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个月去录鲁豫有约,作为青年嘉宾去大学里和鲁豫姐一起做分享,现场学生向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鲁豫有约做了这么多年,是什么力量使您坚持下来的?”
等等等等。
但是她坚持做自己的访谈节目,没有变。
没有变的原因她很坦然的告诉众人:一,她相信认真访谈的价值。二,真让她去做那种吸睛的流量节目,她做不了。
于是她就安安静静的做了18年,在舞台上采访了超过一万个嘉宾,成为了荧幕上硕果仅存的访谈节目之一。
提到访谈,人们就是想到她。
所以这些年来她一直活跃在高端访谈的舞台上,上次看她助理发照片,还是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
鲁豫姐今年已经49岁了。
跟我开玩笑说,我觉得你和鲁豫姐站在一起,她才像青年嘉宾。
我早就忘了鲁豫姐的年龄,就记得她曾经在台上说,作为一个43岁的女人,她觉得自己的当下自己,最有魅力,所以从不贪恋年轻。
一个49岁的女人,仍然活跃在荧幕前,还在坚持做年轻时做的事情,并且仍然有勇气面对非议,我真的觉得,太多人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太容易变。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逃避,东张西望生怕自己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被社会的压力和同龄人带来的焦虑逼迫着,我们很难在一个地方停住,扎根。
然而就跟浮萍一样,越漂越焦虑,越漂越没有安全感,越漂越没有方向。
有人评价说:
“谢谢Gigi,没有在出道二十多年后突然改变曲风,追求所谓的「突破」,有些声音,不突破,就是最大的突破。”
改变会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坚持做好你现在的事情,做到极致,你也是个奇迹。
02
所谓的风口
并不是那么好把握的
我有个学弟,五年内换了三份工作。
刚毕业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当官的料子,于是懵懵懂懂的进入了公务员体系,结果发现,基层公务员就是打杂而已。
每天领导都指挥他写文件,写完之后给个模棱两可的回复就让他改,同事之间勾心斗角严重,导致他上班时间生不如死,关键是,收入还低啊。
正好15年以后,创业风潮挂起来,我们有个校友,创业卖米粉成了英雄,于是学弟跑去和人合伙开咖啡馆,几年的工资投入进去,赔了个精光。
之前还拿着ppt和我说,能融资上千万呢。
眼看着年近三十岁,无存款,无房无车,当时从公务员体系出来的时候也没有拿上户口,于是着急了,决定还是去工作,锁定了金融行业,认为干金融的赚钱多。
他本身就是经济专业毕业的,结果还真的找到了一份金融类的工作。
然而前两天又给我微信,问我是不是比较懂教育培训,他想转行去新东方当英语老师。
他的经历让我想起来我哥,我哥也是在投行工作,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在一线城市搞了三套房,当然房子不是成功的标志,但是绝对可以证明,他这些年奋斗的不错。
他是08年开始工作的,那时候没有抓住机遇买房子,等到09年房价暴涨,他就买不起了。
他的同学们赶在第一波房价涨之前买到手的,后来过的都比较潇洒,他苦逼的奋斗了两年,一直到10年,才买到一个小房子的首付。
转机出现在14年,他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加上那两年形式比较好,他收入第一次破了千万。
然而这时候,他已经在行业内驻立了小十年。
如果你这个人真的高瞻远瞩,眼光独到,完全可以看到先机,迎风而上。
但如果我们自认普通,就不要总是跟风跑,或许扎根在一个领域耕耘,才能等风来。
03
每个选择
都需慎重
现在有人和我说,哪里有好机会,让我去,可以暴富爆红,我都不去。
我一直觉得,人从大学毕业之后无处学习,是一个很值得解决的问题。
好多应该学的实用知识我们没有在学校学到,进入社会必然坎坷许多。
所以我就和我的公司同事们讲,我们专注在18-35岁这个阶段的人的自我成长,为他们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课程,不要轻易改变这个目标,做下去,做很久,做更好,会有更多人认识到我们的价值所在。
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和重新选择。
只是当你做出每一个改变的时候要确认几件事情。
第一, 你不是因为想要逃避,才做出的改变;
第二, 你已经做了充分调查,并且确定,新的选择是你喜欢的,是你擅长的,并且你遇到了合适的机会;
第三, 深度努力,让你的每一次尝试都有意义,都让你更深刻的认识了自己。
三十岁之前,你总是觉得自己有无穷可能,有大把时间。
但是你不知道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耗费你一段人生,这段时间过了,就再也不会回来。
等你真的到了三十岁,就跟玩抢凳子游戏一样,只能很慌张的去抢一个凳子坐。
于是跟错误的人结婚,在错误的行业里扎根,一生活的勉强,这就是代价。
所以慎重选择,轻易不变,不选则以,选了,就坚定不移。
给今天的文章点个☞在看☜吧,随风摇摆是一种能力,但始终如一,本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配图|网络
终于有人讲清楚中美贸易战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没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努力都将是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