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民大会堂建造始末
日期:2019-01-10 06:36:48 作者:国手张 来源:原创:齐鲁文华 阅读:

人民大会堂建造始末

  人民大会堂建造始末

  原创:齐鲁文华

  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审查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方案

  人民群众参加人民大会堂义务劳动场景

  1958年9月,北京市开始建造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居于首位。这座庄严雄伟壮丽典雅的建筑完全中国人自行设计兴建,从正式破土动工到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时隔60个春秋,当年建造这座殿堂过程及诸多细节也一一浮现。

  集思广益敲定设计方案

  早在1956年,中共中央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开会使用。1958年8月,中共中央确定要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礼堂(即人民大会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以展现建国十年来的建设成就庆祝国庆十周年,并把建设任务直接下达给了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对这项任务高度重视积极行动。9月8日,北京第一副市长万里向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专家动员报告,他说:“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自己建设现代化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用行动和事实做出回答。”

  然而,困难超乎想象。在短短的300余天,不仅要将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等建成,还要具备最高艺术水平和最高工程质量,这在国内外均无先例。人民大会堂是举行庆祝盛典的会场,关乎全局,更要全力保证

  在各方专家的反复商讨下,大会堂的位置定在了天安门广场西侧。接下来就要尽快拿出总体设计方案,方案不定,一切都是空谈。

  北京市发动、组织了大批设计师参与大会堂的设计。按照中央的要求,由最初只是要建造一座容纳万人的大礼堂,后来增加了5000人的宴会厅,之后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也加了进来。功能不断扩展,建筑面积却依旧要求限定在最初的7万平方米,并且一定要大气,这对设计师们是个很大的挑战

  1958年国庆节前,历经7轮评比论证,大会堂仍然没有一个成型的设计方案。焦急的周恩来总理指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除老专家之外,发动青年同志参加方案的设计讨论

  难题解决迎来转机。北京市规划局的年轻设计师赵冬日同事大胆提交了一个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超过原来两倍多的设计方案。但是,新的方案能不能通过,谁心里都没有底:中央从未明确表示过放宽建筑面积的限制,并且再多建十多万平方米意味着要延长工期。

  10月14日,刚从外地返京的周恩来连夜召开会议,审查大会堂设计方案。在经过反复看、反复对比,一再征求在场人员意见后,周恩来最后拍板:“就用这个!工程具体设计由市建院负责。”随后,他向中央做了汇报,并最终获得通过。与此同时,预想中难度巨大的搬迁工作也在10月10日前全部完成,用时不到一个月。

  统筹推进,确保工程时间效率

  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已经敲定,十多万平方米的内部结构却几乎还是空白。时间不等人,指挥决定打破常规,采取“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的方法。10月28日,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此前,著名建筑师张镈被任命为大会堂的总建筑师。

  设计方面行动迅速。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几十名工程师全部搬到工地,与施工单位面对面,在充分考虑施工实际条件进行设计,并在用料和做法上听取施工方意见。这一做法极具优越性,既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设计中的不合理现象。为进一步完善原设计方案,汪季琦、梁思成、茅以升等几十名全国著名建筑专家被邀集在一起,商讨提出了几十项具体可行的意见。周恩来总理对大会堂的建设高度关注,大礼堂“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设计理念就来自于他。

  土建方面“出师不利”。11月,在大会堂西南角干活的工人挖出几块鹅卵石,最初谁也没有在意,不料挖出的石头越来越多,最后一条古老河道赫然在目。为了确保稳固地基必须挖到8米深的老土层,流沙淤泥必须彻底清除才能动工。当时国内根本没有足够设备先进的方法挖掘和运输土方,大部分只能靠人力完成。所幸,陆续有很多人来工地义务劳动,部分弥补劳力的紧缺。

  随着国庆工程全面铺开,北京方面不仅人员捉襟见肘,急需各地支援,而且加工订货和市场采购物资品种繁多规格复杂,涉及面广,只有依靠举国之力才能完成。北京市的请援函发出后,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不仅先后派来数千名优秀建筑工人参加建设,还不遗余力地将大批机械和物资运到首都

  工地上机器轰隆,日夜不休,工人们劳动强度很大,但从不叫苦叫累,比着劲儿地工作。钢筋工青年突击队长、后来成为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和木工青年突击队队长、后来成为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在建设中苦干加巧干,脱颖而出

  关键一战,雄伟工程拔地而起

  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奋战,施工进度突飞猛进。12月初,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基础混凝土已全部打完,大礼堂和常委办公楼也正打混凝土。3月11日,国庆工程会议确定大会堂竣工时间,工程进入倒计时。到5月上旬,人民大会堂的总工作量已经完成35.5%,全面进入装修阶段

  装修阶段质量要求高,技术复杂,需要多工种同时作业,而且即将到来的雨季也会给施工带来不便

  成败与否,在此一战。

  指挥部采取了各项应对措施,如对宴会厅、大礼堂等国庆十周年庆祝活动必须使用的关键部位,实行两班或三班施工,集中人力和物力,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保证提前完成。然而,工程完成情况却有些不尽如人意。一般情况下,应该采用常规施工顺序,有秩序地进行。但由于赶工期,经验不足,施工中常常出现不合理颠倒工序的情况,前头刚做好,后面就要返工,既不能保证质量,又浪费人力物力,延误工期。

  竣工时间迫在眉睫。7月21日,北京市再次召开五级干部会议,集中解决国庆工程收尾竣工问题。经商讨,决定制综合施工计划,把有关协作单位和各个工种组织起来,合理安排工序,联合作战。多工种同时作业,导致现场非常拥挤。面对新问题,工人们群策群力,想出了“支架悬空脚手架”办法。他们在30多米的高空,用一根根杉木支搭出4000多平方米的悬空脚手架,确保各工种分层施工,立体作业,互不干扰。这样一来,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1959年9月24日,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工程宣告完成,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高超智慧伟大力量

  原创:齐鲁文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民大会堂建造始末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