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是一部由杜琪峰执导,约翰尼·哈里戴 / 黄秋生 / 林家栋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惊悚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仇》影评(一):《复仇》太过杜琪峰化
14亿人的微博,只有这两个人的我不敢看。——题记 这俩个人分别是江歌妈妈和林爸爸,他们都和片中的主角一样自己最爱的人遭遇了坏人的毒手,而自己得默默承受不幸。希望法律能还他们一个公道!!! 回到电影,杜琪峰标签为枪战片的电影,都必属精品。电影开头长镜头的运用,个人感觉一看就知道是杜琪峰的但是表现在温情的煮饭画面中实属少见。电影的重心太倾向于各种场面的枪战,导致后面的剧情让人难以捉摸,也导致结尾匆匆忙忙,人物表现力不够。剧本是好剧本,人物关系冲突让人赏心悦目,虽然有外国友人的加入但杜琪峰的电影似乎也没啥改变,这是好的,也是坏的一面。杜琪峰在电影里还是沉醉于打造绅士江湖,说教般的杀手跟你谈礼貌,讲道义,有命必达。忽略了人物的深层次表达情感,刻意地表露黄秋生和林雪的性格,匆忙的海滩拥抱小女孩并不能够凸显男主角的父爱光芒。
只说边缘,不提核心。核心就是:好看,不经典。所以,核心没啥好说的。
说说边缘的。
其实,我是对《复仇》期望较高的。
完事之后,第一印象:好看;第二印象:难称经典;第三银行:好歹也算一把小瘾。
所以,虽说期望还是较远,但也没多少失望。
这个世界上,毕竟不是什么东西都必须是《乱世佳人》抑或是《泰坦尼克号》、《战争与和平》或者《奥德赛》;但是,《洛基》、《三个火枪手》永远简单,而且好看,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而在这些简单当中,如果还能加入一些适当的所谓“元素”,或许就能成为《星球大战》、《基督山伯爵》之类的玩意,既能取悦你我之类的纯粹享受者,也能取悦哗众取宠的评论家,甚或是那些估计已经观影乐趣神经早已麻木的专家。
客观地说,作为一名简单的观众是一种幸运。至少,我们很多时候仅仅因为一份恰如其分的红烧肉就能大快朵颐,而无须像美食专家那样连一根萝卜的根部、尾部都要静挑细选——味蕾发展到这种程度,估计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我常常在想,奥斯卡的那些学院级的专家们,在他们的眼中,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是否会随着罗伯特·德尼罗的眉头、斯嘉丽·约翰逊的腰肢、裘·德洛的眼神,甚或是伍迪·艾伦的喋喋不休而波动?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将托尔斯泰放在心中的神殿里加以瞻仰,然后兴致勃勃的沉迷于金庸、古龙的世界。
《复仇》的海报,要是去掉那一支枪,我总觉得格调有点类似于《蓝莓之夜》。不知道杜琪峰是怎么考虑的,我总觉得那个充满了混沌美感的垃圾场,更符合影片的格调。但可惜,另一张海报(我想应该是老杜向自己的《枪火》借过来的创意),四个举枪的男人在漫天飞索的旧纸片中,给人的印象只有冷酷和萧索,而缺乏另一些浓郁的格调——该怎么形容呢,也许应该称为“杜氏的枪火格调”。
不过海报给人带来错觉的影片不在少数,这往往并不能成为观影的参照——我往往都是将影片的海报当作独立于电影本身的一种艺术形式来欣赏——要想在定格的画面中找寻一部电影的精髓,太难。
顺便说一句,《复仇》很古龙。
——耍酷耍得若无其事,憨傻憨得细腻入微,天真天真得冰冷如刀;
——把云淡风轻和黑云压城城欲摧两种画面重合起来,就是《复仇》的味道。
编剧韦家辉
如雷贯耳的韦家辉,也许恰恰是《复仇》的败笔。无论以何种理由,这个剧本都难以称好。
可能最近受了些怪力乱神的影响,韦家辉特别喜欢用虚拟化的场景表现剧情,如果说,在《神探》中只是稍稍展示了一下神秘力量的作用的话(我很怀疑,《神探》是否有点向日本推理小说家京极夏彦的阴阳师学习的味道?),那么,《再生号》就纯粹有点玄虚大发。
正因如此,抛离了神秘志怪因素,估计韦家辉都不太会写剧本了。
《复仇》影评(三):悲情的杀手
杜氏动作片味道依旧纯正,血腥却不恶心,惊心但不惊悚。精细的打斗场面,奇异微妙的氛围,配以罗大佑担纲作曲的音乐,反正我觉得是地道的银河出品。
但主角这次却是Johnny Hallyday,法国流行乐坛之常青树,Guignol曾嘲讽过他永远都开不完的告别演唱会。这样其貌不扬的Johnny得到了本该由阿兰德龙(Alain Delon)主演的角色,算是胜任。他的愤怒、悲伤、迷茫全都隐藏在冷峻的眼神背后,内敛不张扬,只在最后一刻,回到海边的小屋与孩子们一块儿吃饭时,才终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其实,我从不把杜琪峰的电影划作单纯动作片,因为其中的黑社会老大也好,小喽罗也罢,杀手扒手,都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这些人与香港这个城市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她的某种气质造就他们。他们为钱拼命,但重义气与亲情,终日游走在社会边缘,却不失调侃的生活趣味。他的主角从来都不是空余躯壳的凶残的杀手,相反,却总能从他们脸上找到几分悲情的色彩。
回到复仇的主题。很特殊的,编剧竟然为满腹深仇的人安排了失忆的命运。当他忘记仇人是谁,忘记仇恨的渊源,这样的复仇还能继续吗?最后的追杀场景,当他像机器人一般去完成杀人的使命,我想到的竟是“天意”二字。结局是天意,复仇的意义却早已荡然无存。
三分半評分。
杜琪峰拍的電影跟吳宇森作品其實有點相通,都是擅於表現槍火下的江湖道義。不過,前者的冷峻風格接近梅維爾,後者的暴烈則有帕金的影子。《槍火》是杜最具神采之作,也大概確立了後作的風格。《槍火》對杜琪峰的影響跟《英雄本色》對吳宇森的意義類同,是為自己帶來名成利就之餘也是他們創作中的關鍵作品。
99年的《槍火》、06年的《放逐》及本片合成「槍手三部曲」,也見證著杜走向國際的足跡。無疑,本片是杜最風格化的一部作品,甚至比拍了三年的《文雀》更甚。看完本片有一種感覺是,其實「槍手三部曲」,不過是同一部作品,只是《槍火》還未完整,還未真正呈現導演心中那個槍手「國度」的全貌,才摧生了之後的兩部作品。
《復仇》可謂集前兩集的大成,以及加入失憶的主題,成為一套完整的槍手片。本片一開首,便是《槍火》的「勾義嫂」情節,殺手們的義無反顧及浪蕩悲情則跟《放逐》一脈相承,至於失憶的主題,則是新加入的元素。這樣的人物設定,其實可堪玩味之處,也是電影最可以發揮的地方。主角因仇恨而復仇,可是當記憶漸逝,復仇的意義又是否再存在?全片最令人深刻的對白,正是「如果可以俾佢揀,佢會唔會選擇忘記?」
然而,本片著重的並非劇本,而是帶出黑色電影的氛圍,本片在上述主題上只是做到點到即止。「槍手三部曲」一部比一部更像黑色電影,槍戰上的處理可能還是雕琢了點,但來到今次,杜的《復仇》真的很像梅維爾的作品。失憶殺手廚師原本是曾演梅維爾經典作品《獨行殺手》的阿倫狄龍主演,不過最終角色落在法國老牌歌手Johnny Hallyday手中。現在的結果,反而給了杜多一點空間,若果真的由前者演,杜受的制紂更大。
如果本片只有一個為女報仇的失憶廚師,沒有黃秋生、林家棟、林雪合演的殺手三人組,效果可能會更好,但再好也只是有變奏的《獨行殺手》。不過,只有Johnny Hallyday未必撐得起全片,「殺手三人組」的角色雖然有點突兀,三人的演出卻為本片增添火花,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存在才使「槍手三部曲」變得完整。任達華依舊是「大佬」,像是「特別演出」一般;而葉璇的「多仔婆」角色,其實可有可無,不如何超儀在《放逐》飾演的母親有帶動故事的作用。
應該,從《槍火》延伸出的故事已告一段落。《復仇》是三套作品中最風格化的一部,惟《槍火》仍是三部中最好的一部。看過《槍火》及《放逐》的觀眾,看完《復仇》可能會有期望過高的觀感,但若果從未看過前兩套作品,《復仇》或許會為你帶來不俗的觀感。
吳宇森及王家衛都是重風格的導演,杜琪峰也是,但重風格的導演能留住影迷的心,卻未必能留住大眾的心。可是,正是這種堅持自我的導演,才能拍出精品來。所以,依然期待杜的作品。
《复仇》影评(五):江湖
杜琪峰是近年来尚存的,能让人不失望绝望到放弃的导演,且产量可观。其执导过的电影类型各异,但最让人称道的,绝对是动作片。
我是很欣赏杜氏电影里的某些特色,活在当下的杀手,干脆利落的动作场面,简洁清晰的叙事线条,偶尔迸出的小笑点,总之不是每个导演能轻易修炼到这境界的。看看老徐就知道了,才女的泡沫漫天飞呀漫天飞。
杜琪峰喜欢用一些固定演员,黄秋生,任达华,吴镇宇,林家栋,张家辉,张耀扬,张兆辉,谷祖琳,邵美琪,还有那个永远出现的胖子林雪。用固定演员的好处是,省事,省力,这和杜氏电影当中所隐现出的某些世界观不谋而合。只要演员够好,演技够到位,根本不怕千人一面的情况出现。
这个片最大的亮点是林家栋,于我。这个造型很有点日本人或者韩国人的味道,身手也很是利落。他早年也是混得不甚顺利,近两年才靠在动作片中的演绎,反而被观众记住。虽然可以归结到香港演艺圈新生代缺乏,但肯定也和个人努力不可分开。倒是射雕大侠黄日华在片里的演绎柔情有余,狠劲不足。
至于片中所洋溢的江湖味,省略不多说。我只在想,待徐克,杜琪峰,吴宇森这一代导演都退出江湖后,江湖可后续有人?新一代的热血导演,会给动作片注入什么样的血液?我很想知道。
对江湖片的渴望,何尝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活的世界,都是一个江湖,只是忠义渐少。忠义并非男人专利,也非动作片专有,一部《桃姐》,都可将忠义二字演绎地入木三分。忠义二字,读起来利落有声,做起来,是要交付一生的,因其珍贵,因此罕见,因其罕见,越发被渴望。
《复仇》影评(六):艺术江湖
自从这个杀手不太冷面世以后
枪战片似乎都变得艺术了
杜琪峰的作品里从来不乏对江湖道义的诠释
如枪火 或是夺命金里的兄弟情
不禁让人慨叹 死都死得这么艺术
硬是让人紧张不起来
不过是一场空
如果高德勒在一开始就失忆的话
中间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正如阿柱说的
当一个人忘记一切的时候 复仇还存在吗
法国歌手约翰尼·哈里戴整片表现的都很迷人
不过整个片子最触动我的还是
江湖中人面对死亡时的淡然
即便大敌当前
也先把烟抽完
黄秋生 林家栋 林雪 叶璇的表现毋庸置疑
或许还是深谙了那句
出来混
迟早都要还吧
《复仇》影评(七):江湖·夜雨·杜琪峰
年轻的时候,杜琪峰看过许多邵氏的武侠电影,之后去无线电视台,又接连编导了诸多如《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之类的电视剧,他的第一部电影《碧水寒山夺命金》也是刀光剑影的武林传奇故事。可以说,风起云涌的江湖侠义,早已烙印于杜琪峰的胸怀。
《复仇》分明是武侠片的现代版,褪去人物外在的风衣墨镜的装束,卸掉为仇恨的怒火寻找出口的枪械弹药,它全然是一出天涯漂泊本无根,相逢一笑已交心的江湖挽歌。
片中的角色,像行走在古龙小说世界里的李寻欢、傅红雪之流的浪子侠客,孤寂是其天性,冷酷为其外形,情义之所在,他们甘愿赴蹈,虽汤火而不计。甚至,在电影里,连他们出没的地点,也是古龙小说式的:冷雨交织的小巷,落日风萧萧的乱草场。
当然,杜琪峰最初的情景设定和人物个性勾画,多半出自对法国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缅怀和致敬,源于对梅尔维尔执导的《独行杀手》那样的影片的冷峻风格与其中的孤胆英雄的喜爱。为此,他还打算翻拍梅氏的旧日作品《红圈》,并在《复仇》开拍前,提请老梅的御用男主角阿兰·德隆出山。
讲起来,本片的故事是相当简单的,它沿着一条线索直铺到底,偶有峰回路转的小惊喜,也是杜琪峰影片里习见的惯常。更不必说剧中主要角色的扮演者们,除却初来乍到的法国歌神约翰尼·哈里戴用以突显本片的国际化线路外,任达华、林雪、黄秋生、林家栋、张兆辉、邵美琪,有哪个不是老杜的熟搭档?他们在片中的一举手一投足,又何尝不能在之前的影片里寻觅出踪迹。
最明显熟识的地方,当属细雨昏灯的黑夜街头,约翰尼·哈里戴扮演的角色,在你来我往的持伞的人流中追寻林雪等三人的段落。在上一部《文雀》里,杜琪峰已极尽气力地表露了对雨夜和雨伞的偏爱,这次,他又止不住地给人奉上似曾相识的一幕。固然,这一回的设计比《文雀》中的显得更有层次,更有镜头美感,也更能表现人物的情怀。当约翰尼·哈里戴众里寻他千百度,林雪他们依次从三个方位浮现的那一刻,活脱脱是庞德诗句的描绘:人群中那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而这几个男人间的情谊,也于此无声地油然而出。这感觉叫人觉得妙极了,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我想,意图重复美好场景的固执欲望,未尝不是一种贪婪和过失,所以,请导演不要老是打伞了,不要有一而再、再而三的下回了,更不要学同是尊崇梅尔维尔的吴宇森,让他的鸽子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
整体上看来,杜琪峰以简约行事,功力非同一般。除了雨夜街头较为繁复的场面调度外,绝大多数段落,都表现得比较克制,角色人物的对话,也同样相当的节省,只有两三场动作戏,颇像吴宇森式的在枪林弹雨中的舞蹈。而片子的结局,虽非四海无人对斜阳的悲凉,但岁月悠悠的沧桑之感,不免使人唏嘘。
的确,《复仇》并没有超越杜琪峰之前的电影作品,但它延续了导演的风格,一如既往地构筑着纯然的江湖世界,渲染着这世界中人物的落寞情怀,并让杜琪峰认定,这就是他自己想要的有着古典意味的浪漫。值得庆幸和称道的是,现在的杜琪峰摆脱了早年受制于他人及资金的困境,自由地进行着创作,于此,他才能在《复仇》这样的类型片中,玩转出个性,以致影片在法国的异地背景下,依然能执守着东方的本色,捕捉着香港的独特气味,并将其拍摄得流光四溢,别具风情。
《复仇》影评(八):《復仇》—— 男人背后的女人
哈哈哈~~~为了一个女人那必须用秒表计算的戏份,跑去香港看老杜的男人戏,想想都觉得抽疯。
5号在港观看了《復仇》香港首映,这是份典型的杜氏大拼盘。有熟悉的站位、枪战、夜色、情义、冷幽默......这些属于男人的把戏,银河的粉丝们司空见惯,可能正因为缺乏新鲜感,找不到突破与进步,才会导致此片自戛纳首映以来褒贬不一的口碑。不过在俺看来,还算好啦,除了男主跪在海边那幕囧了点(好大的月亮囧囧有神,他难道想唱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咩),其它都中规中矩。哦,特喜欢他们去男主女儿家凶案现场穿插杀手灭门时作案过程那一段。众所周知,老杜的戏是男人戏,女人是点缀,是花瓶。但俺本就是冲着“花瓶”去的,那看到的又是另一番光景咯。
“在叶璇的眼里,杜琪峰是很聪明的导演。他对人物性格和内容节奏的把控性是超然的,戏剧冲突明显。所以,她不介意别人说,她在杜琪峰的片子里只是一只花瓶。把杜琪峰的戏看完,每部戏的结局都会告诉你,其实最聪明的、把控全局的往往是那个被大家认为是‘花瓶’的角色。杜琪峰比谁都清楚男女平等、阴阳调和。到最后,大家会明白谁是主角的。”这是某人近期杂志的一篇专访,我看完《復仇》后时常想起这段话。是啊,为什么老杜的男人戏总少不了那些“花瓶”,当观众的视线被镜头前的男人们所占据的时候,谁用心去想想那些“花瓶”存在的意义。银河的女人们,她们背负的往往是整个故事的转折,她们是男人持枪豪情的原动力。即便短暂如惊鸿一瞥,也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剧透了剧透了啊~~~~怕雷的闪开!!!!
《復仇》中第一个出场的女人是Irene THOMPSON,她全家惨遭灭门直接牵出整个复仇故事。随后乔治冯的情妇,据说是请的日本AV女优,国际版预告片中有段彪悍的床戏在港版中被咔嚓了,可惜。她的存在促使鬼、柱、肥乐与Costello的碰头。邵美琪饰演的女警令Costello指认柱的过程,可谓无形中为两帮人结盟牵了线搭了桥。海边那个邋遢的“多仔婆”是鬼的女人,最后惊艳色诱乔治冯亦是为其復仇的关键,没有她,还真不知道失忆的Costello能捣鼓出啥玩意来。
记得阿璇曾说过杜琪峰他不喜欢把男女角色的关系说得很明白,不是那种直接用“我爱你”表达感情的导演。所以片中她与鬼的关系与Costello的发展留有很多空间要观众去猜,当然也许99%的观众重点都不在此,没关系。既然演了,就多少有人会注意到。首先,柱与肥乐认鬼为老大,而他们称呼“多仔婆”为大嫂,侧面说明她与鬼的关系可见一般。片中“多仔婆”在海边简陋的棚子里居住,有很多小孩,而这些小孩血统各不同,摆明非两人所生。那么从何而来?影片没说,但观众可根据剧情角色身份大胆猜想。几个杀手藏着这么堆孩子,对头的?枪下鬼的?从别人枪下捡的?.......仇恨夹杂着恩情一切皆有可能。鬼把Costello带回海滩托付“多仔婆”照顾时,她的语气和拿钱的动作是那么的顺溜,显然这不是第一次交托了,那么多孩子,没准这些年也习惯了,习惯这个外表冷酷内心却充满情义的男人的处事方式,很多托付一接手就是一辈子,而她愿意站在他身后接收他所有的顾虑。当“多仔婆”获知鬼等人被枪杀时,她所表现出来的悲痛和哭泣,进一步说明两人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而她处理情绪的手法却是压抑克制的,她是痛了,但没有歇斯底里;她是伤了,但没有晕头转向;她是哭了,但没有哭天抢地。这个女人此时非一般的承受力加上最后为其復仇,策划色诱乔治冯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头脑,种种质素都令人觉得不简单,她的过往?她的职业?这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当然那是另外一回事。更有甚者,当Costello临行前那一吻,我都以为这个失去记忆的Costello,他的復仇之举根本来自这个女人和她的死鬼。海报上写着“没有了记忆,仇恨还在吗?”我想,在的,你忘了,总有人记得。仇是一个人的仇,復仇却不是一个人的事。会牵连,会扩大,会因果循环,所以才会说“冤冤相报何时了”。
叶璇的演绎,虽然短暂,却还精准,对角色的理解和处理基本到位。有理由期待《意外》
《复仇》影评(九):漫长的复仇
这部片子剧本弱了,节奏很慢。杜导演喜欢给男演员一种性格,纵使落拓江湖,但是衣着一定要讲究,黑社会老大,杀手,多半是剪裁合体的黑西装,长风衣,贴身紧凑点的是深色夹克,借问是哪个牌子的西装,可以让他们都这么有型。众人尤似男模排队出镜,拗半天造型,拿枪,装枪,倒地,还是慢镜,“扮嘢”得一丝不苟。最令人发指的是任达华,一出来把情妇摁在餐台上法式湿吻半天,动作甚浮夸,接着就吩咐黄手下,将她和情夫干掉,他最喜欢的表情是,阴森地惨笑,伸舌头。黄秋生在邱礼涛的片子里浮肿,剃一阴阳头,穿三宅一生似的衣服,到这里黑西装,平头蓄须,表情内敛,但剧情实在太单薄,对不起他。
杜导的情怀还是老一套,现实社会是不存在的,江湖,只有江湖是永恒的,还是古龙的那种非现实武侠小说借来的,世界是男人的,杀人,报仇,喝酒,连香榭大道上的餐厅都只具名“兄弟”,女人只有两类,淫妇,用来引诱男人,破坏整个男性社会和谐的,杀之,长得都有点像林熙蕾,长卷发,黑礼服,红唇白肤;非淫妇,要做工,带仔,下厨,这种还算正常,通常都用轮廓硬点的女郎,以前的吴倩莲,黄卓玲,现在多半是叶璇。
改装贩卖私枪的表哥住在垃圾场,改装枪就在废弃冰柜里;杀手们居无定所却能穿类似阿玛尼一般剪裁修整质地上好的西装,发型都一丝不苟;有些完全就是正常人,照样不避嫌疑在节假日带老婆孩子集体露营烧烤;多仔婆更是复仇女神一般,是生殖和死亡的合体,一时背着小儿炒蓬头垢面大锅菜,孩子一堆跑来跑去,关键时候居然半露酥胸身穿红装色诱冯生,连那些扮童子军的孩子全跟她一样有异容变装的特异功能。(自然,杜导从来是超现实主义)
通篇都沉溺在他自己的世界,当然也是好事,电影本是导演自身虚构出的小世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调调,杜导的就是:快意恩仇,兄弟情谊。只不过不用上山下海,为武侠世界搭客栈,酒楼,妓寨。澳门像缩小化俗丽的拉斯维加斯,香港虽然保持殖民地遗风,但至少不似很多西片里只拍最原始的地方,跟越南柬埔寨老挝看齐,好歹也是国际化大都市。
在熟悉的阵容里,黄日华出现了一下,眼神坚决,表情坚定,台词不多,最后被复仇者们打了很多枪,他这派杀手死的时候集体抽搐的慢镜头让人想到《上海滩》终局许文强在百乐门门口的情景,就算死也要死得像跳探戈。
叶璇的短暂表演很不错,(当然我觉得《头七》里的表现更好,)香港还有无演技过得去的新生代女演员,她应该是一个,今年有很多戏,虽然不少的戏份不是太重,但是可以带来惊喜。而且她在电影里漂亮很多,肌肤胜雪穿露胸红衣,臂上围着黑皮草,但完全不觉俗丽,三文两语都强。
Johnny Hallyday演得好,虽然有影评人说他“木无表情”,但在一票卖力耍酷的男演员里,他算最朴实本色,要是美男迟暮的阿兰德龙来演,不一定好得过他。卖枪老表是冯淬帆,也不错。杜导的电影就是经常会叫他以前TVB的同事客串,连谭炳文, 卢海鹏都演得很有风格。
《复仇》影评(十):杜琪峰的江湖世界
金庸的江湖总是弥散着历史的痕迹,民族的仇恨。
古龙的江湖热情似火,扑朔迷离。
杜琪峰的江湖,简洁明了,盗亦有道
十一长假,重新看杜琪峰的《复仇》,竟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金庸、古龙是用笔描绘着他们心中的江湖轮廓,杜琪峰用镜头记录着他眼中的江湖世界。
《复仇》的剧情简单明了。老外为了替女儿女婿报仇,从法国来到香港澳门,偶遇黄秋生三人,请求他们帮助报仇的故事。
杜琪峰的江湖不在山中,亦不在河畔,而是在由钢筋水泥的城市之中。褪去手枪,褪去西装,换上长衫,拿起长枪,亦是我们心中的江湖: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他眼中的江湖不需要高超的本领,不需要师出名门,更不需要美女环绕,只需要一个“道”字就能行走于江湖之上。
于是,空旷的垃圾场成为了情义交织的常说,哪怕一顿饭都能成为兄弟情义的最佳表现。伴随着大家的相视一笑,兄弟之间的交心成为了江湖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