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在公司待了6年,清退我却只花了6分钟”
日期:2019-01-29 08:31:32 作者: 天地人和w 来源:个人图书馆 阅读:

 “我在公司待了6年,清退我却只花了6分钟”

  “我在公司待了6年,清退我却只花了6分钟”

  天地人和w

  后台有个读者给我发来留言说:

  在公司做了6年,没想到让她走只需要6分钟。

  从喊她到会议室,签署离职协议,到HR很有“仪式感”地从她手里收回员工卡,前后就好像只是一瞬。

  就好像她在公司待的6年一样,也就那一瞬。

  她的言语中颇有伤感,一种被前男友伤害透了的感觉

  我理解这个姑娘,给她认真地回邮件,谈起一件事。

  几个月前的某个周末,朋友老板带着太太孩子去公司转。

  他的孩子问:

  为什么周六了叔叔阿姨还在加班?他们不回家吗?

  老板笑了笑说:

  公司不是他们的家,是他们把公司当成了家。

  你看,这就是老板的思维

  这个世界所有的伤害都来源不对等。

  你把公司当成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被这种思维绑架凌迟束缚

  任何一个公司,都是和你同路而行的旅者,是一所互相取予的学校

  你们在一起的时候,你唯一应该做的事情是:汲取精华、潜藏力量开阔格局。而不是妄想它能成为照顾大半生老父母一样,温情脉脉永远宽容

  往透彻里说,一个公司更大意义上,不是家,而是甲方

  甲方给你钱,给你资源,给你一个舞台发挥自我。但是,收了钱之后,你得交得出让它满意的货。否则,你们之间的缘分,就可以戛然而止

  1

  公司从来都只是一艘大船

  拎不清的那个是你

  犹记得2004年联想裁员的时候,有一个员工写了一篇刷爆网络的《联想不是家》。

  里面的话,句句刺目,字字戳心:

  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

  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

  当他们知道消息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

  这篇文章当时看得所有人都很心酸

  无非就是,你把自己当做“联想人”,但是转眼功夫,联想却不想再跟你有任何联系

  这种事实不忍卒读,但是却真实得透着寒光

  《哈佛商业评论》有一个观点特别认同:公司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家庭

  团队的意义在于什么?

  有特定的目标(赢比赛,拿奖金

  所有人分工明确,共同努力,达成目标

  这当中有新人进入,也会有老人离开,但是团队的目标不会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团队获得胜利个人获得成功的最佳途径

  冠军的团队成员,也会是所有其他队伍追逐的香饽饽。

  当然了,你最大的能力,就是要选择一个能给你赋能的团队。

  我以前所在的公司,做了几个S级的游戏产品招聘的时候特别好招人。

  HR说,有的程序员,甚至都没尝到过什么叫做“做成功一个产品”,知道来到这个公司能做成功产品,心情特别激动,甚至已经不再计较薪资

  所以说到底,公司虽然是个功利化的组织,随时可能翻脸不认人,但只要它有本事带你打胜仗,哪怕打一场,你的人生从此就不一样。

  那不已经够了吗?何苦一直抱着“受害者”的心态,或尖刻过火,或伤风悲月?

  公司从来都是一艘载着众人驶向使命的大船,如果有什么误会,那只不过,是你拎不清。

  2

  职场不相信理想主义

  但是你依然可以有理

  很多人在一个企业待久了,很容易把个人的理想和公司的理想混淆。

  就像众所周知的傅盛和周鸿祎的矛盾,无非是在做360安全卫士的时候,傅盛过于认真了。

  流传甚广的故事里,傅盛公开发邮件否掉周所肯定程序员的入职,也反对在360“装机必备”里拿掉暴风影音。

  最终,被认为“不听话”、“叫不动”、“一人小王国”。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大误会:

  员工会认为,越卖力、越尽责、越在他的角度维护公司的利益,得到的欣赏感激回报越多。

  然而,那往往并不一定是公司老板所需要的东西

  理想主义在职场中显得有点矫情,是因为理想中,投入和回报总是线性向上。

  而实际上,你看看中国的A股市场就知道这样的想法是多么的偏颇幼稚。一条现实中的收入曲线,更多的是写满了意外、崎岖和不确定

  公司的理想(目标)总是在变化,更多时候和现在速生速朽的行业更替有关,也和老板权力至上的心理需求有关。

  不管是什么原因,你的个人理想,不可能永远和公司的重合。

  你必须清醒地卸下,曾经让你热血沸腾的某个背负。虽然,这个背负里面,曾经殷切写满了你对未来十年的期待

  在渐渐认清事实的蜕变里,你也许很痛很痛:

  因为某一天突然让你受尽委屈、用尽一切龌龊手段把你赶走的人;

  曾经是你一起通宵工作、深夜同吃一盘小龙虾、为某个bug顺利解决拥抱欢呼兄弟

  而在某个转角,他已经走远。他有他的理想,你依然还能有你的热血

  看看今天上市了的猎豹移动,和依然发展蓬勃的360就知道,没有谁和谁有永远的依赖

  职场不相信理想主义,但是每一个人都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理想

  3

  把公司当甲方

  是迷失到清醒的开始

  很有趣的一个事实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像极了公司和员工之间。比如说

  甲方给钱,乙方干活;

  甲方爱挑剔,乙方爱抱怨

  甲方爱朝令夕改,乙方总不想听话。

  差异最大估计就是:

  甲方可能不太爱画饼,收货付款,下次再见;

  乙方不倾注感情合作伙伴,不抱期待。

  这当中最大的落差,就是在于期望值

  公司有时候为了吸引人才,为了发展新业务,为了开拓新市场,常常给了负责人太多的承诺期许

  又或者,因为对外公关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了很多“老板员工一家亲”的假象

  也许,那一刻,彼此都是真的喜欢事业都是真的宏大报酬都是真的允诺。

  然而,到最后,磨合久了,人和人之间总有一些不得已期望偏差

  久而久之,天平失衡了,情感也失效了。

  我之前任职的公司,我曾亲眼看着老板在没有协议约束情况下,强势收回了一个跟了他8年的兄弟的股份

  那位产品经理,8年期间创造了两个S级别、月流水上亿的游戏产品。到最后,一无所获

  随后,其他的一些拿到了股权激励同事结局差不多

  而朋友圈中,时不时就有《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创业者》、《老板骗了我七年,说要给我5%的股权》之类的文章在刷屏。

  在这些老板的眼里:答应过的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改的。

  在想员工把公司当家那的一刻,什么都可以承诺;在不需要他的时候,却可以瞬间清零。

  但是我可以很残忍地告诉你:出尔反尔的老板们,良心真的不会痛。

  因为他们心中的价值天平,只会为明天的宏图倾斜;

  他们手中的钞票,只想为未来业绩埋单。

  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公司当做一个甲方,不要寄予过高的情感寄望,可以说是避免委屈和伤害最简单的自我保护

  谁都希望有一个安定美好完满的职场结局,然而这样的结局有一点柏拉图。

  不要说现在35岁以上的员工都自认为没有安全感,即使是20多岁的助理岗,也随时会因为公司的业务调整一夜成为失业青年

  十四年前联想的员工就已经痛彻心扉地写过:

  不管你如何为公司卖命,当公司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曾经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

  我们唯一能做的,无非是认清方向、选准赛道、持续积聚自己的势能。

  让公司这个甲方,给我们赋能格局、气量眼界悟性

  从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比任何天真热血的设想,都来得更加重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在公司待了6年,清退我却只花了6分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