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天我们会飞》是一部由黄修平执导,杨千嬅 / 林海峰 / 苏丽珊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一):飞过?未飞过?
这一刻,我想到“上善若水”,其实,飞过、未飞过,没有标准答案,对于每个不同的人而言,飞过、未飞过,也不同程度地重要或不重要。
先是给故事和电影的风格感动了,很俗套的故事,用了云淡风轻的叙述,真的很轻、很轻,轻到忘记是在看电影,仿佛是在回忆自己的少女时代,也许这就是“共鸣”。
好久没有写点东西了,杨千嬅和林海峰的表演令我不得不注册一个豆瓣账号。两个平凡的、真性情的演员,代入平凡的故事,说爱情也罢、说梦想也罢,仅仅是“说”,绝无点评,任由观众自己臆想,将“内敛”修炼成“内功”,了无痕迹地折磨着一班有故事的熟女。不知道熟女看了这部戏有没有同感。
曾经青春无敌过,现在想抓住青春的尾巴,想和老公、资深男友重拾浪漫的女童鞋,我们曾经飞过,曾经有梦想、曾经有两个或以上的男生追求着,就够了,现在开始自己买钻石给自己,自己给自己惊喜吧,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主动权更适合现在的年纪。“哪一天我们会飞?”想飞的时候,随时飞!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二):《哪一天我们会飞》:抓不到的是梦想,抓到的是一地鸡毛
大概是由于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掳走790万美元的高票房,才会让年轻导演黄修平萌生了想要拍一部有本土特色的《那些年》。由于黄修平曾获得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奖,令人对他的新作更多了一份期待,不过跟预期的差不多,它真的很“那些年”。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现实部分还是很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曾经的校园情侣,经历了单纯美好的初恋,在毕业之后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营建一个共同的小家庭,这是多让人羡慕地事情啊!但是童话故事往往就在“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在一起”之后就戛然而止了,对他们的婚姻生活再无下文。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幸福”:夫妻俩都忙于工作,平时很少跟对方聊天,缺乏沟通;老公在外面找小三,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绝没出轨。婚姻这层皮已经溃烂,倒不是无药可医,但结局往往都不会那么愉快。就像前不久任家萱和老公离婚那件事,两人经得起大风大浪,却经不起平平淡淡。
所以到了这个节骨眼,就让人愈发怀念过去单纯美好的小幸福了。杨千嬅饰演的余凤芝,在中学时代跟两个男生很要好,其中有个男生非常痴迷于飞行,梦想着能有一天飞上蓝天,还组建了一个飞行学会。凤芝就踩着记忆的节拍,回到校园,寻找曾经的点点滴滴。其实我们平时也会有回到校园的冲动,就像导演黄修平说的:年轻读书的时期,永远是最快乐的。所以在表现过去校园时光的部分,色彩明显偏亮,带有小清新的感觉,而回到现实,画面则偏暗,整体格调又恢复到了压抑和沉闷。不过这种双线并行的格局,在李格泰的《17岁》中就已经使用过了,因此整部电影看起来,一起都是意料之中地进行,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
不过,影片还是有一些亮点值得一提。首先是新人演员们的表演,他们为影片吹来一股暖风,像是孩子们趁老师不注意,在班级里吹一只羽毛的段落,就让人感觉十分有趣。饰演少年余凤芝的苏丽珊,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还获得了金像奖最佳新人奖的提名。
另一亮点则是音乐,由于风格偏清新,因此音乐烘托气氛的作用尤为重要。影片结尾男生飞上蓝天的场景之所以震撼而且感人,跟歌曲的适时出现不无关系。这首主题歌也有望在今年金像奖上有所斩获。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三):风来了,最后只有他在飞
每次别人问我:“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男生啊?”
我总是回答:“有少年气的。”
可是一旦追问下去:“少年气是什么?”,我就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出来。
少年气这种气质怎么能用言传呢,那是一种感觉,一段回忆,是最干净的存在。
后来我在电影院看了《哪一天我们会飞》,我就知道,苏博文身上那种就是我最钟爱的少年气。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四):關於沒有飛起來的那些人
今期我城流行夢想,商人們也就爭相消費夢想,略作包裝,再賣到街頭巷尾去。
電影、電視節目、小說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夢想。夢想色彩繽紛,夢想金碧輝煌。這些作品建構了一個「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的景象,但現實世界中,卻有99%的人都實現不了夢想。他們像棄兒。
或許,《哪一天我們會飛》的導演黃修平就是意識到這裡有這些人。他用電影補遺,述說齒輪(電影女主角以此形容自己畢業後的狀況)營營役役的故事。女主角余鳯嬌甫出場,就坐在冷氣間辦公室,為來來去去的客人介紹旅遊目的地。而她曾經的夢想,正正是要環遊世界。余鳯嬌和她那日日夜夜被client折磨的丈夫彭盛華的日常,就是我們大多數的日常。丟失了夢想。
鏡頭一轉向,回到主角的中學時代。90年代之初。電影並未刻意營造老舊氛圍,反而縮減了距離感;少了那些分散注力的泛黃映象,觀眾更易代入——電影述說的,就是我們的日常。此時,第三位主角蘇博文終於登場。
他嚮往飛行,篤定,持之以恆。對天空的日思夜想,使他比別人更早、更清楚看到,香港終究是個不講夢想的地方,最後選擇跟英國人遠走。
校園裡,老師用上近似商業理論的手法來教導學生何謂夢想。課堂上,老師著學生,必須要有夢想,將夢想的分拆、定義、執行,寫成規劃書;無奈那一道道框框條條,把許多夢想都拒諸門外。有同學夢想跳舞,就是單純要跳(這與導演之前的電影《狂舞派》相呼應),但發現根本沒可能把舞步分拆作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只好把自己扳過來;也想成為職業球員的人,卻被自己親手「矯正」為健身教練。
夢想如是遭綁架、消費,或許就是香港人命途無常的縮影,反抗無力。當年此地,亦如戲中人般,被堵夾縫中,失去話語權,後獲賜予各樣身份、各式用途,彷如戲中那座玫瑰園,所謂一代人的夢想,也是此般被他者(中英兩方)規劃,夾縫中的我者(香港)主體性盡失。而電影中壓抑的校園,以及失語的學生們,又似在狀訴著,教育制度塗毒每個學生的十余載。
期盼著,終於離開學校,惟發現,自己只是被轉往一所真正的半開放監獄。人們各自扮演著那個最接近理想的自己,曾幻想環遊世界、登陸月球的余鳳芝——如今成為旅行社職員;從前那個「手工王」彭盛華或許會成為城市規劃師——現在只能日夜唯唯諾諾,因應Client要求,將自己的設計方案改得面目全非。無奈,這都是理想生活的替代品。這樣偏離航道的飄泊,如何蠶蝕心靈,我們都有深刻體會,不必多贅。
齒輪營營役役,究竟他們的last resort在何方,何模樣?雙關語「resort」可以指手段,又有渡假勝地的意思。面對如斯窘境,何以排解心中的失落感?余鳯芝和彭盛華最後選擇回到校園,將蘇博文的夢想pass on。這也可能是他們經歷失意、失望後,聊以慰籍的之處。
然而,將未境夢想寄托在新一代身上,對年青人又是否公平?值得深思。但當看到片尾鳴謝名單中,寫着觀塘一家中學的模型飛機興趣小組,我深受鼓舞——導演不只透過虚構的劇情,探討了以上命題;現實中,他亦邀請了一幫熱愛飛機的中學生參與電影製作,證明這些不被學校認作主流的愛好,也有一天可以登上舞台。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五):关于婚姻,关于恋爱,关于梦想
# 1、彭盛华和余凤芝这对伴侣为何会渐行渐远?
相识相知二十余年,却渐渐走向陌路。彭盛华肉体上出了轨,余凤芝也因此在情感上想找回苏博文。其实,二人都是一样,想找回青春时的激情。维持激情在于新鲜感,而对于夫妇来说,随着熟悉程度的加深,新鲜感只会逐渐退去。并非不爱对方,只是这种爱已经激不起波澜,剩下只是只是不想失去亲人的陪伴。彭盛华与“狐狸精”在一起时会快乐,或者说是快感,但对他来说,这只能是插曲,不能成为主题曲,毕竟,余凤芝是他已逝去的青春。
# 2、为什么余凤芝选择了彭盛华而不是苏博文?
彭盛华与苏博文其实是代表两种不同的人。彭盛华更接近于坏小子,有很多小心思,会制造很多小玩意,更懂得哄女孩子开心。苏博文则相对羞于表达自己,并非乖乖仔但学习成绩优异,有着big talent却展现得不多。两者在故事里同样地为女主倾尽心血,只是,彭盛华更主动也更幸运,女主只看到了他的成果,而苏博文或是个性原因,并没有进一步坚持,默默选择了放手。
# 3、我们是怎样渐渐地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在影片里,每个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规划书,但毕竟现实并非一帆风顺,梦想并非总能实现,即使一时实现了,也难保可以维持最初的模样。余凤芝的梦想是周游世界,但是因缺乏陪伴已经五年没有旅游过;彭盛华成功追到了女主,也算事业有成,但是与当初心爱的妻子之间却已失去当年的热情;苏博文希望成为一名飞机师,发现自己色弱仍要坚持梦想,最后英年早逝。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有时是因为梦想不切实际,有时是自己过于贪心,而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忘记了梦想本身。愿你我能够不忘初心……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六):哪一天我们会飞 有感
1、电影故事中,往往会有2种风格的男生,一个是敢于追求、大胆表白;另一个较为沉默、属于默默付出型;这两个人同时追同一女孩,前者往往易获得女生的好感;后者是默默陪伴。结局自然是,女孩最后还是选择了那个令她欢心的,而沉没男孩最后退出;
2、在该影片中,手工王是属于比较会混社会的人,而飞行者属于理科生,某领域的天才;手工王三言两语将难缠的客户搞定,足以体现他会混社会;飞行者一直痴迷于飞行,他能辨别38种飞机的声音;
3、影片中2男主角与女主角的关系发展也挺微妙的,在梦想方面,飞行者与她是较为一致的,都与天空、飞翔等相关;但现实是手工王最后与她留在香港,且还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她的旅游团,而飞行者远离故乡,继续追求梦想;梦想vs现实?终究败了,是这么回事吗?
4、影片的结局是,她最终是跟手工王生活在一起,而飞行者最终是献身于飞行梦想;这是不是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呢?手工王属于适合生活的,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与手工王的感情逊于飞行者,毕竟飞行者还是很用心很专情的,从他们相识中学到一直走入婚姻殿堂;假想,若真的与飞行者走在一起了,他一定还是会执着于飞行,会给她一个安定的家吗?
5、影片中涉及到另一个话题,婚姻的中年危机,手工王是有一次出轨的事例。婚姻生活时间长了,会枯燥、乏味、死水一滩,偶尔的风浪,且当调味剂吧。若想继续婚姻,看双方的意向,是否愿意努力一起跨过去了,是否还愿意继续在一起生活了。
6、当女主角被问及梦想是什么?她说:梦想就是当你停止呼吸那一刻,也还想去做的事情。
7、影片中反应,当香港要回大陆时候,有本事的都移民外国,所以香港老一辈留下来的,属于相对没啥本事??
8、影片的题目:哪一天我们会飞 挺耐人寻味的。是该用问号吗?是女主角的反问手工王?还是飞行者?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七):港式青春 残酷还是现实?
青春,究竟应该是怎样呢?有蓝天,有草地,有那些清纯的少男少女,还有梦。
不得不说,梦想是青春电影里一个常见的主题。梦想应该是当你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觉得要做的事情。显然,这不是一个卖弄剧情的电影,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情怀,梦想照进现实,我们都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齿轮,还有谁能记得那年纯真的梦想?那个曾默默喜欢你的男孩?中年危机,生活压力,无情的现实让人忍不住想去找寻曾经的记忆,感受年少的美好。
香港不是一个值得发梦的地方,于是留学的留学,移民的移民,梦想也就如此打住。却不曾想到,依然有那么一个单纯的男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让梦想在最美的时候绽放。铅华褪去,当岁月扫过,看到的真相美好,但又有那么点伤感。
青春,卖不开纯爱的梗。总有那么一个人,默默的喜欢着你。总有那么一个人,未曾得到,却又不曾离去。那就停留在那一天吧,停在梦想曾经飞起来的那一天。
我钟意你,如果有一天你知,就已足够。
……
……
愿,你一切安好……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八):你的梦想是什么
原谅我用这样一个烂俗的题目开始——在今天的中国,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的话,那么你肯定是一个loser,至少在别人的眼中如此。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梦想是什么?”
小时候放了学,大人小孩聚在核桃树下,问起上学都学了些什么东西。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人不学,要生锈;刀不磨,要落后。"母亲至今仍拿这句话来笑我,而被问到“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时,我的答案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我长大以后要戴眼镜”。
后来有一天这个梦想实现了,医生说我的眼睛有弱视、近视、远视和散光。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九):差一点,就可以飞了
因为事先看了电影的导演是黄修平,所以认定这绝不是一部原配大战小三的撕逼戏。电影以鸟瞰香港全景开始,以俯视香港面貌收尾,数次以飞点题,暗喻香港人的梦,香港的梦。
香港经历97回归、移民潮,英国远去,齐刘海来了,香港人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香港经济日渐衰退,这是香港人自己都不想去承认的,他们的优越感日益衰减,他们削尖了脑袋和时间赛跑,活在市场金字塔的顶端,他们越来越没有梦,他们要做的是适应,是竞争,是无法选择的中西合璧,香港人越来越迷茫,往外飞(移民)已没有那么美好,电影里杨千嬅问年轻一代:丢下这些,让你们做你们要做的,你们做什么?他们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非常悲哀、孤单又无奈的,连飞的想法和勇气都没有,香港梦从何说起。然而,即便香港人的梦是尴尬的,但电影最终是光明的,身为编剧的陈子遥在片尾主题歌里这样填词:依然要相信,这里有想象,鼓励年轻一代不可辜负眼前好时光,趁青春要奋进,要大胆的飞。这是怎样的励志!
黄修平是香港导演的接班人,虽然这部电影因为议题太大,导演功力不够,没有能探讨透彻,进而完成度不算高,算不上一部特别优秀的电影,但电影所表达的香港情怀和迷茫中的激励精神却是值得点赞的,这部电影我给到4星,像主题歌一样,差一点,就可以飞了。
《哪一天我们会飞》观后感(十):《哪一天我们会飞》:爱的根源
爱的根源
《哪一天我们会飞》,原名叫《爱的根源》,就是谭咏麟那首金曲。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总让我想起,一部电视剧,《女人俱乐部》。觉得年轻余凤芝有些神似李若彤,又或者是因为,爱的根源,这四个字串起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故事的开头是我喜欢的开头,今人现世过得不顺心,偶然被旧同学聚会,撩拨出记忆里那些青涩的往事。青春故事,总是甜,至于随风去的苦涩,自然已经随风啦。现下过得越是不顺,过去越是动人,就越怀念。更何况,在过去的年岁里,有过一道选择题。而从回忆中看,错过那个明朗的苏博文,的确是件难过的事。
苏博文是一个阳光的男生,他会弹吉他,带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笑起来很好看。他的物理很好,是水火箭比赛的冠军。他能够听出38种不同飞机的声音,他的梦想是,长大当一名飞机师。
这样一明媚的男孩,在那天活动日后,似乎就消失了。苏博文,在活动日那天,丢下飞行学会的所有工作,不见了。有人也见过他,他一瘸一拐的,和一个白影一起。
余凤芝在那天收到过一架纸飞机,只是,他还没来得及,拆开。就被人叫走了,她确信那是苏博文写给她的信,只是她没办法再看到。
其实过去之所以总教人牵肠挂肚,是因为,有一些没有解开的小疙瘩。而每当这些小疙瘩被解开的时候,都是满溢的感动。
苏博文在开放日那天,借纸飞机给余凤芝传了一次信。余凤芝终于拆开飞机看到了信,不过那已经是二十五后。
二十五前那个活动日,苏博文为余凤芝制作了一架滑翔机,叫“凤芝号”。他制作了很久,也练习了很久,摔了很多次,不过他很高兴,他的梦想是做一个飞行员,他终于可以飞了。他也可以带着自己喜欢的女生环游世界。
黄修平其实,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导演。只因为《狂舞派》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的鲜活。《哪一天我们会飞》里的苏博文说,“香港不适合发梦。”而《狂舞派》里的阿花,却实实在在的发着梦。
而最后苏博文也的确飞向了天空,只是他死了。导演没有把这个故事处理成一个悲伤的故事,他依然鼓励香港的年轻人拥有梦想,而导演也是,电影中唯一一个实现了梦想的人,那个在课堂上大声说着,“我要做导演,要拍一些不一样的电影。”的黄修平的同学。
《哪一天我们会飞》和《狂舞派》从本质上看,还是一个讲述年轻和梦想的故事,至于爱情,是年轻和梦想中的一部分,拥有会更美好,没有也能追梦。
电影的画面风格很清新,有些像台湾电影。
本应是个好故事,只是看完觉得有些乱。至于杨千嬅老公出轨的对象恰巧是苏博文在英国时的女朋友,这么瞎扯淡的关系也真的只是电影。
或许是为了对青春岁月做一个完整的呈现,对于现在的这一时间节点上的描写有所欠缺,一直在说的彭盛华记性不好,可是他在和那个出轨对象聊天时,记得的全部情节都是关于杨千嬅的。其实这里很感动,但不知为什么,被处理成一副鬼样子。
节奏缓的好,叫娓娓道来,缓的不好就叫拖沓。
豆瓣评分高达7.3,我只能给6.0。无奈泪点不泪,最感动还是,奖杯下面的那张登机证,那是他要带她环游世界的承诺。
让我想起曾经有个女孩子给我留言说,“我这有一辈子的幸福,你要吗?需要每天凑齐一百个微笑。”
1:喜欢飞机,和成为飞机师,这之间的逻辑我有点无法理解,其实可以做个造飞机的。不过造飞机和开飞机比起来,没那么帅吧。
2:片中那些堪称精致的手工,让人大开眼界。那个泡沫飞机,看上去很好玩的样子。
3:另外玫瑰园计划是映射政治,不知道香港人看了是不是有感觉很多。
4:不过还是希望其他人能喜欢这部电影。哈哈~
陈十三张
2016:03.11 15:25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