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是一件比较令人难过的故事,因为今天早上,阿花一睡醒,就有一件事情搞不明白了。
她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推文,叫《她曾以为自己能逃开教授的手》,然后点了进去。
糟糕的是,她点进去之后,看到的是“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大大的红圈,白色的感叹号,让她感到有点懵逼。
当然,这种情况阿花见多了。
所以这让她觉得很不舒服,就像被一只蚊子咬了,你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如果你从头到脚,都被蚊子咬出一个又一个的包,那就真的是见鬼了。
不过阿花毕竟是个优秀的大学生。
如果这篇文章标题是《她曾以为自己能逃开医生的手》,那“她”应该指的是一名女患者。
又或者,标题是《她曾以为自己能逃开司机的手》,那“她”应该指的是女乘客。
那么,既然这个标题的宾语是“教授”,那“她”指的应该是女学生。
其次,标题有一个词叫“曾以为”。
比如我跟一个人说:“我曾以为你是女的”,那么就说明,这个人事实上并不是女的,要不是男的,要不是人妖。
又比如我跟一个人说:“我曾以为你很聪明”,那么就说明,这个人事实上并不聪明,他可能是傻逼,或者是智障。
那么,既然这里有个“曾以为能逃开”,那么就说明,这个人事实上并没有逃开。
最后,应该是件严重的事情。
有几点可以佐证这件事情是严重的,比如朋友圈大量的朋友都在转发,说明这件事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的原因,要不就是这件事恶劣,要不就是教授所在的学校是名校。
当然,另一点能佐证的是,这篇文章被删了。
阿花一边推论,一边联想到最近很多关于教授的丑闻,同样是女大学生,她只能一边默哀,一边感到战栗。
阿花定眼一看,满眼睛都是“之乎者也”,啥也看不懂,只看到最后一句是“网文存在与学校调查核实不相符的情况”。
此外就再无其他。
哦,难不成是编出来的?
阿花缓了缓神,忽然想起满朋友圈转发的文章,心说现在的大学生真容易被忽悠,没有一点批判性思维,但凡见到什么有料的新闻,就容易高潮,忽视真假。
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
“他奶奶的,这件事是谣言,是子虚乌有的,这是不相符。这件事只是在细节上出了错,比如教授摸了女学生的左脸,写成了摸了女学生的右脸,这也是不相符。”
哪些情节是相符的,哪些又是不相符的呢?
为什么不愿意公开细节呢?
之前阿花的教授曾经说过:“不给出调查细节的结果,都是耍流氓。”
阿花当时觉得非常有道理。
这时候再想起来这句话,阿花只想起了教授直勾勾看着自己的眼神,仿佛要流下口水来。
阿花浑身都发冷了。
——END——
你可以看到一些三观不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