么。就像人们一度以为,独立电影会是挑战红线的主力,岂不料想,奇怪的松动、真实的记录,居然是来自“主旋律电影”。
故事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也就是南疆。沙雅县地处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在上游交汇后,形成塔里木河,继续向东奔涌,直到蒸发断流。前段时间读斯文赫定爵士的游记,他几次从这条河上出发,探索漂泊的罗布泊(现已彻底干涸,后爆破新中国的原子弹)。
这段话并不是为了凑字数。
塔里木河周围的农垦区,意味着种植棉花有好收成。同时,号称千百年不死的胡杨林,也会出现在电影中。《第一次的离别》几次出现小孩子抱着小羊,坐在胡杨林上看风景。画面之中,小羊的生命是以天数为计,孩子们不过八九十岁,胡杨树的生命却是数百上千年。
那么,谁才是这片土地的见证者。
你可能会说是胡杨林,那我告诉你一个狡猾的答案,是电影。
无论作为命题作文,当下写照还是童年耳语,《第一次的离别》都见证了新疆的学习故事。红领巾、家长会、迟到被训、背诵王维的诗词……它们都完全是任何一所中国小学所会发生的景象。
学校以外,维吾尔小朋友一直在找东西。妈妈又笼又哑又疯,他一开始就找妈妈。结尾,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他又驱马出门,找小羊。
他们的亲人,也在谋求一个更好的出路——寻找未来。有人想要去城市,那里有更好的生活,但年迈的父母不让。哥哥告诉弟弟,要考上新疆大学。那大学又是什么呢?能彻底摆脱这片土地?
“考上大学能干吗?”
“当干部。”
人们这么回答说。
汉语只考20分的小姑娘,因为迟到哇哇大哭。这显然是导演设计达成的真实反应,就像肯洛奇和是枝裕和,经常对儿童演员做的。
你要小孩子去演,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你可以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情绪反应。
对于如何学好汉语这件事,父母有不同看法。爸爸嘻嘻哈哈,说他小时候考的分数更低。妈妈回了一句,对啊,所以你现在种棉花,还要带坏小朋友。
最后,小姑娘坐着车后面,要被送去库车的纯汉语学校,学习,有一个更好的汉语成绩。只因为,库车和村子那一头的许多地方,都被描述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很难严肃去讨论汉语成绩很差很差这件事,因为篇幅和空间都不允许。那不如不说。
就像孩子们总在玩乐的天性上,会本能地排斥学习这件事,除非,他们真的能尝到学习的甜头。
《第一次的离别》的故事情境,有点像我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的东部乡村,生活简陋,就像一台永远在滚动播放《西游记》的电视机。不少人也会想到拉华加《旺扎的雨靴》、李睿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杨瑾《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周新《西小河的夏天》。可是,以上所列儿童电影,都不会有《第一次的离别》来得特殊。
相对于院线片,或者发生在东部世界的强国,它就表现得,更像一部外语电影,维吾尔人保留着较为传统的耕种方式,希望维护着家庭团聚的传统,可是这一切,注定要被更为强大的力量所拆散。外面的世界,与此间的乡村,以截然不同的分秒速度在行进。
快的,会抛下慢的。慢的,只会原地更慢。随着塔里木河的水,一起消失,被蒸发。
今天,你学习了吗?《第一次的离别》影评(十):入围第69届柏林电影节,《第一次的离别》胡杨林下的深刻成长
“尽管有复杂的主题,却以其诚实、简洁之美脱颖而出。”这就是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评审PeterTeo对最佳影片《第一次的离别》的获奖评价。
继赢得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奖之后,《第一次的离别》再次入围第69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就是这样一部聚焦于儿童成长的影片,突破了重重商业片的包围,一次又一次的斩获佳绩。
而这一部“主题复杂,却又有诚实、简洁之美”的儿童影片,到底是怎样将这众多评委的心俘获的呢?
相较于其他各类讨喜的商业题材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是新晋导演王丽娜对故乡新疆沙雅最真实的人文风情记录,不是由特效来产生画面震撼力,而是以新疆特色自然风貌去感染观众,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去刻意撩拨观众,而是用诗一般的口吻去讲述成长的故事。
两位儿童主人公,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小男孩艾萨小小年纪肩上就承担着照顾患病妈妈的责任。妈妈摔杯子,发疯大喊,还有时不时的出走,让他的童年过得极其艰难。
但是这种艰难并没有磨去他的童真,他的眼中总是藏有成人所没有的灵动光芒,他望向母亲的眸光总是如此的温柔。他坚强善良,坚毅勇敢,更和其他许多孩子一样,有着世间最璀璨的笑容,并且用这笑容,感染了大银幕前的观众。
同样的,从另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艾萨的好朋友凯丽身上,观众也能看到自己人生成长的投影。和艾萨一起坐在树上谈天,两人共同喂养一只小羊羔,就好像看到了孩堤时代和好朋友一起玩耍的自己。
因为一张20分的汉语试卷而落泪,也和曾经考试失利的我们没有任何区别。极具现实色彩的情节加上小演员们生动的表演,也使得观众产生了高度共鸣。
时光在不经意间就溜走,离别也在猝不及防中降临。一次次的离别,将成长的旅程走到头,像一块块被风吹干的馕,又向一步步走远的身影。
就算是无垠的沙漠中也有屹立的胡杨树,一排排胡杨树为沙雅的孩子们抵住黄沙,留下了一片成长的净土。可是当胡杨树成为离别的背景色时,心中对胡杨树的刻影,也就只剩哀愁。
在黄昏的玉米地里,身旁的小驴还怡然自得的嚼着草,但离别的思绪已经弥散开来。艾萨的哥哥要离开村子去城里读大学,这是艾萨第一次体会到离别的滋味。
在拿到20分的汉语试卷后,凯丽的爸妈终于决定还是送凯丽坐上开往城里学汉语的火车。患病的妈妈也在亲戚、邻居和爸爸的讨论下被送进了养老院,最后就连和凯丽一起喂养的小羊羔也在一个风雪天走失了。
凯丽写信告诉艾萨,火车上很干净,不仅有窗户,还有厕所。她告诉艾萨她在城里发生的事,却也改变不了艾萨被遗留下来独自面对离别的事实。成长对艾萨来说,实在是有些太过残酷。
离别来的迅速还汹涌,接连到来的离别让艾萨不知所措。他试图用他的手去抓住什么,就像他试图寻找他丢失的小羊羔一般。
他想和哥哥再踢一次球,他想给母亲再梳一次头发,还想再给小羊喂一把草,也想再和凯丽看一次天。可是离别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艾萨怎么找,也找不回时光,他能抓住的,至多就是与分别的人们重逢。
影片《第一次的离别》讲的是艾萨与凯丽的别离,却是导演王丽娜与故乡的重逢,也是没去过新疆的观众们与新疆的初遇。
将近四年的时间,从纪录片到电影,毕业于中传的王丽娜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转化为自己电影事业的“敲门砖”。
对于这部作品,王丽娜最初构想源于她对故乡沙雅和童年生活最深切的怀念,她希望在这片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胡杨林的美丽乡土世界,通过童真的视角去展现“爱与离别”的人生主题。
苍茫瑰奇的土地上,胡杨树挺拔的屹立着,就像王丽娜心中萦绕不去的乡愁,不会随时光的逝去随意变换。将乡愁寄托在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在离别中再现童年的美好。
“月光穿过窗子来 村子里 调皮孩子靠着胡杨树 原来他在赞美妈妈的味道 一个女人照亮道路。”影片结尾在月光下吟唱的诗,就像摇篮旁母亲的呓语,伴着孩子们入睡,伴着孩子们成长,只不过在新疆沙雅胡杨树下那个名为艾萨的小男孩的成长,比旁人来的些许艰难,些许深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