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是一部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玛格丽特·捷列霍娃 / 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水里看见火
我在水里看见火
我在水里看见火和水的崩坏
残肢的记忆和历史的无意义
仍然是记忆和历史的无意义
《镜子》观后感(二):镜子有问题
塔子又好好的爱了一次自己
而镜子中人物的拍摄只能是一种骗局
《镜子》观后感(三):时间的轨迹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也是改变我一生看片轨迹的电影,让我从一个只看进口大片的毛头小孩,慢慢喜欢了心灵电影。
当时看的是录相带,而且没有字幕。可以想象什么也看不懂,也听不懂。但是这个镜头运动却深深吸引了我,从来没有一种电影可以如此舒缓到让心灵的每一个皱纹都象被风吹过。
我的最爱。
看完这电影让我有种想写个《如何把电影拍得难懂》的文章的想法(当然还只是想法。。 )。 看完了第一遍,我一头雾水,所幸在豆瓣看到了一篇场景和人物分析很到位的影评,对照着重新速阅一遍电影,大概看懂了。如果看不懂这片子可以找找那篇影评。 本片就和《第七封印》一样,不是给观众拍的,而是导演给自己拍的。
《镜子》观后感(五):镜子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用彩色镜头讲述现在,用黑白回忆过去,用相同的女性演员饰演妻子和母亲,用一样的男童饰演儿时的自己与现实的儿子,用镜子作为介质穿插起散乱的、细小的生活点滴,用其父亲所作的诗作为旁白,结合了优美的俄罗斯景色使影片富有高雅而优美的诗情画意,而故意模糊了某些事件对象则是导演私人化的处理,表达了对母亲深刻而又真挚的怀念之情。
《镜子》观后感(六):看的时候难以入戏
从叙事来说这是部失败的片子,因为太个人了,叫人难以感同身受,不同于他的其他片子,如乡愁,那个片子是构建在一个故事的框架里而表达通过故事容易得到理解。倒是作者的移动摄影,缓慢的节奏,典型的塔式自然奇观意象和造型,还有那诗句有特点。总体上说这是有作者印记和感觉的个人片子,主要不是为大多数人拍的,真正能融入这口子的不太多,所以看客装不装b自便。哈哈。
《镜子》观后感(七):语言,镜子
第1000部:人类整体发展史跟个体的成长史很相似。不是一开始就有历史,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记忆。精神分析学说,人在第一次看到镜中的自己时完成了人生中的误认。那么使人类整体产生误认的镜子是什么呢?是艺术,工具还是语言?大概是语言吧。人类拥有语言之后就彻底变成了另一种疯狂的生物了。语言就是人类面前的那面镜子,它的背面是真实。伯格曼有部片子叫什么?《犹在镜中》!
《镜子》观后感(八):关于上海人的电影《镜子》
《镜子》终于做好了,46分17秒,虽然有点粗糙,但是基本上已经成型了,我给一些朋友看,他们讲的都是好话,其实这个片子声音和表演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很喜欢你的叙事方式,而且有强烈的个人表达,这是我所缺的。你有当大师的潜质噢!摄影和声音方面有些遗憾
《镜子》观后感(九):成长与迷失
人站在镜子前,看到的是肉体还是灵魂?生命中的辛酸苦楚可否在梦境与记忆里改变本质?回望过去,我们是成长了还是迷失了?
老塔总是满怀诗意地向我们诉说着痛心的故事,在纯粹的镜像下,是对生死、虚实的哲学思索,是对情感生灭、时代变换的无可奈何。
无论是被批判精英主义者的自恋或是知识分子的骄傲,不可否认的是老塔的电影以最富美感的姿态,表现了人最隐秘的情感,值得反思品味与琢磨~
《镜子》观后感(十):最爱的电影
完全没有情节线索,展现了导演对童真的迷失、对家人的回忆、对世事的思索。塔氏的电影不是让观众看懂的,而是让观众感觉的,因此,每人感觉都会不同。这部电影是多意性的,像抽象的诗,像奇异的梦境,它是对现实的反映,但是面貌和逻辑已与现实完全不同。片中导演引用了其父亲的诗句:“……你比乌云更勇敢轻盈 / 沿着螺旋式的阶梯 / 飞快地跑下 / 穿过浓郁的丁香林 / 进入镜中的园地……”,整部电影好像是这首诗的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