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的是意识层面的“习以为常”与“冲突”,立的是深层动机的再现与转化。
从个体成长到社会变革,但凡有潜意识动力流淌的地方,就有精神分析可以工作的方向。
因此,我们以“破与立”为主线,寻找日常生活中值得去破的现象,尝试建立新的理解与洞见。
本季传播师的7位学员及助教老师,将带来8个不同面向的探索,主题从“亲子”到“生死”,从“职业发展”到“社会现象”(详情见文底)。
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传播师是28岁的白佳悦,早在几年前,她就遇见精神分析,开始探索自己,以下是她对“破与立”的理解。
起初,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浅薄、有限,对于那些还未亲身经历的事情,我们持有美好的幻想。
一旦我们亲身经历,从幻想步入现实,那些年轻时的美好幻想自然会出现裂痕。
可以选择不破吗?
因为“破碎”的过程充满自我否定的疼和丧失的痛。直白地说,“破碎”就是意味着我们需要看见自己的不完满,放弃对自己的完满幻想。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是愿意看见破碎的。
甚至我会猜测大多数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朋友,已经准备好了,在这些破碎的地方塑造一些新的东西。
因为面对残缺,我们依然希望自己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为此寻找方向,然后塑造它。
当我大学毕业,面对刚进入社会的身份变动、自我能力不足等问题带来的混乱时,精神分析成为了我的“救命稻草”,或许是因为它确实很好,又或许是因为我想得到周边朋友的认同,我不断地去传播精神分析。
但最终只有我自己走上了这条路。
我没有选择别的方式,因为我当时并不相信除了精神分析以外的其他路径,于是我便按着精神分析的方式去“立”。
数年过去了,我与朋友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慢慢丰富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这样的“立”是源于个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但这显然是不够的,能支撑我们去不断塑造的,不只是对于自己的责任,还有对于他人的责任。
我今年28岁,作为心理咨询师,当我收取来访者的费用时,我知道我需要承担我的工作内容,这是有限的;但是当我作为一个小学的心理老师,工作范围甚至可以漫延到需要对中国儿童心理健康去进行思考,并发出声音。这时我便看见自己的弱小与无能,内心的恐惧与退缩。
看见并尊重自己的局限,是精神分析方式的“立”的过程。
在看见的过程中,我们寻找到自己所相信与坚持的,痛苦并快乐着。
弱小与无能,大多时候会是人们后退的理由,但其实恰恰相反,越是能力不足,越是要前行。前行路上,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责任、对自己的“无能感”都在给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愿你我都能在这里找到坚持的力量,不断前行。
在我前行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里程碑,第一次个人体验,第一次外出培训,第一次讲课,第一次接个案,一点一滴,标志了我的道路,成为我美好的回忆。此刻,会有一个新的标志:我要开始发出声音了。
如果你来,这次的公开课,也会是你的一个小路标。我们想着和你分享,也想告诉你,在我们“破与立”的成长路上,你是独立前行,而非孤单独行。
《破与立》精神分析传播师直播公开课❖ 时间:1月30日(明晚)20:00-22:00
❖ 费用:限时9.9元
长按扫码进入把精神分析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