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是一部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玛格丽特·捷列霍娃 / 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子》观后感(一):镜子的另一边——字幕版诗句摘抄
字幕翻译明显有点词句问题,但是看过正儿八经的翻译,虽然遣词造句精巧很多,诗意却没有因此多几分,反而因为工整而显得无趣,倒不如野生字幕版来得生动,所以还是抄了一遍。诗的作者是老塔的父亲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片中朗诵的一共应该是四首,没核对过,不知道每一首应该断在哪里,反正按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先后抄了。
以及,个人觉得,虽然老老塔的诗意境已经比较美妙,但其实电影的真正诗意所在,是在朗诵之外的画面中,语言在这里反而是一种“空白”,而诗意则来自一种失语般的表达,这种美感在脑内引起的暴风雨般的压倒一切的快感,只有碰到了才会懂哈哈哈哈哈。
反正,最好还是看电影吧,说了也都是白说。
1
我们相聚的每一刻
都当做节日在庆祝
世界只有你我
比鸟更轻盈勇敢的你
飞奔下环旋的楼梯
带我穿过丁香花丛
来到你的领地:镜子的另一边
夜幕降临
我得到恩准
走进圣坛
黑暗中渐渐显现你赤裸的身体
我唤道:“祝福你!”
尽管
我知道不该大胆惊扰你
桌上的丁香伸过来轻触你的眼帘
你的眼帘安详平静
双手温暖
水晶中河流奔腾
群山朦胧
大海苍茫
你手捧水晶球
安睡在王座
神啊
你曾属于我
我的声音充满了洪亮的共鸣
现在“你”有了新的含义“王”
一切都变了
即使是最平凡的事物
当水晶在我们间泛起层层变幻之时
我们不知身在何方
奇幻的城市海市蜃楼般飘过
薄荷铺成的路上
鸟与我们同行
鱼也逆流跟随
天空展向远方
命运如同挥舞利刃的疯子
紧随我们身后
2
昨天我一直在等你
他们猜到你不回来
记得昨天吗?
多晴朗啊!不必穿外套
今天你来了
他们已安排了冰冷的一天
下着雨,天色已晚
雨水滑落冰冷的树枝
言语难以抚慰
手绢难以拭干
3
人生的旅途过半
我迷失在幽暗的森林中
4
我不相信预感,不怕凶兆
不逃避毁谤和诋毁
世上命运死亡
人人都不朽,一切都不朽
不必惧怕死亡在17或70岁
只有真实和光明,没有死亡和黑暗
我们终于到达海边
撒出渔网收获“不朽”的鱼群
住在永不倒塌的房子里
我召唤所有的世纪,进去建造房屋
这才有你的妻儿与我同坐一桌
曾祖和曾孙共聚
未来已经实现
如果我举起手
留给你的将是五道光芒
我以骨骼为支架,撑起过去的岁月
我漫步丈量时间如同行走在乌拉尔山脉
我选取一段,向南前行
草原尘土飞扬
一只闲游的蚱蜢轻触我的马蹄
像少年般策马驰向未来
我的不朽已经足够
我的血液已流过沧海桑田
为了一个温暖的角落
我愿付出生命
只要生命的飞针不再把我像丝线般摆布
5
人只有一个孤独的身体
灵魂厌倦了这副躯壳
耳朵、嘴巴、纽扣大的眼睛
骨骼外布满伤痕的皮肤
它越过角膜飞向天空
飞向冰雪世界
飞向鸟的战车
森林的喧闹
大海的乐章
没有肉体的灵魂一无所有
没有思想、没有行动、没有意识、没有语言
没有答案的问题:在无人为伴之地独舞后
谁还能归来?
我梦见另一模样的灵魂
它燃烧着从羞怯奔向希望
火焰照亮了整个地球
留下几束丁香作为纪念
跑吧,孩子
不要悲叹欧律狄刻的命运
驱着你的铜环跟随那火光
你踏出的每一步即使再轻微
也将听到大地欢快的回响
《镜子》观后感(二):镜子:一次视频片段浅析
电影:镜子
时间段落:05:47~ 12:05
镜号 / 景别 / 技巧 / 画面内容 / 解说词 / 音乐 / 音响 / 长度(秒)
1 远景到中景到近景再到远景 推 身着毛衣,下着裙的妇女斜坐在篱笆上,手里攥着烟;之后镜头越过该妇女,进入前面的草地,出现一位旅客的远景 旁白 笛声 风吹树叶 44秒
2 近景 固定、摇 妇女怅惘,拿起手里的烟,并吐出烟雾;风吹草丛 旁白 无 风吹草丛 17秒
3 远景 固定 妇女正坐在篱笆上,不时抽烟 旁白 无 风吹树叶 16秒
4 远景到中景到近景再到中景 固定、摇、推、拉 妇女和男旅客交谈,随后转身张望 有台词 无 同上 84秒
5 中景 固定 孩子在秋千床上午睡 无 无 秋千摆动 4秒
6 中景 固定、推、摇、升 妇女和男旅客同坐篱笆,篱笆断;继续交谈;男旅客离开 有台词 无 篱笆断裂 118秒
7 远景 固定 男旅客回头;风吹草偃 有台词 无 风吹草偃 35秒
8 近景 固定 妇女张望 无 无 风吹树叶 5秒
9 远景 固定 男旅客回头,但之后继续前行 无 无 风吹草偃 18秒
10 近景到中景 固定、跟、摇 女旅客张望,转身回去;蓦然转身 旁白 无 风吹树叶 26秒
1.画面拍摄特点:
景别特点:远景使用最多,中景因为起过渡作用次数多。每种景别停留时间不一样,远景停留时间比中景、近景都长。
拍摄技巧特点:多用固定镜头(粗略有9次),运动镜头多缓慢,以缓慢推拉,慢摇为主,变化幅度小,且有一处对女主角的发髻进行特写,进行了弧形的摇动。
构图特点:4:3画幅;多为对称构图;开场镜头为电影史上最美开场之一,女主角端坐在镜头左侧,然后慢慢推镜,缓慢凝滞,诗意幽生。
用光特点:使用自然光、散射光;拍摄女主角的特写时有逆光拍摄,为了突出女主角的静美。
2.画面组接特点:
节奏的控制:塔可夫斯基明确地批判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其剪接技术。 他喜用大量的长镜头以及缓慢的推拉镜头。如脚本所述,多为长镜头,镜头时长较一般电影长,在缓慢的推摇镜中创造了塔氏诗意美学。其镜头往往凝缓、慢慢变化,观看时不宜过躁,需要静静欣赏流出的诗意。节奏缓慢,也被不少人诟病,称其电影无聊、无趣、无味。
转场方式:硬切,在分析这一片段并无淡出淡入或者特效转场。特效、花样并不多,镜语朴实,不事雕琢。
镜头与镜头之间多为静接动,但在这一片段中,动多为缓慢的动。(叶动草偃、抬头低头、转身回头)
包装特点:无
3.声音特点:
05:47 ~ 06:14有音乐声(似乎是琴声)和火车声
随后人声部分有旁白和人物台词
自然声音多为风吹树叶、草丛发出的声响
小结
这一片段节选自前苏联著名导演塔可夫斯基的《镜子》(Зеркало),塔可夫斯基通过碎片式、看似无联系的各个梦境片段连接起来,借此电影回忆童年,追溯过往。喜爱者不由对其中的“诗意”赞不绝口。节选的这一片段出现在片名出现之后,算是真正的开场镜头(因为前还有一个片段插入)。如前所述,缓慢的推拉摇镜和大量的固定镜头,在考验观众耐心之时,也呈现了难以描述的诗意。镜头中透出来的灰蒙、微亮的气质,更是增添诗意于无形。除却镜语的诗意透露,这一片段的台词、旁白和声响都助力不小,旁白和台词点明故事情节和主题,以风拂声为主的自然声响也增加了空镜头、固定镜头和无人声之时的寂静、幽美。特别是风吹草偃一段,当镜头固定,将男旅客的远景摄入,他站定转身,任风吹草偃,此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韵味悄然而生。这一创作方式不仅将观众早早吸入塔氏诗意镜头中,而且也奠定了全片的影调。
《镜子》观后感(三):自白的欲望-镜中独语
镜中,是自我生命的独白。《镜子》观后感(四):回忆之镜
“我的故事不讨人喜欢,也无虚构作品的柔和;就像所有不再自欺之人的生活,它集胡言乱语与混沌无序、疯狂与梦幻于一体。”《镜子》观后感(五):观影小记录
童年记忆、与母亲的关系、母亲当年的工作、现实与前妻和孩子的关系、城市老房子的记忆、二战、原子弹爆发、西班牙内战、东方运动、艺术、文学、梦境、可爱的婴孩(圣洁安详)、小时候在靶场练习打靶、母亲去邻居家卖耳环(尴尬)、被邻居强制杀鸡(超尴尬),老年的母亲与儿时的自己走在一起,当记忆与现实,历史与个人,相交织在一起时,构成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像一首诗歌一样,迸发出启迪心灵的火花。史诗感、片尾配乐的恢弘。《镜子》观后感(六):我们都是镜子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而家庭就是社会的镜子。”这既是片中心理咨询师的一句同期声,也是贯穿全片的主题。18岁的张钊坦言父母在一起就是吵架,家里三个人在一起就只是在看电视;家明的父亲认定了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直言儿子追求自由的理想不切实际,“需要纠偏”;父母之间的隔阂,泽清能敏感地察觉,并明确地表达出来:“要呆81天的是他们(父母),我呆6天就够了,我觉得我为他们付出挺多的吧。”如果父母所营造出的家庭在孩子的眼中呈现出的只是这样的镜像,而父母却认为是“网络的消极影响”“早恋的原因”或者“不知道什么原因”,让他们的孩子变成了这样,恐怕他们不是合格的父母吧。画面中可以看到家长和孩子之间交流的缺失,情感的断裂,沟通的无效。孩子并不是一夜之间成为了“问题少年”,实际上他们像镜子一样,真实准确地反射出家庭教育的塑形作用。 的确,在社会的种种职业中,绝大多数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而“为人父母”则是无需培训上岗、却需要用一生时间来履职。片中“校长”直言不讳:“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是有一个问题家庭……虽然我们招收的是孩子,但是这里面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长。”《镜子》没有回避激烈的言辞,直面各种冲突,长期的贴身跟拍,几个“问题少年”背后的“问题家庭”的样本,将中国目前亲子关系中的若干问题曝光于社会大众面前,凸显放大在银幕上,如同社会学研究中的“深描”,赤裸着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