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匣》是一部由王颖执导,杰瑞米·艾恩斯 / 巩俐 / 张曼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匣》影评(一):香港並非如此
不喜歡導演將香港如此醜化。
開場不久安排有人(張錦程演)在上流社會的晚宴上因為恐懼回歸而自殺...天啊!香港最是逆景自強,天跌下來睡醒來便沒事,因為回歸而吞槍自殺!!!實在脫離現實得很,亦有醜化之嫌。
看一点就明白这片子为啥不能在内地播了,但这一点也不影响爱电影的人去寻找它。影片有点纪录片的感觉。是的,我们也许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个真正的香港。至少他们是真实的。人权,很敏感的字眼。我们是时候应该在不断接受和试着倾听不同人的心声,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没有国界。
《中国匣》影评(三):好
图书馆里拿到光碟光看外壳万万不会想到是一部关于九七香港回归的电影,好似一段中国姑娘与一老外的风流韵事,的确电影讲的是一段令人扼腕的爱恋。
大陆姑娘与英国人的爱请只不过几夜欢愉那么短暂,他们相爱至深而英国人娶不了大陆姑娘。在香港回归那天英国人遍因血癌永远离开了她,也在中国这片已属于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而留给大陆姑娘的是无尽的爱和重生的勇气。
看完了疑惑不禁自问一西人怎么能说出这部电影好得不得了的话来。确实是好片,举双手赞同。
《中国匣》影评(四):一段1997年香港回归前的故事
《中国盒子》这部电影,是很符合我胃口的一部电影。我喜欢这种颠沛的故事背景,普通的人物,有爱情有纠葛,有失意有温暖。把他们连接起来,就是一个时代。
主角一共有三个人。男主是失意的英国记者,香港就要回归了,他觉得真正的香港也要永远的逝去了,他自己也患了癌症。女一是来自大陆的港漂,是巩俐演的。男主喜欢她,但她却爱着一个永远不能娶她的中国男人。女二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张曼玉演的。她有一段纠葛的往事,她爱上了一个英国男生,但这个英国男生最后娶了别人。
故事本身没什么,主要是牵扯后的复杂。大陆、香港、英国,剪不断理还乱。
现在的香港,或许已经不记得20年前的样子了。
为什么叫Chinese Box?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故事之内还有故事?叙事上也几乎是平行的,也没有故事包裹故事。
每个人面对香港回归都有每个人的看法,大陆有大陆的,香港有香港的,英国有英国的。首先想说整部片子弥漫着一种无奈和不安。镜头虚晃外加中间偶有DV镜头,晃动感更加厉害。还有就是不安,一种对未来对情感的不安。虽然Ji走了,最后还在摄影机里留着静谧的表情,但他走得是留恋的,无奈的,依然也是不安的。他代表的英国,面对香港回归中国,估计也是这样的心态吧。
巩俐试验的大陆风尘女努力想要摆脱被人看不起的过去,却又无力挣扎。魅力十足,时而曼妙时而楚楚。但想要嫁给红顶商人却因为门面问题无功而退。最后烧了照片,开始找另一个方向,谁知又是一条死路。最后看着虽然已经被杀但心脏依然跳动的鱼,算是导演最仁慈的希冀吧,但这个希冀又有什么价值?无奈和安全感缺失依然存在。但在三个人身上却只有巩俐还有一些希望在。
脸上带着情感和历史伤疤的张曼玉,自然代表香港本身。看着单纯、傻乎乎,有生机但满身创伤。一直兜售小广告,最后也是,但从未卖出一份。在她身上生机、无奈、不确定性不比巩俐少
《中国匣》影评(六):夜半微凉
看这部片的时候属于杭州33度的夜。室内空调,国家法定:26度。
片子关于香港回归这一大背景下两段交叉的感情。不象97的香港,象80年代。巩俐越着脂粉越臃肿,越清淡越漂亮。张曼玉穿着乞丐服浑身脏脏头发蓬乱半边脸伤疤,但依然遮不住清净的风骨。靓在骨子里。
单薄,所以仅仅微凉。一个濒死的人,涉及一个亿万次被质问和忧伤的主题:一日复一日,是在忧伤里走近,还是在幸福里走近,死亡。
未亡人活着,秉着思念。
而生死之权交由自己,在JOHN出门的一刹,淡淡地将外套搭在腕上,深格子衬衣,如同每次出门采访。这样的离去,就是永别。
这些字眼让人震颤。一些鱼,被剖开,心脏仍旧在跳动。巩俐最后说,JOHN让她找到重新开始的勇气。这是一句多余且非常不合时宜的话。这不是片中女主角创伤中的心声,而是导演画蛇添足的一句。
片子中情感的线路单薄,但感情依旧是真的,象摊贩上卖菜,日复一日的那些,依旧食之不厌。嘈杂的挥霍的,极尽全力想表达的一种类似乱世的情绪,无厘头的来,无厘头的去,或许根本,97的香港,不是这样。
2007-07-31 03:06:15
《中国匣》影评(七):三个我喜欢的人
今天突然想到这部片子。索性上豆瓣再看看,才发现,居然没有标注过“已看”。看来我的忘性的确是大了许多。
我知道王颖是著名导演。但这部片子真的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所以,会不会一部影片的形成摄影和剪辑工作也是最为重要的呢?
张曼玉不想多说了,她在我心里向来是索女一枚。
我刻意去查了查人们为什么叫他为铁叔。原来是因为《铁面人》这部电影。
演《中国匣》这部片子的时候他四十九岁。他的颜已经过了巅峰时期。我最近在B站上看《故园风雨后》来着,看了两集之后整片的剧全没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他,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好吧,我喜欢他的演技和长相。他更吸引我的地方是各种电影里的各种微表情。很迷人。
尽管电影不是我喜欢的,有点怪怪的。但巩俐那个穿着牛仔裤,扎着垂马尾走在大街上的片断惊艳到了我。那年她三十二岁。现在才发现,老谋子的眼光的确是毒。如此简单的造型居然能令人念念不忘,可见一个人的气场有多重要。越来越体味到了巩俐的美。
我就是来给三个喜欢的演员添砖加瓦的。所以,水是可以被原谅的:)
《中国匣》影评(八):永久忧伤的薇薇安
看了完整的第二遍,到中部觉出政治隐喻过强的《中国匣》有种殖民审美的怪异癖好,但最后又消解复原,回到最初关于生命本质的追问。在政治与艺术之间,分不清文本的阐述界限,因而产生怀疑。 这个城市,也像一个艰辛生存的灵魂。一切的妥协或抗议,都是为了活着。 在1996年最后一刻的舞会上,若不是被举枪自尽的激进分子打断,拥着薇薇安跳舞的约翰到底想问她些什么呢? 约翰和薇薇安在北京的前史不得而知,只有那张照片为证。也许这就是俐所说的剧本失误,但将背景拉虚反而得到一种奇异的悟感,仿佛他们前世就已相识。 在旺角不夜城里拿着DV四处寻觅慌张无措的约翰也像那只始终奔跑的狗,在黑暗的笼子里冲撞。配乐是一个男人焦虑的狂吼,撕裂无章法。 约翰错认了薇薇安,而珍才是真实的香港。自由没有确凿的定义,珍依旧游荡不止。她不会消失,只是会有一些改变。 珍妮是薇薇安在向约翰诉说她的过去。薇薇安对约翰说,她以后再也不会见到珍妮。香港曾经是“诚实的妓女”,但珍妮一去不复返。 薇薇安不动不言,情绪都藏在底层。她的眼光如同深海中的珊瑚,一丛丛隐秘地摇曳,沉静中有内在的奔腾与漩涡。她眼中的秘密,是个古老的游戏。约翰也不知道谜底。 最喜欢她和约翰相伴奔跑在天台,那像约翰的一个理想。但薇薇安是快乐的。她会不会真的离开香港呢?也许这是约翰的另一个理想。
《中国匣》影评(九):只是个过客 不是归人
Chinese Box
台湾DVD版叫《情人盒子》
豆瓣上搜索出来是中国匣
我比较喜欢后者的译名。
陈升的欢聚歌,
巩俐是大陆,
脸上带着伤疤的张曼玉是香港,
John是英国,
也许也没有像表面这样的单纯简单。
97那么远,又这么近,
是我们亲历的时光,也是真实的历史。
镜头中的回归前的香港市嘈杂又活泼的
菜市场的杀鸡宰鱼
被这片土地那样深深吸引,
为他爱的女人着迷,
终究还是安静的走了。
这个城市本身就是变化的。
不同的导演电影中的香港是那样不同
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眼中的香港也不一样
电影中John说:我每天记录香港,经济政治,结果发现我一无所知。
就像我现在呆着着的这个地方
四个多月
我究竟能有了解多少呢?
只是个过客
不是归人
镜头是冷的
《中国匣》影评(十):如果没空,还是不要看了
张曼玉其实挺不容易的,《滚滚红尘》里给来自台湾的林青霞当配角就算了,在《中国匣》里还要给来自大陆的巩俐当配角……
香港本土的张曼玉毁了半边脸,小市民的嘴脸,绝望又凄凉的过去;来自大陆的巩俐虽堕入风尘,时而曼妙沉静,时而风骚迷人,时而高贵典雅,时而清新文艺,导演也太偏巩俐了吧,看来当时张曼玉依旧不够成功,应该是在拍完《花样年华》和《Clean》之后才引起大家的青睐的吧……
上面纯属戏说,下面来说说这部电影……
老男人演的蛮好的,巩俐床戏演得相当不错,有戏剧张力,还有她跟着电视里的女演员哼哼唧唧的一段也演得不错,张曼玉的眼睛真摄人心魄啊,但是,只是几个地方而已,总体来看,几个演员都不够出彩……
故事么,一个英国老男人在一座失落的城市里失落的爱情,失落的人生……
两条线,他和巩俐,张曼玉和她的初恋。他和巩俐没戏了,就残忍地将张曼玉美好的初恋给统统打碎,然后和巩俐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其实这只能算是在香港回归大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导演貌似想借助香港回归的愁绪,对未来的迷茫来为John这个老男人失意的爱情和人生来增感。
坦白说,这部电影故事性不强,演员表演一般,有些地方拍的不精细,有些地方显得多余,所以看起来干巴巴的,作为一个Chinese People,主要被巩俐和张曼玉两大影后飚戏给吸引着看完全部电影……
如果没有闲情,还是不要看了,挺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