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
从前过年,我们会满心欢喜的穿上新衣服,跟爸妈在一起看着春晚吃年夜饭,最开心的就是收到亲戚给的红包。
邻居家的小伙伴会都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嗑瓜子,到了十二点的时候出去放鞭炮。
踩花灯,看烟花,拿着冰糖葫芦满街跑,小脸冻得通红,却一直在笑。
▼
现在春晚越来越不好看,不再等新年的钟敲响就早早睡去,所谓的辞旧迎新,只是让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你今年考班里第几啊”逐渐变成了“工资多少啊?”。
明明不喜欢硬凑在一起的热闹,还要在家庭聚会里,表现的很开心。
明明一事无成,在爸妈面前还要装作过得很好。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家过年了。
不想回家过年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讨厌过年。
最高赞的答案是这么说的:“过年已经从物质短缺时代的消费主义模式,转变为物质充裕时代的人际关系模式。讨厌复杂人际互动的人,就会不喜欢过年”。
每个人都想要回家好好过个年,趁着假期放松一下,但是亲朋好友,绝对不会允许。
“你今年拿了几个奖状”
“....”
“有信心考上一本吗”
“....”
“你在班里排名第几啊”
“...”
如果稍微考的一般,只能跟别人说“还行”。
“你打算考研吗”
“不打算”
“要不要考个公务员啊”
“再想想”
“也许吧”
工作以后的烦恼会更多,总有人问你“找对象了吗”“打算买房吗”“工资多少啊”,要是你已婚生娃,又会被催“什么时候生二胎啊”,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在关心你的问题,其实都是一根扎在心尖上的刺。
你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之下,听着他们从小到大是如何的优秀,心里虽不羡慕,但也会有些垂头丧气。
你从未想要成为任何人,但做自己,也真的很难。
我问过几个朋友,为什么不想回家过年?
他们说,因为没劲。
的确是这样,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而现在,我们要因为给小辈分多少红包而感到困扰。
过去吃一块糖,就觉得很满足。
但现在,就算吃十块糖,心里还是很苦。
学生可能在想自己挂科了怎么办。工作的人在想,假期结束又要加班了。单身的人会想“不结婚是不是一种罪?”,已婚人士又在担心“到底生几个娃才算合适?”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有些人就是很讨厌鞭炮声,只想窝在自己房间里打游戏。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出门拜年,想要窝在家里哪里都不去。有些人就是不想在餐桌上跟长辈挨个敬酒,说着新年敬辞,只想自己静静的吃完一顿饭。
但是,过年就是要见一些自己想见的人,还要去见很多不想见的人。
长大的特征
就是我们越来越“怕麻烦”
年纪越大,越喜欢简单。
我们想要的过年,无非是用自己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在假期里,卸下疲惫,认真享受一下。
但事实是,过年带给我们的,其实是糟心。
回家需要提前抢车票,车厢里拥挤嘈杂,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味道,甚至没有一块落脚处。
“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售货员的声音一直在脑子里萦绕。
回乡之路漫长又颠簸,飞机火车大巴车,每一样交通工具都要体会一个遍。
一来一回,越来越不愿去折腾。
父母们一直在忙年,打扫卫生,置办年货,走亲访友,而你要紧随其后,跟着他们忙来忙去。
隔壁家的初恋都已经结婚了,你却还是“一个人”。
爸爸左敲右击问你什么时候才能找个对象,妈妈那边直接给你安排好了相亲人选。
面对周围那些对你不理解的声音,你选择沉默,因为“懒得解释”。
大城市的好,只有你自己知道,但你不想告诉任何人。
你害怕那些人情往来,一方面是真的没钱,一方面是你要装作很有钱。
以前家里都是来哄着自己,现在换我们去取悦别人。
可是,我们最讨厌的就是迎合。
不回家的理由千千万
而回去的理由只有一个
也许是因为,“你成长的脚步,永远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也许是知道“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也许是因为“世界很大,而有一个地方叫做家”。
就算别人都不理解你为什么不考公,非要去大城市工作,不愿待在小县城,就算别人抨击你年纪大不结婚,不买房,还没赚到什么钱。
你也要对自己说一句:开心就好。
租房也可以过一辈子,一个人也能很幸福。
希望你知道,未来还很长,你可以努力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任何样子。
你的人生只属于自己,我们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只求无愧于心。
回去吧,家里父母在等你。
真香,网络流行用语,该词最早出自湖南卫视《变形记》里面城市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家庭时撂下的狠话,后面又啪啪打脸的搞笑情节。现在主要用来调侃某人喊口号下定决心后不久即用行为自打脸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