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广岛》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5:57: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广岛》观后感10篇

  《广岛》是一部由Paul Wilmshurst执导,约翰·赫特 / Noboru Akima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广岛》观后感(一):谁之错

  不得不承认这片子很好 在很多细节上 班里的很多女生 包括我都哭了

  但 最后让我愤怒的有两个地方

  1、 军队高层罔顾市民生命

  如果广岛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原子弹的威力 但长崎就不应该了 不能因为自己的武士精神 一定要面子 拒绝投降 这样的军官太过狭隘

  2、 日本人没有权利说科学家是在拿他们当实验品

  如果投放原子弹是实验 那在中国的细菌战呢

  《广岛》观后感(二):灾难还在继续

  广岛长崎的数十万无辜平民,和预计如果不进行核打击将会在战争中死去的各国士兵,让谁为了谁死去才是正义的呢?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说在这个难题上美国人七十年前的选择正确与否仍有待商榷,那么七十年后的今天,当国内社会舆论的主流仍被为那次灾难叫好的声音和各种恶毒刻薄的言语占据时,我们则只好无奈地承认,有朝一日中国强盛如美国,和平发展也同样只是一句空话罢了,我们的祖国必将制造和美国同样多的战争和黑暗,除非我们的社会环境能教给下一代更多的悲悯和更少的仇恨,还有理性思考的能力。

  《广岛》观后感(三):战争开始,就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了

  战争开始,就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了,只有谁错的更多的问题。

  战争期间,没有军人与平民一说,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或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战争的历程,没有人可以从里面完全抽身。

  不动摇整个社会的根基,是不可能停止这场战争的,所以,要么打掉直接环节,要么打掉间接环节,要么两个方面一起开刀,从来没听说那一场战争是因为统治者良心发现而停止的。

  《广岛》观后感(四):观后感

  在中国的滔天罪行,却没人买单,所谓的道德,所谓的文明,我为日本人感到可悲。

  这个民族的确很厉害,但是连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每个人像个机器一样,完全扭曲了人性,活着的意义何在。

  《广岛》观后感(五):珍惜生活、多多纳税。

  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我甚至在核爆炸的那一瞬间哭出了声音,死亡、战争、苦难充斥着整个人间,缠绕住了日本的广岛普普通通的民众,我不想描述我看到的有么惨多么像人间地狱,但战争带给我们的只有无穷尽的伤害,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可能无法阻止战争,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园毁灭、人们互相屠戮,所以在还有安定生活的阶段,我们作为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多多纳税,让自己身边的环境充满平和,远离戾气,珍惜、珍惜、珍惜!因为我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循环往复有周期的,世界的运行规则也一样,无论哪一天当世界再次发生战争时候,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天堂般的存在!

  《广岛》观后感(六):基本不在豆瓣上写影评的就是看到些短评太气了

  恕我直言 无法理解日寇侵华期间在中国丧尽天良无所不为完全不把中国人当作人地肆意践踏时是多么丑恶的嘴脸吗?

  其实就和你们看到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日本人民的灾难为自己一点都不同情而感到骄傲甚至叫嚣着炸得还不够的模样 是一模一样的。

  为了完成纪录片课的小论文看的片子,BBC的视角很客观,虽然有docudrama的演绎但并没有丑化或美化任何一方,价值观也很正,反战。

  所有伟大的战争片都必定是反战的。我一直坚持这么认为的。

  不要觉得自己是先受害的就可以光明伟大正义地复仇了(哪怕是很阿Q的意淫的方式),所有的最无耻的罪行都是披着光明正义的外皮的。

  “日本人民死不足惜他们是支持着罪恶的践踏了我们的同胞的军国主义政府的贱民他们的命就不是命活该死绝”。这样激进的民族主义思维方式,和纳粹,和那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被军国主义完全洗脑的日本兵,毫无区别。

  《广岛》观后感(七):没有我们的世界

  这段话是我看这个片子的原因,意外而残酷的觉得很美。自然的繁荣与人类的苦难的反差光是在大脑里想象就觉得令人动容。

  另:这篇段记录摘自John Hersey的《广岛》原登载于Newyorker上

  《广岛》观后感(八):痛快!

  当美军欢呼的时刻,就一句话:痛快!

  当时这批炸弹是要投到德国的。但当时纳粹在欧洲已经溃不成军。而日军则毫无损伤。日本最可怕的武器就是,每个战士都誓死效忠天皇。包括天皇一切决定。他们组成了无数的自杀小组。我明白他们对敌人如此残忍的基础是,他们对自己足够残忍。

  即使那一天岛上是手无寸铁,对战争毫无触觉的老弱妇孺。即使数年来日本一直通过价值观输出,在电影及卡通上数次谴责盟军对日本做出这一“恶行”,诸如在中国一直颇有口碑的《萤火虫之恋》。罪人都要为犯下的罪行负责。更何况,正是这些老弱妇孺的强大后方一直源源不绝的输出着日本士兵。

  美军的部署时说,在六万英尺投掷这两枚原子弹时,没人知道炸弹的后果。有可能会出现蘑菇的形状,造成的强光会比太阳还要亮。日军在世界掀起的腥风血雨也有可能就此终结。

  广岛,是一座陆军之城,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军队,在“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市民夹道欢送下,登上运兵船,前往奉天与俄军作战,前去吞并朝鲜,前去占领中国东北,前往卢沟桥,前往哈尔滨平房,前往南京、武汉、平顶山、桂河大桥。广岛附近长崎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是日本北九州地区的兵器工业城市还有著名的吴海军基地,拥有日本第一流的海军造船厂。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 10 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 广岛原子弹后尸横遍野,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 20 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

  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

  广岛的悲剧并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即无条件投降。他们竭力掩盖广岛事实真相,并认为美军只有一颗原子弹,仍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9号,美军才向长崎发射了第二枚。

  杜鲁门,你是个英雄,无人能及的英雄。美国人,是世界人民的救星,任何时候都是。

  《广岛》观后感(九):广岛,别忘了重庆

  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20世纪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师,著名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筑设计师。这里引用他的话并不是为了介绍他的建筑,而是自己在看完BBC《广岛》纪录片后的心得而已。

  细部。对细部(细节)的描述,能够让自己更清楚地看到作为一个整体事件发生的始末和真实的状况。《广岛》做到了,让我知道广岛的意义。

  人类大脑天生有一种内在思维意识——即记住美好,忘记痛苦。为了让人类记住那些有益于自己的痛苦,源自人类个人之外的社会体制发挥了功用,通过保护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物质遗产用以唤醒人们对痛苦的回忆,起到警醒的作用。

  广岛有一座建筑物,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仅仅只有钢筋水泥的空壳子,在它基座的台阶上有一个倒影。1945年8月6日8点15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休息,随着一声巨响,1秒钟内他被蒸发掉,而这个倒影就是对他的记忆。建筑物和倒影,而今都成了全体广岛人、全体日本人的记忆,同时也是全人类的。

  在1945年8月6日8点15分后,全世界都知道“广岛”这个地方,因为人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爆炸。

  广岛之所以从原先拟定的四个城市——新泻、小仓、长崎和广岛——不幸的成为首选,原因更多的来自盟军的军事意图。当时日本仍不投降,即便是在盟国将原先《公告》中对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字眼改成“全日本军事力量投降”的情况下。广岛是日本重要的军事重镇,大量的日本军在这里集结,进行走向战场前必要的军事训练,轰炸这里可以有力于消灭日军有生力量,缓解美军在太平洋海岛争夺战的压力,提前结束战争。此外,广岛还是日军第2团——本土主要的防御部队驻地。

  美军执行此次任务的是空军第509旅中某一轰炸小队,小队中有三个关键人。保罗"提贝兹(Paul Tibbets)——指挥官、汤姆"法瑞比(Tom Ferraby)——投弹手和达仕"凡"科克(Dutch van Kirk)——领航员,执行此次任务的B29轰炸机被提贝兹以他的母亲的名字命名——埃诺拉盖伊号(Enola Gay)。

  我们知道,在广岛爆炸前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曾试爆过一颗原子弹。所以,美国军方特意安排一名高级技术人员到509旅向轰炸小队作简报。然而,简报所说明情况是极其表象化的,大致上仅仅通过口述方式进行,而口述的内容极其简单——“成功试爆了原子弹,它产生的威力惊人,其量相当于2亿吨黄色炸药,爆炸后会形成特有的蘑菇云。”

  与埃诺拉盖伊号一同飞向广岛的飞机,还有负责机械仪表记录的伟大能手号(Great Artiste)和负责拍摄任务的必要之恶号(Necessary Evil)。轰炸前6小时,由提贝兹驾驶的埃诺拉盖伊号顺利起飞。起飞前,军医曾发给提贝兹与小队人数相同数量的氰化物胶囊,以备不时之需。起飞3小时后,埃诺拉盖伊号与另外两架飞机会合,一同飞向广岛,投弹点是广岛市内一座“T”型桥。飞行中,机师帕森斯(Parsons)对核弹进行必要的准备,而后迪克(Dick)为核弹更换插头,以溶解电路,引爆原子弹,由此他也成为最后触摸该原子弹的人。

  在埃诺拉盖伊号到达广岛前45分钟,美国空军派出一架B29轰炸机飞至广岛上空勘查天气情况,报告如下“天晴,有少许低空云层,适合投弹。”这家飞机使得广岛防空警报骤响,市民均进入防空洞。在半小时后,未见爆炸,旋即离开防空洞,回到各自岗位。而15分钟后,灾难到的是这样无声无息。

  埃诺拉盖伊号于8点15分到达指定位置——“T”型桥,提贝兹发出投弹命令,法瑞比按下投弹按钮,随即原子弹离开机舱,约45秒后,在桥上爆炸,诞生了一座死城。

  原子弹爆炸后,周边2公里范围内一切建筑物被摧毁,人在1秒钟内被蒸发消失。直径300米的火球让半径500米内看到它的眼睛即刻被烧成两个窟窿,其温度高达4000摄氏度。放射出的红外射线和伽玛射线直接穿透墙体,直接杀死人体细胞,引发细胞变异。爆炸形成的冲击波能将方圆5公里内的人掀起,身体像球一样在四周墙壁上撞来撞去,直接显出窗外的不计其数。火球引发大火,尤其日本建筑本身就以木质结构为主,让一个孩子的母亲亲耳听见压在房屋下的尚未成年女儿呼喊她,“妈妈,救救我!”“妈妈,火烧到我腿了!”“妈妈,救救我!”这位年轻的母亲,只能在废墟旁哭喊着,“妈妈是坏妈妈,妈妈救不了你,乖女。”直到她的女儿被活活的烧死,发不出一丝声音。

  被炸伤的人们,在街道上行走,都默不做声。因为爆炸产生的温度太高,人们四处寻找水源。大家都集聚到河流、水塘和水池边。这是古怪的雨到来,那是黑雨。爆炸出现的夹有烟尘和灰烬和蘑菇云中心与空中又冷又湿的云层相遇,形成黑雨。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雨水含有极高的辐射因子。人们因为太过口渴,下意识的仰起头张大嘴喝黑雨水,其结果,几千人因此丧命。

  当时广岛一名军医,由于爆炸前天晚上被人邀请到广岛市郊山区内为一个女孩治病而得以幸免。在第二天,前往市区的路上。他见到一个一团黑漆漆的生物向他走来。这个生物没有面部轮廓,没有鼻子,依稀可辨的眼睛异常的浮肿,嘴巴很大,手上没有皮肤,见到这名军医后就倒下,而后抽搐一下后,没了呼吸。

  军医回到市内,参加救援。医院已经不复存在,没有必要的药物,医生只是用来治疗伤者的外伤,如烧伤等。没过多久,人们开始大量脱发,无法为伤口止血,皮肤出现大量紫色的斑点,皮肤溃烂,一个接一个死去。

  广岛被炸后,日本仍不投降。4天后,美军准备在小仓投下第二颗原子弹,但是因为小仓当时糟糕的天气,迫使美军放弃小仓,改投长琦,这一次投弹地点出现了幸运的误差,投到长崎市郊山谷中,即便如此,仍造成了五万余人死亡。

  可怜的日本陆军大臣阿南在内阁会议上仍不同意投降,不过大势已去,日本裕仁天皇最终同意投降。

  在广岛爆炸后,接到报告的杜鲁门正在由欧洲返回华盛顿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与舰队官兵吃饭,杜鲁门随即向当场的每一个人宣布,“Come on, boys, we’re going home.”当时的美国人,尤其是美军士兵,都有一个现在他们看来这个该死的念头,“为爆炸成功而欢呼”。

  自己要感谢BBC拍摄的《广岛》纪录片,使自己对广岛爆炸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这很简单,每个人看过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触和认识。自己承认,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南京市民,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一直以来不能磨灭的痛楚。一直以来认为广岛爆炸是对日本人的一种必要的惩罚,一个罪有应得的下场而已。小时候从《世界五千年》丛书中,看到对广岛爆炸的描述时,自己也仅仅是惊讶原子弹的威力,而不曾想过原子弹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不过,这样的问题也不应该是那时的自己所能向意识得到的。

  现在,我很同情广岛这座城市。我更加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和现在仍存在的右翼势力。自己也很伤心,为什么世人都只知道有广岛爆炸给日本人民带来的伤害,却不曾记得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和令人发指的重庆大轰炸。我必须承认,自己通过本周末听网络歌曲《日本你听着》,才知道二战日军对重庆的轰炸造成的灾难有多深,查阅资料后,才得知“被炸的重庆与广岛是何其的相似(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语)”!自己感到惭愧,中学学过的历史自己竟然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自己很惭愧!现在回想起来,教科书上对轰炸重庆史实的介绍文字是何其的简短,如同简报。为什么就不能拍摄一部如同BBC《广岛》一样的纪录片来纪录南京大屠杀和重庆大轰炸的历史呢?其实,对于南京大屠杀和重庆大轰炸,国人该记得什么,怎么记得,记得的意义,都需要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去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记得,还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记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广岛》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