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这世界会好吗?》是一部由白岩松执导,纪录片 / 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好久没有听一个对话节目,会出现鸡皮疙瘩的状态。白先生在一直在我们的眼中是一个不苟言笑、睿智、言语犀利。在这个节目,依然如此,但是标签中又加了一个可爱不油腻的老头。在节目中,让我们了解他的努力、看到他的睿智,他的对一切事物的90%理论,让我们有重新的认识做人做事的方法,做人要正,做事要奇,这句话一直在我脑中盘旋,给我更多的思考,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不一样的生存。如何去面对选择前的准备,如何有更多对未来的准备。感谢他,给我带来的感悟。谢谢先生!
特意下了优酷看了《对白》。白先生想不到还是蛮风趣幽默的。自嘲先生而不是老师,也只是早生几年而已。自诩相貌、声音不佳,年轻时的成就离不开运气和想变成和他人不一样的努力。
内容和《圆桌派》讨论的略有几分相近。有一些观点还是印象深刻的。比如缺陷和完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小要求我们精益求精。99分还有一分呢?才第一次100分,人隔壁小林已经100三回了?白先生是不是从小监视我长大的?从此以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好像变成刻在骨子里的一种病毒。成为我们不能达到自己预期时焦虑不安大爆发的起源。并不是说匠人精神不好,只是我们在追求完美的时候可能错过人生很多其他的美好。而这种过分努力是否真的值得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追求满分无可厚非,所有事情一定要达到满分就有点吹毛求疵了。一句话,放过世界,也放过自己。90%原则还是蛮有用的。不仅工作如此,爱情也是。相爱容易相守难。因为人和人注定不一样,如果把注意力死盯在10%,那你永远找不到真命天子。因为真爱的真谛就是要包容那10%的不足,接受对方的不完美。
还有几个观点也是知道却很难做到的:1.自律
2.保持饥饿感
3.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对白·这世界会好吗?》观后感(三):一点记录
现在是一个人都可以当偶像2、3天的年代,我觉得很好,这是时代在进步。
本科/研究生存在太多空白时间,而这种状态只能通过教育改革来突破。否则学生们就只是选择把痛苦延迟而已。
没有一个国家满意自己的教育,但改革一定是渐变的,因为没有人承担得起拿一两个代人当小白鼠的代价。关键是要定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不是为中国培养人才,而是培养中国人。
动中静,忙中闲。
缺陷是完美重要的组成部分,幸福就像黄金,可以无限地靠近,却不可能真正去全面实现。
“我希望我做新闻,观众恋恋不舍,我去意已决;千万别是各位去意已决,而我恋恋不舍。”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因为它拿走了你每天太多的时间。保持精神层面的饥饿感,在十字路口选择一条路尝试走下去,不要每天好像什么都看了,但其实什么也没看。
做人要正,做事要奇。你人生很多重要的决定,都是你不在场的时候做出的。
我们从小到大就没得到过真正的成就感,我们都是在别人苛求完美的压力下前进,慢慢后遗症出现: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都不太珍惜。
一心想要去北上广深发展,因为这些地方看似完美,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越接近完美,缺陷越大。——90%准则。
《对白·这世界会好吗?》观后感(四):一点感想
了解白老师还是在高中时期 以大学阅读的《白说》为界点,将白老师的所有图书都看了一遍,印象里白老师是可爱、自谦的,并且是有大智慧的人,不断思索,享受生活,能够平静地面对和接受不同的声音和自己的缺陷,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地方吧,白老师没有微博帐号,但是他说他本人还是在不断关注新闻这个行业,我想这也与时代和个人记忆有关,不参与但是接受。看到节目里面有嘉宾提问说网上有声音说白老师过时了,我想这样的说法基于新媒体时代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传统媒体依然存在,但是似乎存在感没有那么强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手机的广泛使用,放在家里的那台电视与人们手中的手机相较存在感似乎是低了一点,但是它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事实上很多嘉宾所提出的问题是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但这些所谓的问题换一个视角都能让人豁然开朗。白老师经常提到《道德经》这本书,老祖先的话是哲理性的,也是宝贵的。最后我想说一说白老师所提的那句话:“越自律越让人自由”。看到一些短评说很失望,没有新东西,但是我想此类节目不会说是像奇葩说这类节目具有猎奇性,其实说是对话,这个节目有点类似于Ted,我很感谢这样一档节目的出现,在今天大量充斥各式各样的信息中,让我能听到白老师的声音。说句实话,最近这类节目出现的不少,但是我尤为喜欢这个节目,这可能是与我满满的青春记忆有关吧。
《对白·这世界会好吗?》观后感(五):“对话Z时代”访谈感触
白岩松老师在回答一个关于考研保研的问题时说,中国文科的本科太好读了。
这是一个目前我非常有感触的点,在文理科分班的时候,大多数家长的建议会是因为理科好找工作而让我选择读理科。而这样的理由就不能说服我,那些文科也一样能找到工作呀。那时候我觉得我是能找得到工作的文科生,现在只能说啪啪打脸了。文理科里面都有我喜欢和讨厌的科目,当时我把轻松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选择标准。现在我觉得如果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觉得轻松而选择的话,该来的还是要来,就像白老师说的“就像酒吧一样,进来吧,我不会让你的人生发生改变,但是会让你舒服一会儿。如果真的只是舒服一会儿,要面对的问题你终将面对。”就像数理这个问题,之前选择了容易,现在就要花时间去补。
白老师也说,要拿得起放得下想的开。这种道理,我们可能听了好多好多了。我理解白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是:做决定,不是做单选题。我现在只能选择这一个,不代表我在未来就不能选择另一个。此刻我做了A选择,,并不意味着你就把B pass了。你的选择可以是此刻悬置B,等到你能选择B并且还想选择B的时候选择。在高中我记得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事。分科之前班上的女同学,自己很喜欢文科。可是父母非要她读理科。本来就选择了文科都已经上课一段时间了,而且在文科最好的班里。后来还是被她父母给闹着弄到了理科班,而且这个理科班的等级也不是和文科对等的。她的父母总是会以很强硬地态度要求她按他们的想法做决定。这个女生让我最钦佩的是她“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她接受了父母不可商量的决定,她没有选择说堕落自己报复父母,在理科班也学得很优秀。
1.即使你成为了这种“佛系青年”也没问题,只要你将来不抱怨。你别将来还抱怨,那可不是佛系青年。我很少听见佛抱怨。每个人当然有每个人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最后你要为你的选择买单。
2.就像酒吧一样,“进来吧,我不会让你的人生发生改变,但是会让你舒服一会儿”。如果真的只是舒服一会儿,要面对的问题你终将面对。我们现在很多的专业的确需要研究生,可问题是现在的本科太好读了,研究生也有大量的空白时间。我们最好通过教育改革,能让我们的本科和研究生,更对得起本科和研究生。否则就是集体把痛苦推延了一段时间而已。
3.教育不能在一夜之间发生变革,因为教育非常难。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满意自己的教育,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不能拿一两代人当小白鼠,所以教育只能渐变,将来还会遇到今天很多问题。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的教育是为什么,不是寻找人才,而是培养未来的中国人。
5.当你说出了很多的道理,你其实只是和人群中的10%在说。
6.我长跑的原因:一是保持体能继续踢球,二是今天跑完我真开心。越自律越自由。
7.每个人都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在规则之内做事,才是最好的爱国。否则就是害国。
8.90后的父母积累了较多的财富,我们曾认为需要抗争的事情,被他们路过了。因此我寄望于90后。
9.30岁之前要不断做加法,因为你还有时间能力来纠错。30岁之后要做减法,打一口深井。
10.你去哪儿只有两个答案:你的兴趣在哪儿,你的机会在哪儿。人的一生看似很短,其实也蛮长的,可以做几次决定。
11.如果外在的声音能够影响到你,那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的主见。我的一个信念始终是:我不同意你说话的内容,但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12.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愚蠢但是勤奋,破坏力最大。
14.这世界会不会变好我不清楚,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变得更好。
15.做50后、60后的孩子是很不容易的,50、60后的妈饿过,她们见不得剩饭,给你们的减肥事业拖后腿了,对不起。
17.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它拿走了你的时间,却不一定能真的提升你。
18.做人要正,做事要奇。
20.正常的时代里,让自己不同几乎是唯一的机会。
《对白·这世界会好吗?》观后感(七):对白 小小观后感
第一次看这种访谈。
对于白岩松先生的印象以前是小的时候在饭桌上和爷爷奶奶看电视的时候听过几耳朵他的节目,却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后来的印象却是《爱情公寓》里作为胡一菲的偶像被数次提及的。所以在30分钟之前,我对白岩松先生一点了解都没有。
说来好笑,优酷首页推荐,看到吴磊的名字点进来,好奇女博士“胡一菲”的偶像是怎样的而看下去,然后折服于白岩松先生的智慧。
可能这就是所谓阅历的差别吧。坦诚来讲,有些问题问到我的心坎而有些问题我是听不懂的。但这种访谈或许对我的意义就是在能听懂的一些话中留下可能对未来的我有指导作用的语句,并将其记录或铭记在心。
所以,做一些记录吧,也许几月之后再翻回来看时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1.为而不争时另一种为。
2.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3.养生就是越自律越自由。
4.每一个人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而且是在规则之内去做事,才是最好的爱国。
5.聪明,勤奋,懒惰,愚蠢。聪明+勤奋>聪明+懒惰>懒惰+愚蠢>勤奋+愚蠢
6.外界所有的声音如果可以影响你,是因为你内心没有自己的主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就是要学会跟不同的声音共存......我要学会和不同的声音共存,这其中包括杂音和噪音,但问题是我为什么喜欢古典音乐,是因为在这噪音满天下的世界里,我起码可以按“PLAY”键,最美好的声音就在我耳边。
7.30岁前可以不断的做加法,所谓做加法就是去试错,年轻的很大的一个资本就是敢错,认为有时间纠正错误,但到了30岁的时候要做一次减法,把很多去试过的事情要去觉得我最适合的事这个或者那个,要做减法然后打一口深井。
8.按规律来。
白岩松先生在谈到对国足的看法时提到“按规律来”,他说“不要尝试去发明轮子,轮子成这个形状是千百年老祖宗琢磨下来,它是最棒的,我们总想琢磨弄个方的,弄个梯形的,回到规律上......”然后提及了一些对中国足球改进的一些提议。
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从一个正在学习设计的学徒角度来考虑的。现在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从最初的制造实用性的工具设计到后来在意美观度而进行的设计,千百年来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在原有的东西上进行发明创造,但传世之作少之又少。违背规律而行的设计不是没有,比如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里提到的由建筑师坂茂设计的方形纸管的卫生纸。传统圆形纸管的卫生纸卷由于阻力小方便使用者拉取,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其设计成圆形的原因。而方形的卫生纸增加了阻力,但是却降低了消耗,给了使用者一个反思的时间——我真的需要使用这么多的卫生纸么?起到了减少资源浪费的作用。
坂茂 方形卫生纸提出这个例子只是觉得这或许是未来在设计道路上会继续困扰我许久而不会有一个最终的答案的选择问题。在设计这个独特的学科中,什么时候要顺从规律,什么时候又要逆规律而行,什么时候要依附规律而创造,什么时候要跳脱出规律的束缚而创造。
今天一点小小的想法,期待下期的对白。 2019.1.4. 17:01
—————————————————————————————————————————————
其实1.5就看到对白的新更新了,但看着2个多小时的进度条一直没有塌下心来给它看完。春节放假最后几天终于可以把这个来填补上。这次的记录从白岩松先生在那个法国酒吧门口看到的那句让我记忆尤深的话开始吧。
“我想我们今天的聊天,也不会改变你的人生,但愿能让你舒服一点。”——白岩松
(广告原句是:进来吧,不会改变你的人生,但会让你舒服一点。)
1. 如果你按照别人的期待去活着,你就会活不好你的一生。
2. 人生中的三个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3. 饥渴和饥饿所导致的是 真 善待食物。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恢复饥饿感。
4. 有时候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因为它拿走了你的时间,却并不能很快的提升你。
5. 原地踏步走了很远,却还在十字路口。其实你要沿着十字路口的每一条路去走,可能都能到达一个不错的远方。但你满足于不饿和眼前有无数的美味。
6. 在一片沙漠地带,你作为一个仙人掌就被别人当成了绿色植物,可是现在已经到处是密密麻麻的绿树鲜花,你得开的多么不同,才能被接受,被点赞呢。
7. 人的一生中,命运之神会敲你好多次门的。真正的挑战就在于,它一敲门你就准备好了迅速开门。
8. 治国要正,用兵要奇。做人要正,做事要奇。
9. 人的收入是跟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的。
10. 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没缺陷的完美,那是幻象。
11. 90%原则,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一定最高分很高,但几乎没有最低分。
12.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花开满则败,月全圆则亏)
白岩松先生在提到4&5的时候讲到,他没有微信微博,因为他需要知道的事情绕很多个弯依旧会进入他的耳中被他所知晓。所以他会用大多数人刷微信微博的时间来发呆,来和自己对话。或许就是在这些时间里他思考了一些事情,可能是对人生的规划,可能是对自身的反省.......听到这儿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如果我现在就把微博和微信卸掉会怎样。从对我的影响来说,我会不知道实时的娱乐新闻,错过那些明星八卦,那些喜欢的演员idol的照片视频,还可能会少接触到一些国外的设计作品(关注了一些美学博主),看不到朋友圈的动态,而且最大的变化是不会有人通过微信联系到我,其中包括我想和不想和他联系的人。
而对身边的人来说的话,我卸掉了微博和微信,他们会发现朋友圈微博少了个人给他点赞,逢年过节或是周末放假约玩只能通过电话短信,也许他们会觉得麻烦,平时聊得来的朋友与我没有了实时接触的途径,接触频率越来越少。除了上课还会见面的人,大概其他友谊的小船很容易就这样沉入海底吧。
有点可怕,我把长摁图标删除的手指移了开。我向往那种特别铁的朋友随时来个电话都可以聊,随时来家里串门都不需要打招呼,不用靠微信来维持友谊,靠微博来增长见识的生活。那时你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只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也留恋现在方便的科技,实时的语音视频,哪怕隔着大洋都如同坐在隔壁的样子。
现在还下不了决心,希望以后的一天,或许在我50,或是60的那年会做到吧。
2019.2.10. 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