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欢喜》最讽刺的一幕:一个孩子,要用“死”来救自己
日期:2019-08-30 12:15:18 作者:武志红主创团 武志红 来源:武志红 阅读:

《小欢喜》最讽刺的一幕:一个孩子,要用“死”来救自己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武志红”,回复数字“002”,免费领取专业心理测评文丨镭宝编辑丨张罐子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北京大学儿童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其中数据人心头一颤—— 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较上个世纪相比,青少年自杀率提高了60%。 究竟是什么压垮了孩子生命忠诚? 是学业压力青春叛逆?还是家庭原因? 我想在接下来的文章里,借助热播剧《小欢喜》,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个戳心的话题: 是什么导致一个孩子需要用“死亡”来自我捍卫?让人窒息的关爱强烈占有欲的家庭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长大选什么专业,考什么大学,再到找什么样的工作交往什么样的对象,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都要替孩子做主。 就差什么时候去世,父母从时间维度不好把控,只能就此作罢。 这种事必躬亲状态,在国外很形象地管它叫直升机式的父母」意思是说: 在孩子周围,总有直升飞机在上空盘旋。 他们的一言一行永远都在父母的监视掌控下,丝毫不留一点喘息空间。 热播剧《小欢喜》中,就有个典型例子: 宋倩和童文洁抱怨说,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因为孩子我放弃了多少想干的事,我容易吗? 这其实是一句很可怕的话。 的确,宋倩身为一个单亲母亲,为孩子放弃了学校正职,去做补习老师,看起来就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有更多的收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做为一个孩子,如果长年累月都听到“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不可以没达到我的期望,你不可以离开我哪怕是一会会……”这类的话,就会被这种情感绑架束缚产生愧疚感。 在这种直升机型的家长庇护下,孩子很难发展自己意志情感,看到自己的需要。 父母浓郁的“爱”会催生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如同我的一位来访者形容的: “妈妈好不容易把我生出来,然后又用尽了全力再把我吞噬进去。” 我问她的感受,她答: “我想逃,但是逃不掉,会产生罪恶感。” 但是不逃,又太难受了。 就像剧中高三开学典礼上。 宋倩的女儿英子想在放飞梦想气球上写自己的爱好,但宋倩非逼着她在气球上写分数:高考700分。 女儿乔英子不愿意,二人在争执推搡间,一不小心把气球挤破了。 气球被挤破的这一刻,无论是梦想,独立人格,还是自我的选择,都随着气球的一声“啪”,全部被摧毁。 此时的乔英子已然崩溃,哭着说,“那是您的心愿,不是我的心愿啊!”但遗憾的是,她并没有当着妈妈的面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是逃开妈妈的视线。 过后,她依然是妈妈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学霸一姐。  你眼中的“我”,未必是真实的“我” 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有很多“孝顺”的子女,被家长们交口称赞,他们一路由家长塑造而成,成长路上听到最多最熟悉字眼是“乖,听话懂事”。 但这里,我想提出一个心理学词汇:「假自体」。 什么是「假自体」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自体这个概念。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真自体」理解为“那就是我”,能够“自发地”表达呈现自己的真实状态,内外一致、如其所是。 而「假自体」,就像是戴着一个“真皮面具”,虽然看起来行动功能正常人无异,但却感觉不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如同一个“借来的人格”。 具体来说就是: 早年,如果母亲无力回应婴儿自发的活动,例如喝奶和睡觉无法配合婴儿的需要来,而是强迫婴儿接受她自己的一些行为,那么婴儿就只好被迫屈服。 如果只是一次两次,母亲强迫婴儿接受她的想法,没有什么问题,但总要求婴儿按照母亲的意愿,婴儿就会找不到自己,这样一个假自体就慢慢地发展出来。 而这种感受不到自己真实存在的状态,对孩子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因为真自体是融入本能要求的、考虑自我的。所以在环境适应上面,不考虑自我需要的假自体更具有优先性,毕竟它非常具有欺骗。 就比如,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个乖孩子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孩子非常的听话,很善解人意,并且也会更容易喜欢他/她。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一个假象。 所有这些“懂事”的东西实际上都没有在孩子内部真正地扎根,他们的行为只是顺应了父母的意愿,用一个坚不可摧的面具去隐藏、屏障,甚至隔绝真正的自我。 如果等孩子长大后,依旧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意愿的话,那么他就被这种环境压制下来。 这时所谓创造性生命力,就只能蜷缩在自己的内部,根本无法自如地表达出来。 稀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孩子的生命能量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很难产生“自我”的,没有独立的意志,更无法面对自己的欲望,在做任何事情前都要考虑家长的感受。 社会要求你长大成人拥有独立性,而这样的家庭在孩子成长中,却一点一点地扼杀孩子的独立性,直至扼杀他们的生命能量。 而我更想说,其实这样的孩子,都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有一句话叫,“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说了算人生。”但如果你的每一步路都在别人的安排下,那还算自己的人生吗? 看过《小欢喜》的读者,都知道电视剧到最后,给了观众一个可喜可贺结局。 但这个结局却是用一条险些丧失的生命换来的。 宋倩就像一把软刀子,不让女儿英子去南大上学,其实就是想让女儿留在自己的身边,继续浓度管辖控制着她。 英子从出生到成年,自由的机会没有几次。 她想独自去生活,不想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好,就是想拿回属于自己的人生,这种生命的呐喊在剧中表现淋漓尽致。 她跳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是象征性地想完成与母亲分离。不过幸好,电视剧中这个极端的行为并未成功,被爸爸妈妈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但试想,还有成千上万少年儿童用“死”威胁家长却没有被挽救的案例,这刺痛着多少家庭的心。  操控的人生,注定缺少小欢喜 被我咨询的一些案例中,有些活到三四十岁的成年人衣食无忧,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甚至是别人眼中羡慕的成功人士。 但很容易发现,他们很难露出会心微笑,他们总是感觉空虚,好像生命没有意义,经常出现轻生念头。 为什么呢,因为小时候,在实现家长意志的道路上,太听话太懂事了,以至于自己对人生没有什么目标,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那些事。 有一个显著标志是,这些人的行为动机,就是让自己忙碌起来,像永动机般不能停下来,因为他们害怕思考,怕真实的自己不小心跳出来,吓坏了自己。 所以,他们需要永远与那个真实的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否认它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之前很火的一部青春题材电影《七月与安生》。 电影里讲述的两个女孩,就是在各自完全不同教养环境下,发展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假自体。但是在电影最后,他们还是勇敢地直面真我,重拾丢失灵魂,并找回了真实的自我。 而《小欢喜》中让人震惊的是,一个母亲当知道自己孩子都要准备跳河的时候,竟然还在纠结女儿的愿望,而不考虑女儿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 宋倩那一刻哭着问:“你为什么非要考南大啊?” 这时英子只能歇斯底里地哭着回答:“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父母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完全服从家长,缺少对孩子身心健康认知,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可悲的。 就像去不了南大的乔英子,眼神都变得黯淡了。 《小欢喜》中的乔英子后来患上了抑郁症,无疑是家庭的牺牲品。 同时,却又很讽刺地,这为挽救母女关系提供了契机经过这件事,宋倩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治愈家庭教育的能量开始流动。  家长的对待印刻在孩子心中并伴随成长 在以单亲妈妈宋倩为代表的“事必躬亲”型家长的窒息养育下,孩子的自主意识就等于在慢性自杀。 严重后果可能抑郁症,再严重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结束生命。 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很难接触到其他人,获得拯救,因为这些人都被家长自动隔绝掉。 就像英子,不许早恋,不许和陌生人说话,不许和隔壁大哥哥玩,不许接受爸爸爱的表达,除妈妈之外什么礼物都不能要。 现在你怎么对待他们,等他们长大后,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重温之前与家长的互动模式,一次又一次地体验那种痛苦却又很熟悉的感觉。 因为熟悉意味安全,意味着我存在,我过去就是被这样对待的,将来我也这样对待别人,以及勾引别人这样对待我。 所以要不就无法自控地控制别人,要不就是习惯性被控制和伤害 最后,回到开篇呈现出来的数据资料。 有可能像危言耸听,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 冷冰冰的数字后面,除去一个个家庭挥之不去伤痛,更应有一份我们的思考—— 究竟是学业压力,青春叛逆,还是家庭原因,压垮了孩子对生命的忠诚,以至于他们用倦怠的方式,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或许在无数个疑问里,还藏着一点孩子们对自由的渴望,对个性追求,对生命主宰期盼。此文,献给所有深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爱孩子的家长们。 作者简介:镭宝,WMECA国际催眠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镭氏心理创始人,接受系统精神分析学习专长整合疗法,擅长处理亲密关系,个人发展问题,艺术治疗,深度解析梦境。个人公众号:镭公爵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今日粉丝福利 所有的育儿问题,都是我们内在问题的呈现,看见孩子,即看见我们自己,给孩子爱与自由,也是给我们爱与自由。今天,我们集结了史蒂夫·吉利根、武志红、曾奇峰、李旭、黄玉玲和王宇赤6位金牌讲师,为你带来父母不可错过的15堂育儿心理学原价199元,限量开放1000个免费名额 ↓↓↓ 原价199前1000名扫码 免费领领完即恢复原价扫码进入公众号,参加活动领取后台回复数字“002”随机送你一个专业的心理测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欢喜》最讽刺的一幕:一个孩子,要用“死”来救自己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