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人家上课,他也上课,人家眼睛盯着老师,认认真真的听课,他呢,一会玩笔,一会东张西望,老师提问,他也不举手发言,点到他头上了,那么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
孩子上小学,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个笑话说:只要看看孩子的橡皮擦,上面有多少个笔戳的洞眼,就知道孩子专不专心了。
说笑归说笑,要是轮到自己孩子头上,家长无论如何是笑不出来的。
上小学才短短几年,为什么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家长可以自查以下,在陪伴孩子的学习中,是否忽视了以下这五点情况。
01
缺乏专注力,一切都是空谈
短短45分钟,有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有的孩子在下面玩铅笔头,戳橡皮,和其他同学拉拉扯扯。
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到的课堂内容都是零零散散的,不能串起来,课后还得花时间补课,可是你在补课的时候,已经认真听过讲的孩子都在预习下一课,做更多的练习了。
再者,一堂课落下一点知识,一年下来就落后很多,等到小学三年级这个分水岭的时候,差距已经相当明显。
专注力也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课后做作业,阅读,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会花加倍的时间来完成原本也许只需要半个小时的功课。
02
有的家长陪孩子做作业,孩子扭来扭去,光催都不行,或者打或者骂,反正逼孩子把当天该做的作业和练习做完,就算完成任务了。
时间久了,孩子成绩还是老样子,可能会好一点点,但没有根本的改变。家长就很奇怪,该做的我们也都做了啊,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你上个学,读个书,像是给我学的一样。”
这不奇怪,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一旦让他学习,他自然就觉得很烦,很难受,从内心就产生了排斥。
但这不是靠打骂,靠强迫就能改变的事情,家长需要长期耐心的引导孩子,改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激发孩子的兴趣。
03
没有阅读习惯
现在可以经常听到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不管这句话说的有几分道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语文作为一门主课,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家长或许觉得阅读书籍和考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话是不是太夸张了?
爱阅读的孩子,理解力更强,拥有丰富的词汇量,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会比较活跃,而专注力也会更强。
而且语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量大,越往后走,成绩优势越明显。尤其现在语文的地位不断的被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对成绩好坏有直接的影响。
所以从孩子小时候,最好是6岁以前,就培养出孩子每天阅读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04
孩子们每天的时间都是一样多,谁能最高效的利用起来,谁就能收获更多。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就是为了帮助孩子确定某一段时间内的目标,能够合理的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减少时间浪费,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自我控制力,学会自我管理。
如果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孩子有兴趣了,就火力集中学一阵,心情不好或者不想学了,就拖拖拉拉磨磨蹭蹭随便应付,这样的结果,会造成成绩不稳定,一会好,一会不好,长期下来,还是会落后。
制定目标和计划也要注意,目标不可太大,时间太长,要量力而为。
比起这样的目标,计划一周背多少个单词,写几篇作文,下次月考进步十名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更能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05
从来不预习复习
自我小时候上学起,记得老师一直在强调“要预习要复习”,现在到了孩子上学,也是一样的。
很多家长其实对预习的重要性忽视了,认为孩子即便不预习,老师上课也会讲的。
大错特错!
只要去问问认识的学霸就知道了,学霸百分百都是会预习,会提前学习,为什么?
预习是学生自己对新知识的探索,自己动脑筋去思考,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学。
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自学能力又是长期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复习则是对已经学到的知识加深印象和巩固的过程。因为小孩子记性再好,学过的知识也会逐渐遗忘。
复习就是重复记忆,避免遗忘。复习,不但帮助学生加深对已经学到的知识的理解,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并没有吃透,还可能在重复复习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
家长们能够帮助孩子的就是养好习惯,打好基础,孩子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漫漫学习路上不怕困难,不断进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