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蜂蜜》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9 03: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蜂蜜》观后感10篇

  《蜂蜜》是一部由赛米·卡普拉诺格鲁执导,Erdal Besikçioglu / Tülin Özen / Alev Uçar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蜂蜜》观后感(一):本文纯属意淫,如有偏差,google负全责

  文/布宜诺斯

  回溯的人生和遗失的传统

  在38岁“高龄”才以处女作[天涯无处不是家]进入影坛的土耳其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曾调侃道“即使在土耳其,看我电影的人也真的很少”。缓慢情节、看似无目的景致、无休止的长镜头,卡普拉诺格鲁一向坚持的“艺术追求”,连一贯被贝拉·塔尔培养“重口味”的匈牙利人民也曾对他的前作[牛奶]大呼吃不消。但是在今年的柏林,一位严重睡眠不足的德国记者在赶完早上九点场的[蜂蜜]后,由衷发出“这的确是一个挑战,但真的很值”的感叹,足以说明影片本身的魅力。[蜂蜜]是卡普拉诺格鲁“尤瑟夫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延续了前两部缓慢、安静整体风格,却因主角是一个自闭男孩而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整个“尤瑟夫三部曲”采用了一种比较少见的逆向叙事方式,尤瑟夫是一位生长在黑海附近小村安纳托利亚的草根诗人,在2007年的[蛋]中,他已近不惑之年生活颓废,虽然有著作出版,却只能在小众流传,而他本人也整日在街上游荡,和一个女人发展着若有似无的关系,最后因母亲的离世重回故土——当初是他抛弃了故土,如今终于轮到他被这份血缘抛弃。2008年[牛奶]中的尤瑟夫则刚刚高中毕业,一些诗作在杂志发表,但精神上的荣誉并未改变他和母亲靠挤奶送奶相依为命穷苦生活,去参军,去写诗,那时的他充满迷茫,刚刚有出走的念头。而在如今的[蜂蜜]中,尤瑟夫仅仅是个六岁的小男孩,卡普拉诺格鲁开始生命原点解释他的一生

  孤僻内向、口吃、阅读障碍,这些关键词显然让一个六岁男孩的成长颇为艰难,尤瑟夫难以与同龄人建立常规的关系,与母亲亦疏远,唯一可以大声清晰地用语言沟通对象只有父亲一人。而正是这位他最信赖的父亲给了他一生的伤害——他竟然在决定外出谋生后一去不回,于是,[牛奶]中母子二人的艰难维生,[蛋]中尤瑟夫的淡然冷漠,全都有了命运依据。[蛋]中的一个细节是这样的,尤瑟夫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毫无感情地找律师,打电话,商议遗产事宜,甚至连母亲遗言指定他回去家乡完成的“圣愿”都想推脱,情景好似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但是在尤瑟夫独自站在小城的一隅茫然对着空气无所事事时,突然癫痫发作,抽搐倒下,恍然间听到一旁的清真寺在唱死者祝祷,但时间是傍晚,并不是死者祝祷应该响起的清晨——那便是他的潜意识召唤他深葬在心的情感。到了如今的[蜂蜜],导演给出尤瑟夫童年时与父亲和谐相处的情景:他们一起在静谧森林里行走,尤瑟夫协助父亲将绳子扔过高高的树杈,看着父亲攀上树干,取下蜂巢;他们肩并肩坐在自然光渐渐黯淡房间里,仿似不知晨昏,小小的一室暗涌亲子默契——而这些,正是[蛋]和[牛奶]中极度缺失的,和亟需找回的。电影中的最后一幕发生黑暗的森林中,你只能看到决定出发寻找父亲的尤瑟夫穿着白色上衣的晃动身影,听见剧烈的雷雨声,仿佛看见这个不善表达孩子复杂内心世界

  如卡普拉诺格鲁所言,之所以用食物做片名,是因为蛋、牛奶和蜂蜜是土耳其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几种食物,将尤瑟夫的成长经历逆向展示,其实也印证了导演对土耳其传统的回溯和些许焦虑。[蛋]中出现一位手艺人用原始装置心结一张渔网,一群穿着现代的年轻人排练民族舞蹈,而尤瑟夫母亲的“圣愿”是要他为神用最传统的方式献祭一只羊,尤瑟夫却坦言他已经不信这个了。[牛奶]中是尤瑟夫母亲赖以生存的挤奶手艺渐渐被机器取代。到了今次的[蜂蜜],导演选择了这个黑海旁交通不便的小村,在蜂农间生活了一阵子,发愿为那些善良人们记录一些什么“这里的人们还遵循着古老的生活传统——一些生活的习惯宗教仪式和集会祈祷行为都是非常脆弱文化需要我们来保护它。”因此卡普拉诺格鲁向我们展示许多原始的蜂蜜萃取方式,传统的祭祀和舞蹈,还把自己珍贵的童年回忆——与父亲的默契和亲密转嫁到约瑟夫和蜂农父亲身上,为尤瑟夫后来并不快活的人生提供了一份仅有的温暖回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尤瑟夫未来日子里,他并没有到达那个现代的天堂,他在摩天大楼间依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蜂蜜]中的他在这个童年世界的手足无措一样

  极度的安静和极度的美丽

  [蜂蜜]的起始需要你用长达五分钟的时间来进入那个诗意情境:镜头就静止在森林的景色上,好像听到什么东西树丛中扑腾,片刻,一个男人牵着驴子慢慢走进画面,镜头就那样跟着他,很久很久,终于,他停下来,抛出一截绳子在树杈上,开始向上攀爬,但是树杈突然断了,镜头总算起了变化,开始从树杈的断处俯视这个跌落的无助男人,他便是尤瑟夫到处采野蜂蜜养家糊口的父亲。

  虽然沿袭同样的影像风格,但与绝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城镇的[蛋]和[牛奶]最大的区别在于,[蜂蜜]将几乎所有的目光都放在尤瑟夫儿时度过大部分时光故乡森林,而那正是让自闭忧郁、有先天缺陷的他酝酿出诗人之血的精神家园。在尤瑟夫伴随父亲寻找野蜂巢的路途上,长镜头缓缓滑过点点摇曳野花,在父子二人小憩时,有小鹿在一旁探头探脑,突然跃起略过尤瑟夫的肩侧,有月亮倒影在水中荡漾,又被掬水的双手轻轻打散,一切一切都好似一个童话般的梦境

  看卡普拉诺格鲁的电影,会让人回想起拍出“阿普三部曲”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无论是对土地和传统的深深眷恋,还是用诗意的镜头语言勾画人类和自然的彼此享受。要知道,整个“尤瑟夫三部曲”是没有配乐的,再加上[蜂蜜]中的尤瑟夫本身便是沉默寡言的自闭小孩,导致影片大部分时间都近乎无对白,因此一路跟随画面的均是大自然原本声音,卡普拉诺格鲁得以捕捉自然界细微一举一动,故事散发的情感也愈发广袤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蜂蜜]对一些人来说却是部难啃的片子,毕竟,如今的观众早已习惯电影中各种夸张的修饰,色彩音乐,音效,CG,相形之下,[蜂蜜]简直要啥没啥,连打光都没有丝毫人工的添加。但是从另一面来看,[蜂蜜]根本就是一部不允许有效果的电影,因为它面对的是最本质的土地和最本质的人,所以才深深打动了一贯崇尚自然的赫尔佐格,也许他那句“把金熊颁给[蜂蜜]是我们只用10秒就做出的决定”多少带点夸张,但对卡普拉诺格鲁来说,“无论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树还是树,草也还是草”。

  原文载于《看电影》2010年3月上

  《蜂蜜》观后感(二):约瑟夫蛋奶蜜三部曲:生活的倒叙,生命的回归

  约瑟夫蛋奶蜜三部曲:生活的倒叙,生命的回归

  土耳其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拍摄的三部曲《鸡蛋》、《牛奶》及《蜂蜜》中,最先看的是第二部《牛奶》,然后又看了《鸡蛋》和《蜂蜜》。看完《蜂蜜》之后才恍然,原来这是一部倒叙的个人生活史,写的就是三部影片的共同主角约瑟夫的一生,其中应该也有导演生活的影子。三部电影是一部一部地往回溯,从现在追忆到约瑟夫的童年时代

  在《蜂蜜》中,约瑟夫还是一个少年,刚刚上小学敏感聪颖,有着口吃,跟着父母生活于小村,父亲以割蜂蜜为生,最后也死于采蜂蜜。而在《牛奶》中,约瑟夫长大了,与寡母生活在一起,每天在镇里卖牛奶,他喜欢写诗,也继承了上一集父亲癫痫的毛病。在《鸡蛋》中,约瑟夫去到了伊斯坦布尔,开了家二手书店。他还是有着癫痫,出了几本诗集。在家乡的寡母去世,他回到了家乡,安葬母亲。在家乡,他找到了爱情,并留在家乡。

  故事很是简单,不过人生又会有多少故事呢?总是忙忙碌碌,倏忽之间,人生已经过去泰半。蓦然回首,生命就如流水,一刻不停地往前流着,似乎没有留下印痕,也未有大的波澜,然而你的希望你的生命你的梦想,就在这缓缓的流动之中,一点点地流逝。人在小的时候,总是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对于成年后的生活总有许多玫瑰色的幻想。而当长大成人,才发现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已经留在了过去。人是无法重返过去,就如不能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如果真能像约瑟夫三部曲那样,生命能够那样倒叙,那人生就无什么遗憾了。

  从中年的沉暮,到少年的青涩,再到童年的无忌,从了然到懵懂,从游离到回归,约瑟夫的形象在观众心目中变得清晰起来。在《鸡蛋》中约瑟夫的心态已经老去,枯守在书店里,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激情。回到故乡似乎也非他所愿,母亲的去世才促成他的故乡之行。近乡情更怯,故乡物是人非,他希望赶快办完母亲的葬礼,尽快地离开。不过在故乡闲居数日,也让他有了些感觉。而曾代他侍候母亲的年轻女孩,也唤起了他的情感与爱意。在黑夜中痛哭一场之后,他决定回到故乡,回到那个女孩身边。这是他身体的回归,亦是心灵的回归。

  而《牛奶》中的约瑟夫,刚刚成年,对于未来有着幻想有着激情。虽未考上大学,却还热爱着写诗,其中一首诗在杂志上发表。本来想考军校,但癫痫的毛病让他未能如愿。不过在伊兹密尔检查的时候,他碰到了一个女孩,有了一些朦胧的感觉。回到家后,孀居之母的爱情让他烦恼。他的母亲与车站长相互有了感觉,慢慢地在接近,并一起去看新房。这让约瑟夫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起了变化,他似乎无法接受,也无可奈何。最后他离开了家庭,前往小镇边的矿井,成为一名煤矿工人现实对于约瑟夫来说一塌糊涂,未来似乎还值得憧憬,毕竟他还年轻。

  《蜂蜜》则将约瑟夫的人生追溯到了童年。人一生的性格与命运,与童年的经历有着太多的联系。《蜂蜜》中的约瑟夫长得真是很可爱,这是一个敏感的孩子,一紧张就口吃,无法阅读一篇完整课文。他与父亲的谈话总是悄声细语,他帮着父亲采割蜂蜜,大自然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朋友。他在村里的小学上学,成绩不太好,有点小焉坏。看着同学老师那里得到小奖牌,让约瑟夫既羡慕渴望。当他在全班最后一个得到奖牌,高兴回家之时,却听到了父亲采蜂蜜死亡的消息。这个男孩躲进了他熟悉树林中,他也变得成熟起来。

  三部影片,一步步地向前推进,构成了约瑟夫完整的人生。这是一个来自美丽的土耳其山村的孩子,聆听着大自然的天籁成长,身上有着自然的灵性。他向往着山外的世界,外面喧嚣繁华的生活吸引着他,作为诗人的天赋鼓励着他走向外面的世界。但在繁华的伊斯坦布尔,这个来自山村的孩子在生活中变得遍体鳞伤,美丽的诗情花朵也在枯萎。但离乡多年,亲友已是凋零,自己的故乡是否还接纳自己,对于约瑟夫来说,是一番心灵的探索,最终他在故乡找到了恋情也找到了平静。影片一个个舒缓饱含深情的长镜头,一幅幅极富质感细腻画面,美到了极致的土耳其的景色,欲说还休的流动的情绪,虽然影片中对话少到几乎没有,但你仍能感觉到一种强烈感情的跃动。这种感情无论你所处地域所奉宗教为何,都是人类共通的。

  三部曲的三个片名也很有意思。第一部名鸡蛋,但内容却与鸡蛋无关,影片中也只有两个地方出现鸡蛋镜头,但鸡蛋的意象却在三部影片中不断出现。鸡蛋是什么?也许指的就是指的就是生命的生生不息,鸡蛋象征着母体,象征着子宫。《鸡蛋》的结尾,约瑟夫在黑夜中躺在草地上,与一条狗默然相对,而这片草地在影片的开头,他的母亲刚刚走过。这个意象意味着他回到了母体。《牛奶》和《蜂蜜》两部影片的片名,与影片的内容关联甚大,前者是约瑟夫的职业,后者是约瑟夫的父亲以此谋生。奶与蜜均是生命的必需品,意味着丰腴与富饶。在《圣经》中,上帝告诉犹太的祖先,要赐予他们流着奶与蜜的迦南之地。约瑟夫的故乡是否是这样的一块土地?至少在约瑟夫的心目中,它一定是。

  《蜂蜜》观后感(三):回归应许之地

  《梦土耳其三部曲》是土耳其导演森米-卡潘诺古在2007、2008和2010年推出的三部作品:《卵》、《乳》、《蜜》,其中《蜜》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提到土耳其电影,观众一般最先想到的是努瑞贝其锡兰和法提阿金的作品,但近几年来,森米-卡潘诺古凭借《梦土耳其三部曲》快速崛起国际影坛,是一匹大黑马。

  《梦土耳其三部曲》中的主角同样是一位名叫约瑟夫的男子,其中《卵》、《乳》和《蜜》分别讲述的是约瑟夫中年时期青年时期和童年时期的故事。《梦土耳其三部曲》是非典型的艺术电影,故事性不强、对白少,运用大量的长镜头与空镜头来营造缓慢而特殊的叙事氛围,透过色彩神秘的光与影、色调饱满的全自然光线来构造优美的画面,并且借由许多象征意味浓厚的事物来串联故事与背后的意涵。

  《梦土耳其三部曲》所要诉说的意涵非常不容易理解,对于观看的顺序、里头的指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导演本人对此也拒绝多谈,宁可将空间留给观众。在看完这三部作品后,我对是否写下个人的评论与心得也犹豫再三,毕竟这三部电影极其小众,绝非大部分观影者会感幸兴趣的作品,而且导演留下的理解空间极为巨大,任何一家之言肯定是既对也不对。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记录下我的个人理解,也许能在人群中找到共鸣。

  ■故事

  《蜜》

  这是约瑟夫童年时候的一段故事,当时他只有八岁,与父母一同住在山间的一个小屋舍中。约瑟夫的父亲是一个采蜜人,必须攀爬至大树顶端的蜂巢截取蜂蜜,约瑟夫的母亲则是一个操持家务的妇女。约瑟夫患有严重的口吃,还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癫痫的毛病。由于口吃的关系,约瑟夫性格极为内向,除了父亲之外,与其他人之间都存在隔阂,对母亲也是极为疏离,约瑟夫尤其不能忍受的是母亲逼他喝下他最讨厌的牛奶。约瑟夫经常帮着父亲一起在森林里采蜜,森林不仅供养了一家借以为生的蜂蜜,也是约瑟夫与父亲共同拥有的天地。因为莫名的原因,家边上的蜂巢突然都空了,成群的蜜蜂不知去向何处,父亲不得不离家到更远的地方采蜜,而且在迟迟都没回来。由于父亲离开家,约瑟夫失去了依靠的重心,却也反而开始培养他的独立性格。他鼓起勇气在课堂上朗诵课文、将父亲给他的小木船送给同学作为欺骗的补偿,还坚强地喝下母亲为他准备的牛奶。就在约瑟夫终于从老师那里获得期盼已久的小红缎带,兴冲冲地赶回家时,门口拥挤的大批人群让他得知父亲的噩耗。约瑟夫立即转头奔进森林中,最后在一片黑暗中安详地沉睡在一个大树的怀抱中。

  《乳》

  青年时期的约瑟夫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家中所饲养的几头乳牛维生。步入青年时期的约瑟夫本应该和其他年轻人一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或是去当兵,然而他却因为梦想成为诗人、因为癫痫的痼疾,而在家靠着母亲贩卖乳制品度日。虽然约瑟夫的诗作被知名的杂志刊登出来,但他依赖母亲的平衡生活却不能再继续下去,因为他发现母亲背着他与邮局的站长往来。一开始,约瑟夫觉得非常愤怒,他甚至偷偷地跟踪邮局站长去到池塘边,想趁着站长猎水鸟时,用石块攻击他。但是在最后一刻,约瑟夫放下了石块,取而代之的是从池塘中抓出一只硕大的鱼。约瑟夫兴高采烈地抱着这只鱼回家,想给母亲一个惊喜,但当他来到家门口、看到母亲的身影时,便知道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再也无法挽回。母亲正坐在椅子上,低头拔着动物羽毛,那是一只水鸟。约瑟夫最后找了份建筑工地的工作,他身穿工作服,头戴工作帽,工作帽上的头灯晃亮刺眼,照亮了黑夜,但却照不清前程。

  《卵》

  约瑟夫业已中年,独自在伊斯坦珀尔开着一家二手书店,他所写下的诗作曾经获奖也曾出版,但此刻的他早已不再写诗,因为他不喜欢自己所写下的东西。这天晚上,一通电话响起,送来母亲过世的消息。约瑟夫立刻便开车回家,安排好母亲的丧礼事宜。在母亲家中,约瑟夫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孩,按辈分来说,算是约瑟夫的侄女辈。从这女孩口中得知,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她在照顾着母亲,而且母亲临终遗言是让约瑟夫为她向上主献祭一头山羊。约瑟夫听罢,只觉得可笑,一心想着早点离开。然而女孩却执拗着要约瑟夫完成母亲的心愿,不得已下,约瑟夫只好在家乡多待一些时日。就这样,约瑟夫遇到了昔日的好友、过去的爱人、以及久未联系的亲戚。而且透过女孩的诉说,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渐渐浮现,约瑟夫重新认识了那阔别已久的母亲。这女孩比约瑟夫年轻许多,向往着到大城市去读大学,在两人结伴到远方山上献祭的过程中,似乎有份暧昧的情感滋生而出,而两人在旅馆目睹的一场婚礼,以及约瑟夫为了避免年长亲戚尴尬而谎称两人定有婚约,也仿佛预示着一种美好未来的可能性。当两人终于完成献祭的仪式返回母亲家中时,院子里那不再下蛋的母鸡竟然又产下了完好的鸡蛋。

  ■意涵

  虽说电影上映的顺序是从主角中年时期开始,倒着讲述至童年时期,但观看的顺序其实并不会影响对影片的理解。事实上,在创作的过程中,导演最先是有了《乳》的剧本,才在这个基础上向前和向后延伸出《卵》和《蜜》的故事。就意涵来说,《梦土耳其三部曲》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个人层面、一个是宗教层面、另一个则是政治层面。

  个人层面

  约瑟夫这个名字是穆斯林中极为常见的男子名,蜜、乳和卵则是土耳其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因此影片中所呈现的,就个人层面来说,是一个土耳其男性的成长历程:从父亲的庇荫中独立、从母亲的依恋中脱离、离家远航后再次回归家乡并重拾亲情、友情及爱情。在这三部曲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见证了土耳其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约瑟夫内心的成长过程。

  在童年时期,约瑟夫住在荒僻的山上,木造的房舍、简陋的设备,此刻的心境是幼稚而封闭,对生命、对亲情、对友情都懵懂无知。但无论如何,生活的变化降临时,都推着约瑟夫不得不成长。在青年时期,约瑟夫住的地方已经是水泥建筑,里头有了相应的现代化设备,此时他必须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必须在探索爱情的过程中切断对母亲的依赖,不管约瑟夫是否准备好,都必须移动脚步向前迈进。到了中年时期,梦想也好、现实也好,都被抛到身后、化为生活的泡沫,但是不管走得多远,亲情与故乡的召唤终究回荡不已,就像约瑟夫不再写诗一样,谁都不能抛弃过去而成就今日。生活的进步将每个人带向远方,但昔日的情感与记忆始终等在原地等待清算。于是业已迷失在城市中的约瑟夫归乡了,一一拾回过去,借由献祭的仪式与逝去的母亲重修旧好,并因而得以继续未来的旅途。

  宗教层面

  土耳其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影片中出现许多具有宗教意味的象征事物,包括蜜、乳、蛇、鱼、梦、井、献祭。虽然普遍对伊斯兰教经典可兰经的了解较少,但透过旧约圣经的内容,仍能很大程度上解析这些事物所代表的意义。

  约瑟夫(Yusuf)这个名字除了是穆斯林中常见的男子名,但也是阿拉伯人和希伯来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的曾孙的名字。根据记载上主承诺赐予亚伯拉罕一个“应许之地”,一个流乳流蜜的地方,但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的考验。在面对各种诱惑时,亚伯拉罕的曾孙约瑟夫的抉择对后来回归应许之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蜜》中,儿时的约瑟夫面临了蜜蜂消失、食物枯竭的困境,并且因为父亲的过世,只能依靠母亲和“乳”维生。在青年期的《乳》中,多次出现蛇,代表的意义是诱惑,必须以新鲜的乳水加以驱除。在这之间,乳和母亲则代表的是信仰,是约瑟夫不应该背弃的对象。在《乳》的最后,约瑟夫从池塘抱回一条大鱼,但这并不是一条普通的鱼,而是一条鲶鱼,根据上主的指示,无鳞的鱼是不可以食用的,因此当约瑟夫在池塘边动念要以石块伤人、并抱回鲶鱼,象征他已经迷失于诱惑当中。因此,《卵》的一开头便是一个妇人迷失在迷雾当中,之后归乡的约瑟夫才在一个酷似母亲、了解母亲的女孩的引导下,重新认识母亲并逐步回到正途。片中卵代表的是生命的起源以及生命的延续,因此约瑟夫在梦境中看到鸟蛋从手中跌落摔破,以及最后从女孩手中接过新生的鸡蛋,分别象征着结束与重生。至于以山羊献祭,根据经文,上主曾要求亚伯拉罕以自己的儿子献祭,在亚伯拉罕遵从旨意后,上主最终以山羊代替因此献祭象征对上主的忏悔与荣耀,代表对信仰的回归。

  在《蜜》和《卵》的结尾,约瑟夫都休憩在黑暗当中,然而神情是安详的,因为他饮下了母亲的“乳”和完成母亲的遗愿向上主献祭,但在《乳》中,约瑟夫虽然站在一片光亮当中,但神情却茫然无措,因为此刻的他早已迷失了自己的信仰。在三部曲中,一再出现奇怪的梦境,根据宗教记载,梦是上主用来传达旨意的手段,因此每个梦境都提示着约瑟夫所面临的困境和上主的指引,例如父亲死亡、陷于深井、鸟蛋破碎。至于井的意义,应该与亚伯拉罕的儿子、约瑟夫的祖父以撒有关,以撒是一个掘井人,他按照父亲的指示挖掘了好些井,但父亲死后这些井却遭到敌人的填埋,然而以撒并不灰心,还是继续地掘井,并因此得到上主的祝福,以此表示不畏艰难、回归应许之地的决心。影片中出现捕蛇与掘井的老人,代表的是传递对约瑟夫的指引,但约瑟夫还是被蛇诱惑、被井困住,直到最后才幡然醒悟。

  因此,从宗教层面上来说,《梦土耳其三部曲》讲述当代土耳其人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受到外界的诱惑而偏离宗教。这种偏离与背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心灵的枯竭与生命的衰亡,唯有回归宗教信仰、向上主献上自己的真诚,未来才有延续的可能,也才能去到那个流乳流蜜的应许之地。

  政治层面

  从政治层面来看,便牵扯到土耳其在近代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如果说以色列问题是中东问题的导火线,那美国出兵伊拉克所引发的波湾战争,便是伊斯兰国家与西方国际决裂的引爆点。在波湾战争中,土耳其的立场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土耳其决定向美国开放空军基地,美军大批的轰炸机才能长驱直入地对伊拉克展开大面积的袭击,也使得这场战争才开始便结束。因此,土耳其投靠美国、背弃伊斯兰国家,对许多土耳其的伊斯兰教徒来说,是非常不能接受的事情,这点与埃及非常相似。

  因此《梦土耳其三部曲》透过约瑟夫来影射土耳其,蛇以及繁华的城市代表西方世界,乳和母亲则代表伊斯兰教。约瑟夫由于癫痫这个痼疾所带来的先天体弱,土耳其则因为对贫穷与饥饿的恐惧害怕,都没能抵御诱惑、坚守信仰,双双背弃了伊斯兰教义而迷失在混杂纷乱的繁华城市与西方世界。在《卵》的开头,一个包着头巾的传统女性迷失在大雾之中,之后紧接着便是一个穿着礼服、脚步踉跄的女性在深夜走进约瑟夫的书店,用一瓶红酒换取店中一本土耳其传统菜谱,当约瑟夫毫不犹豫地同意后,母亲的死讯便随之传来。其间传递着迷失、背叛与绝境的意义。当约瑟夫背离信仰和故乡后,面临的是才华的枯竭,是生活的困顿。同样的,土耳其在投靠西方后,并未从中找到出路,有的只是理想的幻灭。唯有遵从母亲的遗言、向上主献祭,断绝西方的诱惑、重回伊斯兰世界的怀抱,才能回到正途、才能延续未来。否则等待土耳其的将不是流乳流蜜的应许之地,而是无望的绝境。

  ■《梦土耳其三部曲》是典型的艺术电影,存在不同的理解可能性,每个观看者都会产生自己的解读,没有一种解读是对或错,而这正是好的电影的特色,留给人们广大的思考空间。

  《蜂蜜》观后感(四):甜蜜又残酷的弑父之旅

  孩子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纯洁和善良,尤其一个从一开始就装着寂寞的Yusuf,一枚枚装在金鱼缸里面的奖状,一排排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的S,老人们一起在念的那些永远搞不明白的经文,父亲一路上告知的漂亮的花花草草,水盆中随时会破碎但很快又会完整的水中月,这些没有贫穷与富有区分的大自然的赐予,展露在一个乡村孩子Yusuf前,而这些因为父亲的意外死亡,让我们屏气凝神地远观。

  Yusuf,你长大想干什么?

  ……

  Yusuf,你长大想干什么?

  ……

  孩子没有回答,孩子也没法回答,原因是孩子没有答案。成长真是一个迷惑而又美好的东西,忧郁的时候夹杂着残酷。《阳光灿烂的日子》日中当中每天游荡在屋顶的马晓军,《小鞋子》当中不幸得了第二名的阿里,《城南旧事》中迷惘乖巧的英子……

  镜头一开始,父亲为了寻找蜂蜜爬上了高树,一个吱呀声树枝断了。导演从父亲开始挂在半空中开始讲述故事,破旧的家庭布置和父亲与孩子的对话,一个不太宽裕的家境中,成长的故事正在甜蜜而残酷的上演。

  父亲和儿子总是相悖的词组,特别在成长上面,儿子似乎一步步地把父亲比下去,直到最后将父亲打倒,弑父情节总能在各色各样的电影中频繁出现,同样这份残酷也出现在Yusuf身上,无限渴望得到老师的奖励是对自身身份的极大肯定,可是Yusuf不行,因为他口齿不伶俐,心到口不到,多次尝试之后勉强得到了老师的一枚徽章,这是一种对于个人成长的极大肯定,满怀欣喜一路小跑到家,接着前面的镜头,父亲摔了下来,Yusuf愣在家门口听到哭泣声越来越重,自己又一次选择了森林大树的根下面作为依靠,导演所要陈述的父子关系厚重而单纯。

  幼小的Yusuf的生活场景无外乎三地:家、学校、广阔的森林草地。家中,母亲总是问个不停,而Yusuf一律选择沉默;学校当中,Yusuf自我感觉良好的课文是《狮子和老鼠》,可惜老师不给机会,有了机会读《老鹰和乌龟》,Yusuf磕磕巴巴难以继续,所以总不能得到别的同学得到的老师的奖励,而奖励的东西是放在前面金鱼缸里面的一枚可以别在衣服上的徽章。古人云:“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万草争含姿”,蜂蜜带给Yusuf的超级美好的树林和草地印象,什么样的花草可以酿出什么样的蜜,森林里温暖的阳光,树上养蜂人垂下的蜂蜜,只有一点残酷永远,父亲找蜂蜜从树上摔死。

  父亲带着Yusuf在森林草地认识很多花草,父亲和孩子的对话是那么的轻柔,好像惊动大自然的安宁,可是父亲癫痫病发作,抽搐倒在树林中,年幼的Yusuf只是用水安抚着父亲,显得那样的弱小,森林中,孩子的眼神是那样的纯净和具有穿透力,平静地让我们向往那种单纯,平静地让我们害怕那种单纯。

  个人的成长却在必然之中加速了父亲的老去,小男孩总是寂寞而独立,他会静静的徘徊在父亲的身边,任由父亲苍老的身体拉动着维系家庭生计的绳索,让观者可怜可叹。《蜂蜜》和俄罗斯电影《回归》很像,只不过《回归》当中,小男孩的任性直接导致了父亲爬上高塔意外失足死亡,而《蜂蜜》中是父亲为了家庭的生计找蜂蜜摔下来;在《回归》中父亲的形象如同冰冷的西伯利亚大地一样漠然,而《蜂蜜》中的父亲形象更为温情贴心。

  其实,儿子父亲的形象在电影更多把父亲当成了弱者,好像儿子作为新生事物,势不可挡的蓬勃生长,过程中难免会锋芒刺人。“儿子生出来就是和老子作对的。”这是张扬在《向日葵》中的台词,同样《洗澡》讲的是老刘开澡堂子的故事,也是两个儿子与之作对的故事,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中温情的父子传承邮递事业,暗含同样也是岁月不饶人的父亲形象的衰老,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和谭家明的《父子》则更多站在父亲的角度来讲述了父子关系,西方电影里面更多的加入了宗教的意味,女人们认真诵读的经文,各种各样的仪式,则加重了这种神秘感和成长的厚重感,而东方则落实到家庭亲情。两者最后无不是经历了背叛,在岁月的磨合中走向了对父亲精神形象的皈依。

  只可惜,在这部《蜂蜜》当中童年的Yusuf就不经意见完成了精神的弑父之旅,而一个刚刚没了父亲的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一个失去了父亲成长起来的青年又是什么样?这些导演放到了《牛奶》和《鸡蛋》当中去讲述,共同融合成了蛋奶蜜三部曲。

  《蜂蜜》观后感(五):危险的甘甜

  本雅明在他的《到天文馆去》一文中说:“古人与现代人的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完全投入到了一种宇宙性体验中,这种投入是现代人几乎完全陌生的。早在现时代肇始之初天文学的繁盛就使这种投入开始消失。开普勒、哥白尼和第谷·布拉赫肯定都不只是受科学冲动所驱使。可是,天文学迅速导致的结果是:无一例外地一味推举人同宇宙之间的视看关系,这就预示了以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的事。古人对宇宙的态度则不同:那是一种迷狂。正是在这种体验中,我们才绝无仅有地既在所有离我们最近也在所有离我们最远的事物中——而不是只在前者或后者中——感受了自身。这就是说,人只有在这样的共通感中才会生发出对宇宙的迷狂。现代人所犯的一个令人不安的错误是:将这种体验视为无足轻重、可以抛弃的东西,并且将它当做是繁星点点的夜空所引发的个人幻想而已。”(王涌 译)

  《蜜》所圈定的这个土耳其山间村落,保留了一种介于古人和现代人之间的生存方式。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几乎没有电器,公元纪年和伊斯兰教历提供了两种相差六百多年的时间坐标。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通过阅读、朗诵和祈祷。但是小学教室墙上挂着的政治人物头像以及土耳其地图,显然也暗示了这里并不可能被国家意志所忽略。不过,现代国家在这个村落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对神秘的宇宙观和宗教生活的不干预态度。

  小男孩从外婆家位于高地的屋子里出来,里面,妇人们正在进行宗教聚会,一起诵读古兰经关于天堂之门的描述。原野上,一桶水里映照着明亮的圆月。小男孩搅动桶水,月亮捣碎,激烈地摇晃,变成了一片令人不安的、分崩离析的光斑幻影。他既在离他最近也在离他最远的事物中,感受了他自己导火索似的恐惧,感受到他的世界实际上处在“中介状态”。溪水、树林、山谷、雾霭、蜜蜂,既是世俗意义上的奶与蜜的提供者,资源性的艰难的大自然,又是神临在的居所,神的祝福本质上是永远悬置的,直到死亡将其兑现。

  他的童年,他的封闭的、无限的童年,正领受“蜂蜜”危险的甘甜。“宇宙性的体验”使他随便躲入一片树林,就暂时折叠进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倾听帆船模型航行在天上的桨声。

  《蜂蜜》观后感(六):影片的一些花絮与幕后制作

  幕后制作

  【大自然的宁静、残酷和优美】

  土耳其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算得上当今世界的一位新锐导演了,从处女作《堕落天使》2006年亮相柏林电影节并获得多方好评以来,他就在国际影坛上确立了自己宁静、自然、平缓的导演风格。

  《蜂蜜》一片延续了这种缓慢的视听语言,并且在“风格化”上做到了极致。100分钟的影片由大段大段的静止的长镜头构成,而且对白也被精简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整部影片中的对白加在一起可能只有10分钟多一些。与“无对白”相得益彰的是,整部影片没有使用音乐,有的只是自然的声响。可能这样的影片在商业上并不会非常成功,但是在小范围内还是会得到很多拥趸的支持。

  而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却这么解释这部电影和这种风格,他说:“影片中描写的黑海地区的农民生活的情景和场景都是那个地区的真实写照。那些村子与世隔绝,交通不方便,水和电也不方便——自然带给了人们生活上的考验。但是,我没有要在这个影片中表达人类战胜自然或者是人类克服困难这样的主题。我想表达的是人们生活在自然中的一种共处的平等、和谐状态。是一种享受的关系。因为这样的主题,所以我选择了用长镜头来拍摄整部影片。我觉得音乐没有必要出现在我的电影中,自然的声音最好。这样的影片,用纯自然的声音最有说服力。虽然我在影片中反反复复地展示了自然的可怕和人类的渺小,可是我最想表达的还是自然的优美和宁静。无论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树还是树,草也还是草——返璞归真的自然没有变化。”

  【小演员,大明星】

  除了赛米·卡普拉诺格鲁的“风格”,影片最吸引人的莫过于7岁的小演员波拉·奥塔斯(Bora Altas)了。在影片中奥塔斯扮演了主角约瑟夫,这是一个颇有些自闭倾向的孩子。对于自己的父亲,他愿意敞开心扉与之交流;对于自己的母亲,他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情感;对于外人,他则是完全自闭的。很多影评人看完影片后在猜测,是不是奥塔斯也有点自闭。可是他的猜测完全不靠谱。

  在现实生活中,奥塔斯是一个活泼好动,“废话连篇”的小男孩。由于这个年龄的小男孩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干一件事,剧组特意请来了专门的儿童演员培训师来“控制” 奥塔斯。当奥塔斯无法集中精力或者是厌倦的时候,培训师就会来和奥塔斯做游戏。时间一长,奥塔斯也就习惯了在剧组中的生活,谈到拍电影的感觉,奥塔斯说:“拍片很好玩,棒极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累。每当我做得不错的时候,导演就会夸我说,做的不错。我没有做好的时候,他也会夸我然后告诉我应该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就是这样。”

  谈到和小演员合作,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克没有奥塔斯这么轻松。他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麻烦很麻烦,首先他们不能长时间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我没办法持续工作几个小时。其次是他们的记忆力步入成年人,影片的情节和台词我们每天都要重新教给他。有些抽象的东西,比如说情感、死亡、恐惧等等他也很难理解。不过,奥塔斯是一个情绪丰富的孩子,有时候他会沮丧或者是沉闷。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安排拍戏的顺序,在这样的时候拍摄相应的戏。”

  【延续文化】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黑海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在从事着采蜜的工作。他们生产的蜂蜜每公斤的售价已经接近300美元,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蜂蜜。土耳其黑海地区里泽省的安紫尔草原盛开有70多种不同的花卉,加之黑海海水蒸发转化而成的雨水的浇灌,这里的蜂蜜据说有一定的药效。

  在选取外景地时,导演来到了这里,在这里居住了一段时间。谈到这片地区和这里的人们,赛米·卡普拉诺格鲁说:“这部影片是为了记录那些善良的蜂农拍摄的。他们生活在土耳其的山区,交通不便,需要有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我在不同的时间来到这里,走遍了整个草原,这里的蜂农主要养殖珍惜的高加索蜂。这里每年会下300天的雨,给我们的拍摄带来了极大的难处。”

  由于工厂化的冲击,这些目前依旧依靠“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的蜂农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导演说:“当地的方言和一些传统急需我们的保护。这里的人们还遵循着古老的生活传统——一些生活的习惯,宗教仪式和集会祈祷的行为都是非常脆弱的文化。需要我们来保护它。这也使得我这样的外人觉得他们的生活有着某种原始的神秘感。电影中有很多内容直接来自于当地——特别是诗歌、民谣和舞蹈。在和当地人的接触中,我渐渐了解到了约瑟夫这个人物身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传承。我们对他所要了解和感知的东西的认识更加深刻。”

  作为土耳其导演Semih Kaplanoglu描写诗人成长的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电影更多地在让大自然的力量代替了父爱贯穿在在幼小的约瑟福成长过程中。导演设置了父子两人在森林里学习自然知识的一些细微的细节来体现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亲失踪后约瑟福面对着森林似乎充满了自信的神情,让观众对他的后续人生之路有了明确的了解。

  年仅7岁的小演员波拉斯·阿尔塔斯(Boras Altas)在电影的表演缓慢而有节奏,成熟老道。摄影师波利斯·欧泽比斯尔(Baris Ozbicer)拍摄的自然画面令人着迷,影片的背景音效更多地使用了森林里飞禽走兽的鸣叫等自然界的声音。

  花絮

  ·本片获第60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本片是土耳其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约瑟夫三部曲”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为2007年的《蛋》和2008年的《牛奶》)。

  ·影片没有使用任何人工音乐,有的只是自然的声音。

  ·本片在第60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评委会主席赫尔佐格称,把金熊奖颁给《蜂蜜》,连10秒钟都没有用。

  ·本片带有导演的半自传性质。导演从小也常常和父亲一起出外工作,而且也有阅读上的问题。

  ·剧组专门雇佣了一位儿童演员培训师在片场和小演员奥塔斯做游戏。

  《蜂蜜》观后感(七):爱

  如此甜蜜的名字,可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却太多太多。

  不爱说话的小男孩,只和父亲才轻轻说话,非常想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得到老师发的挂在胸前的奖牌,奖牌越来越少,眼看问题没有多少了,但是她却试着读也读不出来,我理解那种感受,很想去尝试做一件事,可努力了却怎么也做不好。

  其实小男孩不用说话他的眼睛他的表情就表达了一切,他对爸爸的爱,他对自然的爱,他对母亲的爱,他对大声优美朗读的女同学的爱。

  可是就是有太多的无奈,爸爸妈妈勤劳操持的家,生活虽然艰苦,可一家还是那么幸福。但是不幸总是会降临,爸爸的离去给单纯质朴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影片最后,小男孩跟随爸爸养的鸟儿走进森林想寻找爸爸,但是无论如何,爸爸是永远也不会回来的。失去亲人永远是生命之最痛,但是痛之余,更要珍惜生命,就像花凋谢秋叶落,四季轮回,顺应自然,感谢爱,感谢曾经有过的幸福。

  整个电影拍得朴实静美,是我喜欢的基凋,原始自然纯净,没有其他声音配乐,只有大自然的虫鸣鸟叫;没有更多的对白,只有对小男孩内心的体会;没有过多的人物塑造,只有一家三口的爱。

  我没有写过影评,这只是我感受到的一点片面,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蜂蜜》观后感(八):一个孩子的简单世界

  这其实真是部好电影,虽然导演好像并不愿用什么艺术破坏故事的纯粹,只是今天又有谁能在记忆里寻找的到这些共鸣,又有谁愿意细细揣摩。在中国,它晚来了10年。

  这个有些自闭的孩子,才是真正属于自然的孩子。他并不孤独,他完好的保存着纯真和阳光,还有最真实的依恋,身上保存着这些应该算是生命之始最真实的东西。孩子一直是那样认真,并不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孩子,像着大人的正经,不曾撒娇也没有哭泣,只是父亲带给他惊喜时的轻轻微笑,他承担着属于他的任务也努力追求着他的目标,还有父母的爱,把这些都当成是大事来做,孩子的世界,并不大。

  黑暗和望不见世上人家,实在是最可怕的,尤其他只是个孩子,却最后,犹豫着,竟然在夜色中最后冲进森林,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爱!!!!沉默的孩子和他纯粹的眼神的眼神,是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而孩子最后的这个犹豫,其实最是感人。

  孩子都是不懂的悲伤的,也不晓得苦难,只会恐慌,会敏锐的感觉大人的情绪并莫名受到感染。只是到最终也没见到孩子哭泣过,而只是在黑夜的森林,在承载父亲所有期望乃至生命的大数下蜷缩着静静睡去,电影结束,觉着有些无法理解。

  :对幼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在河边玩和等父母回家。

  《蜂蜜》观后感(九):我不想说 我很寂寞

  寂寞的孩子心里藏着很多故事。

  是一部一见钟情的电影,

  因为对孩子的眼睛和总会很专注的眼神没有抵抗力。

  以摄影见长的电影,每个场面都是完美的构图,

  好像一部流动的图画。

  看着班上同学读,自己也跟着默背(这孩子记忆力超强)

  孩子小心翼翼地举手想读书获得“小红花”

  但是老师却让读没有练习的那页

  孩子给爸爸讲自己昨晚的梦

  孩子轻轻地和爸爸说一切和花粉、蜂蜜有关的东西

  孩子看到爸爸送给别的小孩礼物 自己还小妒忌

  孩子想跟爸爸找新的蜂巢

  孩子觉得 和爸爸在一起总是最好的时光

  最后 还是不见了爸爸

  我坐在梦里的那棵大树下等你

  希望在繁星满空的那个夜晚

  你亲手将那只帆船送给我

  《蜂蜜》观后感(十):在大自然中寻找慰藉,学会向大自然卑躬屈膝

  记得年前一次班会里两个心理委员办过一个心理辅导活动,要大家听着音乐进入冥想状态相像自己30岁以后的生活。我被点名,分享我脑海里浮现的那幅景象,那个画面我现在仍然记得很清楚,森林深处,小木屋,蘑菇,动物,宁静,还有我。黄雯问我“没有其他人了?”我答“只有我一个”。后来我才发现我这样的回答很怪异,因为在其他同学的想象中,会有工作,会有伴侣。但我没有想到需要加上人,我只想到了那些生物,鹿,野花,.....

  那件事渐渐被我遗忘了,直到我看了电影《蜂蜜》,里面的生活直接对应我梦着的想着的一切。

  电影里,黑海附近,土耳其,农民的生活。电影缓慢地进行着,每一个片段都是一幅美丽的画。100分钟片长,无尽的静止的长镜头,人声对白显得不再重要,配以自然的声响已足够了吧。小男孩跟着父亲随着小矮马去到森林里,父亲采蜜,小男孩在下面看着,用手指头碰碰刚刚采集的蜜糖,放到嘴里,然后浅浅地笑了。小男孩不喜欢喝牛奶,妈妈生气了,爸爸偷偷地帮他喝光了牛奶,父子俩相视而笑。小男孩在外婆家,看到了外婆和大们在虔诚地进行着祈祷仪式。小男孩希望得到朗诵课上老师奖励的徽章,他看着柜顶上那个玻璃瓶装着的红色徽章,自闭的他努力地举起了他的手指。父亲采蜜时从树上掉了下来丢了性命,小男孩跟着鹰的身影跑进深林寻找,天暗了下来,小男孩蜷伏在大树根旁,睡着了。...

  电影很静很静,人们的生活很静很静,大自然宁静残酷优美,人们被抚养,人们学会对自然卑躬鞠膝。对应着奥黛丽赫本的话,“物质越来越多,我想要的却越来越少”。也许,这才是幸福所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蜂蜜》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