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司待了6年,清退我却只花了6分钟”
在公司做了6年,没想到让她走只需要6分钟。
从喊她到会议室,签署离职协议,到HR很有“仪式感”地从她手里收回员工卡,前后就好像只是一瞬。
就好像她在公司待的6年一样,也就那一瞬。
他的孩子问:
老板笑了笑说:
公司不是他们的家,是他们把公司当成了家。
你看,这就是老板的思维。
你把公司当成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被这种思维绑架、凌迟、束缚。
任何一个公司,都是和你同路而行的旅者,是一所互相取予的学校。
你们在一起的时候,你唯一应该做的事情是:汲取精华、潜藏力量、开阔格局。而不是妄想它能成为照顾你大半生的老父母一样,温情脉脉,永远宽容。
甲方给你钱,给你资源,给你一个舞台发挥自我。但是,收了钱之后,你得交得出让它满意的货。否则,你们之间的缘分,就可以戛然而止。
1
公司从来都只是一艘大船
拎不清的那个是你
犹记得2004年联想裁员的时候,有一个员工写了一篇刷爆网络的《联想不是家》。
里面的话,句句刺目,字字戳心:
被裁的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
在面谈之前,他们的一切手续公司都已经办完,等他们被叫到会议室的同时,邮箱、人力地图、IC卡全部被注销。
无非就是,你把自己当做“联想人”,但是转眼功夫,联想却不想再跟你有任何联系。
《哈佛商业评论》有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公司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家庭。
团队的意义在于什么?
我以前所在的公司,做了几个S级的游戏产品。招聘的时候特别好招人。
HR说,有的程序员,甚至都没尝到过什么叫做“做成功一个产品”,知道来到这个公司能做成功产品,心情特别激动,甚至已经不再计较薪资。
所以说到底,公司虽然是个功利化的组织,随时可能翻脸不认人,但只要它有本事带你打胜仗,哪怕打一场,你的人生从此就不一样。
那不已经够了吗?何苦一直抱着“受害者”的心态,或尖刻过火,或伤风悲月?
公司从来都是一艘载着众人驶向使命的大船,如果有什么误会,那只不过,是你拎不清。
2
但是你依然可以有理想
很多人在一个企业待久了,很容易把个人的理想和公司的理想混淆。
就像众所周知的傅盛和周鸿祎的矛盾,无非是在做360安全卫士的时候,傅盛过于认真了。
流传甚广的故事里,傅盛公开发邮件否掉周所肯定的程序员的入职,也反对在360“装机必备”里拿掉暴风影音。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大误会:
员工会认为,越卖力、越尽责、越在他的角度上维护公司的利益,得到的欣赏、感激和回报越多。
然而,那往往并不一定是公司老板所需要的东西。
理想主义在职场中显得有点矫情,是因为理想中,投入和回报总是线性向上。
而实际上,你看看中国的A股市场就知道这样的想法是多么的偏颇和幼稚。一条现实中的收入曲线,更多的是写满了意外、崎岖和不确定。
公司的理想(目标)总是在变化,更多时候和现在速生速朽的行业更替有关,也和老板权力至上的心理需求有关。
不管是什么原因,你的个人理想,不可能永远和公司的重合。
你必须清醒地卸下,曾经让你热血沸腾的某个背负。虽然,这个背负里面,曾经殷切写满了你对未来十年的期待。
在渐渐认清事实的蜕变里,你也许很痛很痛:
曾经是你一起通宵工作、深夜同吃一盘小龙虾、为某个bug顺利解决而拥抱欢呼的兄弟。
而在某个转角,他已经走远。他有他的理想,你依然还能有你的热血。
看看今天上市了的猎豹移动,和依然发展蓬勃的360就知道,没有谁和谁有永远的依赖。
3
把公司当甲方
很有趣的一个事实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像极了公司和员工之间。比如说:
甲方给钱,乙方干活;
甲方爱朝令夕改,乙方总不想听话。
差异最大估计就是:
甲方可能不太爱画饼,收货付款,下次再见;
公司有时候为了吸引人才,为了发展新业务,为了开拓新市场,常常给了负责人太多的承诺和期许。
又或者,因为对外公关的需求,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了很多“老板员工一家亲”的假象。
也许,那一刻,彼此都是真的喜欢,事业都是真的宏大,报酬都是真的允诺。
然而,到最后,磨合久了,人和人之间总有一些不得已的期望值偏差。
我之前任职的公司,我曾亲眼看着老板在没有协议约束的情况下,强势收回了一个跟了他8年的兄弟的股份。
那位产品经理,8年期间创造了两个S级别、月流水上亿的游戏产品。到最后,一无所获。
而朋友圈中,时不时就有《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老板骗了我七年,说要给我5%的股权》之类的文章在刷屏。
在这些老板的眼里:答应过的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改的。
在想员工把公司当家那的一刻,什么都可以承诺;在不需要他的时候,却可以瞬间清零。
但是我可以很残忍地告诉你:出尔反尔的老板们,良心真的不会痛。
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公司当做一个甲方,不要寄予过高的情感寄望,可以说是避免委屈和伤害最简单的自我保护。
谁都希望有一个安定、美好、完满的职场结局,然而这样的结局有一点柏拉图。
不要说现在35岁以上的员工都自认为没有安全感,即使是20多岁的助理岗,也随时会因为公司的业务调整一夜成为失业青年。
十四年前联想的员工就已经痛彻心扉地写过:
不管你如何为公司卖命,当公司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曾经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