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广岛》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5-10 03:30: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广岛》经典观后感1000字

  《广岛》是一部由Paul Wilmshurst执导,约翰·赫特 / Noboru Akima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广岛》观后感(一):谁之错

  不得不承认这片子很好 在很多细节上 班里的很多女生 包括我都哭了

  但 最后让我愤怒的有两个地方

  1、 军队高层罔顾市民生命

  如果广岛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原子弹的威力 但长崎就不应该了 不能因为自己的武士精神 一定要面子 拒绝投降 这样的军官太过狭隘

  2、 日本人没有权利说科学家是在拿他们当实验品

  如果投放原子弹是实验 那在中国的细菌战呢

  《广岛》观后感(二):广岛核爆

  这是一部记录片,很多纪实镜头。 片名叫《广岛核爆》 主要讲述的就是美国投放小男孩和胖子轰炸日本前的一些事情。不全是战争场面,也没有你期待的精彩大场景。主要就是讲投放原子弹之前美英苏三国在波茨坦开会通知日本投降,而日本方面都做了哪些事情,和为什么不立刻投降。日本在接到波茨坦公告后一群大臣在防空洞里开会争来争去,军方不同意投降,首相和内务大臣主张投降,就是一直僵持没有结果影响了做决定的时间,美国于是投下了小男孩和胖子。主要讲的就是这个过程。战争场面不是很多。

  《广岛》观后感(三):灾难还在继续

  广岛长崎的数十万无辜平民,和预计如果不进行核打击将会在战争中死去的各国士兵,让谁为了谁死去才是正义的呢?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说在这个难题上美国人七十年前的选择正确与否仍有待商榷,那么七十年后的今天,当国内社会舆论的主流仍被为那次灾难叫好的声音和各种恶毒刻薄的言语占据时,我们则只好无奈地承认,有朝一日中国强盛如美国,和平发展也同样只是一句空话罢了,我们的祖国必将制造和美国同样多的战争和黑暗,除非我们的社会环境能教给下一代更多的悲悯和更少的仇恨,还有理性思考的能力。

  《广岛》观后感(四):战争开始,就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了

  战争开始,就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了,只有谁错的更多的问题。

  战争期间,没有军人与平民一说,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或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战争的历程,没有人可以从里面完全抽身。

  不动摇整个社会的根基,是不可能停止这场战争的,所以,要么打掉直接环节,要么打掉间接环节,要么两个方面一起开刀,从来没听说那一场战争是因为统治者良心发现而停止的。

  另外,战争期间,美国,德国和日本都在研制原子弹,不先发制人,就必定后发受制于人,所以,从利弊角度来看,扔下原子弹对于美国这方,是大大有利的。

  《广岛》观后感(五):观后感

  战争的确残酷。不管谁是谁非,平民百姓总是受害者。日本已经军国主义化,妇女小孩都在为战争服务,他们可曾考虑过中国,考虑过东南亚,考虑过珍珠港那些被日本屠夫杀掉的平民百姓?所以,高层愚弄百姓,视百姓如草芥,是日本老百姓的悲哀。

  在中国的滔天罪行,却没人买单,所谓的道德,所谓的文明,我为日本人感到可悲。

  这个民族的确很厉害,但是连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每个人像个机器一样,完全扭曲了人性,活着的意义何在。

  《广岛》观后感(六):珍惜生活、多多纳税。

  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我甚至在核爆炸的那一瞬间哭出了声音,死亡、战争、苦难充斥着整个人间,缠绕住了日本的广岛普普通通的民众,我不想描述我看到的有么惨多么像人间地狱,但战争带给我们的只有无穷尽的伤害,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可能无法阻止战争,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园毁灭、人们互相屠戮,所以在还有安定生活的阶段,我们作为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多多纳税,让自己身边的环境充满平和,远离戾气,珍惜、珍惜、珍惜!因为我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循环往复有周期的,世界的运行规则也一样,无论哪一天当世界再次发生战争时候,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天堂般的存在!

  《广岛》观后感(七):基本不在豆瓣上写影评的就是看到些短评太气了

  恕我直言 无法理解日寇侵华期间在中国丧尽天良无所不为完全不把中国人当作人地肆意践踏时是多么丑恶的嘴脸吗?

  其实就和你们看到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日本人民的灾难为自己一点都不同情而感到骄傲甚至叫嚣着炸得还不够的模样 是一模一样的。

  为了完成纪录片课的小论文看的片子,BBC的视角很客观,虽然有docudrama的演绎但并没有丑化或美化任何一方,价值观也很正,反战。

  所有伟大的战争片都必定是反战的。我一直坚持这么认为的。

  不要觉得自己是先受害的就可以光明伟大正义地复仇了(哪怕是很阿Q的意淫的方式),所有的最无耻的罪行都是披着光明正义的外皮的。

  “日本人民死不足惜他们是支持着罪恶的践踏了我们的同胞的军国主义政府的贱民他们的命就不是命活该死绝”。这样激进的民族主义思维方式,和纳粹,和那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被军国主义完全洗脑的日本兵,毫无区别。

  《广岛》观后感(八):战争原罪,珍爱和平

  战争原罪,武器是为了杀戮,但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核弹,“小男孩”更多是为了结束战争,但这段历史,无论对日本还是对地球公民,都是巨大的伤害。

  纪录片中有一段杜鲁门总统的画面,“核弹可以让我们尽快结束战争,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不用登陆日本作战了”,核弹意味着大规模的杀戮,但对于被军国主义洗脑的日本统治者和军队而言,广岛则更多是有正面意义。所有的抉择都有代价,想对比漫长的战争和伤亡,也许广岛(也包括长崎)用自己的牺牲,换去了整个亚洲现场和太平洋地区更大规模的伤亡。

  纪录片真实记录了广岛时间发生前的所有,执行轰炸任务的美国士兵,生活在广岛的银行职员,医生,学生,护士,但核爆后广岛的景象和地狱般的城市未提及(不是报复的心态去看,只是觉得不完整),似乎有些遗憾。

  二战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伤疤,历史只是发生,后代的评论和指责都没有太多意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记住曾经的痛有多痛,并和平的过好现在的生活。

  《广岛》观后感(九):没有我们的世界

  在城市废墟的缝隙里,在水沟里,沿着河岸,纠结缠绕在屋顶瓦片和铁皮之间,匍匐爬上光秃秃的栓——在一切万物之上,是新鲜的、生机勃勃的、繁茂的、乐观的、绒毯般的绿色;幼嫩的玫瑰甚至从坍塌房屋的基础上生长出来。野草掩盖了灰烬,野花盛开在城市的废墟上。爆炸不仅没有损坏植物的地下部分,而且还刺激了他们。到处都是矢车菊和丝兰、鹅掌花、牵牛花和百合花,茸毛果实的豆荚、马齿笕、苍耳和芝麻,以及疯长的草和菊科植物。尤其是在中心圆形区域内,番泻树再生得非常迅速,不仅在生下来的光秃秃的同种灌木之间重现生机,而且还繁殖生长到新的地方,在砖缝和沥青的裂缝之间生长。就好像一包番泻树的种子随着炸弹撒了下来。——佐佐木俊子

  这段话是我看这个片子的原因,意外而残酷的觉得很美。自然的繁荣与人类的苦难的反差光是在大脑里想象就觉得令人动容。

  另:这篇段记录摘自John Hersey的《广岛》原登载于Newyorker上

  《广岛》观后感(十):痛快!

  当美军欢呼的时刻,就一句话:痛快!

  当时这批炸弹是要投到德国的。但当时纳粹在欧洲已经溃不成军。而日军则毫无损伤。日本最可怕的武器就是,每个战士都誓死效忠天皇。包括天皇一切决定。他们组成了无数的自杀小组。我明白他们对敌人如此残忍的基础是,他们对自己足够残忍。

  即使那一天岛上是手无寸铁,对战争毫无触觉的老弱妇孺。即使数年来日本一直通过价值观输出,在电影及卡通上数次谴责盟军对日本做出这一“恶行”,诸如在中国一直颇有口碑的《萤火虫之恋》。罪人都要为犯下的罪行负责。更何况,正是这些老弱妇孺的强大后方一直源源不绝的输出着日本士兵。

  美军的部署时说,在六万英尺投掷这两枚原子弹时,没人知道炸弹的后果。有可能会出现蘑菇的形状,造成的强光会比太阳还要亮。日军在世界掀起的腥风血雨也有可能就此终结。

  广岛,是一座陆军之城,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军队,在“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市民夹道欢送下,登上运兵船,前往奉天与俄军作战,前去吞并朝鲜,前去占领中国东北,前往卢沟桥,前往哈尔滨平房,前往南京、武汉、平顶山、桂河大桥。广岛附近长崎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是日本北九州地区的兵器工业城市还有著名的吴海军基地,拥有日本第一流的海军造船厂。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 10 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 广岛原子弹后尸横遍野,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 20 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

  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

  广岛的悲剧并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即无条件投降。他们竭力掩盖广岛事实真相,并认为美军只有一颗原子弹,仍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9号,美军才向长崎发射了第二枚。

  杜鲁门,你是个英雄,无人能及的英雄。美国人,是世界人民的救星,任何时候都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广岛》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