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喜欢,轻吻,快跑》影评10篇
日期:2018-10-12 01:0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喜欢,轻吻,快跑》影评10篇

  《喜欢,轻吻,快跑》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夫·奥诺雷执导,文森特·拉科斯特 / 皮埃尔·德隆尚 / 德尼·波达利德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喜欢,轻吻,快跑》影评(一):浪还是法国人浪啊。

  电影节期间影片放映前的广告一半都是各个单元的展映影片广告,在法哈蒂和这一部之间还是选择了这一部。说这部电影展现对巴黎的爱是觉得表现得有点刻意了,塞纳河蓬皮杜圣母院这些地标到太地标的地点都有点cliché了。反倒是片子里的人物景观更法国,Jacques在火车站儿子时候约法三章说tu changes copines tous les jours每天都要换个女朋友的时候可爱到笑出声。不必非得振臂高呼热泪盈眶才是为lgbt代言残酷现实生活中可爱的人和可爱的小细节都值得理解珍惜,而不是非得一个个为他们打上标签。没有必要非得和120bpm比较,这就是120bpm的另一个侧面。

  《喜欢,轻吻,快跑》影评(二):对不起,天使

  A-

  客串的法毯和特吕福镇楼

  要结束的和要开始的。原以为是伤感纯爱故事,但结果是反着来的《每分钟120击》。不在于控诉艾滋或是社会,而只是讲一个人濒死的故作洒脱和暗藏的恐惧,和受他影响的另一个人。做爱是为了赢得某些东西,而不是失去什么东西。对不起,天使更适合标题可惜冗长了点。

  这个片有两个名字,法语的翻译过来是《喜欢,轻吻,快跑》,英语的翻译过来是《对不起,天使》,受前者影响观影前以为会是比较轻快的爱情剧,但看完后觉得还是带着阴郁色彩的后者更适合。真的很想和上一届戛纳的BPM120对比,两者像是互文,BPM120从集体抗争到个人,个人不由自主地被集体裹挟,而又有着个人的哀伤,伤过之后继续回到集体中去。而本片主角设置确实有意拒绝这类集体抗争的。 核心基本都在皮埃尔·德隆尚的角色身上,一个暗藏恐惧的角色。他对于ACT UP之类的活动是抗拒的,他更在意的是个人,以一种故作洒脱的态度面对着死亡,做爱是为了填满身心而不是空虚。如果没有男二的角色的话,他的下场可能就是像他爱而不得的友人一样痛苦死去。 但是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男二是为了让男一态度发生改变存在,可是导演刻画男二本身所处的环境描述上却也显得臃肿了,“走向巴黎”作为男二反过来受男一影响而导致的结果,是拥抱爱情的表现,但却又添加了和友人们故土的不舍,可能感人但是突兀,就像《非常勿扰》里很脱节的葛优友人开车离去后哭的一段——即没有必要。 以上即不满之处,实际上以往这样的话我是不会给上A-的,但是影片带有的脆弱性又让人不觉着迷。主角们是随意打炮的不羁的形象,但是却又有着月夜谈心的细腻。不过也有细腻到俗套情节——比如病情恶化后在清晨深深吸一口花朵气息这种画面简直有点儿······冷蓝的画面色调给人以一种瓷器般易碎的质感重点段落:1.男一男二第一夜后的早上,两人的互动。2.男一爱而不得的友人逝世后和朋友sex,却以哭泣结尾。3.男一男二男三共舞以及同床部分

  《喜欢,轻吻,快跑》影评(三):同性,浪漫,巴黎 22岁和35岁男孩短暂相遇

  “人生比电影更蠢。”

  同性,浪漫,巴黎。这是22岁男人和35岁男孩的短暂相遇。

  甜的像蜂蜜的布列塔尼小兔子,同床一夜,会早起离开时带走他的正穿着内衣。会在他发烧时与他赤身相拥入眠,甚至还想为了去陪他而到巴黎闯荡一年。

  某种程度上的艾滋平常化,比起《每分钟120击》这故事少了些也许是本该有悲情与壮烈,却到处都有它的影子群体之外的个人,也同样有独特的平常的喜怒哀乐

  就像Jacques说的“你为什么偏偏是个一上街就唱歌的男孩?”

  没办法,在你最不想谱夏日绝唱的时候,他来了,千里迢迢带着蜂蜜酒来巴黎找你了。

  第一次相遇Jacques说:“其实我不再是个男孩,我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男人。

  我是一个不再期待生命中有任何人,

  也不会因此抱怨的男人……

  你呢?”

  当时的Arther回答:我年轻到记不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但足够年轻的男孩最后却说:“我对你没有一般想法,只有特别的想法,今晚我没有特别事要告诉你,或者有太多事。我想跟你说我在这 还有,你不需要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来保护你的孤独。或许我不需要很多,只有一点点就够了。”( 小年轻太会撩了,太野了,年轻就是资本啊。)

  三个人同床,老基友一个人当电灯泡单身狗真是可怜,边唱歌边啪我真是笑死了。

  色彩有九十年代感,镜头也好,对白更是太好让我每一句都想截图

  有些太过依靠音乐运用,音乐歌词太直接,有时候还显得突兀(而且法国电影里的英文歌总让我有点出戏。

  后半段病魔袭来,整个电影的格调一下掉下去了,节奏出问题了。

  “想英年早逝已经来不及啦。”年度最伤人台词了。

  《喜欢,轻吻,快跑》影评(四):戛纳捉影②:《喜欢,轻吻,快跑》,生活比电影暗淡

《喜欢,轻吻,快跑》海报

  曾经以《巴黎小情歌》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带着新片《喜欢,轻吻,快跑》作为法国队代表再次回到了戛纳。戛纳电影节是法国乃至欧洲叫板美国电影的最重要阵地,法国人对自己的语言文化及其骄傲,福茂在发布会上几乎从不说英语,今年甚至还出现开幕式全程法语转播无字幕情况出现,其自豪感可见一斑。基于这样的情况,每年主竞赛片单里法国片的数量相比其他国家要多很多,大师新戏中不乏有摸鱼之作,陈腔滥调里也可能杀出黑马。《喜欢,轻吻,快跑》介于两者之间,即有自己的创新,又有叙事不尽如人意的脱线感。

  《喜欢,轻吻,快跑》的故事同样发生在艾滋大爆发的九十年代,长居巴黎的作家Jacques在一次活动中偶然结识了二十出头的年轻乐观男孩Arthur,两人一夜狂欢之后,性向还没成型的Arthur第一次体会到了爱上一个人的感觉,而年长十余岁的Jacques被几段心酸过往磨平了棱角,和自己的儿子相依为命。某一天,在阿姆斯特丹纵情的Jacques忽然得知前男友因艾滋病去世,经历了精神重大打击Jacques一病不起,也是在这脆弱的一刻,Jacques放下心防,接受了Arthur来巴黎的提议。Arthur几经辗转来到巴黎之后,终于得知自己的初恋情人已经到了生命尾声,但他毫不介意,仍然尽心尽力的爱着Jacques,然而当最后一个真爱来临之时,Jacques却又犹豫了起来。

  《喜欢,轻吻,快跑》的表达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很多场戏都充满了隔阂感,让人无法代入。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是把HIV平常化。HIV在银幕上的形象和少数身份一样,有一个演变过程:从绝口不提,到剧烈平权,最后回归正常。比如,在《平常心》里,HIV像一个死亡天使,带走人类最后一丝希望,到去年主竞赛的《一百二十击》里,HIV已经是维权组织ActUp集体抗争的世纪恶疾,再到《寻》系列里,导演借着角色理性解释了HIV感染之后的可控性,并以一个角色穿针引线,从和感染者交往时的不适到步入婚姻殿堂描绘心理的演变过程,最后到《喜欢,轻吻,快跑》里,HIV的存在感只是一个交代主角命运走向的沉默背景

  现在社会,政府媒体对HIV的描述过于负面,导致群众仍将HIV妖魔化,这样的可怕之处在于,性活跃群体普遍讳疾忌医,检验之后,如果不幸中奖,对感染者可以说是世界末日绝望的感染者极有可能会去及时行乐,甚至恶意报复社会,从而导致更多人感染。加上政府又给HIV的感染蒙上一层道德审判,将感染和性不洁划等号,让感染者这个边缘群体在社会上的生存环境隐秘而痛苦。殊不知HIV离末日和性不洁是没有一对一的对等关系的。

  电影的表达在时间上往往有一定的延迟性,例如通常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先是有这方面思潮,然后具有时代敏感文学比电影先一步把握主题,之后再是电影对文学的改编;但是另一方面,电影对于时间又有一定的预言性,电影也常常通过对前段历史的总结,抛出导演对于未来的畅想。这部电影是导演借着彼时HIV还没成为灾星时的平静时光,对有朝一日歧视不再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

  戛纳电影节是所有影展中最重视艺术的。真正的艺术是表现人的,人与人之间有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歧视,艺术家常常在自己的创作中,承担起反歧视的责任性别歧视,职业歧视,阶级歧视等等,几乎所有种类的歧视都能在戛纳的片单里找到相应的电影。

  凤凰网评分:5.5

  就卡司和预告片而言,《喜欢,轻吻,快跑》已经捧走一座小金棕榈了。

  ——Canal Plus

  《喜欢,轻吻,快跑》是一首欲望和死亡的奏鸣曲。

  ——Guillaume Fraissard《Culturedu Monde》

  奥诺雷用他镜头里的爱情故事,带我们重访了最复杂的九十年代。

  ——Jacques Mandelbaum《世界报》

  《喜欢,轻吻,快跑》是法国版本的《周末时光》

  ——Eric Kohn《IndieWire》

  文/小明

  阅读原文:戛纳捉影②:《喜欢,轻吻,快跑》,生活比电影暗淡

  《喜欢,轻吻,快跑》影评(五):喜欢的变位,爱的不定式

  Arthur

  有人说Vincent Lacoste长相像王思聪,也有人说我像王思聪,然而我自认为和Vincent Lacoste外形相似之处很有限。尽管如此,影片中他扮演的Arthur走出Corvisart地铁站的那个镜头,我还是活脱脱看到了初到巴黎的自己,在同一个地铁站出口,坚定又有一丝茫然、充满憧憬地张望着。

  Arthur是个非常典型的法国式角色。典型的法国人推崇的清瘦而不失肌肉感的身材,以及对待感情毫无遮掩的坦荡。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这确实是我熟悉的一部分法国人的常态,也是我由衷喜欢这群人的地方。Arthur对女友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喜欢男孩也喜欢女孩对方也没有因此发作,对他的感情始终不变。爱,就是最纯粹的爱。法语里的Je t'aime就是最高形式的爱的表达,没有任何矫饰;即使只加上“很/bien”这个词,je t'aime bien并不是比“我爱你”更深的“我很爱你”,只是“我喜欢你”的意思

  这并不是我臆想的。恰好在看影片之前不久看了导演前作Les Bien-Aimés, 里面反反复复的一个唱段就是:

  Je peux vivre sans toi 没有了你我也能活

  mais le problème c'est que je ne peux vivre sans t'aimer. 但我做不到活着却不爱着你

  爱情本身甚至比爱人的存在更重要。

  法国电影里的爱并不是我们影视中习惯看到的,被框死的形式。

  Arthur就有大把的青春年华,去尝试,去爱。相比与5分钟内勾搭上的金发Stéphane的床戏,我印象更深的是他在深夜里,走到两三个孤独男人伫立的停车场寻欢。那场戏几乎无声,也无色,那些男人也早已不是风华正茂,Arthur的青春气息把他们的目光钉死在他身上。其间有几个试探的瞬间,气氛尴尬到让人哑然失笑,然而漫出银幕的情绪和欲望却令人紧张,直到少年上衣被掀起,绷紧的裸露的年轻肉体呈现在银幕内外所有人眼前时,那种诡异纠结的美好达到顶点,令人喘不过气来。

  我想一开始Jacques也是Arthur探索路途上的猎物。爱情是如何萌发的?也许谁也不能说清。在Arthur听闻Jacques身患艾滋病却毫不退却那一刻我就爱上了这个角色的无畏果敢。对他来说,爱上Jacques也是某个可能未自知的瞬间的事。

  Jacques

  ierre Deladonchamps外形并不算我特别喜欢的类型,演Jacques这样事业小有所成的巴黎作家倒很适合,因为像他这样的巴黎中年男人太多了。剧情里Jacques 35岁,就是所谓“C'est déjà trop vieux pour mourir jeune(现在死都算不上英年早逝)”的年纪,虽然有人到中年的困扰、死亡阴影笼罩,活得还是有巴黎式的精致

  22岁的Arthur到35岁时,应该也是Jacques这个样子,所以他们互相吸引是必然的:Jacques身上有Arthur追寻的文学气质渊博学识以及阅历和事业积淀下来的翩翩风度,那是22岁的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最渴求的东西;而中年将死的Jacques,最贪恋的也是自己已经无可追回的青春和生命力。他们就是互相眼里最好版本的自己。不同的是,年轻的Arthur无所顾忌,即使艾滋的阴影也阻挡不了他;而时日无多的Jacques,只能在理智和情感间纠结,一次次拒绝,甚至小到称呼这样的细节都坚持用敬称vous来保持距离,提醒自己他和Arthur有多么不同。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次和Jacques同居的将死的昔日恋人Marco,外形特点和Pierre Deladonchamps在【湖畔陌生人】演对手戏那位很相似。Marco的存在始终是Jacques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浴缸里的相拥和温存,Marco决定离开时Jacques的勃然大怒,Marco死后Jacques的无法排遣的悲痛,以及Jacques儿子路路口中那句,“爸爸爱你”。Arthur和Jacques,是将开始却强行结束,Jacques和Marco,应该是有一段完整的爱,但在电影里开场就是未得善终的两人苟延残喘地维系着彼此关系。影片这样的视角,跳脱了一般情节剧爱得死去活来的戏码,却令人十足怅惘。

  Jacques有个大名叫Louis的儿子路路,正在上小学。这个可爱呆萌的孩子,也许是Jacques望得到终点的灰色生活里最大的慰藉,以及整部影片暗蓝冷清的调子里,最大的一点暖色。没有孩子对父亲的不解,没有孩子生母对Jacques的不满,一家人在送孩子去夏令营时和其他家庭并无不同。撇去了这些drama, 影片的重心才能真正落到爱与欲望,以及生命的无常感上。

  laire/Aimer

  法语里plaire是个很微妙的词。A plaire à B, A的特质对B有种吸引力,使得B喜欢上A。主动权在A手里,A却不自知。

  Arthur和Jacques初遇就是plaire这个词最好的注脚。幽暗的电影院里一个眼神交换后就心照不宣,彼此都不愿意移开目光。Jacques主动坐过来后,两人更是无法抑制交谈的欲望,直到旁人不满才罢休。这段非常动人,在我心里甚至接近了【阿黛尔的生活】里的那场初遇,如出一辙的电光火石、意犹未尽。其后那段夜行的构图、光影和运镜,有种诗歌般的美感。酒店门前Arthur的坚持,Jacques的回绝,如同每一段感情里的拉锯,最后以Jacques的妥协告终。一夜欢爱后Arthur带走了Jacques的内裤,Jacques一人赤身在床上,若有所思。这是很经典的法国式开头,接下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互相加深了解,顺利的话开始同居生活。然而Jacques回到巴黎后出于对自己病情的纠结,很久没有联系Arthur,直到抵不过内心的冲动,给Arthur打了那个长电话。我觉得Jacques那时心意已定,才会那样掉书袋,拼了命取悦对方;而正在和Stéphane亲热的Arthur也彻底被套牢了,不顾临时对象无聊得听起音乐,竟拿出本子开始记录。

  然而Jacques病情的突然恶化改变了这段感情的走向。Jacques一开始理智上不愿见从雷恩来到巴黎的Arthur,在长久的无奈和纠结之后,他还是选择去见了一面。桥上他向Arthur坦陈一切,Arthur表示会无条件地去接纳和爱。Arthur拥有青春年华和健康,他的无畏和执着令人动容;而Jacques行将失去一切,他的退缩和迟疑令人心碎。这一段是全篇最苦涩而甜蜜的一段,这种复杂的感觉集中体现在他们在塞纳河边光天化日下最后一次亲热,即使在今日看到也会让人惊诧——Arthur的无畏来自于他的爱情,Jacques的无惧来自于他的死亡,这场戏有喷张的、绚烂的情欲,却也有悄悄渗透出来的、静默的死亡,像飞蛾扑火般壮烈,像围着金牛犊起舞般末日狂欢的绝望。

  因为有Marco的对比,以及Jacques那封情书里写道他如何想念着Arthur的身体,在影片结尾前我都不确定Jacques对Arthur是否真能超越plaire到aimer的程度。但到了最后那个不会有人接起的电话,我想我是明白了。一边是Arthur的语音留言里对搬家到巴黎和Jacques共同生活的日子的无限憧憬,另一边是Jacques和好友Matthieu下决定后难堪的静默。

  Jacques是经历过Marco的最后一段日子的。他选择不让Arthur也像自己那样经历一次。Il l'aime.

  Courir vite

  我到现在也没明白标题的courir vite具体何指。法语里有Le temps court vite(时间飞逝)的说法,当然字面意思是快跑。也许是双重指向,人生苦短,所以要尽力飞奔,抓住每次机会,抓住每次爱情。

  算下来从【巴黎小情歌】开始,也看了导演Christophe Honoré四部作品了。从【巴黎小情歌】结构上对【瑟堡的雨伞】的模仿就知道,这位导演就是执着于法国痴男怨女形形色色的爱情。这四部作品里“爱而不得”是共同的主题,甚至在【被爱的人】里,导演借角色之口说道,得不到的爱才是最完美的。

  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里导演弃用了歌舞形式,甚至标志性的一些转接镜头也用的少了。这次更像是一次新的叙事尝试,然而仍旧是非常美的成品。演员也不再是Louis Garrel,Chiara Mastroianni,Ludivine Sagnier这样的老班底(【巴黎小情歌】和【被爱的人】两部实在串戏十分严重),Vincent Lacoste与Pierre Deladonchamps的表现都很自然流畅,对一部Honoré电影来说是一种很清新的体验。

  当然,它依旧很Honoré,依旧很巴黎,也许对没有浸淫过法国文学和电影、体会过法国人的情爱观的人来说,这部电影自带无形的壁垒,很难进入其中。对于一部被打着同性标签的影片,很多人期待的认同点,在里面丝毫不会找到。说到底,它不是关于艾滋、不是关于自我认同、不是关于社会平权,这只是个探讨爱情的故事,正如之前千千万痴男怨女的故事一样。

  《喜欢,轻吻,快跑》影评(六):喜欢你,轻吻我,追赶爱的最终章

  不散特邀作者 | LORENZO

  在看《喜欢,轻吻,快跑》之前,我曾说这是一部讲“《湖畔陌生人》爱上《巴黎小情歌》,故事却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电影。”

  这样评价《喜欢,轻吻,快跑》其实在观影后发现不太恰当,因为电影其实和这几部电影都不太像,如果非要来比较,或许更像是《爱在》三部曲,或者是《周末时光》。

  一言概之,它仍是一个爱情故事。

  《喜欢,轻吻,快跑》的故事设定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男主角雅克是生活在巴黎的一名作家。

  电影着墨于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讲述了他在雷恩出差时,在电影院里邂逅了比他年轻十几岁的学生亚瑟,并坠入爱河的故事。

  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电影试图展现雅克生活的方方面面,勾连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电影里,雅克不仅有一个罹患艾滋病且生命即将到尽头的前男友马克,有一个和好朋友生的男孩路易,有一个几年内分分合合的炮友,还有一个好基友同时住在自己家楼上的好邻居。然而故事的主线却都是围绕着雅克和亚瑟的爱情故事展开,他们和彼此的信件,明信片,还有电话中的诗句,构成了这段临终前爱情的最美篇章。

  和《巴黎小情歌》一样,本片的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同样运用了非常法式的叙事,还启用了备受争议的电影《湖畔陌生人》的男主角皮埃尔·德隆尚再次担纲本片的同志男主角。

  皮埃尔在电影中和饰演亚瑟的年轻演员文森特·拉科斯特非常来电,从在电影院里的相识,到夜游雷恩的短暂相知,再到两地书信的情牵彼此,还有最后的巴黎重聚,两位男演员之间的情欲戏和对白都让人感到十分真实。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 /《巴黎小情歌》皮埃尔·德隆尚 /《湖畔的陌生人》文森特·拉科斯特 /《女儿国的杰基》

  诚然同志电影的受众是小众的,《喜欢,轻吻,快跑》也的确是给同志群体拍的电影,然而因为两位男演员的表演,电影中的爱情显得十分美好且贴近,一定会牵动不少异性恋观众的心。

  电影最值得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导演十分细致地还原了法国十分复杂的九十年代。在那个网络还未普及,同性间交友还是通过暗示和密语来达成的年代,雅克和亚瑟相识在贴满90年代老电影海报的电影院,这真是文艺青年和影迷的终极梦想了。

  电影中时常出现的那个年代的音乐,墙上的《男孩遇见女孩》,《雾港水手》,英国乐队Suede“山羊皮”以及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奥兰多》舞台剧的海报,都无意中带着观众乘上回到90年代的时光机。

  这些影音的记忆,是那个年代的美好和纯真。

《男孩遇见女孩》1984《雾港水手》1982

  然而,90年代又是让人痛彻心扉的。

  HIV在80年代末期爆发,90年代肆虐,当时还未存在治疗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仍是不治之症。而又由于医疗信息的不透明,同志群体被媒体妖魔化,被谴责为罪恶的源泉。就在这样一个瘟疫蔓延的人人自危的时代,同志群体生活在极度的压抑和恐惧中,却无法抑制对爱与欲的向往。

  不少人因此死去,也有不少人因此失去至亲至爱,这是一代人共同经历过的90年代的黑暗。

  《喜欢,轻吻,快跑》并没有回避这个话题,电影里雅克的前男友马克在艾滋病几乎夺去生存能力的最后时期,祈求回到雅克身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而雅克自己因病情严重,他深知病魔对人性的摧毁,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电影《每分钟120击》和本片一样把时代背景放在了90年代,不同的是,《每分钟120击》控诉了时代的漠视,歌颂了反抗群体ACT UP的先锋和勇敢;而本片导演视角显然和《每分钟120击》截然不同的,他的视角更私人,不仅试图回顾那一个让他痛过笑过的90年代,且用最真挚动人的爱情,以点带面讲述“同志亦凡人”。

  雅克虽然风流,然而他对待每一段感情都是真挚的,他珍惜每一个朋友,亲人,这或许是法式爱情的最佳诠释:他对儿子路易说“每天换一个女朋友”,说自己已经“老到不能死在青春里”,这种人生的态度才是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天性啊!

  这是雅克作为人的特质,而并不是作为同志,这和所有平权电影的奥义不谋而合:去标签,让同志电影的分类不复存在,因为最终而言,同志群体应该得到作为人的平等的尊重。

  那么诟病本片“四不像”,不够“先锋”的批评其实也不攻自破了,且不说去年已有《每分钟120击》这样的振臂高呼的艾滋病题材电影珠玉在前,《喜欢,轻吻,快跑》没有必要复刻,而本片的同志凡人化的立意,难道不也是争取同志平等权利的大声疾呼吗?

  无法忘记电影里那些爱情的甜蜜细节:尾随一路的心照不宣挤眉弄眼;电话里聊到的惠特曼,冯德公园;巴齐耶的明信片背面写满的诗句;塞纳河边的互诉衷肠;蓬皮杜里的拿破仑画像;还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墓碑。等待的电话亭永远不会再有人打来,而如果明知这是对方已经知道了人生的终点,你是否还会用力去爱呢?

  有人说“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

  可倘若我们没有时间作证,

  就让我去狂恋,

  哪怕我只能得到你,

  爱的终章。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627 期 文章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 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喜欢,轻吻,快跑》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