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7-06 09: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的读后感大全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是一本由(法) 维尔吉妮·阿拉德基 迪著 / (法) 塞西尔·佩林绘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读后感(一):借助废物回收利用的艺术,赋予日常用品以新的生命

  这几年,我开始喜欢上了废物回收再利用。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整体下行,大家都开始省钱,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清减内心的欲望,更能让我内心平静。

  废旧的纸箱子,我选择定期卖给收废品的老爷爷;家中的废旧衣服,大部分都被我留下做打扫卫生的抹布。孩子穿小了的衣服,不再玩的玩具,可以送给小区更小一点的弟弟;朋友家儿子的衣服,我们也常常接过来更替着穿,避免浪费。

  最近因为要给孩子上网课,买了一个二手的触屏电脑,配置够用,也省了我很多的钱。就连手机,我现在都觉得买二手也没什么问题,不仅便宜,而且减少了浪费。

  这大概就是我废物回收的极限了。就是很实在的废物回收再利用,这里面,没什么太多的技术含量。

  直到我看到一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废物回收还有如此多的学问。而这整个废物回收的过程,也可以很艺术,很酷!我简直要被迷得不行。这本书,就是《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关于材料的科学和艺术》。

  万物可循环,我们身边的物品,也不例外。我们不可能阻止物品的损坏,但在它们损坏之后,以合理的方式让物品得到再次的利用,也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

  这些废旧物品,不仅仅包括我们日常所见的纸箱,玻璃瓶,还有很多新的东西。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关于材料的科学和艺术》,它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众多物品的“生命故事”。金属物品、纸张、塑料、木制品、纺织品、玻璃、电子设备等等,它们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体”,但是从存在意义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有灵。

  把每一项物品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无尽的想象。

  正是在阅读了《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废旧物品还可以进行艺术创作!整本书,以物品循环的种类为目录,分门别类地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物品循环利用的方式和去向。除此之外,每一个废旧的物品,我们都可以拿来再创作。比如,一个易拉罐可以变成一枚星际火箭,一只灯泡可以变成一个热气球。

  我们只需要把这些物品,放在白纸上,加上寥寥数笔,就能让这些废旧物品,通过画作的形式,重现生机。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创作的过程,小孩子们最喜欢参与。他们想象力丰富,执行力也够用,平常的材料,也可以创作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在带领着我儿子创作的过程中,就常常觉得小孩子的神奇。

  他们的脑洞真是大,这一点,成年人学不来,只有佩服的份儿。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帮助读者,打破认知的边界,提供想象的空间,激活读者的创造力,并一步一步地,引领着读者们,走向环保的主题。

  环境保护的口号喊了很多年,我们普通人,把手边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也就觉得自己尽到了环保的义务。但实际上,在环保这件事情上,我们还大有可为。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环保方面的知识介绍。我们会发现,物品循环利用,尽管有时候也会消耗一定的能源,但与直接开采这些资源所花费的能源相比,还是要少很多。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四个回收的牛奶盒,可以转化为一卷卫生纸。而回收一千克的硬纸板,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再比如,一吨的废旧电路板,可以提炼出约450克黄金。而一吨高品位的金矿石,却仅能提炼出几十克的黄金。

  回收再利用,有些物品,变成同类的物品,比如说,纸张,玻璃,金属等。还有一些物品,他们经过循环再利用,变成了其他类别的物品。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难想象,塑料回收再利用,竟然可以制作成我们穿在身上的运动T恤。直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同样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有很多。有时候,仅仅是关上自家的网络电源,都是对地球资源的一种节约。

  我们很难想象,我们到底浪费了多少的资源。但是,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可节约的所在,寻找可以循环利用的物品,以减少更多的环境污染。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关于材料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部拓展思维的书籍,它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万物,同时,在艺术创作的时候,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观察角度。

  当我们了解了更多材料方面的科学知识后,我们的生活,也会重获一个新的视角。对日常物品的新感悟,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健康的消费观念。很多物品,因为想象力的存在,而获得了艺术的再生。这种创造,是非常有爱的行为。它让我们知道,物品总是以他们独有的方式,陪伴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好好释放它们的价值。

  法国作家维尔吉妮·阿拉德基迪和法国画家塞西尔·佩林,他们的合作,简直完美。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它更是一本激发读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之书。

  艺术,就藏在平常的生活小物中。好好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读后感(二):孩子在家就能变创作者,这本好玩又充满想象的书,带孩子玩遍假期

  文|弥小木

  最近在了解上海学生的一些科创竞赛,在名目繁多的比赛中,有一些共性,比如作品要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有的还会要求有“艺术性”。

  创造性、想象力、艺术性,三者的结合,在前两天给孩子入的一本童书里,刚好都有所体现:《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

  阅读《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的感觉,让人很舒服。这种舒服,有一部分来自于之前读《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所带来的温暖感。同品牌的书籍,会有相似的品质。阅读《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给人留下的温暖感受,带到了《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里。看《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是一样的温暖、实用。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拿在手里的质感,让人觉得踏实,是一种说不上来的舒服感。书中的内容,会将阅读者的视线,拉到日常生活中。利用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发挥想象,进入创造力的世界,同时从环保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物品。

  有人曾向童书大师安野光雅请教,怎样才能像他那样,画出那么好的画?安野光雅的回答,真诚又简单。他将艺术创作比作烹饪,同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会发现的眼睛,来源于会看的“心”。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做什么都求快,很难慢下来挖掘身边事物的美好。眼前的这本《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能让我们慢下来,打开发现的视角,用“心”看到身边事物,张开想象的翅膀。

  平时的饮料盖,我们大多会将它们丢进垃圾桶,但《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里,加上几笔之后,成了一辆车的轮胎:

  成了小红帽的脸:

  这些小小的、甚至要丢进垃圾桶的物品,插上想象的翅膀后,有了另一番故事。想象力有多重要?作家吴言曾表达了对想象力的理解是“证实了思维的跨界能力”。具有想象力的人,思考问题时,能跨出边界,创造出新的事物。

  看《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里,通过想象力,带来的新角度。准备丢弃的灯泡,再创作后,有了新的视角:

  易拉罐成了火箭:

  平常的物品,经由想象,有了二次全新的创作。《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提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需要考虑三方面要素:记忆中的信息、环境里的信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记忆中的信息与环境里的信息,两者之间的联想跨度越大,想象力激发的效果就越好。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的内容展现,刚好将记忆中的信息与环境里的信息,两者相互作用进行了一个教学式地展示。

  书中不仅有信息的真实展现,还给出了锻炼想象力的具体步骤:

  5个步骤记不住?再精简下,可以总结成三个字:看、想、画。

  仔细看眼前的物品,两只眼睛看了,换成一只眼睛看。远看、近看,总之就是翻来覆去地看。看的时候,脑中开启发散思维,将眼前看到的物品进行联想。要是还没有灵感,那就找个人一起讨论吧。有了灵感,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开始创作将画面呈现出来。

  看《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里举的一个个例子,真的很能打开一个人的思路。

  一个个摆在地上的纸团,很想丢进垃圾桶有没有?但是等一等,添上几笔之后,成了一幅好看的画:

  看着书中的引导,我家老大进行的纸团创作:小熊和撑着伞在雨中跳舞的猫小姐

  喝完的饮料瓶盖,除了跟着瓶身一起处理掉外,还能做什么?

  这些是我家孩子,对瓶盖进行的再创作: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就像是一个灵感触发器。书中对日常生活物品再创造的展示,不仅开启了孩子的想象力,也打开了他们的创造力大门。

  未来已来,将来孩子们要面对的是不断融入到生活中的人工智能。面对人工智能,孩子们要做怎样的准备?《给孩子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中提到:“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探索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技能和工作方式。”

  人工智能擅长做辅助性、机械等作业,不擅长的领域是沟通、艺术与创新。艺术、创新离不开创造力。作家郝景芳曾在一场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请教美国创造力研究心理学家,一个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问题。心理学家给的答案是:与其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如说保护,因为很多的创造力是天生的。

  前几天我家老大学校组织了一场科技节,她要折回旋纸飞机。孩子折了各种飞机没成功,后来找了视频,跟着折才折出回旋纸飞机。在老大跟着视频折的时候,一旁的老二,拿着纸独自琢磨,不断地折、飞、折、飞,最后用自己的方法,折出了简便、效果又好的回旋纸飞机。这不就是孩子天生的创造力吗?如果在一旁的我,让老二也跟着视频折,那孩子内心的创造力,怕是要被抹杀了。

  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从日常物品着手,是个容易入手的方法。不需要太刻意,只需问一句“看这个,觉得像什么?”

  一个简单的夹子,能看出什么?看《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里的展示: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给了引导,也给了实操的机会,在每一个想象力、再创造的后面,是需要读者自己动手的画面。

  塑料瓶

  塑料袋

  剥掉的橙子皮

  书中还有很多的练习,等待孩子们填满。

  插画家艾希礼·布莱恩,从小就喜欢画画。他的爸爸是个印刷工,家里有很多的纸,小时候他就开启了在各种材料上画画的习惯。长大后,艾希礼·布莱恩常常在大街上捡废品,并将捡来的废品,应用到艺术创作中。艾希礼·布莱恩的创意,让他的插画有了独具一格的风格。

  从艾希礼·布莱恩身上,是不是看到了一丝光亮?艾希礼·布莱恩长大后做的事,孩子们在小的时候,就能跟着《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开始啦。说不定,孩子们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的再创作,能开启他们未来不一样的职业旅程。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让孩子在家就能轻松进行创作。炎热的夏天,不定的情形,待家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是一件令人安心又愉悦的事情。

  如果说《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仅仅是带着孩子进行创造,那还是小看它了。《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更是从环保的角度,述说着物品的再利用。

  金属回收

  纸的回收

  除了以上这些,书中还有塑料、玻璃、木制品、电子设备等等回收的专题。了解这些有什么用?能让孩子从环保的角度,理解一个物品、一件事。

  贝贝熊系列书中,有一册是《保护环境》,讲的是孩子们为了保护环境,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未来的世界,是孩子们的世界。保护环境,哪怕孩子们的年龄不大,也能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出生于阿联酋的克卡姗·巴苏,当看到鸟因为食用塑料而受到伤害后,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8岁生日种下第一颗树,12岁建立保护环境的青年组织,16岁获得了国际儿童和平奖。克卡姗·巴苏因为看到鸟受伤的照片,有了环保的意识,说不定我们的孩子,在阅读《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后,会有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想法、行动。

  孩子阅读《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

  一本《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承载着孩子们的阅读快乐,承载着孩子们的阅读视野,承载着孩子们的创意世界,也开启了孩子们的心中爱意。

  想象力与爱,就像是竹蜻蜓上的两片叶子,带着创造力让孩子们的未来飞得更高、更远。未来,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孩子们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比起“未来”,孩子们更能感受的是“现在”。趁“现在”,让孩子们翻开眼前的这本《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力,跟着心中怀有的善意,融入这个世界。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读后感(三):国家最新通知:本科新增31个专业,热门专业有这些!提前布局孩子不吃亏

  前两天,一条关于“大学新增专业”的热搜引发热议。

  新设立的本科专业有31个,其中“可持续能源”“智慧林业”“碳储科学与工程”都是响应国家“双碳”政策,衍生出的热门专业。

  从这些新增专业,不难看出未来国家想大力发展的方向:那就是低碳环保,从环境入手,促进地球可持续发展。

  前段时间刚刚修订的2022版新课标里,“环境”“地球系统”“人类活动”“工程”等也都是高频词汇。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关于材料相关科学、艺术一定是热门。

  今天给孩子们推荐的这套书,就是这样一套“放眼未来”,跟环境材料有关的书——《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

  <点击下方视频 了解详情>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

  说起材料科学,你想到的肯定是硬邦邦的科普。

  这套书,却没有一点说教,它用极有趣味,极富想象力的方式,帮孩子认识周围的材料,以及这些材料和环境的关系。

  书中深挖了瓶盖、纸板、塑料、玻璃、木制品、电子设备等11材料,讲述这些东西如果沦为垃圾,会对环境、地球有什么伤害。

  但如果合理利用它们,我们又能收获什么。

  像这种围绕废旧材料,讲述物品循环利用的书籍,市面上还真是不多见。

  孩子们通过这些材料,看到的是万物的“价值”。

  深入了解这些材料的同时,孩子们又能收获不少物理、化学、科学方面的知识。

  我最喜欢的是它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

  里面关于各种废旧材料的设计,天马行空、十分有趣,孩子们参与其中,开拓想象力,亲手把生活中的一件件废旧物品变成艺术品,也能引发当代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幸福感。

  书中既有关于材料再利用的硬科学,又有自带爱和想象力的软的艺术设计,十分的浪漫。

  很多教育家、学者都鼓励孩子多看一些“无用”之书,像《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这种,看似这类书籍对孩子直接提升成绩帮助不大,它们却能让孩子开阔眼界,启迪心灵,提升想象力。

  这类书,可以说是用来构建孩子生命力、生命能量非常重要的一类书,所以家里的书橱上,这类书也一定不能少。

  这套书6—14岁的孩子都能看。

  里面的很多设计、美学小素材,孩子们还能直接用作手操报、黑板报等。

  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爱上它独特的设计和想象力。

  接下来说说为什么我要推荐这套书:

  1、深挖11类材料,讲述背后科学,明白万物循环的力量

  日常,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孩子的这种询问:

  “为什么我们小区要垃圾分类?”

  “妈妈你卖掉的废旧纸箱,都去了哪里?”

  “为什么电池不能直接丢进垃圾桶?”

  书中详细给孩子们科普了11种废旧材料的回收和利用。这些材料有金属物品、纸、塑料、玻璃、木制品、纺织品、电子设备等等,既长知识,又开眼界。

  比如,玻璃是怎么回收呢?

  书中不但讲述了常见玻璃的回收利用方法:

  还给孩子们讲述了法国有几个品种,怎么回收?法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多少玻璃等等。

  还有纺织品回收,

  很多孩子不知道我们穿过的旧衣服都去了哪里。

  书中把纺织品的去向都给孩子们解释清楚了,还科普了一条牛仔裤,需要多少工序,会造成多少污染等等。

  这些有关材料的科学,打开了孩子的眼界,还让孩子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

  这种通过剖析材料来龙去脉的方式给孩子讲环保,不说教,也能最大程度让孩子明白万物循环的力量,很有新意和吸引力。

  2、引爆孩子想象力,生活和审美双重滋养

  书中最有趣的,是关于各种废旧材料超有创造力的再利用。

  用过的金属瓶盖,居然成了拖拉机的轮子;

  旧报纸也能变成花芯;

  塑料瓶子,成了身材纤细的瑜伽美女;

  酒瓶木塞,既能当栅栏,又能变成一片森林;

  搅拌器还和潜水艇长得挺像呢;

  这些有创意的小制作,都是借助想象力和画笔完成的。

  孩子们在这本书里,能看到许许多多之前想不到的创意,对打开孩子想象力简直太有帮助了。

  这本书同时也打开了一扇门:我们生活中用不到的废旧物品,可以通过孩子的想象力和巧手,变成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既节能减排,又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简直是一举两得。

  3

  插画风格有品,孩子可直接创作,参与性强

  这套书里的插画,也很有特色,它的画风简洁不简单,创意十足。

  寥寥几笔,勾勒的火箭

  正在看书的小女孩,形神兼备

  阳仔灯泡水缸里的小鱼,细节十足

  ……

  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风,能提升孩子审美,这些素材,也可以直接用于孩子们的黑板报,手抄报。

  书中还特意做了“留白区”: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发挥:

  一个开瓶器,可以变成什么?

  一个信封可以想象成什么?

  一个果酱罐又能做什么?

  孩子们可以自由想象,自由创作,锻炼思维的发散性,提升想象力。

  另外和大师一同手绘一本书,孩子还会有强烈的参与感,增强自信心,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4

  法国百年经典名社出品,精装大开本,经典值得收藏

  这本看上去既浪漫又天马行空,兼具知识和艺术性的书,是法国百年经典名社拉鲁斯出品的。

  拉鲁斯出版社成立于1852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以出版优秀的百科全书闻名世界。

  这套书,也是继《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以后,拉鲁斯出版的又一套跟材料、环境相关的书。

  它广受国内媒体和读者欢迎,樊登直播、童书妈妈三川玲、新京报小童书、三联生活周刊都推荐过。

  精装大开本,四色图文的印刷,看上去也非常舒服,很是适合6-14岁孩子阅读。

  用它来涨知识,给孩子们树立环保意识,开发孩子想象力,思维的发散性都非常有帮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拉鲁斯万物循环小百科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