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出租车》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15:37: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出租车》观后感10篇

  《出租车》是一部由贾法·帕纳西执导,贾法·帕纳西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租车》观后感(一):没有什么比苦中作乐的人民更让人感动

  尽管创意来自另一位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十》,但帕纳西这部伪记录作品在拓展视角和情节构造方面更加出色。尤其是引入盗版碟商和小侄女这两个人物,令影片的虚实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同时也令影片的趣味逐渐盎然起来。尽管大部分乘客对白都像是精心设计过,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里,能倾听到民众如此坦率而直白的声音,也算是难能可贵,因为导演很有可能因此背负上可怕的罪名,身在中国大陆的观众想必深有同感。

  我最敬佩导演在被伊朗政府禁止拍摄电影后,依然能保持着如此乐观而豁达的心态,而且想方设法继续自己的电影事业,用最经济而局限的方式完成出一部反映当今伊朗社会的杰作,涵盖了众多敏感而启发性的话题:死刑、贫困、宗教、女性、法律等等,简直就是透过一辆不起眼的出租车窥视到一个浓缩的伊朗社会现状。与其说影片荣获柏林金熊奖是政治因素的作用,倒不如说是向追求自由的伊朗人民的崇高致敬。当我看到片中的美女律师向镜头前献花时,眼泪几乎就忍不住飚出来,没有什么比苦中作乐的人民更让人感动。

  《出租车》观后感(二):暗黑中的阳光,自嘲般的欢乐

  这部《出租车》(港译《伊朗的士笑看人生》)曾在三月香港国际电影节有过展映,因为英语水平有限,那期我放弃了。意想不到五月底引进了翻译版,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它纳入到观影片单中。

  这部电影虽然评价较高(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但它仍然属于小众类别,像是一部实验电影,画面有大量街景和路人写实出镜,配搭演员在固定摄像头下一气呵成的唠叨,整体是不加雕琢的粗糙影像,通俗一点说这就叫“现实主义”作品。

  影片大约只有80分钟长度,说是“喜剧”的话有点看扁了它,可又很难用“诙谐”或者“黑色幽默”界定,它甚至带有自嘲。看完电影后静静思索,还真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方面,碍于我对伊朗文化认识不深因此无法细说,但仍可认定这部电影十分有趣。

  全片仅有两个摄像视点:车头行车记录仪、手持佳能相机;还有屈指可数的拍摄角度:车辆正前方、车内驾驶位、副驾驶位、可调远近焦的车窗追尾。所有镜头都定位在出租车由内而外拍摄,直到结尾摄像头被流氓拆毁,画面漆黑一片地遗憾落幕。

  影片虽然说的是开出租车路上遇见的那些事儿,情节性并不强,然而喋喋不休通篇话唠几乎就记录了伊朗的社会风貌以及讽刺着奇葩的电影审查制度。

  作为一个直率坦白老好人性格的司机,乘坐他的车的乘客都喜欢跟他热切交流。影片一开始就接上了几个拼车的客人,又以其中一位女教师与一名自由工作者(劫匪)格格不入的谈话开篇;然后是一名伊朗妇女送重伤丈夫进院这段非常搞笑,它反映出伊朗妇女的权益根本难以得到尊重和保障。又因为欧美电影几乎不可能在伊朗上映,所以伊朗人民要开展“文娱活动”看好莱坞大片,都得益于盗版商贩的功劳。伊朗学生创作电影苦闷题材无法自由挑选;两个老妇人信奉着奇怪的宗教咒语;鬼马萝莉侄女几乎把伊朗电影审查制度吐槽得体无完肤;还有无奈的拾荒少年再穷也会敬畏信仰、遭遇不公也不敢告发的老邻居、被男权势力打压的妇女律师等等。说不上能把伊朗民间疾苦从镜头中释放,但至少透过这部电影让我见识到伊朗街道乃至风貌的真实一面。

  优秀的伊朗电影大部分在本土遭禁,这部显然也因题材“过界”。翻阅资料了解,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之严苛闻名于世,例如:导演必须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将剧本、演员样片等呈交文化部伊斯兰宗教审查委员会接受审查。还有一串难以想象的禁条,例如:禁止男女之间身体接触、语言暧昧等等……

  片尾字幕也证实了,这部伊朗电影无法在伊朗发行。身处伊朗拍电影,还不如开个出租车省心,但伊朗还是有一批真正热爱、敢于挑战的电影工作者在默默为伊朗电影刷名片。如果你是电影人或者与电影创作相关的,就非常值得推荐,看里面的导演精神。

  (2015.06.04 HK 百老匯-油麻地)

  《出租车》观后感(三):是一部纪律片还是电影?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作品,看完之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奇特”这个词是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一直萦绕在脑海,电影取景和配乐方面都极其简单,整部电影没有换过摄像机的位置,就在一个狭窄的出租车里完成取景,拍摄手法之简单,是看过的电影中之最了。背景音乐全是天然嘈杂的街景声音,加上开关车门造成的车内外的声音大小和嘈杂蒙蔽的区别,剩下的三段极具中东风情的配乐出现在开头结尾和小女孩拍玫瑰花的时候。

  这是导演贾法·帕纳西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影片中的导演用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遭遇真实相融合,比如自己被国家的一些罪名监禁六年,在影片中也是以真正存在的事情进行表述。仔细回顾一下,坐上这辆车的一共有九个人,每个人几乎能代表伊朗社会中的一类人。他们中有为犯罪要不要判死刑展开争论的老师和小偷;贩卖盗版光碟的小贩;出车祸的男人,和痛哭的女人;对电影创作迷茫的导演系学生;两个很迷信的老人;“导演的侄女”充满好奇心得小学生;“导演的老邻居”记者;去看望关在监狱里的女律师。影片呈现出伊朗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现状,比如对死刑的争论;法律对女性利益的歧视;国家对人权的控制,许多影片被禁止,不能在伊朗上映;相信用金鱼生命来延长自己生命的迷信思想;小学老师对学生拍摄影片的种种”限制“,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也讽刺了伊朗极度严苛电影审查制度。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总会有“这到底是一部纪录片还是电影”的疑惑,他们是演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也许这就是导演的过人之处,用最直接的记录方式展现社会风貌。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影片。取材于生活,反映社会的丑陋弊端,也传达面对这个社会准备好的抗争和对正义的追求。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车正面流动的街景,唯一不同的是,结尾在仪表台上出现了一朵玫瑰花,就像那位女律师说的,这是对拍摄如此现实意义题材电影工作者的一种支持。

  《出租车》观后感(四):觀影心得:思想與靈魂的自由是無邊無界的

  這是一部你會越看越入迷的電影,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的。

  本片沒有花俏的運鏡,就只有一個架設在車上的簡單攝影機,拍出了導演Jafar Panahi(計程車司機)與乘客之間的對話,看起來很陽春,但討論的議題非常廣泛。

  你也許會感到疑惑,這麼陽春的「偽紀錄片」也可以稱為電影?

  然而當你知道這位導演被伊朗政府禁止製作或拍攝電影、編寫劇本的時候,你反而會開始佩服起他,就算被諸多規範限制著,他依然不放棄創作,而既然這是一個他不得不說的故事,你也肯定有著非看不可的理由了。

  本片的風格很溫暖很可愛,乍看之下是個簡單的故事,但導演想說的議題觸及的層面很廣泛,像是死刑的存廢與否、諷刺伊朗政府禁止國人接觸國外的藝術與思想、男女的不平等、生命的意義與迷信、貧富差距、諷刺伊朗政府的虛假理想化政策…等。

  這些議題要放在電影中一次講完是很難的,而在封閉的國家拍這樣的電影可想而知是難上加難,我特別喜歡導演以幽默、溫柔的方式進行討論,這是很難得的,他並沒有將他的想法強加於觀者,只是以平靜、智慧的方式說給你聽,當然襯托出這樣的議題需要一些特別的乘客與故事,所以上了這台計程車的乘客每個都有他獨特的記憶點,他不只讓你記住這台溫柔可愛的計程車,還有他想藉著這台計程車說的故事。

  本片有太多太多我喜歡的片段了,所以接下來的分享應該會非常零碎吧。

  首先是導演與一位想當導演的年輕人之間的簡短談話。

  因為伊朗政府禁止國人接觸任何來自國外的藝術,所以想看外國電影就要以比較特別的方式獲取資源,所以當一位盜版DVD店老闆搭著計程車四處閒晃接客人的時候,整個過程非常像毒品交易,而處在思想開放的台灣,看著這一切覺得特別的不可思議。

  其中一位客人是長相乾淨、穿著白T-shirt的年輕學生導演,當他遇到這位名導便希望他能推薦幾部好看的電影給他,這時導演說:「每部電影都值得被看。」

  這是我一直深信的,如果我看不懂、看不出電影的好,那是我的不足,每部電影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只是你看不看得見。

  再來,是中途抱著裝滿水的魚缸上車的兩位老婦人。

  這兩位婦人非常焦急一直催促導演,因為她們必須在正午以前把這兩隻魚送回某個水池放生,並換回新魚,這樣兩人的生命才得以延續。這個部分因為有那兩條金魚,而更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因為緊急煞車的緣故,導致魚缸摔破了,這時老婦人不斷以高亢的音調重複著「快點救牠啊,牠快死掉啦!」,過程實在非常可愛且有趣,所以讓我特別喜歡。

  而這兩位金魚婦人的故事,其實是在說「迷信」這件事。

  這個部分應該也關乎到伊朗政府的政策,就算秉持著宗教信仰至上,強烈推行伊斯蘭教,仍然有迷信的人們存在。若與上一段「年輕學生導演的故事」做連結,或許也可以發現,就算政府再怎麼禁止國人的思想自由,人們依然會想方設法的活出自己的「自由」,思想是無法被禁止的,有自由的意識及思想,是人們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而沒有人有權力奪走這一切。

  另外,是關於導演他聰穎又可愛的姪女Hana的電影功課;其中的一個段落是,當車子停在路邊時,Hana和撿錢小男孩的互動,非常的有意思。

  Hana正在拍攝影片,想作為電影功課的一部分,但她卻發現撿回收的小男孩順手牽羊拿走了路人掉在地上的錢,於是Hana開始與他進行對談,希望他能將錢還給那位路人,畢竟剛剛拍攝的影片是電影功課,必須是充滿正向的行為才行,所以為了她的電影功課,小男孩必須把錢還回去。

  這個部分也很清楚的諷刺了伊朗政府的假理想化政策,為了說服世界伊朗是個像烏托邦的存在,於是只允許國人拍攝所有關於伊朗的”好”的部分,而真實地拍出所有伊朗相關的議題的Jafar Panahi則被判刑,甚至被限制思想自由、遭到軟禁。

  這是多麼可笑的政策呢?

  最後則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部份,那個拿著玫瑰花的女人-Nasrin Sotoudeh

  ;她是伊朗的人權律師,客串演出此片,其實演的就是她自己,她的溫柔、她的魅力讓我不自覺地就喜歡上這位智慧的女性。她在車上講了好多好多,其實也是幫導演說出心裡最真實的想法,雖然這兩人都被伊朗政府限制自由,但你可以看到他們倆還是很認真的活出自己,做自己想要、應該要做的事,對於伊朗政府的限制,她笑一笑的說:”Let it go.”

  最後她留了一朵完美綻放的玫瑰花給導演也給觀眾,那迷人的一笑馬上讓你明白何謂女性散發出的魅力,讓你很難不去喜歡上這樣的人。

  全片結束在導演和姪女Hana將金魚婦人的錢包送回去的部分,我真的好喜歡這兩人肩並肩走遠的畫面,搭配上剛剛那位女士留下的玫瑰花,這是多麼和諧的畫面,與伊朗政府的蠻恨不講理真是天壤之別。

  最後,小偷來偷這台幫導演記錄了一日兼職司機的計程車,還順便檢查了這台攝影機,而最後的聲音是:「這裡面根本沒有記憶卡啊!」

  多麼有趣又可愛的結尾,哪個小偷在偷車子的時候還會注意攝影機裡面有沒有記憶卡啊!

  就算身體被囚禁,思想與靈魂的自由是無邊無界的,Jafar Panahi導演很徹底的為我展示了這一切!

  《出租车》观后感(五):暗黑中的阳光,自嘲般的欢乐

  这部《出租车》(港译《伊朗的士笑看人生》)曾在三月香港国际电影节有过展映,因为英语水平有限,那期我放弃了。意想不到五月底引进了翻译版,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它纳入到观影片单中。

  这部电影虽然评价较高(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但它仍然属于小众类别,像是一部实验电影,画面有大量街景和路人写实出镜,配搭演员在固定摄像头下一气呵成的唠叨,整体是不加雕琢的粗糙影像,通俗一点说这就叫“现实主义”作品。

  影片大约只有80分钟长度,说是“喜剧”的话有点看扁了它,可又很难用“诙谐”或者“黑色幽默”界定,它甚至带有自嘲。看完电影后静静思索,还真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方面,碍于我对伊朗文化认识不深因此无法细说,但仍可认定这部电影十分有趣。

  全片仅有两个摄像视点:车头行车记录仪、手持佳能相机;还有屈指可数的拍摄角度:车辆正前方、车内驾驶位、副驾驶位、可调远近焦的车窗追尾。所有镜头都定位在出租车由内而外拍摄,直到结尾摄像头被流氓拆毁,画面漆黑一片地遗憾落幕。

  影片虽然说的是开出租车路上遇见的那些事儿,情节性并不强,然而喋喋不休通篇话唠几乎就记录了伊朗的社会风貌以及讽刺着奇葩的电影审查制度。

  作为一个直率坦白老好人性格的司机,乘坐他的车的乘客都喜欢跟他热切交流。影片一开始就接上了几个拼车的客人,又以其中一位女教师与一名自由工作者(劫匪)格格不入的谈话开篇;然后是一名伊朗妇女送重伤丈夫进院这段非常搞笑,它反映出伊朗妇女的权益根本难以得到尊重和保障。又因为欧美电影几乎不可能在伊朗上映,所以伊朗人民要开展“文娱活动”看好莱坞大片,都得益于盗版商贩的功劳。伊朗学生创作电影苦闷题材无法自由挑选;两个老妇人信奉着奇怪的宗教咒语;鬼马萝莉侄女几乎把伊朗电影审查制度吐槽得体无完肤;还有无奈的拾荒少年再穷也会敬畏信仰、遭遇不公也不敢告发的老邻居、被男权势力打压的妇女律师等等。说不上能把伊朗民间疾苦从镜头中释放,但至少透过这部电影让我见识到伊朗街道乃至风貌的真实一面。

  优秀的伊朗电影大部分在本土遭禁,这部显然也因题材“过界”。翻阅资料了解,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之严苛闻名于世,例如:导演必须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将剧本、演员样片等呈交文化部伊斯兰宗教审查委员会接受审查。还有一串难以想象的禁条,例如:禁止男女之间身体接触、语言暧昧等等……

  片尾字幕也证实了,这部伊朗电影无法在伊朗发行。身处伊朗拍电影,还不如开个出租车省心,但伊朗还是有一批真正热爱、敢于挑战的电影工作者在默默为伊朗电影刷名片。如果你是电影人或者与电影创作相关的,就非常值得推荐,看里面的导演精神。

  (2015.06.04 HK 百老匯-油麻地)

  文:榜上有名猫

  http://i.mtime.com/fang0079

  http://www.douban.com/people/fang0079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fang0079/blog/7902290/

  《出租车》观后感(六):贾法·帕纳西镜头下的伊朗

  本片导演亲自驾着出租车在伊朗大街上搭载乘客,通过8名乘客的闲聊,为我们揭穿了一个丑陋但真实的伊朗。

  女教师与男小偷就"死刑能不能杜绝犯罪"据理力争,女教师认为是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犯罪,偷盗是小偷走投无路采取的不得已措施,死刑并没有触及问题根源。而男小偷坚持只劫富,不偷贫,而偷贫的贼最该处死。如果问题没有改善,只能说明教规还不够严格。

  盗版碟商自认为在经营一项伟大的文化事业,外国电影永远不会在伊朗上映,而盗版碟片能给那些电影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导演提供创造源泉。

  依照法律,丈夫死后,妻子什么都得不到,最终只能露宿街头。男子出车祸后通过录制视频遗嘱,保护妻子的权利,让妻子继承全部财产。

  两迷信老妇坚信要在每年的出生时分放生饲养了整整一年的金鱼以延续生命,否则她们命不久矣。

  古灵精怪的小侄女纠结电影为什么不能反映真实事件,而公映的都是被和谐的电影。比如拾荒男孩拾金不还是事实,但这样的事实不能公映,必须在导演的指示下把钱还回去才符合电影公映制度。一方面要求实事求是,但如果真相是负面的,扰乱和谐的就不能拍出来,要把事实改头换面再上荧幕。那哪些应该是真实的,哪些是不真实的?

  因为知道犯罪的人会被处死,老邻居被穷困潦倒的熟人打劫而不敢报警,希望导演有一天能把这件事拍成电影。

  勒令禁止工作三年的女律师搭车探望因去球场看比赛而被逮捕的女孩,女孩绝食抗议,而人们逼迫她撒谎。

  “5年前,导演拍摄了描写伊朗社会对女性歧视与压迫的影片《生命的圆圈》,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同时也被伊朗政府以危害国家形象罪,判了6年刑,20年内不能拍电影,且不准离开伊朗。”这部电影是他在禁拍期间的作品,所以影片全程都是在出租车内拍摄的。影片的最后,两个贼在出租车内边找边说:“我没找到记忆卡。”可见导演的一言一行都被监视,生活已变成一座监狱。

  因为拍摄地点单一,拍摄设施简陋,整部电影就是普通平民在镜头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伊朗各种社会现象,再借由导演不加修饰的镜头,给我们呈现了死刑泛滥、贫穷封闭、男尊女卑、迷信宗教、言论不自由的伊朗。

  导演镜头下的伊朗丑得真实,他把问题曝露在公众的眼皮底下,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而不逃避现实,不粉饰太平便是解题第一步。

  《出租车》观后感(七):《出租车》影评:真的还是假的?

  看电影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看完一部片子后,大家会热烈讨论影片里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然后有人一语道破: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然后之前在夸夸其谈这故事到底有多露怯,多粗糙的人顿时住口,我们对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对所谓的事实有种别样的执着,不然,再打动人心的故事,若是虚构的,我们都可以耸耸肩,轻描淡写的来一句:“反正又不是真的”。

  在看《出租车》的整个过程中,似乎心里一直都有个问号,这是电影,还是纪录片?或者回到那个最本质的二元论问题,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故事的镜头从一台缓缓启动的出租车开始。贾法·帕纳西导演本尊驾驶着这辆出租车,穿梭在德黑兰的大街小巷里,一个又一个的乘客上车再下车,伊朗的人生百态图,就在这狭小的出租车里上演:有自爆身份是盗匪的痞子;有女教师;有想要和导演合作卖非法光碟的小贩;有出了车祸,相信自己即将死去,要把自己遗言录下来,把财产全部留给妻子的男人;有坚信若是不在正午十二点前把金鱼放在圣泉水里,自己就会死的老人;有帕纳西自己的侄女,想要拍一部可以“发布”的出去的电影……

  而在这些乘客上上下下的过程中,那个问题似乎一直在天平的两侧摇摆:真的,还是假的。

  电影的镜头使用的很是巧妙,这个镜头貌似就固定在车前挡风玻璃的下方,用某种方式隐藏起来,而司机帕纳西会根据需要把这个镜头转来转去。由于这个镜头有限制性,导演会巧妙的运用别人手里的拍摄工具,进行视角的转换:比如在录男子遗言的时候,可以从副驾驶的角度拍摄,比如小侄女手里的摄像机,这些视角的真实度,也不断的让人觉得,是不是导演真的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驾好相机,开着一辆出租车,拍了一部真人秀一样的记录片回来。

  因为片子就被设定在出租车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所以故事注定不能多么波澜起伏;因此片子中最有力量的元素便是语言,如同话痨一样,喋喋不休。只用语言来讲故事,本身就很难。辞藻语言的力量,总是不如血腥暴力或是感情充沛的故事来得打动人。所以不管是由谁说出的故事,总是显得略微干燥。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并不讨巧的讲故事方式,被帕纳西导演调理的颇有味道。

  话题先是从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开始,到社会问题,到信仰。若是这影片从头到尾只是像万花筒一样黑色幽默的混杂了伊朗的人生百态,那这故事本身会像摄像机架设的角度一样,平凡的力量极简,却震慑人心。遗憾的是,爆笑连连的开场过后,每隔一段时间,话题总会被生硬的拽回电影这一话题。

  贾法·帕纳西拍摄的电影由于触犯伊朗当局,因此他的电影被禁止在伊朗上映,他本人也被判入狱6年,禁止拍电影20年,罪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参与反对伊朗革命制度的宣传活动”。被当局压迫之后,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的艺术家,拍出的作品里,总是有点掩藏不住的申诉欲望在探头探脑,急切的想要告诉世界,自己受了委屈。若是一个小女孩,从笔记本里一点点的把老师交给他们怎么拍电影的准则念出来,听起来却像是伊朗的“广电总局”设下条条框框,我们好像顿时光然大悟,哦,这个依然还是导演导出来的,这个是“假”的,真的也成了假的。

  像每个导演都是每部作品的神明,决定了每部作品这个小世界的起起落落一样,帕纳西掌握着这部《出租车》的方向盘,同时也掌握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帕纳西坐在司机的座位上,整部电影中都面带着慈祥的笑容。虽然对现实的抱怨用这样的方式出自他人之口,多少有些着了刻意,可我依然被他慈悲的像佛祖一样的笑容所打动。这或许已经是经历了打压,经历了牢狱,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包容的艺术家能够做出的最从容的回答了吧。

  贾法·帕纳西2011年拍过一部电影,叫《这不是一部电影》,我想这部《出租车》,若有另外一个名字,或许可以叫《这也不是一部电影》。

  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他很接近了,就只差了这么一点点。

  《出租车》观后感(八):无题

  光是这部电影本身就够出色了,加上它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叹服。九十分钟不到的通过车上的简单摄像头拍摄的影像,让我对伊朗有了全新的认识。宗教和政治让这个国家的人时刻生活在监视之下,没有自由,同时几段随机的人际交往表现出遇到的这些人的某种单纯和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很简单,因为撒了一个谎被揭穿就像背叛了朋友一样,他们对待互相之间的谎言那么认真,这在我生活的环境难以想象。

  卖盗版碟的商人的出现带出了一丝迷影情节,感觉很亲切,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必须得说他们给电影文化的丰富贡献了不少,即便这不是他们的目的。小侄女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不知道伊朗像她这么鬼灵精怪的小姑娘是普遍还是特例。一出现的那段话看的我目瞪口呆啊,太厉害了。。她和捡废品的小男孩的对话也很有意思,小姑娘拿数码相机拍的画面也给电影平添了不一样的感觉,她拍花的镜头一直延续到最后政府的人来偷记忆卡,完全就是导演所希望的未来和赤裸裸的现实的碰撞。

  《出租车》观后感(九):无处不在的摄像头

  我觉得这部电影承载了导演对电影的思考。

  首先,电影是证据,正如摄像头下车祸受伤男子在妻子怀里,用最后的力气焦灼地乞求别人录下他的遗言,他说,他的房子和财产全都给妻子,用最后的温柔对抗着伊朗严酷法律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警惕着贪婪残忍的兄弟对他财产的掠夺。

  作为呈堂证供是摄像头最现实的功用,然而这也将摄像头置于不安全的地步,电影的最后一幕即是已故车祸男子兄弟砸破出租车车窗,偷走证据的画面。

  其次,电影是一种寄托,寄托的是情怀。导演在片中与多年未见的好友在出租车上短聚,好友出示了自己遭遇抢劫时的录像,他说他认识蒙面的抢劫者,是他的朋友,但他拒绝以此录像为证据将朋友告上法庭,因为他失去的钱财可以帮助他的朋友度过经济难关,在他眼中,善意无疑重于正义。

  导演的好友对导演说,这可以成为他的电影素材。从这层意义上看,导演是故事的采集者,而电影就是旋转了一个角度的现实生活,但是情怀蕴藏其中。我想导演的好友是想传递善意。

  这样看来,摄像头的两种用途,似乎像一场争辩,维护正义与传递善意的争辩,然而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大部分时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小部分时候,孰轻孰重在不同的人眼中,分化成不同的权衡。

  第三,电影是一种“正确”愿景。导演侄女的老师要求学生们所拍的电影中没有不和谐的内容,女性都要戴面纱,坏人不能用波斯姓等。最大的冲突之处在于,侄女拍街景时,录下一个拾荒小男孩捡走了准备上婚车的新郎掉在地上的钱(50图曼)。为了通过老师的审查,导演侄女喊住小男孩,与他争辩,让他把钱还给新郎,而争辩中她最大的论点就是她的电影需要通过审查,并以小男孩的改过自新为“正确”愿景的亮点。她甚至不惜用5图曼来诱惑他归还50图曼。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小男孩立刻就道出了这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但或许他还是怀有一份在电影中做一回拾金不昧英雄的渴望,他再一次走向停在路边的婚车。然而不知是羞涩于当一次好人做一回好事,还是选择了更诚实地活在现实之中,他只望着婚车慢慢驶离,而没有交出手中幸运的意外之财。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被强加的“正确”愿景是没有办法实现在现实中的。即使市场上流行这“正确”愿景,但是脱节于现实生活,表达的只是期望和期盼罢了。

  不过,说到底,摄像头也只是一个工具,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可以记录证据,可以传递善意,可以表达“正确”愿景,也可以扭曲现实,欺骗观众,正如那个绝食绝水在监狱的小女孩,和她探监的母亲,受到在摄像头下开始进食或修改现实宣布绝食结束的诱惑或威胁。

  除了表达对电影的思考,导演同样刻录的还有产生《出租车》这部电影的社会环境。对法律体制的怀疑和争论在多处体现,一是女乘客与男乘客关于偷盗罪是否该判死刑的辩论,二是车祸受伤男子着急焦心的遗言。女乘客与男乘客的辩论之后,男乘客不回答女乘客对他执着的询问,下车时,他才说,他是小偷,但不偷穷老师,也不偷不识路的愚蠢司机。这是小偷无视法律,心中所持的正义之秤。

  我认为《出租车》对宗教的虔诚追随者也发出了提问。两位老妇人急冲冲地赶往清泉山放生几条金鱼,因为她们在前一年这一天把鱼打捞上来,而她们相信,如果鱼没有及时回到原来的水中,她们会因此死去。鱼缸破碎时,她们的惊慌失措其实很可笑,因为她们惊慌的是自己要不久于人世了,而非真正关心车座底下的金鱼。当然导演对她们无比尊重,我不确定导演是否也在质疑,还是只是我在质疑。两位老妇人的信仰,承担一年的金鱼养护之责,像是强加给她们爱护生物的任务,是否领会爱护生物这一条最核心的信仰是非常可疑的,她们更怕的是自己的死亡。其实爱自己的生命,以自我为中心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宗教的信仰只加强了自我中心观,那无疑是暗淡了神圣的光环。

  电影还对教育打了一个问号。侄女的老师扮演者美化社会现状的政治角色,导演侄女可爱的充满困惑的脸就是引发这观众思考最好提醒。

  总之,导演对伊朗的环境不满又充满关心,他和他的忠实粉丝一样被伊朗政府取缔了从业资格。一个是电影界,一个是司法界。然而他们依然在从事,这或许使他们对社会依然抱有希望。

  粉丝的玫瑰敬给了所有电影的从事者,而这个充满爱心,能量十足的可爱粉丝形象也是对电影热爱者的一种赞赏。

  电影给我最大的发现是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其实是无处不在的电影拍摄现场,现实跟荧屏其实没有多远的距离。

  《出租车》观后感(十):这不是电影,而是现实

  伊朗电影,算是世界影林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一个对于电影制作来说环境并不友好、甚至可以说严苛之地,却产出了如此之多高水平的影片,这些年在国际影坛上频频获奖,在各国影迷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伊朗电影总是以小见大,从很小的生活小事出发,原汁原味地再现着生活,展现着那些卑微人物的内心。伊朗的影片没有激烈地冲突,只是安静地叙述着故事,然而在其平静之中,却总有一种锋利在剖析现实,总有一种深沉情感在拨动你的心弦。

  导演贾法·帕纳西就是伊朗电影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早期的电影作品如《白气球》、《谁能带我回家》及《生命的圆圈》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其2000年之后所拍的影片,除了一部温和女性题材的《越位》之外,其余的影片均在伊朗成为禁片,甚至连早期给他赢得声誉的《生命的圆圈》及之后所拍的《深红的金子》亦在内。在2010年因支持伊朗反对党的政治立场,而被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实施反对伊斯兰共和国的宣传”罪名判了六年徒刑(缴纳巨额保释金后被软禁在家),并禁止其20年内制作或拍摄电影、编写剧本、接受任何媒体访问以及离开国境。

  不过被软禁在家中的贾法却并未停止对现实的关注,虽然不能直接拍片,却越来越骁勇,以各种的方式,拍出一系列影片,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从《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到去年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出租车》,贾法·帕纳西的影片越来越个人化,但对于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却远超以以往。他并未被禁令困住,却在狭窄的缝隙中,硬挤出一片自由的天空。

  在其等待最后判决时期,他拍摄了《这不是一部电影》,用镜头反映了自己的现状。这确实不是一部电影,尽管是以电影的形式来反映的,你甚至无法将这部影片类型定位。它既非剧情片,也非记录片,只是记录着贾法·帕纳西一天的生活,而且是足不出户的一天生活。他在这一天里独自面对着镜头,或者面对着摄影师,犹如困于笼中的狮子。无聊无望却决不绝望,以着自己的独特方式,来绕开禁令突破禁令让自己发声,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但所采取的方式又相当的温和,甚至充满了幽默感。

  影片中的主角只有导演本人,但影片却并不沉闷,而且并未陷入导演主观之中,相反却很是有趣,而且透过电话,透过前来串门的各色人等,透过窗外的声音,影片超越了影片中公寓这个狭小空间,将整个伊朗社会的现实,不动声色地融入到影片之中。从影片中我们既能看到导演本人的痛苦,看到他身陷囹圄的原因,也能看到他对现实的辛辣嘲讽。他在客厅中朗读自己不能拍摄或发表的剧本,剧本中那个想读艺术学院而被锁在斗室之中少女,只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这又何尝不是导演的辛酸自况?

  在《这不是一部电影》中,他在表达着自己不能创作的痛苦,在以幽默的形式挖苦着囚禁自己的体制。而在其后的《闭幕》之中,他则以交错的时空,以大胆的想象,来表现自己那种幽闭的生活。这两部镜头都囿于斗室之中,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导演的各种努力,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情况,听到他对于现实的批判,但毕竟我们无法随着他的镜头,去感知伊朗人现实的生活,感知那些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而在《出租车》中,贾法·帕纳西则以其智慧突破了前两部影片的局限,将镜头深入到了德黑兰市的大街小巷之中。他不置一词地且很客观地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外界很难了解到的最普通的伊朗社会。

  大约是被政府解除了软禁的限制,贾法·帕纳西终于能够走出他的公寓。但对他拍电影的限制仍未解除,他只能耍上了聪明的手腕,开上了出租车,将摄影镜头暗藏在车里,偷偷摄录着他在开出租车的过程中所见到的一切。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既避开了对他不能拍摄电影的限制,也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记录更多市井人情的手段。不知是拍电影的刻意安排,还是德黑兰街市中本就充满着各色故事,导演在作为出租车司机的这一天中,确实碰到了各阶层的人物,遇到了丰姿多彩的人生,这些人及他们的故事,让这部影片显得异常的饱满。

  导演转悠的这一天,收获颇丰。拉上了几位有意思的乘客,也见到了几位亲朋或熟人,这些人物的转换,其实也将电影划分成了七个部分,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从善于察言观色的卖盗版碟的男人,到手捧金鱼缸前往清泉山还愿的两个老太太;从出车祸还不停地打电话想立遗嘱给妻子的三轮车夫,到与导演一起长大的以前邻居诉说着自己悲惨命运;每一段故事都活色生香,充满了市井味儿,而每个故事后面,则都隐含着伊朗的社会现实。

  影片就是以一场激烈的讨论开始的。一位女教师与一位自称自由职业者前后脚上了车,就是否应该判小偷死刑的问题,吵得不亦乐乎。自由职业者认为小偷太可恶,应该坚决处死;而女教师则觉得偷窃罪不致死。当自由职业者下车时,朝着女教师嚷嚷了一句:“我就是小偷!”当时的伊朗社会,正是修订法律严打之时,准备对一切小罪都施以重刑。

  而导演奉命所接的侄女,则是一个絮絮叨叨的小女孩。学校布置作业,得用相机拍摄一段可以发行的电影。当拍摄到街上小男孩捡到新郎钱包时,她自己掏钱给小男孩要他将钱包还回去,因为没有拾金不昧,不符合歌颂牺牲精神的电影要求。她向导演传达着老师的要求,女性必须得戴面纱,男女不准有接触,不许表现悲惨的生活,不许有暴力的镜头,不准涉及政治和经济话题,正派的角色不得戴领带,还不准使用波斯的名……她不解地问舅舅:既然是真相,为什么还分正面和负面的呢?

  对于现实最激烈的指斥,则来自于贾法·帕纳西在路上偶遇的女律师。她是个人权律师,她正要去监狱探监,探望一个被关押了108天的女孩,现在她已经绝食十天。罪名与帕纳西所拍摄的《越位》一样,与几个女孩一起去看球,不过刚到门口就被逮捕。其实,女律师本人处境也并不比那个女孩好多少,她被律师协会处罚,禁止从事律师工作三年。她异常愤怒地向着帕纳西抱怨:“我们被他们监视,苟延残喘。他们惯用的伎俩:首先会捏造一件事实来栽赃你,说你是摩萨德或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再给你扣上败坏道德的帽子。他们把你的生活变成一座监狱。当你走出家门,这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监狱。他们让你的挚友,变成仇敌。要么你只能逃离这里,要么你只能期待把牢底坐穿。”

  她的愤恨对于帕纳西来说,可以说是心有灵犀,因为他也感同身受。对于街上走过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他们可以理解这样的愤怒,但却仍得过着他们的生活,一切都还得继续。他们还得在这密不透风的世界中,靠着自己的智慧以及世故,努力地挣扎出一丝缝隙,让自己能够透口气儿。就如那个卖盗版碟的男人,他在这样的社会中已经游刃有余,而且尽量利用着自己手边的资源来为自己谋福利。而且对于自己的职业荣誉挺是看重:要不是我,你们怎能看到伍迪·艾伦!我也是在为伊朗文化事业做贡献。就如导演的老邻居,他认出了抢劫并伤害自己的人,仍然若无其事地活着,他心里充满了愤懑,也感觉到最大的痛苦,但最后选择的仍是宽容。因为他知道这人与他一样为生活所迫,而政府最近的严打,更让他感到犹豫。如果他举报,很有可能让这个人被判处死刑。

  在我们的印象中,伊朗是个封闭的社会,各种的清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行为。那样的社会,应该是灰蒙蒙一片,了无生气。但《出租车》这部影片,却给观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我们能够从影片中感觉出各式有形与无形的限制,也能看到这样的社会中孕育着怒火,但在这样的严苛社会中,小民也有着自己的生活智慧,也在追求着自由的生活。你可以将国境团团围住来限制人们的自由,但却无法杜绝人们心中对于自由的向往。自由就如从四面穿过围墙的风,吹拂着每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也如被巨石压制着的种子,它总会从缝隙中蓬勃生长。

  贾法·帕纳西的导演经历,其实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充满了让人惊喜也让人浩叹的波折。他作为著名导演阿巴斯的副导演,就是以拍摄儿童影片起家。尽管也关注着现实,但其批判的锋芒却并不尖锐。其实,直到拍摄《深红的金子》一片,也只算是一支带刺的花朵。但其后的《越位》,尽管有着女性歧视的温和批判,实际上已经回归到了主流行列。但政府的介入,却将这支带刺的花朵变成了荆棘。你可以剥夺他深爱的拍摄电影的权利,怎能限制得了他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实,贾法·帕纳西以《这不是一部电影》和《出租车》,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得非常清晰,并且让全世界也听到了他的呐喊。当然,《出租车》一片的结尾,也暗示着他自己的命运。两名秘密警察砸开他的车,寻找着车里摄像机的记忆卡。

  不过,《出租车》一片终究出现在了全世界的银幕上。尽管他自己无法去柏林领取金熊奖,而是由他侄女也就是片中出现的小姑娘代领。面对着空空的领奖台,丢脸的究竟是谁呢?

  前些年伊朗人民的一次抗议之中,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你可以摧毁花朵,却无法阻止春天的到来!”当时挺让我惊讶,但看完贾法·帕纳西的几部影片,我开始理解看似沉默的伊朗人民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出租车》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