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一):如春风般涤荡人心
带着无限欣喜收到这本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万物生灵》,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参与这本书的音频录制,对书的内容已然是十分熟悉了。但是当这本带着自然味道的书捧在掌心的时候依然很想再重温一遍作者的文字。很想把这样一本充满爱和美的书籍推荐给更多的人。 尽管书的标题中特别强调了给孩子,但我觉得它同样也适合放在一个成年人的掌间。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但在读过《万物生灵》之后,才发现冯骥才对生活的热爱更细腻,更深刻,因此他笔间流淌的文字也更加涤荡人心。热爱生活的人是幸福的,也是足够幸运的,生活里处处都能感受到美,那种美用冯骥才的文字表现出来就会像经历了一个萧瑟的寒冬之后忽然跃进你眼帘的那一芽嫩草,或沁入鼻间的那一缕芬芳,紧紧抓住你的心。忍不住感叹,原来这生活里原本处处是诗情画意,只是我们并未曾入心罢了。 冯骥才是一位爱好很广的作家,他有着颇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他的文字却总是有一份灵动的稚趣,如一汪春水融化着读者的心。让人忍不住和他一起漫步春夏秋冬,或行走于广袤的世界,或置身于狭小的书屋,却在从书页中跳出来之后忍不住还沉浸在书中的情景之中,细细回味,慢慢品咂,每一篇文字总有那么一个细节打动你并让人铭记。 无论是儿时捅马蜂窝的经历,还是和自己奶妈一起圆逛娘娘宫的童年梦想这样普通的儿时回忆,无论是“快手刘”的戏法还是和歪儿一起玩的“踢罐电报”,或者就仅仅是作者最初对人生的一点思索,都能经作者的笔触动读者心中某种原本极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情感。 书中更多的是这生活和自然中的生灵所带给作者的欣喜和感动,我们随着作者游历一处熟悉或不熟悉的风景,相遇或是草木,或是动物,或是一个在别人眼中极其普通的某个人,冯骥才总能带着你如身临其境般的让收获一份你从未思索,从未发现的一种别样的美。我从不知道会有人这般擅于在生活里发现美好的事物,有如此细腻而灵动的心。 这样一本给孩子的散文,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直觉得最好的文字就是能逼出你深藏于心底的各种情感,或哭或笑,是喜是悲,让你忍不住在心底为之喝彩,道一句原来它这般美好。好的文字的另一中体现是,书中的某个片段,某个角色,某处情景在你的记忆里深深定格。哪怕它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角色,比如冯骥才笔下那只被商大爷领养的流浪野狗,又比如那让人向往的维也纳的春天。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万物复苏的春天,我忽然想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如春风般涤荡人心。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二):看得见的美好,看不见的思考
我一直以为,给孩子的都是父母觉得最好的,让其吃得饱、穿得暖,让其物质生活充裕,只是做到了第一步;如果让孩子从小爱生命、爱自然、爱未来,就需要家长们精心挑选有益身心的书刊,充实他的精神世界。或许很多家长都有我这样的心理,把孩子带入大自然之后,他并不感兴趣,溯其根源,他缺乏发现,缺乏审美。
发现能力与审美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培养的。《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所收录的散文言辞优美、结构紧凑、引人入胜,我隆重推荐给自己的孩子以及他的小伙伴们。我们无须向孩子们讲解散文的写作风格与构思技巧,只需要将孩子带入大自然中,看花开,看水流,看鸟飞,听虫鸣,他终当被这些自然界的神奇所征服,于是从书本到实践,自动自发地寻求自身情感的愉悦点。 《花的勇气》以设问句开启了篇章,青春少女并不是我们臆测中的纯洁、美丽、天真与朝气,而是有更深的内涵,其实把少年的青春与春天的气息联系在一起,并非冯骥才的首创,但是作者却能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发现独特的心理体验——那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的画面定格。春天横亘于三个月份,每个月份春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作者尤爱三月的维也纳,因为此时阳光没有除净残雪,绿色还是分外吝啬。
《珍珠鸟》起先只在笼子里活动,对人这种“巨型”生物是害怕的,但是作者却能在朝夕相处中识别鸟性,与之作起了朋友,鸟的一点点试探放大了其胆量,使之与读者的朋友,其实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都是此理,从不了解到信任,从陌生到熟悉,不都是时间的魅力吗? 《挑山工》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是坚持,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是有了这种不畏艰难、不惧险阻的职业,才让我们认清了生活并不仅仅是诗与远方,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日出时的光茫四射,人皆爱之,可是你是否还知道黎明前的黑暗,有那么一群人悄无声息地从你的睡梦中走过,披星戴月地为我们装扮了明媚的春天。
无论写人,还是写物,冯骥才都是付诸真情的,他的笔下没有造作,没有夸张,有的只是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用心用爱用担当为孩子编织了美妙的童话,从此万物同我共成长。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三):于自然之中 体会真善美
冯骥才,是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他中西兼容,清新淡雅,意境隽永的画风,在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身为文化学者的他,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之前读过先生的其他散文,以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这本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万物生灵》是冯骥才先生专门为小孩子而著,其中更有好几篇文章入选中小学教材。封面上绘制的几只小动物和几株植物,贴合书籍内容,却又不花哨的封面一瞬间就引起了我对书的兴趣。随书附赠的两张明信片,落日与大雪,十分传神,灵动的展现了画作之美。书中也有精美插图,让孩子们在阅读之余这些温暖的文字之余,可以欣赏冯骥才先生的精心绘制的画作。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温柔小生灵,草木生灵,美的心灵,时间里的精灵。每一个主题之下都有与之相匹配的散文。与我之前读过的冯先生其他文章不同,这本书作为专门送给孩子们的书籍,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出对于孩子心灵教育的重视。
如《珍珠鸟》一篇“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小动物》一篇“文明的标志是避免相互伤害”,《古希腊的石头》一篇“懂得如何珍惜文明,才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文明”《民间审美》一篇我们应该感受民间独特的审美,以更广更深的的文化角度来认识民间文化......每一篇散文篇幅都不算长,但是孩子却可从阅读这些温暖细腻的文字之中体会到各种人生哲理,善待万物。
冯先生曾说:一个作家的肚子里不会只有一部小说。写小说的时间不一定要太长,但放的时间一定一定要长。时间长,人物才能活起来。一旦你觉得他们像你认识的人,就可以写了。”这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写出适合孩子们读的文章。
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心灵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我们所做的应该是为孩子们浇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健健康康的成长。现在功利的社会,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成绩问题,各种补习班,就是怕孩子们输在了起跑线之上。而层出不穷的未成年孩子犯案的事件,皆因于耗费在心灵上的教育时间不够,容易被带往歪路。万物皆有灵性,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孩子们涤净心灵,于自然万物生灵之中,体会自然万物之美,学会温柔的看待自然万物,如何思索人生。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四):回忆小时候的三两件事
冯骥才,一位自由写作人。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体现出来,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也许正因为他是最初是以一位画家的身份后转为写作人,他写的出来的散文,处处都是一副风景画。很多篇散文被选入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像“珍珠鸟”、“维也纳的春天”、“桃山工”等等。他的童年记忆真的非常美好,写的非常真实。当看到“逛娘娘宫”想起小时候自己去逛庙会。那时候也是三五成群,结伴去玩。留下最多的,都能看到童年的影子。
捅马蜂窝这件事,我小时候干过。那时候还没读书,和父亲去山上干活,种木薯。我和哥两个也跟着父亲帮忙。无聊的我们在山上跑来跑去,突然,我哥把我叫住;我好奇的走过去。看到好多蜜蜂从地洞里飞出来,一排排,非常整齐的飞出来。我哥他自己也不懂,叫我用一块土把那个洞堵住。我当时就想这么做。父亲看到了,马上叫住我们不要动。当时只和我们说:这种蜜蜂狠毒,不要惹它们。隔天我们不顾父亲的告诫,和哥哥跑到山上,一人拿着一根竹棍子去打蜜蜂。可想而知,我哥跑的比我快,没事。我落下了,头和肩膀都被蛰了。
那时候7岁左右吧,感觉痛只知道一直哭。 可能是我哥把母亲叫来,把我拉回家。被骂了,说我怎么不懂的跑!听老一辈人说,用丝瓜的花揉碎涂在伤处就好了。后面怎么好的也不太记得了,就在再也不敢去蜜蜂了。听了大人说,那个是黄蜂。不过我父亲一气之下,直接一把火把蜂窝烧了。感觉很解气,总算报仇了。现在想想,我们才是破坏者,毁了它们的家,还把它们全部烧死。也许是感觉很平常,并没有像冯老师小时候有那样的感触。只有长大了,才懂得这个道理。
像放个笼子放米粒引诱麻雀,我们也玩过;不过最多看到的是燕子。家乡的燕子非常多,常年在我们家里搭窝。燕子直接把便便拉在地上,弄的我们客厅地板都是便便。总会惹来母亲大人的一顿抱怨。
家里从来没有养过猫,只有养狗。“猫婆”这篇看的非常气愤,对那些杀猫的人非常痛恨。狗养过很多条,记忆深刻的是叫小黑。不是全身黑色,全身是棕色的,是它的耳朵有一点黑色。我上学回家,还没进门,在家门口叫一声,它就屁颠屁颠出来接我。父亲骑摩托车送我去上学,要过铁索桥,小黑追了我们好远,走了一段铁索桥,因为害怕,没有继续追。在某个初冬的晚上,它失踪了。我母亲说,估计是被偷了。冬天大家都喜欢吃狗肉。还有一次,父亲的朋友送来一只小狗,一个月大;不小心跑到马路上,被车压了。那时候我在上学,大人都去忙农活了。谁做的这事,我们也不知道。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养狗了。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五):万物生灵——一本让我回忆颇多的书
书中很多篇故事都能勾起我童年的记忆,如《捅蚂蜂窝》,就如书上所写的,本人小时候也跟着小伙伴做过,只是当时本人胆小,跟书上作者妹妹一样,捅下娄子,最先跑的那个,所以没“负伤”但事后也被大人批评了一顿。
幼时也和作者家里养过鸟儿所以非常能体会作者在《珍珠鸟》里和雏鸟亲近互动,特别羡慕在作者肩头睡着的样子。那时的我每天清晨也是在鸟鸣声中醒来,每天都要做在鸟笼边看着它们吃食蹦跳。鸟儿虽说没有向作者那样和人亲近,但对我也是美好的记忆。
还有《猫婆》中那只作者养着的长者一双蓝色眼睛的小猫,作者和他相遇的情节和我的如出一辙,都是去朋友家,无意中遇见朋友拿出的小猫,就情不自禁的喜欢上了它。
书中冯骥才还收录了很多市井人物,读着快手刘的故事让我感受到时间在一个人身上刻画的痕迹,初见时他时“正当壮年,精饱神足,肉重肌沉,皓齿红唇……蹲在那里活想个大白象……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那四个小球在这双手里忽隐忽现。”而作者多年后在见他时“那肩上、背上、肚子上、臂上的肉都到哪儿去了呢?……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看着让人心酸不已,脑海中缓缓浮现“岁月神偷”这首歌‘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
还有《挑山工》依稀记得那是我还是小学时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过的课文,进过这么多年后在次品读,思绪仿佛又回到从前老师给我们讲课场景……
书翻到最后一页心中感叹,作者的几句描述,几笔勾勒,把生活的美丽与哀愁摆到了我眼前,冯骥才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家。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六):在阅读中亲近自然,感受世界斑斓的色彩
冯骥才的小说幽默风趣,散文亦是耐人寻味。出众的画艺、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细腻的体察,都融于他的笔端,文字让人喜读,又引人深思。
手中的这本《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既适合成人,也适合孩子阅读,对于孩子感悟自然、认识生活都是一种启蒙。
人类最早和所有的动物放在一起生活,一同享受这大自然的赐予。
冯骥才爱写动物,很多名篇(如入选初中课本的《珍珠鸟》)给人印象深刻。他说,许许多多的动物,进入诗、画与童话,成为亲切可爱的形象,构成和谐美好的生存境界,抚慰人的心灵。
在冯骥才的笔下,胆怯而顽皮的珍珠鸟,凶猛到不顾生死的马蜂,机灵却冒失的小松鼠,机警又多疑的麻雀,懒懒又狡黠的白狗……他们是人类的伙伴,与人类息息相关。从冯骥才的文字里,可以看到他对这些生命的关照,他听着它们喉咙里的音调,也听着他们内心的声响。
猫头鹰正在树上,睁大圆眼,射着冷峻目光;蝙蝠迅疾无声的飞来飞去;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圆眼睛的目光柔和又胆怯。这些动物的一举一动,都被作者看在眼里,写进文字里,同时,从这些动物的身上获得人生的感悟。
陪伴作者写作的珍珠鸟,让作者悟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童年顽皮捅了马蜂窝,让作者似乎有罪孽感沉重的压在心上,暗下决心,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作者有因着动物而伤感与忧虑,也有因着动物而感慨与欢喜。
许许多多的动物,跟人类一起,构成这世界美好的存在,孩子们跟随冯骥才的文字,可以亲近动物,怀抱柔情。
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的整个世界铺满斑斓的色彩。
从冯骥才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对当地的文化风物有一种喜悦的接受。他边走边写,笔随心动,一切景物都在他的笔下有了灵气和色彩。
在冯骥才的笔下,维也纳春天悄无声息却又辉煌的走来,小姑娘们伸长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山上的森林环抱中,尖顶的木板小楼,周围是异常充沛的清爽志气,纯真憨气的小女孩海蒂,撒开手脚在草地上打着滚儿。森林里的雪玫瑰,生长在枯枝腐叶中间,阳光从树隙中间斜射下来,照在它淡绿色的花朵上,花瓣绒样的一层被照得荧荧闪亮,好似放光。
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的世界本该充满斑斓的色彩,在冯骥才的文字里,孩子可以畅游大自然,尽情感受那种丰足的温暖。
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思索,美的历程是他们生活中看不见的使者。
在《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中,除了写到动物自然,冯骥才还写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些散文字里行间透露着哲理气息。
《我最初的人生思索》中,冯骥才写到九岁那年的晚秋,他开始对世界那些深奥难解之谜产生思索。而行走在路上,一路所遇的挑山工、长衫老者、剪花娘子,都带给他对生活的思考。
“一切情语皆景语也”。这世界的景物在冯骥才笔下如此细腻,又是那般的阳光、纯真、积极、真诚,孩子读着冯骥才,也会看到那些美的历程中原本看不见的使者吧。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七):《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寄语孩子们的心灵教育的作品
读大师的文字都有这种感觉,文笔简单朴实,笔墨简单却特别传神,读的时候很轻松,因为作者的表达特别简单,不需要复杂的理解,也没有太多的隐喻和需要猜测的东西,有一种“口述我心”的即视感,这本《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是摘录了大师的一些关于万物生灵的记述文字。文字中有一种少年感,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单纯的、很美的少年般的视野在描述身边的世界,一种淡淡的感动和怀想吧。
你得了解冯骥才啊,他是画家出身的,作画的人,一般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洞察力的,所以他眼里的世界是很细致入微的,他的目光观察的东西是很详实而又生动的。画家都具有这种捕捉生灵很深刻的一面的能力的。他感受到的万物生灵,不管是入画,还是行文,他首先都是跟它们对个话的,是有个交流的,用一种画家的灵魂或者作家的本能,去完成那种跨世界的交流的。
《珍珠鸟》是入选小学课本的。朋友送他的鸟,挂在吊兰后面,因为他知道这种鸟怕人,尽量给它一种幽静的感觉,所以才藏在了浓密的吊兰后面的。但是,“它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也“伸出小脑袋瞅瞅我”……彼此开始熟悉起来。以至后来,即便打开窗户,它也不飞走,且渐渐胆子大起来,要落在作者的书桌上,甚至还跳进过空茶杯里……它不怕人了。“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文字背后有隐隐的时间线,有珍珠鸟的变化,有交流,还有很亲切的感受。“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那意思是,我原本没打算写它的,只是此时此刻,它的到来,它的一份信任,彼此的这一份和谐,水到渠成一本,结晶出这一篇如此美好的文字来。
这跟后来的一句总结也有对应: 害怕都是由于伤害所致,无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 而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境界的升华,在瞬间就完成了。
我最喜欢,也最感动的是那篇《猫婆》。作者起先是不喜欢猫的,因为家里阁楼后墙外有一道猫胡同,成群的猫在那里戏闹求偶打架的,听过猫深夜叫春的人自然会知道这其中的烦恼。小时候在农村老家,也是特别烦猫的,因为叫春的季节里会引来别的猫,它们会在屋顶上追逐调情,踩动檐瓦,会让房子漏雨的。农村的瓦房也是隔几年就得检修,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猫给造成的。
作者去朋友家串门,还说自己讨厌猫呢。可是当朋友送给他一只可爱的猫咪,他这个厌猫者,却很快转变为了爱猫者,以至于视猫如命了。猫是动物里最会调情的动物了,神秘而又乖巧,没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了。然而这样的猫丢了,四处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猫婆。猫婆盘腿坐在床上,棉被上东一只西一只卧着很多猫,很多猫还有残疾的。原来猫婆是这些受难猫儿的守护神,她一生救助了多少猫说不清,她自己的生命却甚至比这猫儿还要凄惨了。虽然猫婆乐在其中,作者也没有对猫婆的身世过多介绍,但是文字中淡淡的凄凉还是飘散出来了。果然,来年猫叫春的季节,猫胡同忽然就安静了,猫婆已经离逝了,那些流浪的猫,因为无人照料而各自逃命走了。
“咪咪……”猫胡同已经空无一物了,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万物生灵,都是有灵魂有灵性的,而人类环境中如果缺少了这万物生灵的点缀,就如同此刻的猫胡同,一片灰暗凄凉,甚是伤心一片的了。
愉快的声调是单纯的,痛苦的声音有时很奇特;喉咙里的音调容易仿效,心里的声响却永远无法模拟。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收录了作家关于小动物的关怀之作,是冯骥才寄语孩子们的心灵教育的作品。“心灵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心灵天地”,作者把自己生命中与这些万物生灵的感触都细细的诉诸笔端,而且视角还延申到许多别的国家,把许多国外的城市里的动物故事也描绘出来了,每一种温柔善待,都是人间的一种关怀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