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日记,因体力不支,且家中琐事繁多,草草了之,今日补上。
先从老传外爷说起。
之前的日记提到过一些,老爷子70多岁,一辈子无儿无女,得了胃癌,晚期,医院已经不接纳了,建议放弃治疗。
放弃治疗,这四个字,对于旁观者来说,可能仅仅在于感慨或遗憾的层面。但,对于患者本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也不是。
直到今天,我仍能忆起他扛锄头或赶着毛驴车给人家送楼板的样子,尽管这些事情离现在很久远。
老传喜欢小孩子,也喜欢跟村里的孩子们逗着玩。儿时的我们,也喜欢跟他一起玩。
他对小孩子很好,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每每家里有稀罕物,他总会拿给我们,毫不吝啬。
一个桃子,几颗大枣,或是菜瓜,杏之类的,虽不值啥钱,但对于乡下人来说,却是拿得出手,像样的礼物。
何况对于贪吃的孩子们?
老传是个文化人。我认为,他是村里同龄老人里知识面最宽,知识结构最完整的一位。
他知道美国攻打伊拉克,知道萨达姆,知道911事件,知道南斯拉夫,也知道外国有圣诞节。
而这些,乡下的许多老人是不知道的,没听说过。
他知道水浒三国里的人物以及性格。早年间,每到夏天,村里的人在树下乘凉,往往会听到他讲三国,评水浒。
他会下棋,下得还很不错。
作为资深的乡下人,庄稼活,自然样样精通,是个干活的好把式。除此之外,砸墙改门批腻子,盖屋,挖地窖,垒猪圈,亦很是在行。
也正是因有此技能,村里的大多数庄户人家都得到过老传的帮助。老传是个热心人,你打个招呼就行,他必到。
不光我们村,他还经常去隔壁的村子帮人干活。
在乡下,这叫人情活。
这次,老传生病,很多人都去探望。原本在他乡谋生活的人们,回来之后,也第一时间去探望。
当然,乡下人也是斤斤计较的。你可能对她很好,做了100件事情,让她心里觉得舒服,但,一旦有一件事让她不舒服了,哪怕你得了癌症,人家也不会去看一眼。
昨晚,我和发小去了老传家。
屋子倒是不大,灯光略显暗淡,老传躺在床上,离床很近的靠近床头的地上放着一个塑料盆,这盆是用来盛放呕吐物的。
因胃癌的原因,他现在吃点东西,就要往外吐。多喝几口水,也不行,都得吐出来。
见人来了,老传稍稍挪动了身子,招呼我们。他认得我,打小,我就在村里长大,他自然认得我。
只是我们两家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对于我的到来,或许,他感到有些突兀,一个劲地喃喃自语,娃,没想到你会来,真没想到。
完了,又多次重复念叨。
我兀自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为什么去探望,我并不能确切地知晓。
可能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在很小的时候,老传给我拿过东西吃,桃子,西瓜,糖果等,人家这生病了,我不能装傻充愣的。
老传问我,恁外爷脑梗复发了,你知道呗?就是因为这事才赶回来的呗?
我点头,以作回应。
他说,老了老了,不是这病,就是那病。我这是胃里的事,脑子清醒得很。恁几个娃娃都能来看我,我打心眼里高兴。
老传和我的外爷在同一家医院吊水。区别在于,老传的医药费全需自理。我问他,五保户以及慢性病的本本,下来吗?
他没说话,叹了一口气,说,还没办下来。
我没继续往下问。
我不敢也不想瞎揣测更不愿意乐观的老传自我放弃。
但,在乡下,有一个基本事实存在:1万块钱的医药费,就足以让乡下的老人选择放弃治疗.......
后来,我问姥,老传的五保本咋还没有办下来?
我问,为啥没通过?无儿无女,种了一辈子地,到现在家徒四壁,这还不算贫困吗?
姥说,老传家里喂了头牛。县里的同志说,家里有牛,就评不了贫困户。
姥也不知道其间的细节,我也就没再多问,只想骂人。
在乡下,扶贫的口号喊得很响。只是,很多情况下,都是虚晃一枪,有扶贫的名,无扶贫的实。
照片,拍得倒是很快,每到一户,必然掏出手机,拍照,证明自己来过。你是在扶贫还是做政绩,准备邀功?
慰问老人,像演员走过场一样,问几个问题,往往还没等老人回答,便说,好好好,你先忙着,我得赶往下一家。
别慌!先把老传的五保和贫困户落实了,再走!
无意中跟姥聊起了姑去年做心脏搭桥手术的事情,姥责怪我,也不知会一声。
姥说,那年,我得胃穿孔,搁市里住院,恁姑去看我了,买了东西,还给了200块钱。咱欠人家一个人情,这情,得还。
你看,这就是乡下老人的处世哲学。不欠别人的人情,永远都记得别人的好,却不曾想给别人添麻烦。
这次老烂先生脑梗复发,姥本想瞒着我,不告诉我。姥私下里联系了一个老亲戚,每天上午骑电动三轮车带老烂先生去医院吊水。
又不得不告诉我,为什么?
因为,前几天我说过了,近期回去。一旦回去,见不到老烂先生,事情自然瞒不住。
姥甚至想瞒着我的母亲,但也是瞒不住,不得不说。接近年关了,母亲是要给姥送菜,送肉,送年货的。
一旦来了,见不到人,事情自然也就瞒不住。
村里的许多老人跟姥一样,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不想拖子女的后腿。除非哪天,真的不行了......
跟姐妹视频的时候,姥一个劲地说,家里一切都好,没啥事。老烂先生脑梗复发的事情,只字未提。
姐说,过年不回去了。
姥说,忙就白回,不碍事,现在有手机,能听见你的音。还有视频,想看你也能看到你,回不回的,都不打紧。
这些,我看在眼里,感慨之余,我更加明确,未来的日子里,哪些事情,是我必须要做的。
姥说,这几天,多亏了恁元舅,跑来跑去,帮了老些忙。
元舅,是我的一个远亲。他会剃头,就是有集便赶集,没集便遛乡的剃头挑子,算是个手艺人。
想当年,元舅刚出师,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元舅理发生涯的第一个‘客人’,便是我。
那年,我5岁。坐在堂屋外的板凳上,元舅也有模有样地拿着手动推子,为我理发。
要么就是,推子夹着我的头皮了,要么就是移动推子的时候,推子的夹缝里夹杂着没剪断的头发,弄得我哇哇哭。
这事儿,被当作笑话,讲了好多年。现在的元舅,在我们那方圆十几里地,名气是很大的,比王小二的名气大多了。
一是,手艺精湛,俨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略遗憾的是,剃了几十年的头,元舅好像只会剪两个发型:秃子和平头。
若是有女孩想修修长头发,剪个刘海,或是做个离子烫,请原谅,我的元舅一定会跟女孩说NO。
元舅,这人憨厚,实在。别的理发师剃头,会明确收费标准。他剃头,跟人家不一样。你给5块钱,他剃。给2块,他也剃。
客人实在没钱,给舀一缸子小麦或玉米,也行。就是不给钱,他也剃。
我认为,这是理发师的最高境界。
元舅这些年,也是不易。没有老婆,跟舅老爷相依为命。也没有子女,这是自然的。
那时节,我还很小。
老烂先生常常骑着脚蹬三轮车带着我去舅老爷家,舅老爷没啥好饭菜招待,便用乡下的土灶煮大块的肥肉。
这,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油腻,吃不下去,闻着就想吐。而老人们却吃的津津有味。
抑或,几块钱一个的鸡架子(被剔除了肉的鸡,但仍有少许鸡肉留存),用茄子作配菜,放在地锅里,乱炖一通,这道菜的味道,却是极好的。
不多,一般都是2元钱。是的,就是2元钱,舅老爷拿出钱包的样子,至今,我犹记得。
那‘钱包’,并非市面上的钱包,而是一个手绢,或者干脆就是一块布,把钱放在布里,叠一层又一层,放进裤兜里。
上文中的几个老人,都是无儿无女的。除了,舅老爷有儿子元舅,但元舅也已经60多岁了。
我所说的儿女,指的是年轻的孩子,他们是没有的,自然也就没有延续生活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他们无儿无女,王小二是幸福的。可能他们潜意识里,把王小二当作自家孩子看待了。
我都30岁了,去年年关,见了面,舅老爷还要给我钱买东西吃呢。可能,他潜意识里,还把我当个小孩子。
这些老人之间的相处,是没有功利心的。他们信奉的处世哲学便是,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你帮过我一次,我永远帮你。
哪怕你对我不好,你有困难,家里有活,人手不够,我也会出手相助。
我想,这大概就是乡下老人的淳朴。这种淳朴,是天然的,是本性,是长期生活在乡下的老人自一而终的生活态度。
许多年后,这一批老人离开这个世界,我想,在当下的中国,淳朴,这两字或将不复存在。
写到这里,还有两位老人突然蹦进了我的脑海里。这两位老人都是我发小的爷爷,或外爷。
按辈分,我也得喊爷爷,或外爷。
算起来,他们跟老烂先生的年龄相仿。那时节,我经常在老人们的家里吃饭。
在乡下,小孩子吃饭并没有明确的地方。往往到了饭点,在谁家玩,一腚坐下,直接就吃了,丝毫没有客气的意思。
而,老人们也不会嫌弃。用乡下人的话说,多一个人,无非就是多一双筷子,不打紧。
但,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在王小二成长的路上,对于王小二的价值观的塑造,给予了许多的良性影响。
可惜,他们早都已不在这个世界了......
(完)
附:元舅剃头的家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