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两个女生朋友吃饭,聊起了Papi酱在综艺节目里说的一番话,她和老公恋爱10年结婚5年,双方家长没见过面,每年春节也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我听到的第一反应是这很正常啊,但其中一个朋友惊呼“这哪里正常?”,结婚就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双方父母都没见过,怎么知道他们家是什么样的人?
朋友说的其实是平常情况,见家长、亲家见面、办婚礼,的确都是结婚的平常程序,但不平常未必就是不正常。
只要两个家庭能接受,也没有伤害到其他人,婚怎么结,日子怎么过,都是个人选择罢了。
但我也能理解她的惊诧,毕竟Papi酱的经历可能只代表了一小部分婚姻现状,所以很多网友都评论她的婚姻观很自私。
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是经过父母见证的,亲家要来往,春节也要兼顾争取两家都回,正是因为这是所谓“传统”的一部分,所以反传统的方式都会让人归为“异类”。
1父母的态度常常
成了婚姻的“绊脚石”
“将军知道”栏目收到的提问类型最多的就是婚恋,而其中有一半的困扰是因父母不同意而导致子女左右为难。
有不满意对方年龄和工作的,有不满意对方长相和身高的,还有挑剔籍贯的,挑剔家庭情况的,更匪夷所思的是还有因为八字不合挑剔对方生日时辰的。
最让我惊掉下巴的是,因为女儿的男朋友是博士,在没见过的情况下,父母已经以“学历太高,肯定不会为人处世”为由反对他们交往了。
父母反对子女恋爱的理由,真的是千奇百怪,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点——父母在用他们的价值观和先入为主的偏见,控制着孩子,让子女的选择必须跟自己保持一致。
而你会发现,这些反对的理由,其实都不够“合理”,也站不住脚,但即便如此,不少父母还会打着“为你好”、“我是过来人”的旗号干涉子女的决定。
也不是结了婚就万事大吉,父母的过度干涉也会影响小家庭的顺利运转,大到买房生子,小到家里做饭洗衣,他们都要插手。
有的小夫妻明明能幸福的过日子,但是因为父母的干涉和指挥,矛盾频发,走到了婚姻的尽头。
而有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但却勉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也是因为父母掣肘不同意离婚,把自己和对方都困在婚姻的死局里。
2父母的焦虑却要子女来买单
在婚恋问题上,父母参与的越多,就越是容易制造矛盾,适度保持距离,反倒更容易产生“美”。
这其中原因,Papi酱说出了一部分实情,“对于你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儿子是最重要的;对于我的父母来说,女儿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先去陪各自的父母比较好。”
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再平凡,也有别人比不了的优点,所以无论对方条件再好,也总是觉得“配不上”,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就难免带着“挑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另一半。
而这个时候“期望效应”就会起作用,越觉得孩子的另一半不够好,就越发注意那些“不够好”的表现,最后这些积攒起来的不满,就转移到子女的婚姻上。
真的有不在乎父母态度的子女吗?少之又少,正如父母渴望孩子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子女也渴望自己的婚姻能得到祝福,父母的态度真的会影响年轻人的判断。
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干涉,最本质的核心还是源于他们自身的焦虑。
他们害怕自己从社会这个大舞台上退场,也害怕自己变得没有价值感和存在感。
这种焦虑驱动着他们去体现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子女的生活就是他们最容易发挥作用的修道场。
另一方面,这种焦虑也体现在父母跟同龄人的比较上,曾经的老同学老同事老邻居,大家都处在差不多的阶层里,也自然有了比较的基础。
眼看着身边朋友的子女嫁得好、娶得好,他们害怕落后,至少不希望在这件事上“输”给周围的人。
所以,我总是跟身边被催婚催生的朋友说,未必你按照父母期望结婚生子就能让他们放心,因为父母的焦虑源还是他们自己的心态,让他们的问题回归到他们自身,才能让问题有解。
3减少父母参与,
像Papi酱这样的家庭相处模式,的确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照搬,但这种婚姻观是值得学习的。
在最大程度上把婚姻关系聚焦到两个人身上,把夫妻感情对婚姻质量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
不忽略自身感受的同时,让两个人的婚姻由两个人说了算,自然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家庭因素给婚姻造成的压力。
这不是Papi酱第一次谈起自己的婚姻观,年初她的一段发言就上了热搜。
在“父母、伴侣、子女和自己”的重要性排序问题上,她给出的答案让很多人咋舌,她把自己放在了第一位,接下来才是伴侣、孩子和父母。
成年后,尤其是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跟父母的关系位置的确是该让渡给自己更核心的关系的。
你会发现,那些不能处理好自身问题和自己小家问题的人,往往就是因为跟父母的相处边界模糊,双方过渡参与到彼此的生活当中。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Papi酱的做法看似是减少了纠葛,但也面临着其他压力。
想摆脱父母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的同时,就意味着要完全独立的承担自己的选择。
无论这段婚姻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不是如你所愿,你都不能再推诿给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态度,说服父母一时放手简单,但自我承担一世的责任才更需要功力。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中国式夫妻来说,想减少父母对婚姻的参与真的挺难,大多数人付不起独自承担婚姻和人生责任的代价。
比如,买房要靠家里出钱,婚礼要等双方父母补贴,生了孩子还要父母帮忙照看,在这种自己还站不稳脚的状况下,哪有立场谈独立、谈父母干涉?
独立自主、自己选择自己承担是西式的,仰仗家里的支持帮助是中式的,到底选择哪种方式,看个人情况,但最重要的是一以贯之的价值观。
高晓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当初他在清华和浙大之间选择,家里人说,你要追求东方价值观可以,你读清华直到博士成为科研工作者,家里人会大力帮扶。
但你要按着家里人想法一步步走,你要追求西方价值观也可以,你独立自主去浙大想干嘛就干嘛,家里人不干涉你追求诗和远方,但你学费自理,自己打工挣钱。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婚恋问题,总不能一边当着靠父母经济支援的巨婴,一面喊着我的婚姻我做主逞英雄,先有一以贯之的能力,才是争夺话语权的前提。
虽然对Papi酱的婚姻观不能简单地当“拿来主义”者,但至少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中国式婚姻可以很开明,中国式夫妻也可以更独立。
我倒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天,每个人都能像Papa酱一样“自私”的先为自己考虑,那至少证明了,每一代人的自我意识都变强了,都能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了。
父母不再传递焦虑,子女也不再被家庭牵制,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不必活在谁的期望里了。
—— END ——
读 ·更 ·多亲密关系 | 钟丽缇 | 原生家庭 | 同性恋虚荣心 | 自信与爱 | 家暴 | 情绪化在看是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