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
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小时候看电视剧,最喜欢问大人一个问题——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将这样一个直面人性的问题剖析地淋漓尽致。
这部剧一开播,口碑就爆了,用2集取得了豆瓣9.5分的好成绩,到现在第一季10集已完结,依然维持着9.4的高分。
可以说,这部剧,是2019年最佳华语剧了。
要知道,像前段时间豆瓣7.8分的《都挺好》,已经算是网友心目中的良心国产剧了。
当我们对台剧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青春偶像剧时,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正轨。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我们内陆的编剧还停留在家长里短、情情爱爱,翻拍个言情小说还要烂尾的时候,台剧的质量已经拍到这种深度了。
“无差别杀人”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在作案现场见谁杀谁的杀人案件。
两年后,身为李晓明辩护律师的王赦上诉被驳回。
人人都恨李晓明。
王赦却认为杀人犯也有人权,死刑也要走正常司法程序,找出犯罪动机,以尽量预防乃至杜绝,才是一件刑事案件的真正结束。
一桩无差别杀人案,他游走在受害人与加害人家属之间,牵扯出三个家庭的痛。
另一边,因为追求职业理想,他经历了不被妻子理解、妻子收到恐吓短信,在担惊受怕中早产、孩子夭折等一系列差点把自己生活毁掉的事情。
受害者家属宋乔安是个典型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大儿子天彦被李晓明杀害后,完全变了一个人。
她不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忘记女儿生日,和女儿争执起来,女儿能说出“你为什么不和刘天彦一起死掉”这种话。
和同为媒体行业的丈夫因为工作理念不同,一见面就吵架,关系紧张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她把心思全都扑在工作上,身为品位新闻台的副总监,她是员工眼里冷血无情的女魔头,没有人不怕她。
但杀人犯李晓明的家属,过得也并不好。
店面被打砸,活在周围人的语言暴力下,不得不关掉店面,躲到偏僻的乡下苟延残喘。
即便这样,他们也知道,做这一切多苍白无力。
这两年来,爸爸整日酗酒,妹妹李晓文辍了学,躲在家里两年不敢出门,直到妈妈把她拖去改名,推她出门找工作。
李晓文改名李大芝后,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宋乔安的助理,不幸的是,她极力想要隐藏的秘密终究被宋乔安撞破。
接着,被偷拍,被曝光,想要好好生活下去的一家人再一次陷入舆论的暴风眼。
李大芝跑去跟宋乔安对峙:“我哥是杀了人,但我跟我家人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吗?”
宋乔安反问道:“我儿子,有活下去的权利吗?”
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
就像豆瓣网友所说:
“只差一个平庸的转身,更或者说一念之间,就是‘恶’沉默的帮凶。”
身为受害者家属的宋乔安,深陷在丧子之痛里间接剥夺了家庭的温暖,也会借着工作便利去对李晓明家属泄私愤;
本该呈现事实和真相的媒体,也会为了博眼球,故意把幼儿园挟持案推到当下最受争议的康复之家精神病患者身上,结果是一场乌龙;
不求证完全就给别人打上“李晓明模仿者”的标签,最后演变母子自杀;
李大芝最后对着媒体同事喊得那句“你们杀的人,没有比我哥少”,让人振聋发聩。
为正义而发声的网友,也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对王赫和李晓明家人进行网络暴力;
王赫追求公平与正义,却也无形中给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正中有邪,邪中有正,就像人性一般,早已不能用绝对的善与恶来评判。”
没有。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善恶同体。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这部剧是根据台湾著名无差别杀人案“小灯泡事件”改编的。
2016年,一位母亲带着4岁的小灯泡散步,途中跑出一个男人,随即拿出菜刀将小灯泡头颅砍断。
这起杀人案件当时震惊台湾。
后来,嫌犯父亲表示,儿子精神状态不稳定,曾被送到精神病医院住过院。
男子被判处死刑,但小灯泡的母亲却强忍着悲痛,坚持废死立场,寻找犯罪根源,从根本、家庭、教育“让这样子的人消失在社会上”。
这便是剧中李晓明律师王赫的立场。
这部剧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不仅仅只关注案件本身,而是由案件衍生出来的东西。
比如,案件当事人双方家属是如何走出阴影的、案件的善后以及类似案件的预防;
杭州保姆纵火案、江歌事件以及前段时间的滴滴事件......
先不说什么辩护律师,什么罪犯家属,就单单是被害人以及被害者家属,就已经承受了数不清恶意揣测和网络暴力。
我们每点一次赞,每评论一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事件的参与者。
直到现在,林生斌和江歌母亲的每条微博底下,仍然还有很多污言秽语,不信你可以去翻翻。
你以为我们与恶的距离很远吗?
不,仅在一线之隔。
或者说,我们已经做了无数次恶,却从不自知。
我们无法杜绝恶,却可以努力存善去恶。
共勉。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