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9-06 00:30: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读后感锦集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是一本由【法】卡琳•西蒙妮(Carine Simonet)著 / 【法】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读后感(一):“天问”的解法

  文/张贵勇 亲子教育畅销书作家、《中国教育报》副编审

  “爸爸,宇宙有没有边儿?”“为什么我一伤心就想哭?”“为什么你不爱玩《我的世界》?”“人的灵魂和肉体可以分开吗?”……从小到大,儿子哲哲很喜欢问我问题,这些问题在我看来近乎“天问”,成为我既欢喜又畏惧的存在。

  欢喜,源于乐见哲哲一以贯之地爱思考;畏惧,则是对他的“天问”无法回答。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曾听一位校长说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孩子曾问他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鬼,他觉得“这个问题有问题”,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孩子没再追问。本以为这件事就此过去,没想到孩子考上大学后,有一天,他在收拾孩子的物品时,突然发现很多讲解鬼神的书,一刹那,他的内心五味杂陈。

  爱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很好问。若问题得不到回应,或找不到靠谱的答案,他们往往会像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所说的一样,“自我同一性受阻”,不断求索,徘徊于此间。因此,直面孩子的“天问”,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才是正确的教育之道。这一理念很鲜明地体现在《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一书中。书中罗列的60 个帮助儿童成长的人生大问题,都是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实实在在来自儿童的真问题,中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也会遇到、问及、思考、求解这些问题,因为它们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

  这些大问题被贴心地分为6—7 岁、8—9 岁、10—11 岁三个年龄段, 从日常生活中的困惑,逐渐过渡到儿童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终极目的的哲学思考,并伴随着他们从童年期走向青春期。

  不同的人生阶段,意味着不同的心灵观照,反映出儿童知识、关注点、眼界和思考深度的实质变化,是一个孩子对自我、他人、世界由浅到深, 由简单到复杂,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思辨。现实中,孩子就是通过提出问题以及思考问题来反观自我、发现世界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孩子的“天问”,作者卡琳·西蒙妮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的引导方式与回答能给父母一定的启发——先接纳和赞赏孩子的问题,在情感上认同他们的积极思考,在知识上予以恰切的点拨,在方法上进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在价值观上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身为心理学专家,卡琳·西蒙妮很好地掌握了回答的度,有的是点到为止,有的是侃侃而谈,既让孩子看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有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行动建议。例如,当孩子有沉重的心结难以打开时,作者劝慰孩子,“要相信自己,你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但是,当你像雪球一样被摇晃得东倒西歪,你就不会看到解决办法。你应该耐心地等待事情过去。太阳总会照常升起!”如此建议饱含浓浓的接纳和爱的力量,这本质上是帮助孩子走出困惑的金科玉律,是帮助孩子战胜自我、完善人格的奥秘所在。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父母都应该学一些,不为自己成为心理学家,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使其顺利度过每一个关键阶段。有理念、有方法、有智慧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直面、求解那些看似无法回答的“天问”,他们已在无形中成为孩子童年的守护者,而孩子也会在了解自己、发现世界与人生运转奥秘的同时,找到自身使命与成长动力, 向着梦想前行。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推荐序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读后感(二):《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做一个不怕被孩子提问的家长吧

  朋友的孩子一直是由爷爷帮着他们小两口来带的。但是很不幸的是,爷爷在年初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朋友很发愁如何和孩子解释爷爷去世的这件事情。为了让孩子不过于伤心,他和孩子说爷爷年龄大了,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了,永远离开我们了,不会回来了。孩子似懂非懂地默然接受。 有一天,下班回家,朋友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沙发上。嘴里嘟囔着:“真是老了,上个班累死我了!”一旁的孩子听了这话,哇哇大哭。朋友一脸懵,不知道孩子为啥突然大哭。她一边抱起孩子,一边哄着问她:“为什么哭呀?”孩子说:“我不要妈妈老,老了就会死掉了,死了就没人管我了。”朋友不禁感叹,孩子们的心思真是又柔软又细腻。需要我们好好劝慰,给以安抚。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很奇怪,作为家长我们觉得很难给他解释;有些问题很幼稚,我们家长又不屑给孩子们解释。但实际上孩子的这些问题,正是孩子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还是应该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但是,智慧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是一本很好的儿童心理认知方面的书。本书收集了60个儿童常见的心理、情绪问题及答案,关于友谊、亲情、身体变化、自我塑造、生死……这些回答会让孩子了解自己、发现世界与人生奥秘的同时,找到自身的使命与动力,向着梦想前进。 本书的作者卡琳•西蒙妮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她与孩子们打交道25年有余,在工作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指出,孩子们是通过思考问题以及向大人提出问题来认识世界的。所以,家长们不要嫌烦,认真面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吧!不要把孩子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心理学家卡琳•西蒙妮也认真收集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答案。如果你不大会回答孩子们的问题,那这本书可真的为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比如,我们现在生二胎的家庭越来越多,如果照顾不到,会让孩子有错觉,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更爱弟弟妹妹。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又该引导孩子呢?共情和换位思考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认为妈妈更喜欢小妹妹,那是因为,妹妹比你小,需要更多的照顾。他们还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比如穿衣、吃饭,需要妈妈更多的帮助。但是在妈妈的心中,你始终保持着同样的位置。爱不是通过时间来衡量的。同时,可以让孩子站在大人的角度考虑一下。你是唯一的,父母对你的爱也是唯一的。 “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分开?” “为什么会死呢?” “为什么不喜欢一个人睡呢?” “我长大后会变丑吗?” “我的父母为什么会生气?” “我们为什么活着?” 这些棘手的问题本书都给出了适合的答案。家长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孩子们解答。做一个不怕提问的家长吧。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读后感(三):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人为什么会死呢?" "为什么挨打的总是我?" "为什么相爱的人会亲吻彼此?" "我生气了怎么办?" "真的能穿越时空吗?"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提出类似上面这样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才好。 不少父母在孩子提出离奇问题时给予的回应往往是: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小小孩子问这么深奥的问题做什么?" 对世界感到好奇,爱提问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伴随着他们的"天问"。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回应,或者答案并不能让孩子感到消除了困惑,那么他们往往会不停的思考同一个问题,甚至有点钻牛角尖,徘徊于无法解答的问题之中。 面对孩子不同阶段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与他们共同寻找答案。 聪明的父母往往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但面对孩子们各式各样的问题依然不知从何入手去解答,《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收集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们提出的60个问题,在作者的带领下,父母很容易就可以学会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探索自我和世界。

  作者卡林西蒙妮是一名心理学家,从事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工作已经25年了。正如作者所说,孩子是通过自己思考问题和向大人提问来发现世界的,大人能够妥善的回答他们的问题非常重要,但却并不容易。 在这本书中,作者收集了60个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生活、亲情、爱情、友情、死亡、学校、家庭、社会交往、恐惧、信仰。

  这本书中的答案对父母来说更像是抛砖引玉,作为一个出发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面对孩子的问题,重要的不是解答的结果,而是探索的过程,也许今天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的答案,明天又有新的发现,最重要的是一起思考、分享、发现和娱乐的过程。 这本书将6-7岁,8-9岁,10-11岁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分类在一起,更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孩子由于认知的增加而对世界对社会产生的好奇也不同。 每个阶段的问题都是不同的,但作者给予的解答方法却都让人很受用。面对不同的问题,作者回答的逻辑总是科学又细致。 6-7岁 为什么妈妈更喜欢小妹妹? 想必二胎家庭很容易听到孩子的这个提问,书中给出的回答暖心又有说服力。 阿莉西亚,你认为妈妈更喜欢妹妹,那是因为妹妹比你小需要更多的照顾。 首先指出孩子可能存在的嫉妒心理,并告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妹妹需要更多的照顾,并非爸爸妈妈不爱你。 其次告诉家里年长的孩子,你真的非常幸运!因为在你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只有你一个孩子,妹妹不曾有过这种待遇。但对妹妹来说也是幸运的,因为她同时拥有了你。 成长过程中存在嫉妒心理很正常,但重要的是,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面对这种心理,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爱护自己的家人。 8-9岁 我生气了怎么办? 这本书在回答8岁艾玛的这个问题时,首先对生气做出了解释: "艾玛,愤怒是当你的行动受到阻碍时引起的一种情绪"。这样会使得一个孩子明白,生气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接着举例说明什么时候我们会生气。比如好朋友打扰到你,比如面对不公平。举例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生气这个情绪的过程,还可以让孩子回忆,都在哪些时刻有过生气的感受? 比喻对于孩子理解问题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作者将生气比喻成爆米花的过程。 当然,最重要的是解决方法。面对生气这样的情绪,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可以停下来正在做的事情,看看发生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利用呼吸,将愤怒平息下来,让自己回归到正常的情绪状态。 10-11岁 死亡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很少谈及死亡,甚至避讳这个问题,但死亡作为人生中一定会经历的事,是很多孩子好奇的一个课题。 这本书在面对10岁小朋友对于死亡这个话题的提问时,首先非常直接的给出了一个可能会让孩子感到震惊的答案: 是的,你会死的。 接着话锋一转,引导孩子去思考,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 书中给出了一些不同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并诚恳的告知孩子,没有人知道哪个才是正确答案!这个问题真的太大了,或许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答案。 这本书对于解答孩子因为好奇心产生的各种问题,给出了教科书级别的参考答案。家长并不是科学家,也并不总是万能的,所以或许穷其所能都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但阅读这本书之后就会明白,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一起去寻找答案,远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这本书中包含的60个问题,也正是中国家长在孩子不同阶段会遇到的比较难解答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还能带领父母更好的解答问题。 其中包括: 6-7岁 为什么相爱的人会亲吻彼此? 自信的秘密是什么? 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分开? 为什么不喜欢一个人睡?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像个隐形人? 8-9岁 为什么我不喜欢失败? 为什么会对父母撒谎? 为什么老师总会抓狂? 收养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我不喜欢努力? 10-11岁 什么是快乐? 我聪明吗? 我会有成功的人生吗? 如何找到一生挚爱? 为什么男孩不能流泪? 死亡意味着什么?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是16开本,硬皮精装质感良好,目录按照成长阶段不同分为3个板块,可以让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与父母快速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设计非常符合儿童心理,面对孩子们的各种天问,作者时而侃侃而谈,时而简单扼要,时而点到为止,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给予孩子们最满意的反馈和回答。 聪明的父母会了解到一件事: 孩子是通过思考和提问来发现世界的。 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链接孩子内心的通道,通过这本书,父母可以了解如何更好的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读后感(四):卡琳·西蒙妮用60个儿童成长问题,向你讲述如何与孩子沟通

  前段时间,有位女同学在同学群转发了几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位即将升入初二的女孩在生命最后一刻写给自己父母的绝笔信。在信中,女孩叙说了父母对自己成绩上的高要求,甚至在自己没能达到父母要求时受到的身体上乃至精神上的伤害。

  女孩坦言,“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考试满分的我。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女孩表示,“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整整三页纸的信,让人泪目,更让为人父母的我深思,特别是女孩在最后写的那句:毁了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了她的童年……你们把我们想得太坚强了。

  孩子的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自由快乐的。但事实上,如今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来自学习上的,来自周围的眼光,甚至还有来自父母家庭的不理解和一味的要求。当周围的压力与日俱增,又得不到及时疏解时,孩子的内心就会彷徨,会崩溃,甚至会自我封闭。只是,很多父母并不关心这些,甚至不愿相信孩子会有接受不了的可能性,就像女孩写的,“你们把我们想得太坚强了”。父母一味地施压,甚至去进行肢体伤害,只为让孩子更听话,听话地达到自己给定的目标。

  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孩子挨揍时的第一反应是害怕,而不是去思考自己犯了什么错。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但是暴力可不能成为榜样。

  ——卡琳·西蒙妮在《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一书中如是说。

  卡琳·西蒙妮是法国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曾接受过家庭治疗方面和ACT(接纳与承诺疗法)方面的培训。她在儿童精神保健中心与患病儿童相处长达25年之久。

  在《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一书中,卡琳·西蒙妮罗列了在工作中遇到的60个帮助儿童成长的人生大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生活、亲情、家庭、社会交往等等,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孩子在成长中对自我、他人、世界的认知是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因此,书中很贴心地将孩子遇到的60个问题分为6-7岁、8-9岁、10-11岁三个年龄段,可以说是父母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贴心育儿手册。

  01. 用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

  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自己的意见时,比如二宝家庭,当有了小宝,父母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追随着那个小小的孩子。此刻,若是老大觉得你更喜欢小妹妹(小弟弟),你会如何回答?是一味否认觉得孩子想多了还是强势打压觉得孩子太不懂事了?

  显然,这两种态度都是大些的孩子不能承受的委屈。来看看卡琳·西蒙妮是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

  先接纳并认同孩子的问题和思考:你认为妈妈更喜欢妹妹,那是因为他比你小,需要更多的照顾。你之所以这么想,也许是因为嫉妒妹妹,你觉得她拥有比你更多的关爱。

  给予孩子恰切的点拨: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想你证明你还活着,还很健康。尤其是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但是要当心,嫉妒也会给你愤怒的“玉米粒”加热!

  循循善诱去启发孩子:妈妈的心是有弹性的,当她拥有更多的孩子时,她的心也会变大。也就是说在妈妈的心中,你始终保持着同样的位置,你的妹妹也拥有同样的位置。你看到妈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妹妹,是因为妹妹有很多事情还做不好,比如穿衣吃饭。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断定妈妈更喜欢妹妹。因为爱不是通过时间来衡量的。

  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引导:当你感到嫉妒令你发狂、无法控制时,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爸爸或妈妈。他们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你就会沉浸在“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中。你也可以时不时站在大人的角度考虑一下。父母真的很难将爱平分给每个孩子,并且确保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通过这种换位思考,你将会坚实而有力地成长起来。告诉自己,你是唯一的,父母对你的爱也是唯一的。

  用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孩子看得到的事实去沟通,不说教也不去迎合。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才更愿意接受。

  02. 父母和孩子,是在互相帮助下共同进步的

  当孩子做错事或者说谎时,父母就会很生气,希望用生气的方式提醒孩子,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父母还会责骂孩子,希望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只是,这么多的“希望”都隐在父母的生气和责骂后面,孩子真的能通过父母的情绪去正确感知到这些“希望”吗?

  很显然,孩子并不能。孩子只会焦虑于:我的父母为什么会生气?

  卡琳·西蒙妮表示,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我们的责骂是想告诉你界限在哪里。界限很重要,可以教会你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有些时候,温柔地提醒可能不起作用,必须发火才能让孩子停下来。这也许是你测试父母界限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父母会因为自己糟糕的心情对孩子发一些无名火。这些对孩子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也显示出父母并不是完美的人。

  作为父母的我们除了在事后及时向孩子说明情况并道歉。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他有权利向自己提意见,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也警醒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

  父母并不是一出生就会做好父母这个社会角色,而是在有了孩子后,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直接被推上父母这个位置。因此,父母和孩子,是在互相帮助下共同进步的。或许,父母不再让自己“高高在上”,懂得将自己的位置放在和孩子相同的位置上,互相学习,才能各自做得更好。

  03. 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提问,我们都该认真对待

  在《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一书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你应该知道,孩子是通过思考和提问来发现世界的。

  亲子教育畅销书作家,《中国教育报》副编审张贵勇在本书的序中,讲到他曾听一位校长说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孩子曾向他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鬼,他觉得“这个问题有问题”,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孩子没有追问。本以为这件事就此过去,没想到孩子考上大学后,有一天,他在收拾孩子的物品时,突然发现很多讲解鬼神的书,一刹那,他的内心五味杂陈。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提问,我们都该认真对待。因为,你的一个似是而非或是顾左右而言他,就会在不经意间打退孩子向你提问的心思,当孩子的问题在父母这边得不到解答时,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寻找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解答。只是,孩子还小,还不具备分辨能力,并不能识别这些所谓的解答是对是错,找不到自己认为靠谱的答案,就会一直找一直找,这就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困扰。张贵勇认为,这就像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所说的一样,“自我同一性受阻”,不断求索,徘徊与此间。

  在《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一书中,针对60个小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作者卡琳·西蒙妮和小学生交流时给出的意见。作者认为,这可以算作一个出发点,每个人都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卡琳·西蒙妮在对给孩子解答时的引导方式和回答方式:先接纳和赞赏孩子的问题,在情感上认同他们的积极思考,在知识上给予恰切的点拨,在方法上进行循循善诱的启发,以及在价值观上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在回答的度上,有的点到为止,有的侃侃而谈,既让孩子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有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行动建议。

  在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正确的做法,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卡琳·西蒙妮集25年心理工作经验给出的方法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好好学习和借鉴。

  正如本书封底上所写的:法国心理学家整理出60个儿童常见的心理、情绪问题及答案,关于与友谊、亲情、身体变化、自我塑造、生死……这些回答会让孩子在了解自己、发现世界与人生运转奥秘的同时,找到自身使命与成长动力,向着梦想前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