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炼结构学,创建立了这个和公众号同名的知识星球虚拟社区。透过这个窗口的交流,我看到了人心之中不同的世界——不少人喜欢从自己鄙视的人那里寻找优越感,同时又害怕自己鄙视的人会超越自己。急于出人头地,却既无头绪又没耐心,长期陷入焦虑之中,不可自拔。
生存结构是依托自我视角对自身和生存环境的抽象和判断,这种自我抽象具有天然的自我遮蔽特征。它就如同一个瓦罐,身处其中的人一直在里面转圈而浑然不觉。原地打转淤积的苦闷和内心不断强化的缺失并不会被时间所治愈,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积越深,不断的触发愤怒、无力、仇恨和绝望!
搭台的方式
据说京东为了节省1000万的成本,以讲义气著称的刘老板要干掉10几个副总级别的“兄弟”。大到不能倒的滴滴已经一次性裁员2000人,美团和网易的有些部门直接裁员1/3,连华为都要“优化人员结构”。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不裁员的,金融行业的薪资也开始回归理性。某些一贯喜欢装高大上的券商甚至连微软的办公套件都不再花钱买,强行让员工用WPS。一直鼓吹这个时代的人会变得像U盘一样,能随意插拔,进行互联化生存的罗胖,为了不发200个程序员的年终奖,居然宣称年终奖这种制度不合理,应该于以取消…这段时间各种眼花缭乱的行为都源于一个源点——没钱了!其实,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创投圈的上游基金的融资就减少了67%,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游就断流了,只是还没有传导到下游来。所以,你还能在各种媒体上听到各种光彩照人的故事和各种不亚于脱口秀表演的创业明星吹的牛逼。
如果深挖进去,你会发现:创投基金的资金很多来自于上市公司,而上司公司的这种专项资金大多来自于P2P项目,P2P项目的资金都来源于追逐远超于银行长期利率的你!我们简单捋一下:你拿着自己积攒的百十万的血汗钱去购买资金回报率高出银行长期利率一大截的P2P项目。它们通过降低门槛的方式瞬间收集了海量的资金。为了让你信任,这些P2P项目的背后是实力强大的上市公司或国企在站台——甚至就是它们设计的项目。在收集了这么多资金之后,同时也许诺了远高于银行贷款所要支付的利息。那么,这些资金就必须要能增值,否则就会资不抵债。当然,有一些P2P项目从一开始就是“你惦记着他的高利润,他惦记着你的本金”。
既然承诺了高利息,就必须要去追求高回报。什么地方能有高回报呢?创投圈呀!大量自视甚高找不到出路的屌丝们既无见识,又无经验,还天天梦想着一步登天。在媒体造星的渲染之下,哪个吊丝没有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的野望呢!如果你认为创投圈的目标是孵化伟大企业,那就大错特错的。我们不否认存在一眼看清问题本质,能准确把握趋势的投资大牛,他们在用自己的远见和魄力做增值的社会资源配置。但是,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泥沙俱下,何况是虚荣等身,门槛说高又不高的行业。在P2P快速聚集海量资金的阶段,上市公司设立的新基金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很多底层跑腿一两年的投资经理,一年之内连续跳级华丽转身为受人追捧的创投基金合伙人。新基金拿了到横财,又没有名气,只能标新立异。这就如股市上花点小钱瞬间拉台股价吸引注意一样。这几年创业不再是严肃的事情,反而娱乐化越来越厉害。因为目光能带来廉价的流量,还能满足聚光灯下的虚荣和瞬间财富自由的痴想,这几乎是为吊丝量身打造的!有人卖命的表演,一大堆渴望能上台表演的人疯狂的追逐。收获了流量的机构又有针对性的包装和持续刺激。狂欢和追捧之后,将估值高度泡沫化的企业打包IPO,创投体系的各环节都套现走人,最后转手卖给二级市场的散户们!这个示范效果会带动整个流程加速运转。所以,P2P项目越来越多,给的回报率也越来越高。创投基金的数量和资金量也越来越多,投的项目门槛一降再降,吊丝们也越来越深信自己就是背负使命改变世界的那个万里挑一的人!于是,大家各取所需,击鼓传花的游戏在整个链条中玩的不亦乐乎。
如果拆开来看,你会发现:从第一个环节开始,大家都在追求不真实的回报率。换而言之,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在加杠杆并把风险转嫁给下一个环节,最后买单的是股市里的散户。绝大多数普通的创投人员从来未曾想过通过企业分红来获得回报,都是屡试不爽的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套现获利。整个过程完全符合结构力量的特征:1. 形成共识的回报预期 2.自我强化的内在驱动力 3. 持续转嫁成本的传导体系。
本来玩这个的只有创投圈里的人,毕竟互联网和科技既有话题性,又距离普罗大众很远,比较容易形成膜拜心里,凝聚共识——基于对科技的信任,坚信科技的无限可能,相信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通过科技增值把这些成本通通抵消掉。然而,聪明人总是能一眼看清结构特征,不像大众一样时常被眼花缭乱的表象所迷惑——既然P2P收集的资金可以用来孵化、接力、包装一个又一个科技故事卖给散户。那么,它同样可以按这个套路包装文化故事呀!于是,看清楚的聪明人,立刻将这种结构力量应用到了影视文化行业。先用P2P等相关项目收集资金去筹集一个片,用高片酬噱头、高流量演员,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激发所有人的欲望,形成利益共同体。片子怎么样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有话题性、传播热度和流量。这些能给人一种心理预期:《流浪地球》上映之后,新年开盘第一天北京文化瞬间涨停,这就是这种预期的效果!当你能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套现盈利的时候,谁还需要靠卖票挣钱——花钱刷票的事也值得干呀,当然,还真的是这么干的。这两年影视行业的烈火烹油,核心在资本市场而并非文化市场。
决定性力量
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就如同水中的落叶一样。波涛的涌动轨迹,决定族群的兴衰和个人的祸福。搭台的决定唱戏的!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个根本点,而把目光过于集中在唱戏的人身上。因为,聚光灯只会聚焦在舞台之上的角色身上,舞台隐藏在黑暗之中,不为人所注意。然而,正是那些被人为忽略或者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源点和边界。
在我们的少年时代四大天王如日中天。据说有一个官员的女儿特别渴望见到刘德华,在她的心里,刘德华万丈光芒让她睁不开眼。恰逢向华强来拜访她父亲,她父亲就顺口提了一句自己的女儿特别喜欢向先生公司旗下的艺人。向先生不敢怠慢,转身就打电话给刘德华让他立刻赶过来。刘德华果然放下手上的工作连夜赶了过去。当那个女孩在自己家见到匆忙赶过来的刘德华的时候,所有的光芒都瞬间消失了!这里的重点并不是一个关于权力的狗血故事,而是那些决定性的力量往往如同舞台一样让你毫不在意。
上周日是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写《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是为了给觉悟社里的人写个结构学的分析案例。我们的父辈们曾经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那是他们所处时代的选择,也是他们个人所做出的牺牲。他们是生活中真正的勇者,不仅仅经历了战场上血与火的考验,随后还承受了社会基础结构升级所引发的各种坍塌余波…
许多人把这篇文章看成是鼓吹伟大人物的英明和远见。你真的误会了!它在阐述一个更深层次的事实:任何时代的壮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存在具有某个特具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然而,即便是代表人物的所思所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族群的整体行为受它的文化所驱使,一个族群的前瞻性思考和探索行为则取决于其精英群体。一种文化中的生存哲学会在精英的思考和大众的本能反应中表现的淋漓尽至!
我在《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中反复阐述一个族群的文化特征对它的精英群体的思考、决策和取舍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力。被某种文化深度浸染的精英不过是这种文化的载体,其行为和思考,决策和取舍,在此文化上存在着一脉相承的痕迹。如果你留心细节的话,你就会发现,即便是开启改革开放大幕不是1979来才拉开的,而是从1969年珍宝岛之后就开始拉开帷幕。无论是红太阳还是设计师做的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阶段。负责过外交的陈大元帅对美国人的战略行为的判断也是准确的。可见,在那个群体之中,存在一种不言自明的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基辛格所说的中国文化中的生存哲学。凡是被此文化深度浸染的载体在面对族群生死存亡之时,都能在契合此文化生存哲学的策略上取得共识。
结构学研究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中的求存之道。生命体的生存结构源于自我视角的筛选和抽象,这种自我抽象天然具有自我遮蔽性。关于这一点,已经在《F3:结构力量》和《精神结构》中业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再复述。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在其共同的生存环境之中所形成的最有利于存续的共同生存策略。具体来说,它通过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来呈现。因此,某种文化的载体会表现某种更底层的共同特征。这种特征会反应到面临重大问题时的思考方式、价值判断、取舍依据。这些东西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生存策略。生命体的结构性特征往往在单个生命体和由个体构建而成的整个生命体上呈现出某种一致性。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结构特征会在日常生活和历史长河中反复出现。
如何判断两个人的关系走向?只需要观察一个点就可得出正确的判断:是否存在鄙视!只要彼此之间存在,或者将会形成某种形式的鄙视,无论这段关系当下的状况如何,最终都会导向事实上的破裂!
曾经在《A10:吵架一定要赢!》中通过日常生活的行为特征追踪溯源,挖到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文化特征的根。从而理解生活中某种冲突发生之后,人的行为为何会沿着某种固定轨迹发展。继而预先判断出事物发展的轨迹,预测场景中的每个人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以及采取这种策略的自我判断和内在驱动力是什么。所有的未卜先知都是因为有章可寻。这正是结构学的价值所在——见微知著,识别内在驱动力;见大行远,洞察周期和边界。
我们在《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中阐述过:中国和越南的冲突源于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彼此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那个最不能容纳分庭抗礼的文化恰恰最容易滋生这种行为。已经在文中详细的阐述过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就不再复述。当一个区域从原有秩序中脱离之后,必然会人为的制造隔阂,并不遗余力的制造磨擦和对抗——斗争是为了团结,团结正是为了斗争!如果内部不能团结就无法赢得独立性,如果不存在独立性,早晚又会融入原有秩序之中——因为共同文化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8个月前在《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中判断贸易战一定会发生,而且发生之后会拉开一个序幕,也正是根据社会结构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根本性的冲突天然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它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旦触发就会在撕裂或者融合的路上越走越远——那种自我强化,循环叠加的结构力量会形成漩涡式的卷入力量。因此,在洞察事物走向的时候,首先要识别关键要素。一旦结构力量三要素都满足,就具备了形成结构力量的潜力。这个时候把自己所有的本钱全都压上,并临门踹上一脚,从而形成无法逆转的坍塌或者向前涌动的波涛!
古人云:善战者,无显名,无勇功。真正的远见、智慧和魄力,都只用来搭台选角,构建结构力量去形成涌动的波涛。所谓搭台就是把能形成结构力量的各要素抓住,再踹上最后一脚。优秀的领导者往往举重若轻,他们深知自己的价值不是带领大家在泥泞和陷进之中像无头苍蝇一样挣扎,而是用远见和勇气把车开进快车道,结构力量会持续驱动它加速前进!
F3:结构力量
E1:精神结构
A10:吵架一定要赢!
几次成功的结构学预判
B4:你无需为华为担心!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
书读得比你少,为何混的比你好?
结构学进阶去: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